標籤:

大英百物漫談 | 日本刀:刀光劍影中的力與美

在本次的「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來自日本的展品算不上少,其中最令筆者感興趣的便是那一振鍛造於鎌倉時代的備前派太刀了。

展品之一:日本武士刀

公元1200—1250年,日本

大英博物館藏

?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 版權歸大英博物館理事會所有

日本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無論是作為武器還是藝術品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如果對日本文化稍有興趣,就可以發現在日本文學、影視、動漫或是遊戲中,日本刀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然而對於日本刀本身,許多觀眾可能只有一個大致的印象。何為太刀?備前派又代表了什麼?在此,筆者將簡單介紹日本刀的部分基本知識,希望藉此能增進對這一件展品所包含的歷史的理解。

日本大人氣遊戲《刀劍亂舞》遊戲截圖

(圖為刀劍「小烏丸」擬人形象)

我們通常所說的日本刀,是對使用日本特有的鍛造方法鍛造的一類刀劍的總稱。「日本刀」這個稱呼並不是在日本本土產生的,而是從外國傳入的,直到較晚的近代之前,日本本土都是直接使用不同種類的刀的名稱的。

在中國,日本刀這一名稱出現的時間很早,在宋代歐陽修的《日本刀歌》(一說作者為司馬光)中就可以看到。

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

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

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俗好。

其先徐福詐秦民,採藥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

……

除卻歐陽修,同是北宋的梅堯臣的《錢君倚學士日本刀》一詩也和日本刀有關。

日本大刀色青熒,魚皮帖把沙點星。

東胡腰鞘過滄海,舶帆落越棲灣汀。

賣珠入市盡明月,解絛換酒琉璃瓶。

當壚重貨不重寶,滿貫穿銅去求好。

……

雖然這兩位詩人作詩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讚美日本刀,但是可以從側面看出,至少在北宋時,日本刀已經通過貿易等手段傳到了中國,並且收穫不錯的評價。在《日本刀歌》中,歐陽修更是將徐福東渡的終點確定為了日本,並認為日本刀的成就得益於徐福東渡時帶去的工匠和技術。那麼實際上日本刀的源頭是否與中國有關呢?

日本刀各部分名稱

從日本的古墳時代(3世紀中期—7世紀)開始,日本的鍛鐵技術和兵器的發展都開始加速,並在這個時期奠定了各種武器的基礎,包括劍、矛、弓矢、甲胄、盾等。這個時期日本的武器具有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傳來的風格,與之前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武器不同。古墳時代的刀劍除了擁有強大的作為武器的功能之外,據學者推論,在有象徵性質的儀式中它們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奢侈華美的刀劍外裝被認為象徵著統治權力,這樣的刀可用於祭祀等宗教活動,或是只被指揮戰鬥的當權者所佩帶。

古墳時代的直刀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日本刀的一大特點是其「反り」(反),即刀身的弧度。日本刀無論是刀尖還是整個刀身,其造型都是以圓為基礎,刀身為弧形,主要是鋼材的搭配和淬火引起的變化造成的。然而日本刀的彎刀造型也是從直刀演變而來的。古代期的刀劍沒有反,為直刀,使用時只能刺擊,而不能如彎刀般劈砍。例如古墳時代末期的金銅裝環頭大刀(小村神社藏)、飛鳥時代的丙子椒林劍和七星劍(四天王寺藏),以及正倉院所藏的奈良時代的直刀等都是此類直刀傳世品的代表。

七星劍

四天王寺藏

奈良時代的刀劍的拵(外裝)從外表來看繼承了以前的環頭大刀和頭椎大刀。一方面,現在正倉院所藏的唐大刀被認為是從中國傳入的,而另一方面,在正倉院獻物帳中,有「唐樣大刀」的記載,被認為是模仿了唐大刀樣式的日本刀劍。正倉院所藏的唐大刀的外裝裝飾華美,因此一般認為它在當時並不作為實用武器來使用,而是具有儀式性的作用或是作為等級身份的象徵。

金銀鈿裝唐大刀

正倉院藏

平安時代的前期到中期,較為流行的仍然為直刀。之後,刀身曲直與橫截面形狀均發生改變,直刀開始向彎刀變化。這種變化的明確時間點無法確定,但無疑歷經了較長的時間,在現在保存下來的一些刀劍中也能看到直刀向彎刀過渡的痕迹。刀工天國據說是日本刀工的始祖,天國鍛造的平家重寶小烏丸具有直刀向彎刀演變的特點。

小烏丸

宮內廳藏

平安時代後期,武家興起,武士階層權力擴張,戰爭開始變得頻繁,與之相伴的是武器的改變。為了適應當時的戰爭方式,刀的造型和性能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作為彎刀的太刀由此登上歷史舞台。適合劈砍的太刀在馬上作戰時更顯優勢,成為了當時的主流。

同時,刀劍的外裝也有了變化,文官佩帶的儀式性的刀劍和武官使用的實用的刀劍有了明確的區分。

在平安時代,產生了日本刀的三大派別:大和、山城和備前。本次「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所展出的太刀即為鎌倉時代備前派刀工吉包所作,備前派的刀劍以其優質的原材料、精良的製作和龐大的數量聞名。

太刀 大包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古備前刀工包平的傑作,也是太刀的傑出代表

進入鎌倉幕府時代後,日本刀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此時開始出現新的刀種並且迅速發展。在鎌倉時代初期,出現了短刀、薙刀,中期出現了脅差,後期槍被大量使用。此外,三大派別也在各自的發展中呈現出不同的特色,並且開始不斷有新的流派產生。

到了南北朝時代(日本光明天皇和後醍醐天皇南北並立的時代),出現了利於對付步兵的大太刀,日本刀中重要的刀種——打刀也在這個時期出現。此後適合步兵作戰的打刀逐漸佔據重要位置。

在室町時代,打刀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而無論外形還是鍛造方式都不同於刀的槍在這個時代達到了高峰。

可以說,日本刀的起源與中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在最初的借鑒和模仿之後,由於不同的歷史發展方向,日本刀走上了與中國刀劍不同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有的體系,並發展到現有的高度。

刀 龜甲貞宗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日本刀的種類繁多。根據刀的鍛造年代,可以將日本刀分為上古刀、古刀、末古刀、新刀、慶長新刀、新古境、新新刀、幕末刀等。而根據外形,可以將日本刀大致分為直刀和彎刀。直刀的年代一般都較早,包括大刀、橫刀、劍、蕨手刀等。而彎刀則更為典型,包括大太刀、小太刀、太刀、打刀、脅差、短刀等。除此之外,日本刀還包括一些看起來和我們原來認識中的「刀」的概念不相符的刀,如薙刀、槍、長卷等,都屬於廣義日本刀的範疇。不同種類的日本刀的出現大都是為了適應經常在變化的戰鬥方式。

太刀

太刀是日本刀發展初期的刀種,一般較長,刀身的弧度較大,佩帶的時候刀刃是向下的。有學者認為從物理學上來看,刀身微向後傾斜的刀較直立的刀身更能發揮出「圓弧連動」的原理,能在各種不同的角度下得到最大的切砍範圍,適合在馬上作戰時使用。

太刀 銘「備前國友成造」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大太刀

大太刀的尺寸沒有明確的標準,一般指的是刀身較長的太刀。在日本刀的研究中,根據研究者和所參考文獻的不同,對於不同刀種長度的界定也不同。有的學者將刀身為三尺(約90厘米)以上的太刀定義為大太刀,而有的學者認為三尺以上的為野太刀(實際上也是一種大太刀,為野戰時使用的實用刀),刀身在五尺(約150厘米)以上的才是大太刀。

製造這樣大尺寸的大太刀實際上對應了日本武士戰鬥方法的變化,在沒有充足的弓箭可供使用時,這種能在較長的距離中進行較大範圍攻擊的武器在戰場上是比較有優勢的。但是大太刀的體量巨大,對使用者的身體素質有很高的要求,面對一些刀身長度接近2米的大太刀,可以想像單人很難做到拔刀這個動作。擅長使用大太刀的著名日本歷史人物有戰國武將上杉謙信。

姉川合戰圖屏風

(圖中騎馬者雙手所持為大太刀)

打刀

打刀是日本刀中最為常見的刀種之一,也被稱為刀(かたな)。打刀出現的年代較晚,最早見於14世紀,盛於15世紀,從戰國時代開始到江戶時代,打刀成了刀劍的代表。在佩帶時,以刀刃朝上的方式插在腰帶上(與太刀的朝向相反)。較之於太刀,打刀刀身稍短,弧度較小。不同時代對打刀的長度的界定有所不同,按照現在的標準,刀刃長60厘米以上的可以稱為打刀。

打刀的出現也與戰爭方式的改變有關。進入日本戰國時代之後,對於步兵的近戰來說,太刀的重量和長度都成了負擔,使得動作變得不便,更輕更短的打刀便應運而生。在刀刃發生變化的同時,刀拵也發生了變化。打刀與太刀的刀拵的一個明顯差別源自兩者佩帶方式的不同。太刀佩帶時需要佩掛在腰上,所以刀鞘上有類似吊環的部件,而打刀可以直接插在腰間,因此並不需要該部件。

和泉守兼定

土方歲三資料館藏

脅差

脅差比短刀長,比打刀短,拵與打刀相似。按現在的分類標準,脅差的長度在30~60厘米之間。它常常與太刀或打刀等配合使用,作為主要的兵器破損時的備用武器。脅差的佩帶方式與打刀一致,都為刀刃向上。

脅差 鳴狐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鳴狐刃長54厘米,按現在標準為脅差的長度,但在其所屬的鎌倉時代可能為打刀)

脅差也往往作為江戶時期流行的「大小」中的「小刀」存在。所謂的「大小」是一種佩帶刀劍的方式,將刀拵的形式和材料一致的大小兩把刀組合在一起使用。

朱漆金蛭卷大小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花下遊樂圖屏風

狩野長信筆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畫面中右方持刀起舞的男子們腰間佩帶的便是大小組合的刀)

短刀

按照現在的標準,長度在30厘米以下的為短刀。短刀根據用途和拵的不同又可分為許多種,形態也多種多樣。例如有一種稱為「鎧通し」的特別的短刀,刀身較短,卻出人意料地厚,而刀尖處較薄,在近戰的時候,這種短刀可以從對方鎧甲的縫隙中刺入。

短刀 村正

大英博物館藏

短刀 厚藤四郎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這把短刀由鎌倉時代京都著名的粟田口派的刀工粟田口吉光所作,吉光常被稱為藤四郎,是制短刀的名手。厚藤四郎從室町時代起便享有盛名,其名字便是來自其超乎尋常的厚度)

在日本刀的陳列和保護中,刀身和刀拵是分別存放展示的。

太刀獅子王及其漆黑太刀拵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無論是刀身還是刀拵,各個部位的劃分都十分細緻。日本刀文化的發達使得對日本刀的研究和欣賞都形成了相當完整的體系,對刀上哪怕是最細小的部位也有詳盡的研究。不同時代的刀身和刀拵由於鍛造技術、流派特色和使用目的的差異,在細節處都有所不同。

所謂的拵,即是刀的外裝,就如同刀的衣服,由柄、鞘、下緒、鐔等部分構成。一振日本刀可以擁有不止一件刀拵,並且刀拵的製作年代往往晚於刀身的鍛造年代。

對於對日本刀了解不多的觀眾來說,比起光禿禿的刀身,裝飾華美的刀拵或許更能吸引眼球,特別是儀式用或者純粹作為美術品的刀。刀拵的裝飾種類繁多,日本出色的金工和漆工更是在刀拵的製作中發揮到極致。

梨地螺鈿金裝飾劍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群鳥文兵庫鎖太刀拵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牡丹造梅花皮鮫鞘腰刀拵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為日本刀更添魅力的是其背後的歷史和傳說。尤其是作為傳世品的刀劍,它們本身是歷史,也見證了日本千百年來的歷史。那些傳世名刀的逸話至今為人們所樂道,有時是充滿腥風血雨的戰爭史詩,有時又是富有浪漫氣息的神妖傳說,從這些故事中,也能一窺當時人們的精神世界。

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太刀獅子王據說是平安時代末期源賴政的佩刀。關於獅子王,最有名的傳說便是它的原主源賴政斬殺了鵺(ぬえ)。鵺是日本傳說中的一種妖怪,根據《平家物語》的記載,鵺長著猴子的臉、狸子的身體、老虎的四肢和蛇的尾巴。當時,每到夜晚的丑時,東三條的森林裡就會有烏雲湧出,覆蓋天皇所居住的御所。天皇因此害怕得無法入眠,高僧加持祈禱也無濟於事,這時擅長弓箭的源賴政射殺了烏雲中的鵺,因此天皇將名刀獅子王賜予了源賴政。

源賴政是否的確為天皇射殺過一隻類似鵺的動物,現在我們無從得知,這可能只是世人在源氏和平氏爭奪權力的漫長戰爭中增添的情節。但是這樣具有奇幻色彩的傳說,為太刀獅子王增添了幾分神秘。

京都 鵺 大尾

歌川國芳畫

類似的傳說並不少見,有不少刀劍的名字便是來源於與它們相關的傳說。比如現在失傳的太刀小狐丸據傳是著名刀匠三條宗近和稻荷神一起鍛造的,狐狸被認為是稻荷神的神使;「天下五劍」之一——太刀童子切安綱的「童子切」之名源於源賴光曾經使用此劍斬殺過妖怪酒吞童子的傳說;而脅差笑面青江(にっかり青江)則得名於淺野長政的某位家臣一天夜裡斬殺了一個微笑的女鬼的故事。

太刀 童子切安綱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日本戰國名將織田信長的刀劍也有不少傳說。在織田信長的諸多刀劍收藏中,有兩振刀劍十分有名。其一為義元左文字,原屬於信長的敵人今川義元,後為信長所有,信長磨短了義元左文字,並在莖部刻上銘文「織田尾張守信長」。可以說義元左文字是織田信長在桶狹間合戰中戰勝了今川義元的見證。而另一振壓切長谷部(へし切長谷部)則以其奇特的命名而聞名。據說一個無禮的茶僧得罪了信長,之後躲藏在了膳棚里,卻被信長用壓切長谷部連著膳棚一起砍下。「壓切」取自織田信長殺茶僧的時候的動作,「長谷部」則取自刀工長谷部國重的姓氏。這個名字及其背後的故事使得這件現藏於福岡市博物館的國寶平添了幾分血腥的氣息。

織田信長像

神戶市立博物館藏

參考文獻:

1. 【図解】日本刀事典 學研出版社

2. 【決定版】図説·日本刀大全 學研出版社

3. 日本冷刃 山東美術出版社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1 封私信)日本刀的造型那麼細,不會容易斷嗎?
(1 封私信)太刀刀柄上的繩結怎麼纏,有什麼講究?
劍道攻守?
[基礎知識] 原來這篇日本刀的入門資料一直沒人發過?那我就來補全一下~~大家共同進步
「燕返」是什麼樣的?

TAG:日本 | 日本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