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桐媽原創) 催奶葯和食物,真的這麼神奇?胎盤敢不敢嘗一嘗?

(桐媽原創) 催奶葯和食物,真的這麼神奇?胎盤敢不敢嘗一嘗?

原創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梧桐媽媽大小寶是一位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著《夏娃的困惑》叢書。希望接地氣地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及切身養育體會,讓媽媽們真正感到育兒的樂趣和幸福。圖片均來源於網路,水印未刪,如有侵權,請告知更改!深表感謝和歉意!

(1)醫療上比較明確的,可以使奶量增加的常見西藥為維生素E、甲氧普魯胺、多潘利酮、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氯丙嗪、舒必利等。

泌乳素的分泌受下丘腦泌乳素釋放抑制因子(PIF)和泌乳素釋放抑制因子(PRF)的雙重調節。它還會受到其他激素調節,又能通過短環路反饋進行自我調節。

多巴胺是主要的生理性泌乳素抑制因子,而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5-羥色胺等則能刺激泌乳素分泌。許多藥物可以影響上述各個環節,使正常的生理性調節失衡,使得泌乳素過度分泌。但藥物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血清催乳素水平多<4.55nmol/L(<100ng/ml。非哺乳期泌乳素正常值為1.14~1.36nmol/L或25~30ng/ml。

注意各實驗室檢測方法不同,測值有所不同。懷孕後,泌乳素的分泌開始增加,分娩之後和哺乳期的分泌量最多,為平時的10倍以上,從而產生乳汁),一般可於停葯後3~6個月恢復正常。

1)凡是干擾多巴胺合成、代謝、重吸收等過程,或阻斷多巴胺與受體結合的藥物,均可引起泌乳素增加:

①多巴胺受體阻斷劑,如抗精神病藥物氟哌啶醇、利培酮、舒必利、阿立哌唑、氯氮平、奧氮平,鎮靜劑如氯丙嗪、安定(地西泮),抗高血壓葯如利血平,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如苯乙肼,α-甲基多巴等;

②H2受體阻斷劑,如胃動力葯嗎叮啉(多潘利酮)、胃復安(滅吐靈、甲氧氯普胺)、硫苯醯胺(一種抗精神病藥物)與西咪替丁(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

③抑制多巴胺代謝的藥物,如阿片類製劑嗎啡、可待因等;

2)影響泌乳素調節激素水平的藥物,如抗雄激素類藥物,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等;

3)一些中草藥,尤其是具有安神、止驚作用的中草藥,如六味地黃丸、安宮牛黃丸等;

4)其他還有抗結核葯異煙肼,以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藥物達那唑等。

5)值得注意的是,雌激素能刺激泌乳素增加,也是通過調節多巴胺受體起作用。它通過在下丘腦抑制PIF,或直接刺激垂體泌乳素細胞分泌起作用。非哺乳期服避孕藥、雌激素,有可能引起溢乳-閉經,可能與雌激素或孕激素對下丘腦的抑制有關(停葯後常不能自愈,需要調經。也有文獻認為停葯半年就能恢復正常)。

不過雌激素可不能用來催奶,反而得當心,是經典的退奶藥物!大劑量雌激素會抑制泌乳素功能,可能是影響了泌乳素與其受體結合的緣故。想想我們在孕期,雌孕激素與泌乳素都升高,可是並不出現泌乳,直到孩子出生,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解除了對泌乳素的抑制作用,才產生泌乳。具體詳見下述「退奶」部分「雌激素」相關內容。

6)生長激素僅在動物身上見過用於催奶,特別是奶牛等反芻動物。可能因其是一種肽類激素,提純困難,口服吸收會消化分解,應用面非常窄。催乳機制不是十分明確,科學研究發現生長激素能刺激牛乳腺上皮細胞大量增殖,從而影響乳房功能,產奶量能提高20%。

維生素E與上述藥物作用機制有所不同,主要通過增加乳腺血流從而促進乳汁分泌。其他藥物多數是通過各種不同機制影響中樞泌乳素分泌,通常是用於治療某種疾病時發現患者出現乳房脹大、疼痛、分泌液體等副反應,進而發現它們在下丘腦中樞促泌乳素分泌的效力。他們多數能進入乳汁,進而進入吸奶的寶寶的體內,因其副作用和可能對寶寶產生不利影響,目前多未在臨床直接用於催乳治療。

除了維生素E,還有種維生素L,也可能具有催奶效果。它又稱催奶維生素,是維生素L1(鄰氨基苯甲酸)和L2(腺嘌呤硫代甲基戊糖)的混合物,它在1934年由日本生物化學家中原和郎發現,主要存在於牛肝、鱒魚、酵母和一些野菜中,是鼠乳汁分泌的必需因子(L因子,泌乳因子)。事實上,當下維生素L對人類的催乳效果和催乳機制並未完全闡明,也並未在臨床應用。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多潘立酮(商品名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嗎叮嚀片)。西方國家真有些哺乳期婦女特地找來吃,用於催乳。這個葯對寶寶有沒有影響?說明書上是這樣寫的:「哺乳期婦女乳汁中多潘立酮的濃度為其相應血漿濃度的10~50%,但乳汁中不會超過10ng/ml。哺乳期婦女在服用本品達最離推薦劑量時,乳汁中多潘立酮的總量低於7ug/d,尚不知是否會對新生兒產生危害。因此,哺乳期婦女在服用本品期間,建議不要哺乳。」說明書的意思是多潘立酮進入乳汁的量有點大,謹慎起見,不建議哺乳期婦女使用。

不過,10多年前的國內外介紹哺乳期用藥的書籍,多把多潘立酮劃分在L1級藥物(哺乳期用藥分級,見下述「哺乳期用藥」章節),認為它對孩子而言很安全,有些書籍真的建議用於催乳治療。多潘立酮無中樞不良反應,是由於它不易通過血腦屏障。但1歲以下嬰兒,由於其藥品代謝和血腦屏障功能尚未發育完全,用藥後不能完全排除發生中樞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嬰幼兒又較難溝通觀察,因此應慎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多潘立酮混懸液藥品說明書範本記錄:「1歲以下小兒慎用。兒童用藥的指征僅限於控制化療相關的噁心、嘔吐。」2010年版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葯和生物製品卷)》記錄:「嬰兒期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1歲以內應慎用。」因此,特別幼小的嬰兒不適合使用多潘立酮,由此推測哺乳期婦女吃此葯,是有可能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的。

2004年6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一項警告,告誡媽媽們不要輕信傳言,盲目使用多潘立酮催乳。雖然該葯已在一些國家獲准上市,但適應症僅限於胃病,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批准多潘立酮用於哺乳期婦女催乳。有的國家因注射多潘立酮導致心律失常、心臟停搏和猝死等事件(多潘立酮有導致心搏QT間期延長的副作用),已迫使該葯撤出市場。美國則從未批准過多潘立酮用於任何疾病的治療(從那時開始,還要求邊境檢查人員密切關注、檢查、截獲多潘立酮)。在一些仍批准多潘立酮口服製劑銷售的國家,也在標籤上增加了警示——禁止用於哺乳期婦女催乳,以免危及嬰兒(Full title: SCRIP - World Pharmaceutical News; FILED 8 June 2004 COPYRIGHT 2004 PJB Publications Ltd)。

我個人感覺,「是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要亂吃。畢竟拿新生兒、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做實驗是有違倫理道德的事情,目前有關哺乳期用藥的數據,還來源於現有的葯代動力學數據 和I~IV期臨床實驗觀察,以及動物實驗結論,很可能隨著時間推移,又有新的發現。另外,這些藥物沒有用於催乳的推薦劑量,也不了解它們相應的進入乳汁的量,並會對嬰幼兒產生何種影響。而且這些直接作用於下丘腦中樞而影響泌乳素分泌的藥物,總體而言是不那麼放心的。

(2)那麼,傳說中的「催奶」食材和中藥,是不是含有這些催奶成分,真的能起作用?

抱歉,梧桐媽媽無從知曉。

我們甚至很難搞清楚一顆西紅柿中的所有成分,以及各種烹飪方式、烹飪時長、佐餐食材對營養成分的確切影響,這些營養物質,在身體是單獨起作用還是協同影響,我們也不知道。中醫藥更是異常複雜,能搞清楚一味葯起主要作用的成分已經很了不起了(就像屠呦呦團隊從黃花蒿中提純出青蒿素,這種大海撈針的事情迄今為止國內外也僅有寥寥幾例,比如青黴素是從黴菌中發現的,奎寧是從金雞納樹皮中提煉的,阿司匹林是從柳樹皮中提取的,用於治療M3型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是從砒霜中發現的,治療壞血病的維生素C是從檸檬汁等果汁中發現的),更何況是一副十幾味藥材「君臣佐使」的方子!我們對其如何起效、有何等副作用、葯代動力學過程、藥物相互反應、是否會進入乳汁等等細節都無從知曉,所以不建議新媽媽們聽信傳言,隨意服用。

除了不了解療效和副作用,中醫藥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引起過敏!媽媽吃一些食物,寶寶都可能會不舒服(具體詳見下述「退奶」食物),更何況是這些平常很少吃的藥材呢(平常經常吃的東西最不容易導致過敏)?寶寶腸胃不適,厭奶甚至拒奶,「催奶」不成,反而「退奶」,得不償失。

不過,剛才提到過,維生素E可能有催奶效果,但我們對其哺乳期安全劑量區間、對嬰幼兒影響等,仍所知甚少(維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幾乎任何事物都可能是過猶不及的)。維生素L我們了解得就更少了。維生素E在很多魚肉蛋奶、瓜果蔬菜中存在,所以,哺乳期營養均衡合理的膳食攝入,還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實在不知道吃什麼,我們不妨學學我們的祖先——原始人!只要不至於引起自己和孩子的身體出現過敏反應,什麼都吃最健康,而且營養配比也是最為均衡的。

(3)我國民間經常流傳著些說法,多喝些湯湯水水,媽媽容易「下奶」。

媽媽們往往也有些主觀感受,一晚熱騰騰的熱湯下肚,的確乳房打了個激靈,脹了起來,有些媽媽還會出現噴乳反射,奶水噴了出來。這些現象讓媽媽對這個說法深信不疑,每日強迫自己喝大量的湯水來下奶。如果熱騰騰的湯水裡有些酒精,下奶的感受還會更明顯,短期內酒精促進微循環和乳管收縮,下奶的感覺還會更強烈些。

明確地說,酒精是退奶的。下奶的感受是暫時的,只是讓已經分泌好的奶水流出來了而已,具體詳見下述「退奶」內容。那麼,喝湯催奶有用嗎?

西方還真有較真的科學家就此做了研究。結果發現,大量喝水的媽媽,乳汁分泌量並不比正常飲水量的媽媽分泌的更多。總體而言,聰明的乳房仍然是按需分泌的,也就是孩子吃多少,就分泌多少,就像我們吃多少食物,就分泌多少口水和胃液,做多久愛,下體就分泌多少愛液一樣,不多不少,剛剛好(「潮吹」往往另有蹊蹺,此處不展開,污……捂羞羞臉)。

那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下奶呢?那是因為湯是熱的啊!「熱脹冷縮」,局部血循環加速,乳汁分泌量會暫時增多,也就不難理解了。媽媽一時間感覺奶脹,心裡一陣竊喜,心心念著寶寶該吃了,噴乳反射就來了。就像小狗一到飯點兒,聽到主人的腳步聲就淌口水,道理是類似的,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條件反射。不過這種下奶作用是暫時的,最終的總奶量仍然是寶寶的腸胃容量所決定。就好比狗糧沒來,小狗兒不會一直口水流個沒完,最終的口水分泌總量,仍然是飯量決定的。

所以喝湯量多少,並不是奶量的決定因素。很多媽媽問我,「梧桐媽媽,我每日湯湯水水喝了不少,自己貼了一身膘,奶怎麼總不見多點兒呢?孩子吃我的奶總睡不實,老在哭,非得吃奶粉才管飽。我辛苦追奶兩個多月了,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看了上述「奶量」、「乳頭混淆」、「奶少原因」等內容,我想你不難理解真正的原因所在了。

所以,想不想喝湯,喝多少,全看媽媽個人選擇吧,只要喝得高興,喝得舒服就行,多喝點兒少喝點兒對奶水影響不大,更不必為了下奶逼著自己喝(產後腸胃多麼虛弱呀,這些油膩的湯,喝多了多麼噁心啊!迄今想來,梧桐媽媽仍然心有戚戚焉)。只是,這些油湯營養成分很單一,溶出的氨基酸、礦物質等有用的成分少之又少,還有大量的油脂、嘌呤等營養垃圾,除了往自己身上「堆膘」,真的沒大的功勞。媽媽吃得太油膩,奶水很粘稠,容易「堵奶」;孩子吃這油膩膩的奶,也未必腸胃舒服,好消化,凈拉些油光可鑒、臭氣熏天的大便,真是得不償失。

雖然「一人喝,兩人用」,母乳媽媽的確需要補充水分,不過供需平衡,口不渴,尿不黃就行,過多的水分對媽媽的身體也沒好處,尤其是剛生產的新媽媽。孕期雌孕激素有保鈉保水的作用,剛生產不久,新媽媽體內水分過剩,約多出10~20%,需要通過出汗、泌乳、利尿等方式將這些水分快速排出體外。此時激素快速變動,新媽媽感到渾身燥熱難當,大量「出虛汗」,原理在於此。傳統上讓新媽媽喝大量沒鹽的油湯,還要「捂月子」,實在是沒多少道理——本來水分就過多,還需要額外補水嗎?出汗時容易帶走身體的鹽分,還非得給她大量補充沒鹽分的湯,讓血液稀釋,水腫遲遲難消退?媽媽大量出虛汗,還得喝油湯,「捂月子」,不洗澡,各種殘忍啊……(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產後護理 史上月子謠言粉碎機》一書。)

(4)催奶食物是否真的存在?寶寶剛出生,能不能吃這些食物下奶?

梧桐媽媽個人挺反對在寶寶剛出生、奶還沒吃多少的時候,就讓新媽媽吃大量催奶食物的做法的。

不過,聽到這話,你可能心裡一陣竊喜。「那麼,梧桐媽媽你這麼說,是認為催奶食物真的存在咯!」

1)其實我們研究下催奶食譜,還真有章可循:

①很多催奶食物,都是傳說中的「發物」、容易「上火」的東西。所謂「發物」,很多都是容易導致過敏的東西,或者含一些特殊的油脂,可以增加類似炎性介質的物質(比如ω-6脂肪酸,其中有個著名的花生四烯酸,很多代謝物都跟炎症有關)。過敏及炎症介質可暫時性地擴張外周微循環系統,局部組織滲出增加,所以人們過敏的時候會皮膚長疹子,局部組織腫脹。這樣,一段時間內也能讓奶水分泌增加,乳管壓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也容易刺激其收縮。

我們看看這些催奶食物都有哪些:高蛋白食物比如鯽魚、牛奶、蛋類、海鮮、牛蛙、豬蹄等,堅果類比如花生、芝麻等,菌類比如香菇等,亂七八糟的「發物」中藥等;

②含酒精的食物,也能暫時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泌乳。

比如米酒、月子酒等;

③含維生素較為豐富的物質,特別是含維生素E、維生素L的食物或藥材。

這個範疇就比較廣了,魚肉蛋奶,瓜果蔬菜都有,比如萵苣、山藥、豆類、蛋類、粗糧、玉米、堅果、植物油等等。

2)你可能很疑惑。「梧桐媽媽,你這樣分類,好像挺有道理呢!既然知道可能有用,為什麼不建議隨便吃,尤其是給剛生寶寶的新媽媽吃呢?」

主要原因如下:

①媽媽奶水分泌量,還是讓寶寶的小嘴決定,跟他供需平衡比較好。寶寶剛出生時食量很小,跟媽媽的乳頭、乳房還處於磨合期,不那麼會吃奶,就是民間說的「乳腺沒吃通」;而媽媽這邊廂賣力吃「發物」、酒精催奶,短期內非常容易「供」大於「求」,「不通則痛」,「堵奶」、乳腺炎等情形都不少見;

②媽媽剛生產,身體的激素水平快速調整,連帶免疫系統也快速調整,身體更容易出現免疫紊亂、過敏等情形,有些平常不過敏的食物,這時候都容易產生過敏癥狀。有些媽媽吃了這些「發物」,身上長一大塊一大塊的風團,有些媽媽感覺手腳瘙癢,還有些媽媽乳房上瘙癢或長濕疹,不停的搔抓形成搔抓性皮炎,遷延不愈。

產後激素調整在剛出生時最為明顯,最容易出現各類過敏癥狀。免疫功能基本穩定需要幾周到數月的時間,事實上整個哺乳期間內免疫功能都可能不同於以前。文獻報道塊狀痒疹、濕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在哺乳期都會有所增加。所以,媽媽在這些特殊階段的飲食需要格外注意,吃平常經常吃的食物就好,切勿節外生枝。平素也要盡量保持心情愉悅,換季時衣物增減不要過於明顯(身體突然變冷或變熱,有時候會促發一些免疫性疾病),合理休息和運動也有助於免疫力。哺乳期媽媽出現過敏癥狀,仍然可以繼續母乳餵養,也可以口服一些抗過敏藥物,可以查閱下哺乳期用藥分級,絕大多數藥物是安全的,比如撲爾敏,是比較常用的藥物(不過說明書上寫著哺乳期慎用,絕大多數藥品說明書很保守,具體詳見「哺乳期用藥」相關章節)。儘管氯雷他定有引起神經系統副反應的風險,不過它進入乳汁的量很少,媽媽們用的也較多,迄今未發現引起嬰幼兒不良反應的報道。

③媽媽吃了容易產生過敏反應的食物,寶寶也容易過敏。「催奶」不成,反而「退奶」!寶寶過敏有哪些表現,具體詳見下述「退奶」內容。

④酒精催奶是暫時的假象,實際上它退奶的功效,一點兒也不含糊!具體詳見下述「退奶」內容。

(5)很想了解下胎盤能不能吃。很多哺乳動物在產後會把胎盤吃掉,是不是這是很好的東西?

中醫對人類的胎盤特別推崇,烘焙成藥材後呈現紫色,叫「紫河車」,是一味珍貴的藥材,民間認為可以大補,催奶,還能美容養顏,凍齡有術。儘管醫療上認為胎盤屬於血液污染物,國家有明確的醫療垃圾處理規定,黑市仍然經常收購胎盤,高價倒賣。民間也有些家庭生了孩子後,要求將產婦胎盤帶回家,仔細擠污血、剔筋膜,剁碎成餡料,加點蔥花、生薑去腥,包成餃子給產婦吃。不過,產婦自己要是知道了,多半都該吐出來了。

其實,哺乳動物為什麼會吃掉胎盤,迄今也沒有科學家真的搞清楚,一切還停留在假說階段。吃胎盤是否有好處,是否安全?國內外對這個問題還真有些研究,不過迄今為止都沒有明確的結論。

1)哺乳動物產後不方便馬上覓食,胎盤是一塊血肉,很有營養,有助於產後恢復。

2)有學者認為哺乳動物吃掉胎盤,是希望不要留下痕迹,引來天敵。不過這個說法存在爭議,畢竟哺乳動物生產會留下不少痕迹,比如血跡、體液、羊水、氣味等,吃掉胎盤就把能把生產痕迹抹掉的說法比較牽強。

3)胎盤中有許多活性成分,比如免疫球蛋白、雌孕激素、干擾素、生長因子、hCG等等,可能有助於動物產後恢復。這一點,還真有些動物實驗支持這一假說。

4)胎盤是一塊血供豐富的肉,有助於產後補充鐵質。生產過程中本來會有不同程度失血,產後馬上把新鮮的、血淋淋的胎盤吃掉,貌似真的不錯。

5)下奶的功能也可能是存在的,畢竟除了雌孕激素,還真有不少生物活性物質,可能存在催奶功效。

6)這些激素回頭補充,也可能會讓媽媽產後激素水平波動不那麼劇烈,產後抑鬱、免疫調整等等情況,可能都有好處。

所以,如果你能接受動物那樣的「茹毛飲血」,不介意血腥,吃胎盤貌似是不錯的選擇。是的,你沒看錯,前提是,生吃!

把血擠掉,仔細處理過的胎盤,再一煮熟,就是一塊熟人肉而已。血擠乾淨了,鐵質大部分流失了;蛋白質煮熟了,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活性物質、多數生長因子、干擾素等都沒用了。熟人肉和熟豬肉、熟牛肉,只是物種的差別,吃到肚裡被消化液分解成氨基酸或短肽,吸收再利用,效果並沒有極其顯著的差別。

唯一可能有用的是雌孕激素類物質,《本草綱目》中也的確建議用酒煮胎盤服用,因為這類激素屬於小分子物質,在酒精中有一定溶解度,在高溫下不易降解失活,經常能被細胞直接吸收。所以,用來美容養顏,的確可能有效果。不過,跟吃避孕藥效果差不多——很多媽媽吃避孕藥也能讓皮膚油光水滑,白皙細嫩,何必要花大價錢買胎盤吃呢?怪噁心的。另外,雌激素吃多了,可能會增加許多癌症特別是乳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幾率,當然產後吃一次倒也不打緊,前提是,你真能下狠心逼自己吃下去。

經常吃別人的胎盤,就更不好了。畢竟是血淋淋的一塊肉!血液能傳播的疾病,乙肝、艾滋、梅毒……一個不少。也許你覺得煮熟了應該沒事哩,可是處理胎盤過程,總要接觸這些血液吧?煮多久才能把這塊人肉煮透,把這些玩意全部煮死?感染幾率仍然是大大增加的(嗷,太重口,噁心……寫不下去了)。

所以,有雞鴨魚鵝豬牛羊吃,就不必非吃自己身上的肉不可了。實在捨不得扔,按照當地風俗埋在山頭哪棵樹下,留個念想,也挺好。將來帶孩子去看看,「這樹下有你跟媽媽連在一起的胎盤!」想想,也有些趣味。

哎,真讓人沮喪,梧桐媽媽你說了半天,看上去沒幾個食物、藥物、湯湯水水確定有效,好用又沒副作用的呢。

為什麼一定要依賴食物、藥物、湯湯水水催奶呢?這不符合生物性呀!流浪的貓貓狗狗可沒為了刻意下奶,吃些什麼好東西(除了胎盤),野生的哺乳動物更是飢一頓、飽一頓,可是它們都能用乳汁哺育後代,長出正常的形態、體格。你的孩子也一樣。

寶寶的小嘴,是最強悍的「催奶用具」。只要媽媽是正常成人,寶寶刺激乳頭,就會刺激下丘腦分泌泌乳素,進而產生泌乳(詳見上述「奶少原因」相關章節)。這種方式天然、安全、供需平衡,那還需要這些不明就裡,又不知道安不安全的藥物、食物幫忙嗎?我想答案你會很明了了。

明兒開始介紹退奶的藥物,且聽梧桐媽媽細細道來。

(本 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 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讀書期間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第一本《夏娃的困惑 ——全程實用母乳指導,史上最強哺乳謠言粉碎機》已 出世,孕媽媽、哺乳媽媽、新媽媽必備!書有幸得到各位大咖推薦——武漢同濟醫院婦產科馮玲教授,兒科劉 愛國教授,麻醉科梅偉教授傾力推薦!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孫時進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羅教講教授傾力推薦!並作序!詳情請加公號,點擊後台右下方有書籍介 紹以及獲得方式。)

推薦閱讀:

奶水少產後怎樣吃奶水多?科學合理飲食讓您奶水變多
哺乳期奶水不夠吃什麼奶水多?哺乳期吃什麼食物發奶快又多
產後15天奶水突然變少怎麼辦?哺乳期如何催奶
產婦怎麼開奶?產婦開奶正確的方法有哪些?

TAG:母乳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