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會說英語(二)

會說話就會說英語(二)

英語學習從什麼時候開始好?

為什麼還要查一下「英語學習從什麼時候開始好」這個問題呢?因為話說這是10年前了。現在人們開始認同「英語學習越早越好」是英語早教機構大力宣傳的結果,而那時候關於嬰幼兒要不要開始學英語並沒有一個定論。我們在諮詢一些從事外語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的意見時人家多半說太早學英語沒有用,還是先把母語學好再開始教英語比較好。英語老師說的更直接:你們發音不準,孩子學壞了以後上學不好糾正,還不如不教。

那個時候我周圍幾乎沒有什麼人給孩子進行英語早教,所以我在周圍的人群中問這個問題顯得很傻。人家普遍的想法就是你家孩子才半歲,漢語還聽不大懂呢,教的哪門子英語。再說我自己英語也很不好,所以大家給我白眼我也很沒底氣滴說。現在看來那種逮誰問誰的習慣太壞了,是沒有適應當今這個信息社會的表現,還在用農耕社會搜集信息的老法子。即便是現在還有人習慣依賴於口口相傳,簡直就是現代版坐井觀天。

實話說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有關「雙語養育」、「二語習得」這些高大上的理論,只是有個想法而已,還完全不得要領。

資料越搜集越多,從通俗讀物到專業論文再到專業論著,有關嬰幼兒學習外語的論著簡直多的不要不要的了,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案例有太多可以借鑒的資料。看的資料越多我心裡越有底,外語學習越早越好。我越發堅定了從小教女兒學英語的決心。

當年搜集的資料後來在我做論文的時候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回答了理論研究中最重要的三個問題:(1)現實證明人類可以輕而易舉地,看起來毫不費力地掌握母語,一般來說這和幼兒的智力水平和後天受到的教育不相關,是不是語言的學習和其他知識的學習有所不同?人類是不是存在學習語言的一種天賦能力?(2)如果存在天賦的語言學習能力,用什麼樣的環境能夠發揮人的這種天賦?或者說,如果模擬母語環境,人們是否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幾種語言?(3)這種天賦的能力是否會和人類的許多學習能力一樣會在人類長到一定的年齡後消失?人類在多大年齡以後語言的天賦能力會消失?

上述問題的研究結論都是外國人做的。我國的語言研究涉及到這些理論時都是採用「拿來主義」,然後做一些漢語言或者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的驗證類的研究。

先說人類是否存在語言學習的一種天賦能力?

20世紀60年代,喬姆斯基(Chomsky)提出他的語言習得裝置理論。喬姆斯基在《語言與心智》一書中提出了「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概念,簡稱為(UG)。他假設兒童一落生大腦里就存在一種獨特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Device),以後簡稱LAD。這種機制使得兒童從周圍聽到有限的句子卻能說出無限的句子。他還提出一個語言習得的公式:最初的語言資料→LAD→語言能力。喬姆斯基認為UG存在於人的大腦中,幫助人類習得語言,是人與生俱來的語言初始狀態。UG以第一語言習得速度快、知識準確、具有創造力等為依據研究第一語言。喬姆斯基關於UG的假設為我們解釋了為什麼小孩子一生下來,用不了3-5年,不用接受系統的教育便已掌握了自己母語的主要特點。

自從有了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理論,語言教學界也開始接受這樣的觀點:將個體所獲得的語言能力視為與個體所獲得的其他知識不同。認為這種能力具有天賦傾向,而且其過程是一個無意識的自然成長過程。嬰幼兒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學習語言,且與他本身的智力水平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語言本身極其複雜,而幼兒本身大腦都未完全發育好,卻能在3歲的時候就能掌握語言的核心,即句法結構等等,這隻能說明兒童生來就具體有語言習得機制。「Pinker也把兒童語言習得的能力稱之為語言本能,說兒童習得語言就像鳥兒學會飛翔一樣簡單容易。」[ S.Pinker.語言本能[M].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於是,人們也將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與個體母語的獲得過程進行聯繫,找出並研究它們在語言掌握過程中的不同點。

諾姆?喬姆斯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是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的榮譽退休教授。他的《生成語法》被認為是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上最偉大的貢獻。

喬姆斯基的語言裝置理論是一種大膽的假設,至今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方法來驗證,且學界還有行為主義理論與之PK。但是「不論喬姆斯基的語法理論正確與否,它無疑是當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響的語法理論」。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模擬母語環境,人們是否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幾種語言?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解釋了這個問題。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派生了一門新興學科—心理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是研究人類個體如何獲得、理解和生成語言的心理學分支。心理語言學的研究重點之一就是人類第二語言習得現象。第二語言習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導的情況下通過無意識學習,吸收掌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這一領域的研究是為了系統地探討第二語言習得的本質和習得的過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形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克拉申在其他學者二語習得研究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他著名的「監控理論」模式。此模式建立在五個假設之上,即輸入假設、習得與學得假設、情感過濾假設、監察假設及天然順序假設。克拉申將他的五大假說進行了匯總,並作了細緻的描述和論證,尤其肯定了輸入假說的重要地位。他認為,輸入假說「也許是當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唯一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因為它回答了語言學習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即怎樣習得語言,尤其是第二語言。他認為單純主張語料輸入是不夠的,學習者需要「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

習得與學得假說的出發點和核心是克拉申對「習得」和「學得」的區分,以及對它們各自在習得者第二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他認為,習得屬於下意識(subconscious)過程,他屬於兒童自然獲得母語的過程。在習得過程中習得者將注意力放在語言所傳遞的信息上而非其載體—語言形式上,即通過下意識活動內化語言,其結果是習得者可在自然交際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一種語言,而學得則屬於有意識(conscious)的過程。

習得與學得假說也是克拉申監控理論模式中重要的基本的假說。在克拉申看來,習得與學得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過程。即語言的輸入是習得輸入(無意識接收)或者是學得輸入(有意識接收)。

情感過濾假設、監察假設及天然順序假設是有關二語語言輸入環境、輸入情感、輸入步驟以及語言輸出的數量與質量的理論假設。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著名美國語言教育家,1941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現為美國南加州大學榮休教授,他畢生致力於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

按照現有的研究結果可以確定,二語習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第二語言輸入的環境因素,習得者的年齡因素,語言反饋情況因素等都會對二語的習得效果產生重要影響。二語習得研究主要探討從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這個中間過程,最終目標是揭示人們在獲得母語(或第一語言)後習得第二(第三、第四等)語言的秘密。由於學習(包括學得和習得)語言大腦處理過程目前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 黑箱」,所以二語習得研究只能通過對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情況來判斷歸納總結驗證二語習得假設理論的有效性。具體研究包括語言輸入環境、輸入形式、輸入步驟、輸入情感、語言輸出的數量和質量以及語言輸入輸出二者之間的數量對比關係。

不要被上述的研究類語言嚇到,其實上面這些研究結論歸結為一句最普通的大實話就是「只要條件具備,你家孩子想會幾門語言都沒問題」。或者換個說法,只要你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合適的類似於母語的環境,他學外語就根本不用你操心,保證學的又快又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政府應該關注幼兒教育
如何讓嬌慣的孩子吃她從來不吃的東西!
帶孩子這樣的玩笑千萬不要開!
GESE 1級代表學員-Eric:過程即成長,成長即感知。

TAG:早教 | 英語學習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