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引用】中醫脈診彙編(二)

中醫脈診彙編(二)

目錄

讓人驚嘆的診脈絕技

如何學看脈和脈診的經驗

魏長春論脈——《診脈須識常與變》

我的診脈方法

我所看到的脈象 作者:張露清

學好中醫必先學習診脈

楊則民論脈診

張錫純脈診發微

趙紹琴論脈

中醫脈診六大誤區

讓人驚嘆的診脈絕技

來源:中醫名家網

明時松江(今上海)名醫姚蒙,精太素脈,「言人生死每奇中」,對貧困病人,常常給予方葯不要酬金。時江南巡撫鄒來學有病召姚醫治,姚蒙欲辭不去,被強迫帶去。至官署,鄒高坐不為行禮。姚蒙則目光直視作發獃狀,也不作聲。鄒伸手令診脈,姚卻不動地方,鄒忽然明白,呼姚坐之,診畢曰:「大人根器(指陰莖)上別有一竅,常流污水,對否?」鄒大驚: 「此吾之隱疾,事甚秘,汝何以知?」姚曰:「以脈得之」。鄒始露出笑容,謝而求方,姚蒙說:「不須葯也,至南京即愈」。並搬手指算計說:「今日初七,待十二日可到」。鄒遂行,待十二日抵達南京,竟死。《奉賢縣誌》、《松江府志》均有此事記載。按:姚蒙僅憑切脈就能說出「大人根器上別有一竅,常流污水」,並能斷其死期(巡撫無禮慢待,姚蒙存心不告之),確實神奇。但我總感到有點玄,不太相信。誠然,自扁鵲言脈以來,切脈確實是中醫最具特色的診法,臟腑盛衰、氣血虛實以及某些病症大致可以通過切脈顯現出來。經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難經》:「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徐春甫:「脈為醫之關鍵」。都申明了脈診的重要性。當然,前提是持脈有道,具備精深的脈診工夫,所謂「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不過是功夫未到的託辭而已。展讀現代名家醫案,對脈象診察最細緻者,首推蒲輔周先生,且看:「……脈寸浮數,尺沉細,左關弦細數,右關沉細數」(《蒲輔周醫案》)。要知此不過是筆者隨意翻到的一則普通感冒案例,其他病例多是如此。蒲老診脈,寸關尺三部,一一品察,浮中沉九候,無不記載。筆者讀案,在不知何人主治時,僅憑脈象描述,就能判定出何系蒲老脈案,根據就在於脈象描述之詳細。以筆者眼界,能作到此種地步者寥若晨星。脈診雖然重要,但它不是萬能的,更不可能包診百病,許多病症是摸不出來的,哪位高手若不服,不妨現場試試。話再說回來,許多名醫的脈診工夫確實了得,差不多可以像姚蒙那樣,「言人生死每奇中」,看似虛玄,如有遇仙之感,實則是多年修練的真工夫,所謂「博涉知病,多診識脈」是也。下面摘錄幾則軼案,領略一下名家的脈診神功:診出蟲病,食腥所生——陳壽《華佗傳》載:廣陵太守陳登患有怪病,胸中煩悶,面赤不食,久治不愈。華佗為之診脈後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癰,食腥物所為也」。開方服藥二劑,吐出蟲子3升,「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太守病自此而愈。從癥狀看,並無蟲象,華佗憑脈不但診出蟲病,且指明「食腥物所為」,吐出蟲子果然「半身是生魚膾」,信是神手。隔帳診出男女異脈——東漢時,名醫郭玉為太醫丞。和帝聽說他脈診高明,便有意試驗一下。他令身邊一個長著細嫩手臂的侍臣與一個女子藏於帳內,讓郭玉隔帳為女子診病。郭切脈後說: 「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左手脈摸著像女人,右手脈像男人,一個人的脈同時見有男女之象,這人很奇異,我懷疑有什麼緣故。和帝連連稱善,讚歎不己。時隔半年,猶以脈識人——明朝有一按察使顧野裳,12歲時得癆瘵,其父欲請名醫張至和治之。因恐其難請,便讓傭人背之到張家,讓傭人說小孩姓傅。張至和診脈後問是誰家郎,傭人告以姓傅。張曰:「此系富貴人家,其病非多服藥不效」。顧父忽略其言,未再求治。延至半年,病癒加重。只好再次迎張到家診視,讓顧野裳隱於帳中。張至和一按脈即云:「怪哉,與傅家兒脈一模一樣。」顧父驚訝並以實相告。張告之需服藥百帖,如其言果愈。事見明?陸粲《說聽》。按:張至和診脈之功甚是了得。能夠診出「富貴人家」,已顯功夫;時隔半年,猶能從脈象中辨出同一病孩,更屬不凡。診脈識得貴人相——徐養恬,清代常熟縣名醫。道光甲午(1834)年,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身感不適,換了便服來到徐之診所就醫。詢問病狀,徐答:每一閉眼就見有人來送東西,飲食如常。他醫認為是疑難病症,治亦不效。養恬診其脈曰:是痰也,但從脈息看是大貴之象,為何不對呢(因徐著便服,不象權貴之人)?林則徐笑曰:「良醫也。」書方未等寫完,林則徐的僕從已經跟蹤而來。老蚌得珠脈中取——清時有一臣僚辭官家居,其夫人年已50歲。一日忽然嘔吐不思飲食,多醫會診,調治不愈。特請名醫喻嘉言診脈。喻側首沉思良久,拍著老大人的肩膀說:「高年人猶有童心耶,尊夫人是孕不是病。吾所以沉思良久,是想辨別生男生女。以脈決之,定是男也。」後果應驗。按:按婦人50年紀,當己絕經,似無受孕之理。但喻氏未為所惑,依然從脈中察出胎孕,令人佩服。產後診脈猶有胎——清時江津名醫賴琢成以善治婦科奇症聞名。曾治一婦,因產後腹痛月余,諸醫束手。賴察其脈曰:「胎氣不和。」聞者笑之。婦謂:「吾新產未久,安得復有胎乎?」 賴說:「余據脈象論斷,並非虛言。」遂以紫蘇和氣飲服之。越三日,婦病大減。賴繼授以安胎飲。六日後,婦果再生一男。賴再予佛手散,婦病遂告愈。時有同逆奇而問之,賴說:「此婦原系雙胎,或因犯動,或不節慾,或受損跌,致傷其一,事後又未安胎,諸醫以為瘀血未盡,咸以破血、行血之葯治之,遂愈服愈甚,皆未審脈象故也。余按脈用藥,故得奏效,何怪之有?」按:賴醫脈法精熟,不為新產情節所惑,據脈斷為「雙胎」,確屬經驗老到。前後三方,運用精緻,足可為法。老嫗相思脈測定——山西某巡撫的母親患病,巡撫委託陽曲縣知縣請傅青主為其母親治病。傅說,「看病可以,但我不願意見貴人。」(青主一向藐視滿清權貴)知縣轉告巡撫迴避,由他陪同看病。傅山診脈後,生氣的說:「偌大年紀,怎能得了這種病?」知縣問得了什麼病,傅青主說:「相思病,得自昨天中午。」知縣便向巡撫稟報。巡撫覺得奇怪,他母親聽見了,感嘆的說:「神醫,神醫,昨天中午,我翻箱倒櫃,見到你父親的一雙鞋,病就發作起來了。」知縣請傅青主開方,果然葯到病癒。按:此案亦頗玄妙,青主不僅診出老嫗相思病,而且點明具體發病時間,簡直不可思議,如有遇仙之感。以上各案大都出自稗史筆記,與官書、正史不同,它是反映民意的民間史料,未必是史實真事,但卻反映了民眾的願望,當然亦應是良醫追求的深妙境界。如何學看脈和脈診的經驗

來源:愛愛醫作者:蔡仰高(汕頭市中醫院副院長)

一、讀脈書首先要說明的,是初時學習脈診,必須將脈書讀熟,王叔和的脈經,李瀕湖的脈學。所謂脈書不厭百回讀,而且不僅要熟讀,還要爛讀,爛,像吃的肉一樣,必須爛,才不要嚼。這樣,然後才可以談切脈的道理。二、關於呼吸定脈初學脈時,要仔仔細細的以呼吸定脈,後來純熟了,就不必數呼吸,而且要閉住呼吸,再細心聽脈。切不要虛應故事,以為診脈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三、鍛煉看脈知病的方法看脈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煉。有極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脈,一面問病人:頭痛嗎?胸痛嗎?這樣,便不會看見脈,所以學習脈診,要先看脈,切莫忙著問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夠體會脈象所反映的病症了。四、脈學的基本精神脈是兩種相對的:有數,就有遲,有滑,就有澀,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長。從相對的當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機理,作為診斷和處方的依據。五、平人脈和病時脈常脈和病脈不同,以緩為平,以獨為病。這在張景岳已經有較詳的論述。獨是什麼?獨就是不同。脈有三部,兩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所謂不同,是獨大、獨小、獨虛、獨實。六、脈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壽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脈,病人有病人的脈,而且據脈斷病,可知生死。七怪脈如出現,那多數是死脈,不能得生。久病的脈,有胃氣則生。所謂胃氣的脈,就是所謂「"阿阿緩若春楊柳』」,善狀胃狀者也。六部俱如是象,則俱有胃氣」。此外,尺為生命之根,尺部無力細微,病狀雖輕,而脈象所指示的真實病情,是岌岌可危的。若是兩尺無力,而又浮散,那麼生命不能超過三天。據脈還可以知道情緒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脈浮大,主心有喜,六脈沉伏,主憂思失志,無精打采,胃納欠佳。同時,還能從脈上徵驗一個人的性格:脈數疾的,則性情急躁,脈柔順和緩的,則人亦和藹。脈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夠看出壽命的長短。例如人長脈短,為大損,壽命只能有30歲。人短脈長,也是一種大損,壽命只能有40歲,平人脈長,為長壽之徵。看脈既可以知壽夭,那麼脈象表徵病情的順逆,不是不可能測驗的。症實脈實為順,廟虛脈虛為順;症實脈虛為逆,症虛脈實為逆。這固然是大家所熟知的,不必贅述。七、脈象所表示的病症有好多種脈象,表現病症很明顯。例如中央空兩旁有的芤脈,出血太多的病,常常見此。肺脈出現病脈而見此,則為肺出血。如芤見於胃關,則為胃潰瘍。芤在中下焦部分,那就指示著中下焦有出血,男子則為大腸出血(腸風),女子則為子宮出血;如這次未見出血,那次定不免要出血的。洪大數的脈象,見於寸部,其脈波的來勢,有如鐵鎚的打擊,血壓太高會有此脈。有的高血壓其尺部卻無力。我地鍾XX的父親就是如此。高血壓的脈象是多種多樣的,但也可以察脈而知其病情。風濕性關節炎,脈有多少弦硬。所謂弦硬,即是弦中帶些堅象,因為有風則脈狀似乎拉緊了。不緊的也有,那便是出現弦濡;弦為風,濡為濕。弦是瘧脈,它的寒熱往來有一定的時間。無弦則非正瘧,其寒熱的形狀因而也有不同。弦濡只見於關部,而且寸尺無異狀,關獨濡而無力,必為胃病,而胃口不好。又如脈搏重手按無力,而兼弦象,為肝木克土,主腹瀉或五更瀉。還有脈浮沉如平,中見乍大乍小,主腹痛症。尺部見緊脈,為腰痛症,由於感受寒邪。上部之風,則寸脈浮大。關浮,主風在中。尺沉小,一部主腰足酸痛。八、動脈和散脈的脈形及病候有些脈的形狀要談一談,這裡要提出動脈:瀕湖脈學體狀詩說:「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無頭無尾是怎麼說呢?那即是中央獨動,兩頭都虛。也就是說:關上搖幌為動,寸尺則無此現象。所謂陰陽相搏的陰陽,則代替氣血。虛者搖兮勝者安的勝,指身體好,雖有動脈無礙,只是因思慮太過而已。動與滑有所區別,滑脈如珠走盤,動則如按住珠子,而珠子仍欲走動,似有按它不住的情勢。散脈的形狀也值得一提:這種脈按起來,有時這邊有,有時那邊沒有,有時中間有,散脈的體象是無拘束的,「散漫然」的。孕婦現散脈,則為坐產。若未足月而有散脈,則為流產之故。有一女人,因腸熱症,熱迫墮胎,奄奄一息,來邀請出診,說是病情萬分嚴重。問我這病會不會死?我說有一線希望。他的丈夫是做藥材生意的,也拜過老師。可能剛才他的老師已經診察過。他的丈夫認為我的診斷不對,說是久病散脈必死;因為她寒腸熱已一個月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妻子今早是流過產的。我診病的時候也是在上午。流產脈散,所以仍是有希望。結果我替她治好了。九、據脈象而定治療的方法左寸關弦浮為肝風。尺小,為精氣差。兩手尺部浮候好,中部差,沉候亦差,應該補陰益精,不要用太燥的葯。長久的出血症,脈必芤,女人有這種脈,往往是血症延久,有的甚至拖到10個月以上。曾有一個鄉村婦女,正月生了孩子,出血歷時七個月。因為能吃能做,有時又好一些,所以一直遷延未治。這是子宮因流血而下陷,血止則能上升。但因日久出血,氣虛不能升舉之故,故血流不止。其脈芤而無力。結果用升補之法治癒。十、據脈斷症不誤某些病症,出現某類的脈象,根據它以推斷疾病,可以無誤。即使是情景萬殊,而如果脈象不變,其病候也仍是不可改易的。記得在香港做醫生的時候,有一個人本來是闌尾炎腹痛,看過脈後,說是有腹痛症。病人反問我說:你說什麼?我說:你是右邊腹痛。因為你右手脈象數疾。他說:你看錯了,我是闌尾炎你都不知?其實既然診脈知道他的右側腹痛,也更可以據脈而運用攻瀉的療法。脈仍然是並未瞞我。還有一件醫案也是在香港時的事:香港有一位孕婦,名字叫趙XX,在月經停止兩個月的時候,經西醫張XX診斷,說是有孕,我的診斷亦同。後來到了五個月時,腹部並不大,又往張醫生處檢查,按腹摸不著,聽診也聽不見什麼。叫她回廣州作詳細檢診。她因為生產過一男一女,所以對於有孕無孕,也不在乎,只是想看看有沒有婦科病。於是來我處複診。我說:潮州人說的「餓不死胎不肥」,因此不會腹大。她問我用什麼療法?我說:「吃補藥」。給予補中益氣湯,重用歸芪。第三天複診。我看了她的脈,對她說:「你已經有了感覺了,是嗎?」她說:「服了第一劑葯,便有感覺了——胎兒能動」。這一個例子不僅僅在於說明憑脈知孕,而且說明連服藥後的感應都能在脈上感知。根據脈情運用補藥,把胎氣托上來,脈氣因而也隨著胎氣而增旺了;故而敢說你自己也能知道。這實在也算不得什麼奇怪的事。這位孕婦很興奮的對我說:「我以前以為你們中醫看脈,似乎不過是虛應故事,不如西醫用聽診或按腹檢查的可靠。而且我總以為三個指頭在手上摸摸,這種診斷方法未免太簡單太古老了,很有些看不起中醫。現在看起來,真是令人佩服中醫的脈學,不能不說中醫也一樣高明!」十一、看脈知有胎無胎和月份深淺憑脈知孕,上面已經說過。有的人可能提出:這不過是結合月經期停止和惡阻等癥候而互相參合,推演出來的診斷而已。這種提法我認為他只是看到一半。因為有孕無孕,遇到最複雜的情況時,若根據脈征,也仍舊是可以取決論定而不致貽誤的。我現在舉述三例如下:1、月經凈後和胎脈之別——有一個婦人已生過二個女孩,未生過男孩,因已四五年未受孕,心很著急,想再生育孩子,剛好這次月經過期未至,於是要求我給予診脈處斷。我察過脈,說:「還看不出。再過二星期來複診」。將近二星期,恰好她家人有人患病請出診,她也就便搭診。大家都默不作聲。我診過脈便說道:「根本不是懷孕,沒有胎脈」。她的家婆笑著說:「你上次看過脈後,第二天月經就來了。如果你這次說是有孕,那真要叫人笑出鼻涕來了。」2、月經未到期,28天現孕脈——有新婚夫婦同來,女人求診,左脈滑實。我說有孩子。她愛人說:「不對,月經還未到期」。其實一般經期當臨而未至,只要逾期多過一兩天,不必過期太多,僅僅31天左右,脈上也往往可以看出有孕。這位女人在命門脈中有一點澀的樣子,雖有胎,但不很好,即是胎氣不牢固。後來這女人因落雨上曬台收衣服,下樓梯時還有四級,不慎跌下,因而子宮出血。初找西醫打針止血,開始有效,但歷時七天仍未止。後來又大量出血,有血塊,於是要我診治。這時胎脈仍在,漸漸的因體力日差,胎脈的脈氣也降低了。大約過了半個多月後,漸有好轉,可以步行來門診。脈象方面,還是有孩子。他愛人說:「這是不是還是以前的胎呢?」我說:「以前胎脈是左邊手,現在仍是左是手,所以是以前的原封未動。」後過了八個月,生了一個男孩子。這一點,說明:第一,28天脈即表示懷孕;第二,跌後大量流血,安胎仍能有效;第三,脈象未變,雖有日久流血,胎仍保留,即使脈氣低落,而胎脈未改,故仍能確診其胎孕如前;第四,脈始終在左,故知其為男胎。3、憑脈判斷非葡萄胎——有位叫紀XX的,據說因為懷了孩子,子宮出血,經過婦科治療,沒有好,要施行刮宮,她不同意,請中醫看過。青蛙試驗第一次十性,第二次一性,西醫的診斷是①流產先兆,②葡萄胎。經我診視,我看她的脈象,是受孕。於是替她治療,血乾淨了,還有多少白帶;仍需要繼續治療。服藥期中,胎氣還未恢復正常,那女人去大便,用大力努責,竟連胎都下來了。護士來報告說:胎兒約有五寸長,頭如雞蛋大;證明不是葡萄胎。4、葡萄胎的脈——就是所謂鬼胎脈,乍大乍小,尺不滑。一位潮陽人,有過兩次葡萄胎,醫生要她切除子宮,她不肯。但自己已認為受孕無希望。第三胎子宮又出血,醫生還是說要把子宮切除,她仍不同意;於是找我看。據脈象確是受孕,便給予止血安胎的葯。滿足了10個月,往醫生那裡去生產,醫生很驚訝。於是我她接生,產下了一個女胎。這女人認為這是破除迷信的勝利。我所以能知道她是懷胎,是從脈象上辨認出來的。十二、診脈知道妊娠和月份的深淺妊娠一至三月,左寸浮大,即經所稱手少陰動甚者,妊子也。心脈浮大,亦主有孕。有孕三到四月,尺部必滑實。按之滑疾而數的,為三月。但疾而不散的,懷孕必五月以上。此外診斷有孕的方法,是孕婦多見精神衰退,因食欲不振,或患嘔吐而脈象不病,或脈比平常更有力;這是人病而脈不病,也可以認出她是有孕的。十三、有關月經之脈女人皮膚不熱,無外感症象,而脈狀有點數疾,不是滑,此極可能是月經剛剛來潮的徵狀。這種脈診準確性頗大,常常有些婦女病號笑起來:「你連我的月經來了都知道」!如果月經來時,脈有時快有時慢,即是帶點促狀,或者沉細。這種脈形,表現她有經期腹痛。這因為月經的來潮,好像泉水下流,流得暢快,就不致有腹痛。如果經水像泉水被阻,有時流得暢快,有時又不暢快,這時必然會有腹痛。如果六脈細小,或微帶澀狀,這一方面是,月經後期,或者就是阻閉不行了。脈波稍疾一點,那常常是月經先期。也有脈不快而先期的這屬於體虛。色慾不節,也常是先期而至,來時必定血量過多,其脈必虛細尺部無力;由於虛,故無法控制血行之故。十四、毒瘤之脈腹那有瘤之脈,其狀不一定。有一個女人,脈左尺在搏動時,數至之中,有一至像勾端刺指那樣。我說:「左尺脈如勾,腹內左側有瘤一塊,是嗎?」病人說:「對」!十五、直上直下之脈至於張露清先生提出的直上直下的脈波,所謂思春脈,倉公傳上說:「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澀而不屬,澀而不屬者,其來難,堅,故曰:月不下。肝脈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我所體會的,和倉公傳上說的是一樣。十六、學脈診要靠自己去體會脈書上所指示的脈診,方法訣竅很多,但都只是一個大概,是一些規矩。良匠授人以規矩準繩,不能使人巧。所以學習脈學和鍛煉脈診,主要是全靠自己去體會,才能夠領悟它,和不斷的發現它。

魏長春論脈——《診脈須識常與變》

來源:清陽客棧作者:連建偉

整理者(連建偉)按:1974年春節過後,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原浙江省中醫院副院長魏長春老先生給我寄來了他對脈學古籍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總結《診脈須識常與變》一文,供我學習。這篇醫稿,一直珍藏至今,未肯輕易示人。魏老生前,本文未曾公開發表。現徵得魏老先生哲嗣魏睦森主任醫師同意,由本人整理後刊出,藉以緬懷魏老,並傳絕學於後人。余從事中醫工作達五十餘年,研讀許多脈學古籍,通過長期臨證實踐,認識到必須把脈診和望、聞、問三診結合起來,同時還必須充分認識脈診的常規和其變化,注意各人秉性生理上特異的脈象,從其體性、工作、精神等等方面來確定其為常脈和病脈、佳兆和危兆。第一部分知常篇提綱要脈,總歸浮、沉、遲、數、滑、澀六類。包括表裡、陰陽、寒熱、虛實、臟腑氣血。浮,為陽為表。沉,為陰為里。遲,為在臟,為寒為虛。數,為在腑,為熱為實。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浮沉以舉按輕重言,洪、芤、弦、虛、濡、長、散,皆輕按而得之類,故統於浮。短、細、實、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類,故統於沉。遲數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緩、結,皆遲之類,故統於遲。緊、促、動皆數之類,故統於數。滑雖似數,澀雖似遲,而其理各別,因遲數以呼吸定其至數,滑、澀則以往來察其形狀,且滑、澀兩脈,多主氣血,故此兩脈雖無所統,平列於浮沉遲數為六綱。1浮脈浮以候表,其象輕手即得,重手不見,動在肌肉之上。浮為風、虛、眩之候,陽脈浮為表熱,陰脈浮為表虛。浮而有力是風熱,浮而無力是血弱。洪:浮而有力為洪,即是大脈,又名鉤脈,其象極大而數,按之滿指,如群波之涌,來盛去衰,來大去長。洪為經絡大熱,血氣燔灼之候。凡久嗽咳血忌見此脈。形瘦多氣者大忌。凡病脈見洪是病加重之象。洪為表裡皆熱,為大小便秘,為煩躁,為口燥咽干。芤:浮而無力為芤,其象浮大而柔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指下成窟,診察在浮舉重按之間得之。芤為失血之候,為氣有餘,血不足,血不足以載氣之徵。火犯陽經則血上溢而見吐衄,火侵陰絡則血下流,而見便血、崩漏。弦:浮而端直為弦,其象按之不移,舉之應手端直,如新張弓弦之狀。弦為血氣收斂,為陽中伏陰,或經絡間為寒所滯之候。弦緊數勁為太過,弦緊而細為不及,弦而軟病輕,弦而硬病重,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主痛,為瘧,為疝,為飲,為冷痹,為勞倦,為拘急,為寒熱,為血虛,為盜汗,為寒凝氣結。弦兼數為勞瘧,弦兼長則中有積滯,兩手脈皆弦為脅急痛。虛:浮而遲大為虛,其象遲軟散大,舉按少力,豁然空虛,不能自固。虛為氣血俱虛之候,多為內臟不足之症,為傷暑,為虛損,為煩躁,為自汗,為小兒驚風。濡:浮而遲細為濡,即軟脈。其象虛軟無力,應手細散,如棉絮之在水中,輕手相得,重手按之即隨手而沒。濡為氣血兩虛之候,亦主脾濕,為虛損,為自汗,為痹,為下冷,為亡血少氣。長:浮而迢亘為長,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餘,過於本位。長為氣血皆有餘之候,有三部之長,有一部之長,按之如牽繩則病。為壯熱,為癲癇,為陽毒內蘊,為三焦煩熱,為陽明經熱盛。散:浮而虛大為散,其象有表無里,有陰無陽,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散為氣血耗散,臟腑真氣消耗。若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猶為平脈。倘病脈見代散者病危,主虛陽不斂,心氣不足,多非佳兆。2沉脈沉脈以候里,其象輕手不見,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著於筋骨之間。沉為陰逆陽虛之候,主陰經病,主氣,主水,主寒,主骨,為停飲,為癖塊,為脅脹,為厥逆,為洞泄。沉兼細少氣,沉兼滑是宿食停滯,沉兼遲痼冷內寒,沉兼伏主吐瀉,沉兼數是內熱甚,沉兼弦是心腹冷痛。短:沉而不及為短,其象兩頭短縮不滿,不及本位,應手而回。短為氣血不足之候,俱主不及之病。亦主三焦氣壅,宿食不消。短脈兼浮為血澀,短脈兼沉多痞塊。短脈一般只見於尺寸,若見關部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則是陰陽危絕之候。細:沉而微軟為細,其象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指下尋之,往來如蠶絲狀。細為血冷氣虛不足以充之候。主諸虛勞損。為元氣不足,內外俱冷,虛弱洞泄,憂勞過度。或為濕侵腰脊,為積為痛,俱主在內在下之病。實:沉而弦長為實,其象舉按不絕,迢亘而長,不疾不徐,動而有力。實為三焦氣滿之候。俱主有餘之病。為嘔,為痛,為利,為氣塞,為氣聚,為食積,為伏陽在內。伏:沉極幾無為伏,其象極重按之,直至透筋著骨,指下始覺隱隱然。伏為陰陽潛伏,關格閉塞之候。關前得之為陽伏,關後得之為陰伏。見脈伏者,不可發汗。主痛甚,為積聚,為疝瘕,為吐瀉,為水氣,為食不消,為營衛氣閉而厥逆。牢:沉而有力為牢,其象以沉似伏,實大而長,少弦,按之動而不移,若牢固然。牢為沉寒里實,或勞傷痿極之候。沉寒里實者,為疝症瘕。勞傷痿極者,多近乎無胃氣之危殆病證,是虛病反見實脈。此外,有見於骨節疼痛之表證。革:沉失常度為革,其象沉伏實大,如按鼓皮一般。革為虛寒失血之候(其實即芤弦兩脈相合之象,芤為虛,弦為寒,虛寒相搏)。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又為中風感濕之證。代:沉而更代為代,其象動而中止,良久方還,復動,前後歇止均勻,而有定數。代為臟氣虛衰,氣血不足之候。若病羸瘦見此,是為一臟衰竭之象。若因病氣血驟損而至元氣卒不相續,或因風因痛而致則為病脈,妥善調治,仍屬無妨。3遲脈遲脈以候臟,其象呼吸之間,脈僅三至,來去極慢。遲為陰盛陽虛之候,陽不勝陰,故脈來不及。居寸為氣不足,氣寒則縮。居尺為血不足,血寒則凝。主寒,主虛。兼浮為表寒。陽不足,身必惡寒。兼沉為里寒。陽不足,常臟寒下利。微:遲而細軟為微,其象極細而軟,若有若無,按之如欲絕。微為氣虛血弱之候,又主陰寒。亦有外感蓄熱在里,脈道不利,不屬於寒者,當分別之。總之,氣血微脈亦微,主虛弱。為虛汗,為泄瀉,為少氣,為崩漏不止。弱:遲而無力為弱,其象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輕取則無。弱脈為陽陷入陰、精氣不足之候,亦主筋。為痼冷,為烘熱,為泄精,為虛汗,為筋痿,為虛虧。弱而兼滑,為有胃氣。弱而兼澀,多為久病。陽浮陰弱,則為血虛而筋急,惡寒發熱。緩:遲而有力為緩,其象比浮而稍大,似遲而小疾。一息四至,來往迂緩,呼吸徐徐。緩為氣血向衰之疾。若不沉不浮,從容和緩,無徐疾微弱之偏,則為神氣充足,脾胃正常之象。倘為病脈則為風,為虛,為痹,為弱,為疼。在上為項強,在下為腳弱。兼浮為外感風邪,兼沉為血氣虛弱。結:遲而時止為結。其象來時遲緩,時一止又復來。結脈為陰獨盛,而陽不能相入之候。此為陰脈之極,為亡陽,為汗下,為疝瘕,為積聚,為宿痰滯結,為氣血凝結,為食飲留滯,為七情鬱結。兼浮為寒邪滯結,兼沉為積氣在內,雖多因氣血凝滯所致,但應注意其因陰陽虛損病變而來,以免貽誤病機。4數脈數脈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搏動疾速。數為陽熱亢盛,陰液虧損,為有熱的徵象。數而浮多為表熱,數而沉多為里熱,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多為虛熱。緊:數而弦急為緊,其象來時勁急,按之長,左右彈指,舉之如牽繩轉索之狀。但至數卻不及六至,又名急脈。緊為寒風激搏伏於營衛之候,主寒,主痛,內而腹,外而身,有痛多見緊象。亦有熱痛者,但必兼實數。熱為寒束,故急數如此,但須有神氣為妙。緊而兼浮,為外感風寒身痛。緊而兼沉,為腹中有寒,或為風癇。促:數而時止為促,其象來時數,時一止復又來,徐疾無一定之狀。促為陽獨盛,而陰不能相和之候。怒氣逆上,亦令脈促。此陽脈之極,為氣痛,為鬱悶,為毒疽,為瘀血發狂,為三焦鬱火,為痰積咳嗽,為喘逆。動:數見關中為動,其象數而獨見於關。形圓如豆,無頭無尾,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不離其處。動脈為痛,為驚,為泄痢,為拘攣,為崩脫,為虛勞體痛,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5滑脈滑脈候氣。其象往來流利,如珠走盤,不進不退。滑脈為血實氣壅,血不勝氣之候。主痰飲諸病,為血瘀血盛。婦女經停無病,諸脈調,惟尺獨滑,為有胎。上為吐逆,下為氣結。滑而兼數,為熱結。6澀脈澀脈候血。其象虛細而遲,往來極難。或一止復來,三五不調。澀為氣多血少之候,主血少精傷之病,為無汗,或為血痹痛。婦女有孕,而見澀脈為胎病。無孕而見澀脈為敗血之候。第二部分達變篇1脈有疑似須辨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脈多熱,遲脈多寒。弦緊為實,細微為虛,此為常理。然疑似之中,須當辨別真假,關係非輕,不可不察。如浮雖屬表,而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其脈見浮而無力。是浮不可概作為表證。沉雖屬里,而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經絡,脈不能達,則見沉緊。是沉不可概作為里。數為熱,但真熱者,未必數。而虛損症陰陽俱困,氣血失調衰弱,虛甚者數愈甚。是數不可概作為熱。遲為寒,但外感病初愈,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概作寒。弦緊類實,但真陰胃氣大虧,陰陽關格等症,脈多豁大弦緊。是弦緊不可概作實證看。微細類虛,但凡痛極氣閉,脈絡壅滯不通,常見伏匿微細。是伏未必為虛。由此推之,諸脈中皆有疑似,皆須詳辨。2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此條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舍症從脈舍脈從症》)徐靈胎曰:有宜從症者,有宜從脈者,必有一定之故。審之既真,則病情不能逃。若辨證不明,則不為症所誤,必為脈所誤矣。故宜從症者,雖脈極順而症危,亦斷其必死。宜從脈者,雖症極險,而脈和,亦決其必生。如脫血之人,形如死狀,危在頃刻,而六脈有根則不死,此宜從脈不從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脈或促或絕,痰降則愈,此宜從症不從脈也。陰虛咳嗽,飲食起居如常,而六脈細數,久則必死。此宜從脈不從症也。噎嗝反胃,脈如常人,久則胃絕,而脈驟變,百無一生,此又宜從症不從脈也。總之脈與症,分觀之則吉凶兩不可憑,合觀之則某症忌某脈,某脈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2.1舍脈從證脈浮為表,治宜汗解,然亦有宜用下法。仲景云:脈浮而大,心下反堅,有熱屬臟者攻之,不宜發汗。脈沉為里,治宜攻下,然亦有宜從汗解,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脈促為陽盛,當用葛根芩連湯清之。而脈促並見厥冷則非灸百會穴以通其陽不可。此等促脈,非陽盛之候,應當舍脈以從證。脈遲為寒,當用姜、附溫之,若陽明病脈遲不惡寒,身體然汗出,則用大承氣湯。則遲非陰寒之候。2.2舍證從脈有表證應發汗,是為常法。仲景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里證用下法,則屬常規,如日晡發熱,則屬陽明,而脈則浮虛,則宜發汗,可用桂枝湯。結胸症具,當與陷胸湯下之。脈浮大者,不可下,當予桂枝人蔘湯溫之。身體疼痛,當以桂枝、麻黃汗之,然尺中脈遲者不可汗,當與小建中湯和之。3切脈以有神無神辨吉凶李東垣曰:「不病之脈,不求其神,神無不在。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脈法曰:「脈中有力,即為有神。」「有力」二字,最當細心體察。如實、緊、弦、牢均系有力,均屬病脈,以是知力者非強硬之謂,是中和之謂也。要有力中不失和緩,柔軟中不失有力,方是有神之脈。若其不及,即微弱脫絕之脈也。若其太過,即弦緊真臟之脈也。二者均屬無神,皆危兆也。4診脈實踐經驗點滴4.1熱病脈伏乃火邪內郁。外感熱病邪熱內閉,有脈不起者,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此非陽證見陰脈,乃火邪內郁,血分鬱結,不得發越,陽極似陰之候,必得大汗方解。治法當以涼葯透達為主,忌用辛溫熱葯。(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2脈極大而無力,須防陽氣浮散於外。臨證遇到脈極粗大,重按無力,面色蒼白,頭部有汗,往往是陽氣浮散於外的虛證。此等證候雖有外感,亦忌表散,須當急進納氣固本之方法,以救暴脫(即休克)。(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3脈極微,也有伏匿脈,為邪閉之症。極微之脈,久久尋而得之,加力重按至骨則現堅牢者,六部皆無脈,惟尺後則實數有力,為伏匿脈,不可認作虛寒,是實熱邪閉之候。(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4牢脈多主症瘕腫瘤。牢脈浮按不見,沉按堅硬實大有力觸指。牢脈主實證。凡見此脈,其腹多有症瘕腫瘤或癌症。牢脈與革脈不同,牢脈沉堅有根,革脈浮堅無根。牢脈與伏脈不同,伏脈雖重按之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乃見其形,而牢脈則實大弦長重按便滿指有力。(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 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5革脈為大虛之脈,主亡血失精。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臨證實踐,革脈形狀如按鼓皮,外雖硬而中空,即弦大浮虛,雖大而不洪,有力而不滑。凡見此脈,其面色多蒼白,按其腹必軟,行動則氣促,是外浮內空,再生障礙性貧血最多見此脈,極難治癒。(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6久病倦怠無神而見緩脈則是敗症。《三指禪脈訣》說緩脈為無病之脈,最佳,諸病見此則無危險。臨證實踐,常遇久病精神衰弱,胃納日減,其脈雖見和緩,多致不救。因而深信《慎柔五書》查丁吾之言。他說凡久病之人,脈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脈反屬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見和緩,體倦者決死。實踐證明確實可信。(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7暴病發熱,脈雖弱,須從外感論治。治病必須詳察外感與內傷,暴病發熱脈雖弱,而治從外感。久病脈弱,熱雖盛而治從內傷。同時兼察舌質與舌苔,外感發熱,大多有苔或黃或白,內傷症發熱,舌光無苔居多。其舌嫩紅、淡紅、絳赤,需分辨其血虛、氣虛、血熱,脈證合參,分辨益明。(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8郁病脈象,大多弦澀凝滯,其來必不能緩,其去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細體認之,是無焰之火,是無韻之音,是往來不圓滑,此為郁脈。法當疏之發之。如火在下而以濕草蓋之,則悶而不舒,必至燒乾而自盡。故疏之發之,使火氣透。(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9平人脈緩而遲者多壽,脈急而數者多夭。虞摶(天明)《醫學正傳》曰:「生成之脈,豈無緩急遲數之殊歟。經曰:性急脈亦急,性緩脈亦緩,大抵脈緩而遲者多壽,脈急而數者多夭。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蓋氣血者,人身之神也。脈急數者,氣血易虧而神機易息,故多夭。脈遲緩者,氣血和平而神機難損,故多壽。」按脈急數多夭,驗之臨證確然。凡青年男女患勞損而脈大急疾者,證多難治。虞摶所云,急數者氣血易虧,遲緩者氣血和平,蓋全在平日涵養功夫。要做到外動內靜,心平氣和,使自身氣血調和,自然身體健康少病。(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平人脈見遲緩者多壽急數及病脈強者夭》)4.10寡婦處女常見兩尺脈滑動滑疾。妊娠脈,以滑動滑疾居多,但寡婦及逾齡未婚處女,其兩尺脈滑動滑疾者甚多,此乃情慾不遂所致。《褚氏遺書》曾有論及,凡臨證必需細辨,切勿誤診為懷孕。故古人四診望、聞、問、切,以察脈殿後,是脈有可憑,有不可憑的至理存在,應當通常達變。(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4.11脈過旺與過弱,須細心詳辨。老年人氣血已衰,脈宜衰弱,過旺則病。若脈盛而不躁,健飯如常,此稟受先天特厚,是長壽之徵。若脈強而躁疾,則為孤陽。青壯年脈宜充實。若脈弱則多病。青年氣血旺盛之年,而見脈弱,是虛弱不足之象。若脈體小而和緩,寸關尺脈相等,此秉質清靜有涵養,是無病之徵。若脈細而勁急,,則為凶兆。執脈辨證是為常,隨人變通,靈機變法。肥盛之人,氣盛於外,而肌肉豐厚,其脈多洪而沉。瘦小之人,氣結於中,肌肉淺薄,其脈多數而浮。飲酒之後,脈必浮洪。遠行初至,氣血未寧,脈多見疾。(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平人脈見遲緩者多壽急數及病脈強者夭》)4.12秉體不同,脈有六陽、六陰、反關及無脈之異。六陽脈,是強大有力之脈,而不是堅硬脈,此乃秉體特徵,而非病脈;六陰脈,是細微而靜,脈來有序,與沉細細微脈不同。凡遇此等脈象,必須從整體考慮,並在平時注意。若初診遇著脈象強大或細微,必須詳細詢問病人平日脈象有無特殊。還有反關脈和終身兩手無脈的病人,都是素體的脈象,臨證均宜細辨。(參見魏長春《仁仁齋醫學筆記?識脈需要多診經驗重在積累》)

我的診脈方法

來源:愛愛醫

現在很多人都不信脈診,有西醫,也有中醫,我初學時,我臨床進修的一位老師也這樣認為,在他的眼裡,脈只不過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說明心臟的搏動,所謂的脈,只不過故作神秘罷了。然我不以為然,心想,既然是老祖宗傳了幾千年的東西,如果真是他們所說的那樣,也不會流傳到今天的。我所接觸的第一位老師,診脈就很好,每當病人來診時,總是能很明確的診斷病情,當時我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脈診學好,每當他說出病情時,我就想患者應該是什麼脈象,有機會,我就試試,閑時我就看書,中醫診斷大全,脈訣,然這樣又過了很長時間,仍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心中一片茫然,不知從何下手。我會烹飪,技術還是很好的(我是這樣認為的,呵呵)我可以用幾十種方法作出不同味道的魚來,我發現,我共跟了8位老師,每個人都喜歡烹飪,一談起吃來,都很興奮,故可作為談資,一次談的的高興,我就問,有關脈診方面的問題,老師說,其實你應該從浮沉遲數來學習這樣你進步就快了。在我看來,這樣真的是一個好方法,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好方法。相信學中醫診脈的都看28種脈象,再看5絕脈,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輩子也見不全。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脈象是什麼,一個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緩均勻,即為有神,為常脈,其餘即為病脈,當然也要考慮特殊人群,如老人脈略弦,小孩脈數,胖瘦,春夏秋冬,相信書里也不泛記載。知道了常脈,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種脈象,即浮,沉,遲,數,浮脈輕輕搭手既得,沉脈需重按方得,小於4至的為遲脈,大於4次的為數脈,浮脈在人體主什麼病呢,多主表證,沉脈主里證,遲脈主寒,數脈主熱,也有例外的,如浮脈,如果陰分虛極,陽亢於外,也現浮脈,且多浮而有力,多屬重病。下一步,需要回到我們的手上,以枕後高骨為關脈,前面為寸,後為尺脈,然後浮,中,沉取,左手,寸脈主心,小腸,關脈主肝膽,尺脈主膀胱,腎右手,寸脈主肺與大腸,關脈脾胃,尺脈腎與命門。在寸,關,尺,上分寸為陽,尺為陰,浮為陽,沉為陰,這樣結合浮沉遲數,我們就可以對人體的陰陽,表裡,寒熱,大致分清了。在結合有力,無力,有力為實,無力為虛,然後看脈形長短,長為有餘,短為不足。這樣就可以把,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分清了。最後結合部位,看所體現的脈,在臟器分部屬於何臟就可以斷病了。知道了這些,我們再把這些脈象再重新組合,因為臨床會有很多脈象組合在一起,如,浮遲,浮數,浮長,浮細,同樣,沉脈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數,都需要我們結合起來細細分析。舉個例子,如左寸沉短而無力,寸關平脈。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無力也主不足心脈不足會導致什麼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動輸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會導致腦供血不足,會出現頭暈,記憶力減退,健忘。全身無力,每天懶洋洋的。如左尺脈見沉數,沉主里證,主陰,數主熱證,在病位在腎與膀胱,那麼就是腎與膀胱有熱,會出現小便黃,熱,手腳發熱,腰膝酸軟,盜汗等癥狀。再如,寸脈浮數,尺脈沉細,寸脈主陽,數主熱,浮脈也主陽,尺為陰細為不足,結合起來就是陰虛不制陽,陽浮於上,這樣的病人必然會頭暈,用藥也可補陰潛陽為治。再一個就是,要多實踐,我們周圍有很多人,我們的朋友親人,我們都可以作為實習對象,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多練才會出成績。我剛開始時,一天有時看幾十人,看完之後對比一下,看哪對了哪錯了,總結,慢慢的就熟練了。診脈的時候一定要綜合分析,分部,分臟器,每個臟器的功能都是什麼,出現了寒熱,表裡,陰陽,虛實會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診而診病,古人的四診合參是很有道理的。再說就是生男生女的問題,書上說左手脈疾為男,反之為女,老師也這麼講的,我的經驗是在40天左右時很准幾乎不差,過了4,5個月準確率就不那麼高了,也就6,7成准吧,也許還要提高水平,呵呵。打字對我來說真是太難了,很長時間哪,或許對初學者有點幫助,希望不會誤導了你們。

我所看到的脈象

來源:愛愛醫作者:張露清

四診中的脈學,是祖國醫學中的最精細的診法之一。有的人說是沒有根據,以為寸關尺那樣極小的一個部位,而且三個指頭距離那樣近,怎麼會搞出三部九候的那麼多明堂出來?尤其是在那樣的短短的一點橈骨動脈的地方,卻有臟腑陰陽和人體上中下那麼變化複雜而且範圍廣泛的東西配屬和分布著。恐怕是理之所無,事不可有。其實,我認為持這樣的理由去非議脈學的人,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而他並沒有觸摸到實質。如果以為短小的方寸之地,不能窺察內髒的全景,那麼,且試舉一律請問:簫笛上面的六個音孔,不也是相距密邇嗎?為什麼吹一口氣,六個指頭按動,便演化出1234567各種音色和曲譜呢?血液在血管裡面流循,在經過橈骨動脈時,固然也和吹一口氣在簫笛的官腔里一樣的看似簡單,然而問題究竟是不能僅從表面來把物理輕率簡化的。《內經》提出察脈和診尺的診術,扁鵲難經,獨取寸口,其法更為精緻。所以能在兩尺部位做工夫,而知道病情怎樣,這是診法中的最上乘。千餘年來,名醫輩出,在脈診的一點上,各人的體會和功夫各有程度上精和粗的不同,但由此卻也說明了脈學是一種深奧的學問,不是一蹴即就,和容易揣摩的。可是,它是應該加以揣摩,值得研究和發掘的。我個人幾十年的經驗,對脈學的體認如此。感覺到從脈診上來斷病,其正確性是很大的。現在以診妊娠的滑脈為例:女人有孕,兩寸見滑。滑的脈象,確確實實是如珠走盤。左寸滑為男胎,右寸為女。滑脈亦主有痰,凡膈上有痰的病,脈多滑象,但這種有痰的滑脈,卻不是像如珠走盤那樣。在我多年的臨床上,所見都是如此。據脈以斷定生死,真可以說得上是「其言有徵」的。看生死的脈,主要是看兩尺;左尺腎水,右尺腎火。若尺部無脈(男右女左),必死。這是我的老師傳授給我的。可以徵驗。有這樣的脈,即使言行、舉動、起居如平常人,也是必死無疑。試舉一個病例:有一個女病人,第一次患病接我出診。她的丈夫抱她由房出廳,半途暈倒在地,蘇醒後,扶持到廳上,當時病情嚴重,但左尺有脈,我說無礙,終於醫治好了。後來第二次患病,病勢較輕,坐在廳上言笑自若;但是左尺卻沒有脈,我判斷她必死。結果,遲半日後,即告死亡。這是看死脈的診法的一種,在這之外,還可以看脈象的彼此相生相剋,以定生死。比如肺癆久咳病人,出現數脈,甚至實大洪盛的,必死;因為洪數屬於火脈,火克金,所以它不宜出現於肺癆久咳病人的脈象中。其他各髒的病的生死脈,都是像這樣的。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計算它。還有思春的脈象,表現在左關的特別弦旺上;這種弦脈,上貫寸,下貫尺。若發現如此形狀的脈波,則絕不能使用辛溫的藥劑;誤用辛溫,必發癲狂。故有此脈象,不論男女老少,都應該給予滋水平肝的療法。祖國醫學的脈診學,前人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一般分已被記載在醫書裡面。前人並沒有欺騙我們。我們體會不到脈象及其有關辨識疾病的脈法,只是我們不能接受,不懂而又不肯虛心而已。

學好中醫必先學習診脈

來源:新浪博客

中醫看病,以辨證論治為核心,在辨證論治中又以四診八綱為要目,四診八綱中又以四診為前提,由四診才能識八綱。在望聞問切四診中,雖然脈診排在最後,但它是中醫診斷學中最重要的一環,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環。清代毛祥麟說:「切脈辨證立方,為醫家三要,而脈尤重,蓋脈既明,自能辨證,而投藥不難也。」(《對山醫話》)吳鞠通也說:「四診之法,惟脈最難,亦惟脈最為可憑也。」(《增訂醫醫病書》)強調脈診的重要性。所以《內經》的162篇里,討論脈象的就有30餘篇,《難經》的八十一難,前二十難說的也是脈診。老百姓找中醫看病,俗呼為「看脈」,意思是「看脈」二字可以代表整個診病過程與醫生的學識技術高低,這說明一個好中醫必然精於脈診。事實上歷代醫家無不把脈象作為辨證論治的關鍵。我的老師梁秀清在學醫之初,先學了3年脈診,他憑著這一手脈診的硬功夫挽救了許多癌症患者的生命。我的另一位老師黃傑熙也是對脈診的學習和研究下的功夫特別多,上從《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入手,下從歷代脈書與名醫醫案中搜求研究,並一點一滴加以驗證,才掌握了「平脈辨證」這一中醫看病的 「訣竅」而成為臨床大家。我自己在開始學習中醫的幾年裡,儘管背熟了藥性和許多方劑,一到用時就對不上號。後來拜師學了點「平脈辨證」的本領,才在臨床中大有長進。去年夏天,我在省城某大醫院應邀診治一個住院病人,男,36歲,高燒(38~39度)20日不退,經省城各大醫院專家會診,打針輸液均不見效,從外表來看,最大的特點是怕冷,雖在夏季的三伏天,仍然穿著羽絨服,十分虛弱,連說話的勁兒也沒有,但診其脈卻浮數而濡,沉取也有力,看其舌苔白厚似一層麵粉,但舌苔中心色黃,據脈診判斷其為暑濕之熱過重、外形寒而內大熱的暑濕證,遂開方用生石膏150g,滑石粉60g,佐以党參30g,知母30g,連翹20g,苡米 30g,佩蘭10g,蒼朮15g,香薷15g,甘草10g,這個方子總的意思是清熱利濕、芳香化濁、扶正祛邪,令其4小時服1次葯,服藥兩劑燒退病癒,神清氣爽,出院回家。此案若僅從望診問診,見其如此惡寒,很容易判斷成風寒感冒,那就大錯特錯了。我曾治過一個50多歲的婦女,患子宮大出血,弄得屋裡地下都是血,觀其面色蒼白,語言無力,脈微弱,病勢垂危,急令其用1枝高麗參切小塊開水一次送服,很快就不出血了。還有一個年輕女醫生來了月經20多天一直止不住,兼有脫肛,脈細弱,令其服一小塊人蔘,約指頭大,很快經血就止住了,後來又服了半枝人蔘,身體也好了。書上並沒有說人蔘有止血作用,但以上兩例從脈診來判斷,均屬氣虛,用人蔘補氣就能止住血,因為氣是血之帥。用人蔘必需掌握其脈是沉細弱,倘是浮或數均不能用,那等於火上加油,兩寸沉弱也能用。但關尺很大就不能用,那就會把肝火引上來,只能加重病情。六脈沉細最好用,當然如果有口乾現象,最好配上天冬、生地,叫做天地人「三才湯」,用來治療氣陰不足。如果遇上疑難證,那更得要憑脈診來用藥。我曾跟我的老師黃傑熙看過一個怪病,她是一個中年婦女,平時她跟好人一樣,只是不能上樓或上坡,上則眩暈倒仆,十分駭人。多方醫治無效,住省某大醫院治療近1年。CT、B超等各種儀器也檢查不出病來,作心臟病試治之,根本無效,院方以「不知何病」相辭,只好出院回家靜養。當時黃師診見其寸脈大而兼實,關尺則沉遲細小,斷為氣血郁停上焦、難於周流中下兩焦所致。上樓上坡,則鬱血上奔,衝激腦部,故眩暈仆倒;走平路則無激動,故安然無恙;下樓、下坡,則氣血下注,故亦平安。遂治之以懷牛膝、代赫石等引血下行之葯,兩劑即痊癒,結束2年之休養,隨即上班,後逢「九九」重陽節,隨其家人登山,上下自如,勝過常人。此案若不依脈診何以能斷其為氣血郁停上焦而愈此怪疾呢?西醫診病靠的是聽診器、X線、B超、CT、多普勒、心電圖等以及各種化驗數據,這些只可作為中醫的參考,不得為中醫處方用藥的憑據。中醫診病靠的就是脈證,脈證不明,有如盲人夜行,方向不明,用藥豈能奏效?中醫的「三個指頭一個枕頭」里有大學問。孫思邈說:「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備急千金要方》)對於脈診這樣一個重要的內容,在5年中醫大學教育中,只佔了區區20個課時,而且授者多不懂脈診,講課往往是一帶而過。造成學生在臨證時指下茫然,只好據問診而來的徵象,以成方經驗為用,這就叫本末倒置,所以治癒率不高。所以許多人覺得中醫很難學,中醫院校畢業生乃至博士生儘管背了滿肚子方劑,一到臨床還是開不了一張對證的方子,甚至在臨床中幹了多少年療效還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沒有突破脈診這一關。如果說學習中醫有什麼竅門的話,學好脈診就是主要的竅門。掌握了這個竅門,臨證中憑脈辨證兼顧其他三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就能看清楚了,用藥大方向對了頭,就會減少失誤,就不難取得療效,甚至能治癒許多疑難病。

楊則民論脈診

來源:放心醫苑網

按:網上討論脈診的帖子似乎很少。現在把近代名醫楊則民論脈診的文字貼在這裡,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或爭鳴——業中醫者若對此無話可說是難以想像的。楊文中有個別術語可能會引起誤解,比如那時不分心房和心室,即通稱為心房,故特別指出。又,《潛廠醫話》中的「廠」字,讀作AN,意思與「安」大體相同。楊則民氏為近代著名中醫,理論造詣很高。拙著《近代中西醫論爭史》,曾有專節介紹。以下所引,是他對脈診的見解。楊氏所論或偶有不當處,但總體而言,筆者自覺不如楊氏認識精當。引文見楊氏遺著《潛廠醫話》。(董漢良陳天祥整理,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引用時改正了幾處比較明顯得錯別字和句逗。脈診為近世醫者病者所共信,以為診病惟一之術。在醫者可不加問診而使三指以疏方,病家則隱匿病情以試醫生脈診之能否,醫道之荒莫甚於此。此習不去,吾醫將無立足地乎。前賢知之,發為振聵之論:「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工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此李時珍之說也。「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末,則於望聞問之際,已得其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乎。」此張景岳之說也。而徐大椿之論尤為明確。其言曰:「病之名有萬,而脈之象不過數十種,且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且《史記?篇鵲傳》曰:「視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臟腑癥結」,但以脈為名耳。夫創寸口診脈之扁鵲猶如此,況其後人乎。考古人切脈,非獨寸口而已。十二經,奇經八脈、陽蹺、陰蹺、陽維、陰維、沖、任、督、帶皆可按診之,王叔和之脈經詳言矣。蓋脈之搏動原於心房,故凡淺層動脈無不可按。人迎、趺陽、巨里古人多診之,惟橈動脈為最淺層,按之更明晰耳。最先論述按橈動脈(即寸口)者為《難經》,後人因奉之以為不易之診法(《史記?扁鵲傳》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可證)。按脈之搏動而相對的分為種種脈象,其名與日俱多。傷寒金匱所言,只十餘種,後人則增為二十四種,脈經更增至二十七種,且有更增二種為二十九脈者。此外如柯琴主十脈,陳修園主八脈,近人惲鐵樵主內經十脈,殆無一定者也。以脈測病已近懸揣,更分配臟腑於寸口三部而診之,則妄甚矣。試以王叔和、李時珍、張景岳、李中梓諸家所分配者觀之,其差參殊甚,比而觀之,其異如下:左關以候肝膽,右關以候脾胃,諸家皆同,左寸以候心與心包,張與二李同,王則以候心與小腸也,其異一;右寸以候肺胸中,二李皆同,王則以候肺大腸,張則以候肺心包也,其異二;左尺以候腎膀胱,諸家同,惟張更加大腸,時珍更加小腸,其異三;右尺以候腎大腸,二李同說,而王則主候命門三焦,張主候腎小腸也,其異四。嗚呼!區區寸口三部而異說如此,將何取信於後人乎。此皆懸揣無驗之談,宜其隨人不同也。時有人,其診脈只以寸候上焦諸病,關候中焦,尺候下焦下部諸病而已。此則內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酸股膝脛足中事也。」以脈取名,大抵可分三類。以按脈輕重而得其狀者,以浮沉為綱,浮者輕按即得,沉者重取才明。古人以浮為皮脈,謂指按及皮下可得其象也。沉為骨脈,以指按須推筋及骨乃顯其象也。其浮而無力者為濡脈,其浮而極有力者為革脈。其沉而無力者為弱脈,其沉而極有力者為牢脈,其沉極如無者為伏脈。脈在革牢之間,三部皆有力者為實脈,皆無力者為虛脈,無力甚者為微脈,無力而大者為散脈,但中空無力者為芤脈。共計十二脈,皆統於浮沉。以脈搏至數分者,遲數為綱。一呼吸間三至者為遲,六至者為數脈搏。數脈時而一止者為促脈。四至者為緩脈,其時而一止者為結脈。七至者為疾脈,時而一止須臾復動者為代脈。共計七脈統屬於遲數。以形狀分者,滑澀為綱。往來流利如珠者為滑,滯澀艱難者為澀脈。弦細端直按之且勁者為弦,較弦更勁左右彈指為緊脈。來盛去衰為洪脈,粗大闊為大脈。形細如絲為小脈,如豆亂動,動搖不移為動脈。來去迢迢而長為長脈,縮縮而短為短脈。共計八脈,皆以形狀為言,統屬於滑澀。中醫言脈,雖有寸口分部之法、人迎寸口之法、三部九候之法、輕重分候之法,實皆不適用。必不得已而採用舊說。可依難經,寸以候頭至胸,關以候自膈至臍,尺以候自臍至足。醫宗金鑒謂:「脈象渾一,並不兩條,亦不兩截」。足以證三部配合臟腑之無理矣。李時珍謂:「余每見時醫於兩手六部之脈搏按之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彼,猶若臟腑於兩手之間,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醜態,實則自欺之甚也。」夫脈不可獨憑,與望聞問合參則為共通之診,以為醫者施治之準則也。脈診之真詮按橈骨動脈之深淺、部位以候病之深淺者曰脈診。前人僅依臨床經驗,師心自用,對此有種種玄妙之談:「合色脈之法,聖人所首重,治病之權輿」、「色脈之要,可通神明。」今之西醫,則祗用以識至數,候心臟。對前人脈說,一切置諸不問。中醫脈說之誇張者,誠應棄不顧,而精切有當於治術與診斷者,寧可置諸不問乎?本篇之作,旨在祛莠言之亂正,啟今人之悟解。欲令診脈之法,不局於心臟,精巧之診,重光於將來也。先祛惑論,次布真解。一、脈診之惑論中醫脈診之法,肇始於素問,宏通於越人,而大成於叔和。自是厥後,代有名家。然決陰陽虛實於三指之下,別表裡內外於方寸之內,其事雖簡,其理難解。前人只憑臨床之經驗,而無詮釋之科學,臆見所及,遂多謬說。此時代限之也。時至今日而猶信以為真則惑矣。考中醫脈說之惑亂後人者,殆有三端:一曰脈分部位之誤:脈分三部,所以為切脈用三指也。用三指切脈,所以便別脈狀也。弦緊虛實大小等脈狀,非以三指察之則不明,若今西醫僅以至數診脈,則只取一部用一指足矣。脈分九候,所以便診脈也,浮沉虛實牢革諸脈,非舉(浮按)、按(中按)、尋(深按)三法候之則不明,此至淺易明之事也。乃前人竟有以三部配三焦者,以九候配天地人者(均見素問三部九候論),則推理過當之談雖非合理,尚無大過。其牽強附會遺害後世者,莫如以臟腑配當三部之說。夫寸關尺三部之分,原為取便診脈,前人不於脈與疾病影響上求確當之理解,無端而以臟腑部位配當之,幾於治絲益紛矣。考素問、難經、中臟經諸古書,雖已以五臟配當之,然不分左右。自王叔和以後,則鑿然分左右,配以五臟六腑矣。茲取六家之說比較之:

王叔和

李杲

滑壽

喻嘉言

李士材

張景岳

左寸

心、小腸

心、小腸

心、小腸

心、膻中

心、心包

左關

肝、膽

肝、膽

肝、膽

肝、膽

肝、膈

肝、膽

左尺

腎、膀胱

腎、膀胱

腎、膀胱

腎、膀胱、大腸

腎、小腸、膀胱

腎、膀胱、大腸

右寸

肺、大腸

肺、大腸

肺、大腸

肺、胸中

肺、膻中

右關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脾、胃

右尺

腎、膀胱

命門、三焦

三焦、心包

腎、三焦

腎、小腸

命門、三焦、小腸

上六家皆醫界之名家,對臟腑任意配當如此矛盾,則其說尚足信賴乎?嘗考《千金方》《傷寒論》,均無此說,即看紫虛《四言脈訣》亦謂: 「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對六腑亦不肯板言某部屬某也。故吳草廬知之,則曰:「醫者以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皆手太陰之脈也……為六脈之大會,以佔一身焉。」李時珍知之,則曰:「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特取以候五臟六腑之氣可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又曰:「每見時醫於兩手六部之間,按之又按,曰某臟腑如此,某臟腑如彼,儼然臟腑居於兩手之間,可捫而得,種種欺人之醜態,實則自欺之甚也。」張石頑知之,而對惑人三部分別臟腑之問,則曰:「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語曰:「山川而能語,葬師食無處,臟腑而能語,醫師色如土。」其臟腑配當三部之謂矣。前人之不信配當臟腑三部者,轉而奉難經之說以為圭臬,難經十八難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按難經此說,與《內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以脈之上中下三部,診人身之上中下三部相合。後世徐春甫《古今醫統》即據此說立論,謂:「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頭目之有疾也;關部候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自少腹、腰膂、膝、脛、足之有疾也,大小腸、膀胱皆在下也。」吳鶴皋脈語,丹波元堅脈學釋要,皆主此說者。按:以吾人平日經驗,此說雖非絕對正確,殆亦可信從也。二曰以脈主病之妄:脈診為診斷方法之一,古人隸於四診之末,以切脈識病為下工。故脈診之旨,在驗病體之虛實,所患之淺深,病勢之進退,預後之良惡,氣與血之強弱而已,過此以往,非診脈所得知也。乃怪誕不經之徒,既妄信臟腑配當六部之說,復謬執以脈主病之談,某部見某脈即屬某病,大言炎炎,鑿孔栽須。尤荒謬者,且憑脈以斷人之死期,孕之男女,富貴貧賤,幾皆以三指決之,如彭用光之流,真十死無赦者。此余所以不能不辨也。以脈主病之說,創於《內經》,而大張於王叔和氏,如曰:「寸口脈沉而弱,發必墮落。」「關上脈緊而滑者虺?動」,「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均見王氏脈經),僅憑三指而斷之,其可笑如是。夫脈為橈骨動脈之淺層,為各動脈中之一種,據此以候氣血之盛衰,疾病之進退,如是而已。若橈骨動脈可以分部而斷疾病,則顳顬動脈、足動脈皆能博動,將亦憑之以斷病乎?蓋病有千百,脈不過20餘種,以20餘種之脈,而欲主斷千百種之病,其無當於理一也。病情改變,脈亦改變。如下利洞泄,故多尺微之脈。然在下利之初,則尺實、尺洪、尺弦皆可有之,而下利以後則尺伏、尺沉、尺滑、尺絕亦可見之。是尺微固不可概斷下利矣。又如勞瘵咳血誠多弦數之脈,然勞瘵之初,浮數、浮洪、洪弦等脈皆常見之,而勞瘵之極,每見洪大、細小、促急之脈,是弦數固不能概斷勞瘵矣,其無當於理二也。且生人構造不同,稟賦不同,其應於脈也,亦常因之而不同。有終身脈至沉細者,有甚洪滑者,已現結脈而始終不害健康者,有寸口不應指而強壯如常者,以脈斷病無當於理三也。總之,診斷疾病應以各項見證參以切脈而斷之,不能僅憑三指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前人固明示吾輩以正法矣。三曰脈象分類迷惑:前人脈說紛亂異常,而尤令人不知適從者,莫如脈象之分類。《內經》以十二經脈左右相同,合之陽蹺、陰蹺、督脈、任脈為二十八脈,實則二十四脈耳。高陽生以七表、八里、九道分為二十四脈。朱肱取七表、八里合結、促、代為二十一脈。陳無擇分為二十四脈(與高陽生種名不同),滑壽分為二十六脈。李時珍分為二十四脈。李中梓分為二十九脈。章潢分為十五脈。陳修園分八脈。柯琴以陰陽分為十脈。張景岳分為十六脈。張石頑以對峙立論,分為三十二脈。以三指按切之同,而脈狀如此歧異,豈非怪事。所以然者,以前人不明脈之真象耳。夫脈分浮沉,所以顯脈壓之高低也;脈分遲數,所以明脈搏之至數也;脈分緊軟,所以示脈管之弛張也。脈分滑澀,所以見脈波(血行)之通塞也;脈分結代,所以知心房之病變也。脈狀多種,無不在此五綱中。依此五綱而分別隸屬之,則一切惑亂之說可清矣。故脈之狀脈壓高者,曰浮、洪、革、動,四者程度之差;狀脈壓低者,曰沉、微、牢、伏、四者程度之差,共計八脈,皆以浮沉為綱而分別脈壓之高低者也。脈之狀脈搏多者,曰數(六至)、曰疾(七至以上),脈搏少者曰遲(三至)、曰緩(不及四至),共計四脈,皆以遲數為綱而計數脈搏多少也。脈之狀脈管神經亢進者,曰緊曰弦,狀脈管神經衰退者,曰軟曰弱,共計四脈,皆以分析脈管神經之弛張也。脈之狀脈波(即血行)流暢有餘者,曰滑曰實曰長,狀脈波不暢不足者,曰澀曰虛曰短,共計六脈,皆以滑澀為綱,以辨血行之暢阻也。心房衰弱或瓣膜啟閉不全,則血液噴射於橈骨動脈者時有間歇,曰促曰結曰代,皆間歇脈也,曰散則心動瀕於停息之象也。共計四脈,皆主候心臟者也。以上總計二十六脈,一切脈狀可以盡之。又有怪脈(亦稱絕脈),所謂屋漏、雀啄、解索、釜沸等者,為心動將息時之搏動現象。陽蹺、陰蹺、督脈、任脈,為依稀彷彿莫可指究,純為虛構不可信也。按:脈之搏動原於心房(內經稱之「脈者心之府也,血之榮也」,以心主血正此義),脈狀變化繫於神經(古人以神經名氣),故凡淺層動脈,無不可按。人迎(顳顬動脈)、趺陽(足跗動脈)、巨里(即心尖)、臍部(腹動脈),古人每按診之,非獨寸口脈(即橈骨動脈)也。惟寸口脈為動脈之最淺層,按之最明晰耳。既知寸口脈為諸動脈之一支,其變化與諸動脈相等,不但臟腑配當十二經脈之說可以廢,即以左人迎而右氣口之說亦可廢。不僅以左右分氣血之說可以廢,即以左右分男女、分陰陽之說亦無不可廢者。知夫此,而方足以詮真。專主寸口脈診法者,始於扁鵲之難經。內經則全身診斷法也。《史記?扁鵲傳》曰:「至今天下言脈者,因扁鵲也。」尤為明證。然扁鵲雖創明寸口脈診病之法,實不純信三指者,《史記》稱:「視見垣一方人,以此(指脈)視病,盡見臟腑癥結,特以脈為名耳。」扁鵲尚然,況後人乎。張景岳曰: 「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末,則於望聞問之際,已得病情矣,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以診脈知病為貴乎!」而徐靈胎之論尤為明確:「一病而數十種之脈無不可見,何能診脈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測偶中,以此欺人也。」後人昧於此義,死信某脈主某病之說,不知傷寒金匱為我國醫學之宗,其論病論治之際,無不以脈為辨證之參考(傷寒論平脈篇為王叔和附加,後世刪之是矣),曷嘗以脈主病乎!荒誕之士,於多言偶中之機而鑿鑿言之,以此欺人,此此自欺,可乎否耶?故又必知脈主病之妄而後可以詮真。三指按脈,最易陷於主觀之成見。寸口不能自語,病人不能自識,一任醫生胡猜胡說,竟無可以證明者。不但洪與滑、弦與緊、牢與實等脈可師成見而隨意名之,即細與微,實與弱之間亦可依成見而混之。此脈名所以混亂無狀也。本文所作,凡前人七表八里之分,陰陽對立之分,一切不取。僅就脈壓、脈搏、脈管、脈波、以及心動五項而分別敘述之。以脈壓高低分者,浮沉為綱。凡脈壓之高張者,其脈必現浮、洪、革、動之狀;脈壓之低落者,其脈必現沉、微、牢、伏之象。欲知脈壓之高低,可以按脈之輕重而得其狀。輕按而得者為浮脈,重按才明者為沉脈。古人以浮為皮脈,謂指按及皮可得其象也。沉為骨脈,以指按須推筋及骨乃顯其象也。脈壓所以高張,為血行充盛之故。血行充盛,若非全身發熱,即局部炎症充血之故。發熱或充血,則血行旺盛應之於脈,乃顯浮、洪、革、動之象。脈壓所以低落,為內臟器官或下肢局部充血,血聚於內下之故。凡腹腔症瘕,大便閉結,下肢痹痛,少腹疝痛,生殖器等痛,皆於患部起充血現象,而上腹血量隨之減少,應之於脈必現沉、微、牢、伏之象,古人所謂「沉主里也」。又浮洪革動四脈,只表示脈壓高張程度之異。故脈壓高張之向外者,輕按即得為浮脈。脈壓高張之寬大者,平按即得為洪脈。脈壓高張向外,輕按有力重按無力者為革脈。古人所謂「如按鼓皮,內虛外急」者也。脈壓高張,三部中只一部圓湛,其他二部圓而不湛者為動脈。驚恐之後、劇痛之後、月經偶阻、氣血痰偶凝滯於一處時,常見動脈,此為一時性發現之脈而非恆態,固亦屬於脈壓高張者也。其脈壓因向里而低落者,以沉微牢伏四脈狀程度之差。凡病局於腹腔或下肢時,上肢血量隨時之減少,脈壓因而低落,前人謂為「氣血困滯不振之故」。斯時按脈須取之肌肉下,得之者為沉脈。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者為伏脈。重按極細而若有若無者為微脈。重按方得,似沉似伏而實有力者為牢脈。此皆脈壓低落之脈也。以脈搏至數分者遲數為綱:平人之脈,一呼吸間四至,一分鐘間七十五次為常態。雖有血壓高張患者,神經質者,脈搏至數常較一般人為高,而仍不害健康者,然其為病態則一也。蓋脈不能自動,脈之搏動原於心房之啟閉而動。故心房有變化,應之於脈而有遲數之異。脈管壁有能弛張之纖維神經,其弛與張恆受神經中樞之支配,故神經而受刺激,或其本身病變,應之於脈而有遲數之異。前人以一呼吸間三至為遲脈,心動緩慢故也。四至或不及四至,現無力狀者為緩脈,脈纖維神經鬆懈故也。其一呼吸間六至為數脈,體溫增高,神經興奮,心動加速故也。一呼吸間七至為疾脈,神經亢奮已極,心動驟速故也。得疾脈者每為預後不良之兆。以脈管弛張分者弦弱為綱:脈管纖維神經受病的影響而現拘急時,三指按之宛如琴弦一條者為弦脈。在病變進行時為神經亢奮病勢方張之徵,所謂「弦主肝」也(古人主肝即現代意義之神經)。在病體衰弱時為預後不良之兆。(別有按弦而成兩條者,為雙弦脈。多為體弱虛寒之象,其所以然之故則不明。)脈管弛懈無力,按之圓而不湛者為弱脈。急性熱病熱退多現弱脈(為順證)。若為亡陽大汗之際,大出血之際,心臟麻痹之時(均因血行緩弱之故),熱高到 40度以上之時,(中風、腦膜炎、傷寒熱高時現弱脈者,為延髓發炎,迷走神經興奮而制止各部分之動作故也。)凡症弱體弱而現脈弱者順,平人、壯人而現此脈為大病之前兆,因神經已示異常也。熱病初期而現此脈為凶兆,因中樞神經已失調節也。其與弱相似而較有力者為緊脈,風寒外束,體有劇痛時常見此脈,為神經亢奮之故。其與弱相似而更無力者為軟脈(亦稱濡脈),暴病得此十無一生,所謂脈無根也。以脈波盈縮分者滑澀為綱:脈管壁有彈力,對血管內血流之盈縮,能自動的擴大或收縮以調節之。故於人體貧血,或充血或出血時,脈之波動常態現出一定之徵象。即如大吐大下大汗之後,津液損失過多,血液之水分奪去,血流因而不暢,其脈波必短而虛澀。汗閉尿閉腹水浮腫之時,體內水分過多,血流自然旺盛,其脈波必長而實滑,此實驗理論皆合之事也。前人以按之往來流利,如盤走珠者為滑脈。此為氣血充盛之脈,為健康脈。病人有此,為預後良好之兆,病雖甚,無害也。其滑而溢出三指之外,直上直下,如循長竿者為長脈。其脈長而兼大,浮中沉按之有力者實脈。長脈實脈皆為抵抗力強之徵,急性熱病有此,可用攻擊療法,臟腑痼病有此為自然治癒之象。惟失血及吐利後,熱退後有此,為預後不良之兆。蓋各種出血,全賴血管自行收縮則出血自止,若脈長脈實則血壓高、血行盛、血管所不能收縮,為失血時無止歇之象,故為凶兆。吐利(不論腸炎痢疾)、熱退後,體液損失,血液受傷,故脈細脈澀者吉,脈實脈長者凶。因津液亡失,體功應安靜以圖恢復,脈長脈實為體內不靜也。至於腫脹黃疸濕熱三消淋閉諸症,其病出路在於腎臟之排泄,尤貴乎心臟之健全。脈長脈實為心臟健全之徵,故長實洪大之脈,於上述諸病,為預後良好之兆。澀脈者為滑脈之反,虛細而遲,如雨沾沙,短而且難。此為脈管內血流不暢若阻之象。故為不勻調脈。脈不勻調而又無力,為心房不健全故;為血液虧乏運行不暢故;為局部受阻血行凝滯故;為臟氣擾亂故。脈虛者為按之無力,與實脈相對。為正氣抗病力減退之徵。但於熱退後、失血後、吐利後為吉兆。短脈者與長脈相對,指下尋之,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為血行噴射力減退故也。凡上述澀、虛、短三脈,皆氣血衰弱、抵抗不足之驗也。以心房衰弱或機能失常,因而脈有間歇者以結代為綱:結脈者為三動一止,或七八動一止,或十數動一止之謂。其來勢慢,其來數緩,有是脈者未必遂為惡也。久病人,虛勞人,亡津亡血人,腹有症癖?者多有之。促脈者貫珠而上及寸口,時有欲止之勢。其來勢急,其至數速,有是脈者若非喘息,即為胸滿,常為重症。故促脈常為心悸亢進必有之現症。代脈者為心動將歇之前兆。三動一止或七八動一止與結脈相同。然結脈雖有間歇,惟止而復來脈轉加速,故雖止而不失至數,所謂去而復來也。代脈則間歇以後,無加速搏動之能,所謂去而不還也。病人得此脈者決無生理。散脈者為按之滿指,散而不聚,來去不明,脈與肉無界限,漫無根柢者也。為心肌沉衰,收縮不全,血液不能射於上肢,心動不久將絕之兆。凡此二十六脈,脈象已包括一切。若提綱言之,只取浮沉遲數滑澀弦弱結代十脈足矣。以上詮解,雖不免失之過略,而脈之真義固已概述無餘。進而求之,在乎好學深思之士。二、脈與診療之關係脈之真義既明,試就與診療之關係言之,殆有四端:一曰知病機:疾病千萬,癥候十百,若語其要則陰陽虛實表裡寒熱八字而已。辨此八字,可以論病,可以施治,可以用藥,醫者欲知病機必須辨此。凡新陳代謝機能之亢進者為陽,衰減者為陰;神經興奮者為陽,衰弱者為陰;體力壯實者為陽,不足者為陰;血行亢進者為陽,減退者為陰;病理機能積極者為陽,消極者為陰。其應之於脈,則浮、洪、革、動、脈壓之高張者為陽,沉、微、牢、伏、脈壓低落者為陰;脈管緊張而現弦、緊之脈者為陽,脈管弛緩而現弱軟者為陰;脈搏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血行充盈鴯同滑、長、實脈者為陽,血行不足而現澀、短、虛脈者為陰。且癥候變化不一,有陽證而現陰脈者,為轉機將惡象,有陰證而現陽脈者,為預後良好征,此非以脈辨之不可也。複次,寒熱者非僅以體溫言之,亦非陰陽之代名(所謂寒屬陰而熱屬陽也),凡體溫旺盛超過三十七度以上者為熱,體溫低落不及常溫者為寒。病勢在進行中而排出多量(吐、利、汗、尿、痰)或熱甚而不能排出者為熱,病勢停頓而排出減少,或不能自止者為寒。全身或局部充血者為熱,反之貧血者為寒。然有癥狀雖熱脈反陰者,癥狀似寒而脈反陽者,尤非辨之以脈不可也。陰陽寒熱如此,表裡虛實亦然,皆賴脈以辨之,此脈診之所以為知病機之要道也。二曰定治法:治病之道,除病毒扶正氣而已,病毒猖獗則現病理機轉之亢進,前人稱為實證。正氣強盛則抵抗病毒而有餘,每現癥候發揚之狀,前人稱此為陽證。病毒與正氣俱盛,邪正相殺,每現大熱、大痛、大寒、大渴之象,前人稱為實證。斯時應之於脈,必具洪、弦、滑、數之象。若病毒已殺則由病理機轉為生理機轉,脈必緩弱而遲。正氣衰弱則抗病之力不足以言,而現弱症陰症。應之於脈搏則微軟澀遲之脈乃見。若病毒方盛而正氣已衰,或正氣方張而病毒已除者,則陽證陰脈,陰證陽脈,交互錯綜不易分明矣。傷寒論太陽、厥陰二篇,於脈症相應與否之間甚詳盡焉。古稱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者此也。然人症俱實,可用攻擊療法;人症俱虛,宜用強壯療法;人虛症實除病宜先,症虛人實不治自愈。於施治進退之際,若非參以脈診,何足以定治療。張景岳曰:「治病之法無逾脈息。」知言哉!三曰決預後:脈證以決預後最為明確。如中風、驚風等腦疾患,無論為角弓反張,為四肢癱瘓,為不語如屍,為腹滿遺尿,為便尿阻滯等症,脈以緩、弱、遲者為順。蓋病發時,延髓之迷走神經興奮而阻止各部分之動作,應之於脈,遂現緩、弱、遲象也。若迷走神經麻痹,不能制止脈神經之興奮,則脈必現實、大、數象。夫腦病至於延髓麻痹,則腦病之深可知。故腦疾患之脈緩、弱、遲者吉,急、大、強者逆。急性慢性之熱病,體溫放散不已,最宜注意心臟之健全。故宜洪大而數。心臟未衰之象也。故脈訣曰:「傷寒熱病喜脈浮洪;沉微澀小症反必凶。」「火熱之症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骨蒸發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皆以心臟盛衰而決生死也。(上引見《醫宗金鑒》)凡體內病毒充盛,急待排出者,脈似洪實為吉,如跌仆血瘀,淋瀝便毒,癃閉尿毒,黃疸濕毒,腫脹水毒,內癰外癰未潰時之膿毒,以及積聚塊毒,三消病毒,血瘀內凝等症,皆待排出其毒素者,脈如洪實則預後必良,以體力強壯能抵抗任攻擊。若脈微細短澀則預後不良,病毒方張而人已虛故也。又凡體液損耗過多(亦即病的產物過多),則正氣自虛,病勢宜殺,宜現沉小緩弱之脈,因病理機轉(亦即生理機轉),由亢進而趨平常也。如大汗、大吐、大下 (或久膿、新產亡血,其脈皆以沉小緩弱為吉,若脈現實大而強,此為病勢尚在進行之徵。夫在體液消耗過多之後,而病尤不絕進行,其生命尚能保持乎?故為逆也。又如「反胃嘔吐,脈宜滑大」「上氣喘咳,脈宜浮滑」,固脈滑為消化機能旺盛之徵(古人以脈滑為胃氣),而二病又為慢性經過,惟消化良好,斯能保持體力,有自然治癒之望故也。四曰識病所:結脈代脈為心臟病之徵,可無論已。而藉脈得以測知病之所在者,如脈浮為病在皮膚向外之徵,脈沉脈實為病在臟腑向里之徵,又如寸部候上,自胸心肺咽喉頭目之有疾也;關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腎膝脛足之有疾也。大小腸膀胱皆在下者也,亦依尺部。《內經》所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可實驗而識之也。又人體右部體內有著明之局部病者,必應之於右脈;左部體內有著明之局部病者,必應之於左脈;此亦歷驗不爽者也。脈識病所,不過如是,而臟腑當六部非其倫也。

張錫純脈診發微

來源:杏林小築

近代名醫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影響深遠。重溫該書,體會張氏對脈診亦多有發微創新,感悟頗深。辨外感與內傷脈象浮,為外感張氏在寒解湯驗案中載:一少年,孟夏長途勞役,得溫病醫治半月不效。張氏診視,見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譫語不省人事,其大便仍每日一兩次。診其脈「浮數,右手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張氏分析:雖然病勢垂危之極,但脈浮表明病仍在太陽,且「右寸浮尤甚」,為將汗之勢;其之所以將汗而不汗者,乃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應天地陰陽和而後才能有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才汗。此證因為「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故而無汗則表證不解。對此,張氏運用大潤之劑,峻補真陰(熟地黃、玄參、阿膠、枸杞之類,約重六七兩,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一日連進兩劑),濟陰以應陽,即日大汗而愈。此案表明:病人右脈寸浮,雖表證仍在,但內傷正虛已現,故「右寸之浮大甚」,但兩尺按之即無,表明兩手尺脈均弱甚。未提左脈,表明左寸無浮象。雖有外感太陽表邪未除,但正氣虛象畢露。表證汗解,觀「非必發汗之葯始發汗也」,張氏大補真陰,以陰陽和達表從汗解之妙。左脈大於右脈,從外感論治張氏記錄一驗案:周寶和,二十餘歲,得溫病,醫者用藥清解之,旬日其熱不退。張氏診其脈「左大於右一倍,」且「按之有力」。張氏分析認為:如果寒溫之邪傳入陽明,其「脈皆右大於左」,因為右脈陽明屬脾胃也,因而認為「陽明之脈在右也」;因此,張氏認為「此證獨左大於右,乃溫病之變證」也;故從外感論治,方用小劑白虎湯(生石膏用五錢),重加生杭芍兩半,煎湯兩茶杯頓飲之,須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右脈大於左脈,從內傷論治張氏驗案:陳某,年四十餘,自正月中旬,覺心中發熱懶食,延至暮春,其熱益甚,常腹疼,時或泄瀉,舌苔微黃,其「脈右部弦硬異常,按之甚實」。張氏認為:其「脈象不為洪實而弦硬之象者」,因胃土受侮。亦從肝木之化也;此乃外感伏邪,因春萌動,傳入胃腑,久而化熱,而肝木復乘時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所致也。因此,治用滋陰泄熱之法,藥用生杭芍、山藥、滑石、玄參各一兩,甘草、連翹各三錢,煎服一劑,熱與腹痛皆愈強半,且「脈象已近和平」,又將芍藥、滑石、玄參各減半,又服一劑而痊癒。辨肝之虛實脈弦而有力,主肝膽火盛張氏有一驗案為:一人年過四旬,脅下掀疼,大便七八日未行,醫者投以大承氣湯,大便未通而脅下之疼轉甚(張氏注,通而未下者,此乃為實熱也),張氏診其脈「弦而有力」,知其為肝氣膽火恣盛也,投以金鈴泄肝湯(川楝子、乳香、沒藥,三枝、莪術、甘草)加柴胡、龍膽草,服後須臾大便下,脅疼頓愈。左關主肝張氏驗案:一婦人,年二十餘,因與其夫反目,怒吞鴉片,已經救愈,忽發喘逆,迫促異常,須臾又呼吸停頓,氣息全無,約十餘呼吸之頃,手足亂動,似有畜積之勢,而喘復如故,若是循環不已,勢近垂危,延醫數人此不知為何病。後張氏為其診脈,其脈「左關弦硬」,「右寸無力」。靜思良久,恍然悟到:「此必怒激肝膽之火,扶下焦沖氣上沖胃氣」,欲治此證,非一葯而兼能升陷降逆不為功,隨用桂枝尖四錢,煎湯飲下,須臾氣息調和如常。或問:桂枝辛散溫通之品,為何有降逆之功?張氏謂:桂枝其花開於中秋,是桂之性原得金氣而旺,且味辛屬金,故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橫恣,而桂枝之枝形如鹿角,直上無曲,故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條達也;且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氣之陷者升,胃氣之逆者下降。一疏肝之郁,二平喘之逆,三調氣之升降。左關微弱為肝虛張氏驗案:周某,年三十許。當大怒之後,漸覺腿疼,日甚一日,兩月之後,卧床不能轉側。醫者因其得之惱怒之餘,皆有舒肝理氣之葯,病轉加劇。張氏診其脈,發現「左部微弱異常」(左關脈),且病人自言凡疼痛之處皆熱。張氏恍悟出:怒則傷肝,傷肝者,乃傷肝經之氣血;氣血傷則脈弱隨之,故其左部脈象如是也。其腿疼者,肝主疏泄,中藏相火,肝虛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遙流行於周身,以致郁於經絡之間,與氣血凝滯而作熱作疼,所以熱劇之處疼亦劇也。對此張氏重用山萸肉一兩,加知母、當歸、丹參、乳香、沒藥,連服10劑,熱消疼止,步履如常。其門生萬澤東,治一壯年子,因屢經惱怒之餘,腹中常作疼。他醫用通氣、活血、消食、祛寒之葯,皆不效。萬澤東診其「脈左關微弱」,知其系怒久傷肝,肝虛不能疏泄也。隨用山萸肉二兩,佐以當歸、丹參、柏子仁,連服數劑,腹痛遂愈。張氏辨治一少年,其肝臟素有傷損,「左關脈獨微弱」,一日忽脅下作疼,張氏單用柏子仁一兩,煎湯服之立愈。張氏認為「柏子仁稟金水之氣,水能滋木,如統師旅者之厚其餉也;金能鎮木,如統師旅者之嚴其律也,滋之鎮之,則肝木得其養兼得其平,將軍之官安其職矣。張氏還曾治一女郎,因怒氣傷肝經,醫者多用理肝之品,至其虛弱,坐時左半身常覺下墜,卧時不能左側,診其脈,「左關微弱異常」,知其肝虛,遂重用生黃芪八錢以升補肝氣,又佐以當歸、山萸肉各數錢,一劑知,數劑痊癒。張氏所創鎮肝熄風湯治中風證,首辨為「脈弦長有力」,或「上盛下虛」;若「尺脈重按虛者」,加入熟地黃、山萸肉。鎮肝熄風湯因其名可知治肝之理,而「脈弦長有力」 主肝火上盛,「尺脈重按虛者」為下焦有虛。張氏治劉鐵珊將軍,其腦中常覺發熱,時或眩暈,心中煩躁不寧,「脈象弦長有力,左右皆然」,診為腦充血證,投以鎮肝熄風湯,加地黃一兩,連服數劑,腦中不覺熱,後減地黃用量,服藥旬日,脈象和平。又治一新婦,過門旬余,忽然頭痛。他醫不效,張氏診其「脈弦硬而長,左部尤甚」,知其肝膽之火上衝過甚也。遂用鎮肝熄風湯。加龍膽草,服兩劑頭不痛,而「脈象依然有力」,又去龍膽草加地黃,服藥數劑,「脈象如常」。從鎮肝熄風湯可看出,張氏認為肝脈為弦在左為主,而尺脈弱者則為肝陰之不足,故方中有平肝、鎮肝的赭石、龍牡,又有滋陰補肝的龜板、芍藥、玄參、天冬,還有疏肝之麥芽、茵陳,可謂是順從肝之特性,充分體現張氏對肝脈認識與研究至深之理。白虎湯證脈象辨白虎湯證脈當洪滑白虎湯方三見於《傷寒論》。一在太陽篇,其脈浮滑;二在陽明篇,治三陽合病自汗出者;三在厥陰,其脈滑而厥。張氏認為,白虎湯證之脈象當如洪滑無疑,如果其脈為洪滑者,知其為陽明腑實證,投以大劑白虎湯原方,其病必立愈。在石膏解及寒解湯驗案中,張氏變通應用白虎湯,其效如神。視其脈象均為洪、滑、數而有力之脈證,張氏辨析白虎湯證在《傷寒論》太陽篇,其「脈浮滑」,知病在表,於是加薄荷,或加連翹、蟬衣(即為寒解湯),服後須臾即可由汗解而愈。白虎湯證脈證不一時,方用白虎加人蔘湯張氏認為,病人若有白虎湯證,但其脈象非「浮滑」而數或弦硬,或洪滑而重按無力者,或雖有力而數逾六至,或年過五旬,或在勞心勞力之餘,或其人身形素羸,即便非在汗吐下後,渴而心煩者,當用白虎湯時皆宜加人蔘。張氏臨證多年,治寒溫實熱用白虎加人蔘湯,恆多於用白虎湯;凡遇「脈過六至者」,恆用生淮山藥一兩代方中梗米;若遇陽明實熱,又兼下痢者,方中用白芍一兩代知母;若婦人產後患寒溫實熱者,亦以山藥代梗米,玄參代知母。臨床效驗病案不計其數。

趙紹琴論脈

來源:傷寒網

先父在1930年講診脈時說;診脈不是只診出一個脈,從一個脈就定病。診脈必須診出脈的病位、虛實、寒熱、表裡、氣血,再辨明病證是有餘還是不足,先治何病,後調何疾,這全在脈中診出。譬如表有病不論風寒風熱,脈的部位一定在浮位。溫病的衛分證也在表,所以脈也在浮位。又如浮緊風寒、脈緩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等。憑一個浮脈不能斷定是什麼病,必須再診出八綱脈來斷其表裡、寒熱、虛實與氣血,如浮滑是風痰、浮弦是風邪挾郁、浮數是風熱等。但是要想診斷一個完整的疾病,還必須再診出第三個脈來,如浮滑數是風痰熱,浮緊弦是風寒而體痛。這樣還不夠,要想進一步看清病人的疾病,弄清病人的體質與疾病的轉機,就要再找出第四個脈來,如浮滑數而按之弦細,這就清楚多了,弦則肝鬱,細為血虛,脈象告訴你,該人素來血虛肝鬱,目前是風火痰熱,你在開方治風火痰熱時,要照顧到血虛肝鬱方面。也就是說,在治風火痰熱時不可以過涼,也不可以過於祛風.因為病人體質是血虛肝鬱,不能多散風,多清熱而忘了病人是血虛之體了。先父經常說:看脈必須看出五個脈才能診斷清楚,不是一個什麼脈就診什麼病、就用什麼葯。診脈是不是都必須診出五個脈才算診斷清楚?不然。就是診出五個脈來,也只能是比較清楚,一定還要望舌、觀色、看形體、問病情及治療經過,才能初步診出病機,決定治療方案,再通過試驗治療,才能進一步決定確診與否,不然不是科學的,也不可能將病治好。我們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診脈達到理想的要求是比較難的,但我們可以結合望、聞、問診進行分析,不斷積累經驗。「診脈完全依賴醫生指端感覺的靈敏度,要掌握切脈的技術,必須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經常作切脈的鍛煉,以保"准』字。」這是先父生前常常講述的話,要達到指下清楚,判斷準確,確實要下一定工夫。診脈必須五十動以上,才能診出有病之脈,張仲景曾說過:「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說明了診脈需有五十動的時間,才能辨出幾種脈形,辨出主脈兼脈,在診清病情的基礎上才能立法、處方,這是我們臨床醫生必須遵守的。先父根指他的經驗認為:測脈定位當以浮、中、按、沉四部來分,以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與實質。以浮部定表分,中以走偏里,按屬里,沉則為深層極里。也可以說浮脈主表、沉脈主里,中與按皆為半表半里。溫病的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可以用浮中按沉來劃分。總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與沉主實質性的疾病。又如新病與久病,氣病與血病,外感與內傷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別清楚。下面淡淡浮中與按沉的取脈方法。1.浮部的取脈法醫生用指輕輕地按在病人撓骨動脈皮膚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傷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陽,溫病則為病在衛分,或為在肺與皮毛。當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機,還要看兼脈的情況,如浮滑主風痰,浮數主風熱等。若想進一步測虛實、寒熱、表裡、氣血,或停痰、停飲、鬱熱、血瘀等,就必須檢查其它兼脈,不然就難以詳細確診病位與病機。2.中部的取脈法從浮位加小力,診於皮膚之下即是中部。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氣分,或定為病在肌肉,或在胃。傷寒病是標誌邪從表入里,主胃主陽明;溫病則明顯屬氣分;在一般雜病中,即稱它為在肺胃之間。總之,凡脈來明顯在「浮」與「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屬陽、屬氣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這說明邪已入營、入衛了。3.按部的取脈法醫生切脈,從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傷寒論》的太陰證,溫病的營分證,雜病則主肝、主筋膜之間的病變。凡脈在按部出現則說明病已入里,主營分、主陰。4.沉部的取脈法從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脈,已接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腎、主命門。如《傷寒論》病在少陰、厥陰。少陰病以沉細為代表脈,而厥陰病以沉弦為代表脈。在溫病則表示邪入血分。在雜病中說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當細緻審證治療。如病人脈象見於按沉,主實質性疾病,也說明了疾病的實質性問題自己這些年來體會,尤其是近幾年來自己的看法:診脈不能簡單、機械,必須分清浮、中、按、沉四部,上面的浮中兩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下面的按、沉兩部才反映疾病實質的病變。正象舌苔與舌質的關係一樣。凡屬舌苔變化多端,歸根結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問題;舌質的變化雖少,但萬變不離其宗,都說明本質的情況。所謂功能方面的病變,是指在表位、淺層、衛分、氣分階段,如氣鬱不舒、木土不和、肝鬱氣滯、停疾、停飲、胃腸消化欠佳等所導致的疾病。用疏調解郁即可改善這些功能性疾病。所謂本質性病變.是指本質陽虛、命門火衰或陰虛陽亢等,或病在營分、血分以及陳痰久郁阻於絡脈、癥瘕積聚、腫瘤等一類疾病。另外,久病邪深入於肝腎,下元久虛,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補、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認為是本質性疾病。臨床診脈所見,浮中與按沉所得脈象往往有迥然不同者,一般來說浮中見其標象,按沉得其本質,若診脈能辨別浮中與按沉之異,則病之表裡、寒熱、虛實,縱其錯綜複雜,亦必無遁矣。古之名醫多重視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濇脈論》云:「澀之見固多虛寒,亦有病熱為病者,醫於指下有不足之氣象,便以為虛,或以為寒,孟浪與葯,無非熱外,輕病必重,重病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為生者,血與氣也,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法,老痰宿飲,膠固雜揉,脈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見澀狀,若察取至骨,來似有力,且數,以意參之於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作痼熱可也。」澀緣血少或亡精,因多虛寒,然按之至骨且有力且數,以此而知其斷非虛寒可比,此乃老痰瘀血,阻塞脈道使然,郁久化熱。深伏於里,故日痼熱,言其深且久也。若不沉取至骨,何以辨此痼熱之證哉?此前賢診脈之精髓所在也。紹琴幼承庭訓,及長,歷隨數名醫臨診,每嘆諸師診脈之精湛,迄今潛心研討五十年,悟得診脈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為標,按沉主本,若二部之脈不同,則必參舌、色證,以辨其真假、主次、緩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當後醫,何者須兼顧,何者可獨行。脈象一明,治則隨之,有如成竹在胸,定可穩操勝券。

中醫脈診六大誤區

來源:中醫五絕網

習學中醫之診脈,無不有"心中易了,指下難明。"之感嘆,甚或以為"非才高識妙"則難識其奧。有志之士窮多年心血仍無所獲,後則自慚才淺識陋,而退避三舍,不敢問津。真的是習學中醫者見聞不夠,悟性太低嗎?我泱泱大國,難道真的幾個「祖傳中醫」、民間「盲人名醫」,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嗎?絕對不是!勤求己過是我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當學而無績,則責己之過,很少懷疑所學之非。其實學脈診難有收穫,關鍵在於古今傳習之脈診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諸多誤區。誤區一:對"平人脈象"論過於側重於脈象的變化。比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說。使人誤以為平人脈象是變動不居的,沒有準確固定統一的標準。又如肺浮、心洪、肝弦、腎沉、脾緩之說使人誤以寸口臟腑各部當見本部之脈。真是小小寸口變化萬千,只能令人望洋興嘆。不明平人不病之脈,則更是難辨何為有病之脈。誤區二:古今論脈之書,多側重於脈象而忽視診法。診法是診脈的起點和過程,是根本;脈象是終點和結果,是枝葉。此即醫聖仲景所言"馳競浮華,不固根本者是也。"古代名醫柯琴亦曾感嘆而言:"自有《脈經》以來,諸家繼起,各以脈名取勝,泛而不切,漫無指歸。夫在診法取其約,於脈名取其繁。"誤區三:追求從脈象斷病症。常常聽人讚譽某某名醫一按脈就知病人患有何病,羨慕之情,溢於言表。實際上診脈之根本目的在於診查病機(氣機變化),是為辨證施治服務,而非為了診出病人有何不適。病人之不適癥狀是病機的結果。同一病機可出現多種病症,而同一種病在不同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病機。這也是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道理。當然若能準確把握病機,結合病人年齡、職業、形態、氣色,結合經驗是完全有可能較準確地說出病人有何病症的,但絕不是簡單的根據診脈。誤區四:中醫的核心理論"陰陽"不能準確的貫穿診脈全過程。只能是將"陰陽"與脈象簡單的比附。《內經》中云:"察色按脈,先辨陰陽。""陰陽"理論是診脈全過程的指導思想。失去了"陰陽" 理論的指導,也就失去了中醫的靈魂。其實我們的中醫類象是一種哲學,哲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會有生命力,所以陰陽哲學必須與診脈實踐緊密結合,診脈才會煥發它的活力。誤區五:中醫理論的基石"氣"不能在診脈過程中當作診察對象被把握。"氣"就象哲學中所言"物質"一樣,是個極其抽象的概念。其實"氣"一詞即包含了"物質"和"運動"的雙重概念。李時珍在談其診脈的體會時曾說"非候五臟六腑之部位也,乃候五臟六腑之氣也。"氣在人體的運動方式無非是"升降出入"。《內經》云:"升降息則神機化滅;出入絕則氣立孤危。"如此人體奧妙的生命盡皆概括於氣、陰陽、升降出入之中。誤區六:古今醫家對脈象之描述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統一。所言皆浮,而非一浮;所言皆澀,而非一澀。若不明於是,必入泥沼,學成難矣。比如我們大家寫一篇描述同一事物之說明文,若以幾何、物理之描述則當統一也,若以感受言之則不統一也。故描述脈象當有根本之依據以及統一之標準。又如山之高低不同,則其象各一,然皆可以海拔而統諸象。完善之診脈法理當如是也。經我們實踐證明,脈診在中醫臨床中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而且習學一套完善的診脈理法只要不是傻子都能輕而易舉的學會並掌握應用。


推薦閱讀:

」老中醫「留下的長壽秘訣
廈門正規推拿保健去哪兒?各大中醫館大全來了
中醫食養「五字訣」
[轉載]結合中醫,對EFT情緒釋放法敲打各個穴位詳細說明
老中醫;六淫是指(一)

TAG:中醫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