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醫院放射科都是在電腦上看片診斷,卻還要列印膠片給病人?

為什麼很多醫院放射科都是在電腦上看片診斷,卻還要列印膠片給病人?

年初無意在知乎上看到一個2015年的老問題,「為什麼 CT 片、胸片等,不直接在電腦上看,非要列印出來?」。瀏覽了下回答,覺得都不夠全面,正好是自己的專長,就花一個多小時寫了在知乎上的第一個回復。沒想到兩個月後被知乎推上的《知乎日報》,一下獲得了不少關注和評論。

這次把標題稍微修改下,限定了範圍,內容也做了修訂,作為自己在知乎上第一篇文章發表。感謝不少讀者對我意見的贊同。從對我回復的評論里,我發現又引申出例如「臨床醫生和放射醫生誰讀片水平高」這類的話題,覺得自己與放射科打交道十幾年,還真有不少東西可以分享,後續會找時間一一寫出來。

下面是正文內容:

這問題其實蠻複雜的。我本科學生物醫學工程,醫療行業做了20多年。過去十幾年先從事開發推廣PACS(放射科和臨床科室用的醫學影像存儲和診斷系統)和區域醫院影像共享,後又推廣醫院發放影像數據給患者。自己跑過幾百家醫院,全國各省級醫院基本跑個遍;去年創業做專家遠程讀片,團隊把某省一百多家縣醫院全跑一遍,應該說對各級醫院放射科的情況都很了解,但視角與放射醫生和臨床醫生會不同。

目前國內的醫院不管醫學影像能不能直接在電腦上看到,都會給患者打膠片。下面是幾個主要原因:

1. 首先,根本原因是醫院一直在執行的各地區早年制定的《醫療服務價格》造成的,大部分地區CT、MRI檢查規定檢查費里含膠片,所以醫院必須給;沒規定膠片含在檢查費里的少數幾個地區,比如北京,膠片可以收費而且醫保還報銷,醫院當然願意給患者列印好幾張;另外大部分患者也習慣來取張膠片。

同等規模同等級別大型三甲醫院、同樣的設備同樣的MRI檢查項目,在河北、河南、山東這些CT、MRI檢查膠片不能收費的地區,MRI普遍只給患者1-2張膠片;而北京給患者6-8張膠片,每張膠片患者需支付20多元,當然本地患者醫保可報,外地患者就是自費了。而且北京醫院的信息化水平遠比外地醫院高,所以從這點可以清楚看出當地的《醫療服務價格》對醫院行為的引導。

2. 其次是臨床醫生要看影像,但大部分電腦上調閱不到;再說就算能調閱到,中國門診醫生三分鐘看個病人,現在一個CT掃描幾百幅圖像,他哪有時間調出來全看一遍。

這裡還涉及另一個問題就是放射科醫生在中國地位不高,臨床醫生不相信他們的讀片水平,都要自己看下。而在國外放射科醫生是醫生群體里地位和收入前幾名,大部分情況下臨床醫生或全科醫生自己不看片子,就以放射科醫生的診斷報告為準。

這幾年醫學影像設備發展很快,診斷基本離不開CT、MRI,放射科醫生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國內還有不少臨床醫生就算看片子水平不行,也喜歡在病人面前裝模作樣地看下片子表明自己很專業。我手下銷售就碰到一次去拜訪臨床科室主任,正好他手下一個醫生拿著片子看說好像患者卵巢有囊腫,結果患者在旁邊說我卵巢早切除了啊。主任趕緊跑過去拿片子看是怎麼回事。

(沒想到這段得罪了臨床醫生。後續專門寫文章來講此事。)

3. 醫院信息化投資不足,只有放射科大部分能在電腦上診斷。

現在大部分二、三級醫院的放射科,都有PACS系統,放射科醫生根本不看膠片,都是直接在電腦屏幕上作診斷的;技師負責挑選影像排版列印膠片,由護士發放或這幾年越來越多在自助取片機上取片。

但國內醫院上全院PACS,所有醫生工作站都能調閱醫學影像的,還真不多。這方面官方數據虛假成分很高,我估計全國千所三級醫院也就約30%,二級醫院的比例就更低了。原因在於全院PACS投資很大,PACS廠商就靠賣license賺錢;而醫院投資信息化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在國外人工貴,所以信息化投入大,提高效率能從人工成本上賺回來。中國都是公立醫院,感覺不太講效率,醫生也便宜。

4. 患者轉院時,即使重複做檢查,醫生也需要看以前的影像做對比。而現在除了小部分醫院能夠給患者拷貝影像數據或刻錄影像光碟,大部分醫院只給膠片。

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病人即使能夠拿到影像數據,但現在因為網路安全原因,大部分醫院電腦都沒有光碟機,USB口都是封閉的,數據也導不進醫院系統。要解決很容易,也不需要開放所有的USB口和光碟機,國外都有成熟經驗,但國內醫院根本沒興趣幫病人考慮。

推薦閱讀:

TAG:醫學影像 | 醫療IT | 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