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製造業匠人精神的思考(傢具生產)?
我父親做了一輩子傢具,被多家公司挖去當過廠長和技術總監,在技術領域可以說是國內頂級的,他的那些朋友都是很不錯的匠人!現在市場過剩也不缺品牌但是很多傢具廠生產技術跟不上單子做不出來,傢具很多是個性化定製的尤其中高端,然後我父親和我三叔想開一家純生產得企業,憑藉它們的頂級技術為中小品牌商做生產!他們在行業里有一定口碑行業里中小公司生產痛點也在,拿到訂單不難以前的很多老闆表示願意給它們做憑藉之前口碑和信任!那麼這樣一個純精於製造的廠能開嗎?不掌握市場只精於生產做他們擅長的事!謝謝
實話說,家具行業,特別是實木傢具,如果只是傳統的工藝,沒有什麼頂尖不頂尖的技術。板式傢具純粹靠設備吃飯的,就不用提了,這裡只說實木傢具。因為這些工藝已經被玩了幾百年了,沒有什麼大的工藝突破,只有用心不用心,和手藝精湛不精湛的區別。也許你認為這個雙曲面的三道彎工件只有我能搞得定,其實只是在你所在的廠或者你所了解的廠這個範圍內只有你能搞定,其他某個地方,有人比你做的好多了。
一般人很容易被各種榫卯結構怎麼精巧,各種實木乾燥防開裂的方式多麼複雜,等等問題被忽悠的有點懵。其實做傢具沒有那麼難,各個工序的質量要求和檢驗標準你隨便度娘一下一大把,問題是沒有人能真正按照標準要求去做。例如我現在要開料了,順帶測了一下含水率,含水率13%哦,按標準是不能使用的,但是你讓我停工待料嗎?那是不可能的!工錢你給開啊?結果就是先幹上了再說。出來一批榫卯,公差大了點,超過0.5MM,咋整呢?按標準要報廢哦!辦法多的是:粘接用木膠粉就OK啦,或者有更省事的,先榫頭噴點水,半小時後,肯定合格了。這些還是比較規範的傢具廠,會有各個工序的檢驗程序,絕大部分百人以下的廠,連這個檢驗過程都沒有,檢驗只是看看你白胚出來後有沒有大的瑕疵。
如果說因為自己技術頂級,所以想開廠,我會勸你還是別燒錢玩兒了。但是當過廠長和技術管理,這個對開廠是真的有幫助。至於後邊說拿到訂單不難,以前客戶,老闆會有多少多少單子給你,您可千萬別當真,生意場上您這麼認真,首先你已經敗了!試問一下,你當廠長的時候,那個廠老闆缺不缺單?假設他不缺單,隨便買點機器招點人,產能半年都能翻一番。你的東家都在愁單子,客戶憑什麼會給你還沒有開業的工廠很多單子呢?我做老闆十年時間,手下廠長還有業務出去開了有五六家工廠吧,但是現在僅僅剩下了一家。
傢具廠的管理和業務為什麼前赴後繼的要自己開廠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覺得做傢具能賺錢,而且很賺錢。對於實木傢具工廠來說,主材大約佔銷售價格的35%-45%之間,眼見著一車車實木拉回來,轉眼變成產品換回了銀子,大概一算,賺翻了。但是,工廠的各項隱形開支都會被忽略。以一把椅子為例,工人包括管理都會這樣計算:材料110,計件工資60,油漆加人工30,包裝材料人工20,總共成本190.但是工廠出廠價是320.一把椅子賺一百多,如果是我來做,還能賺更多!。但是他們忽略了占工廠20%的輔助人員(設計部,採購部,倉管,食堂,業務,行政,生產部,業務跟單和生產跟單,維修人員,售後),還有廠租水電,還有除了人工的工資外,你還得包吃包住,還得買保險,還得交稅,還得有很多灰色支出。做過管理,其實是可以把這些算清楚的,但是絕大多少人會選擇性忽略,只考慮對想法有用的因素。
考慮完直接成本後,很多人會認為,我開廠通過高效管理在生產效率方面會比別人高,我認為這個空間基本上已經到了天花板。先來大概了解一下傢具廠的工作時間,絕大多數的傢具廠每月休兩天到四天,基本上每天八小時外,再加班三小時。逼乎上絕大多數的大神們是無法想像長時間上這種班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傢具廠現在有個現象比較突出,就是沒有年輕人,除了輔助崗位,一線木工30歲以下的年輕人3%都不到,一個大車間上百人,你找不出幾個年輕的,四十歲以下的也寥寥無幾。為什麼呢?很多人歸結為臟,但更讓年輕人遠離傢具廠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無法承受這樣的連軸轉,沒有玩的時間。二是傢具廠沒有女孩,找不到女朋友。這說明,你想從時間上擠效率,已經沒有空間了。那只有一條路,從工作效率上擠,如果你新開廠,有三五個比較鐵的哥們,大家鼓一鼓勁,每個人再帶動一下周圍的幾個人,搏命的干!這個是很有可能的,但是這個時間不會太長,只限開廠初期半年有效。所以這個想法,基本上也無效。
接下來還有一個選項,就是我可以做高品質的傢具,這會讓我客源滾滾。如果拋開成本談品質,那基本上屬於耍流氓。在工藝和設備沒有突破之前,你憑什麼讓你的工人花同樣的時間做出比別人更好的產品來?況且,保守估計,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在初開傢具廠的時候,都會暢想以質量求生存,以XX求發展。但現實很快會無情的把這想法碾成渣渣!你想生存,還是先學會在質量和效益之間玩好蹺蹺板吧。只有把這個平衡好了,能繼續生存之後,再談其他宏圖大業。
綜上,家具行業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所以也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這兩個特點註定了這個行業不好混。在擁有廣大勤勞人民的中國,就更不好混,你說你某產品做的好,那邊有比你更好的,你說你已經是白菜價了,那邊紅薯價已經開賣啦。所以如果你手裡沒有獨門絕技,隨便就往這個角斗場沖,得先準備好軟蝟甲,免得受硬傷。
接下來探討下整個行業!
是不是家具行業就沒有空間,沒有希望了呢?如果按照傳統思維,短時間內真的是看不到任何曙光。在深圳召開的家具行業大會上,我才知道僅僅在深圳就有兩千多家傢具廠,那麼東莞呢,順德呢,浙江呢,山東呢?我想中國應該有幾十萬個傢具廠,據我所知,沒有年產值過百億的傢具企業,一個也沒有,中國傢具年產值過萬億,但產值過百億的企業一個也沒有,意味著最大傢具企業市場佔有率也不到1%。這麼多的傢具,分散到這麼多的廠去做,而且每家廠又不止做一款傢具,註定了是產品沒批量,品質沒保障,生產效率低。這個問題我思索了很多年了,最近兩年思路才逐漸清晰。
想明白這個,空間和希望就出現了,出路就在品質和批量上。
16年初,我放棄了深圳廠房面積24000平米的傢具廠(當然,50%股份還在,只是退出管理,在中國,這跟放棄是一個意思),開始一個全新的嘗試。
我要集中精力在一個單品傢具上,所有的設備圍繞這款傢具製備,所有的工藝都圍繞這款傢具開發,我選擇單品的標準:一是工藝有難度,有一定工藝門檻。二是經典款,不會那麼容易過氣。三是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不會因為知識產權問題引來麻煩。
最終入選的有如下幾款產品:
1,肯尼迪椅:
2,Y椅:
3,廣島椅:
4,還有一個叫手肘椅,但是發現專利期還沒有過,放棄了。
最終選擇了Y椅為第一個嘗試的產品,經過一年多的磨礪,目前已經開始量產!
下圖是產品跟丹麥原版的並列比較:
正面比較:
側面比較:
如果細心,還是能發現有些小細節會有小小的差別,但這已經是我打樣板更改二十多次後的定型產品,任何一個地方的更改,都牽涉到很多模具的廢棄,還有跟該部分相連接的其他部件的更改,費用超乎想像的大。看到工廠一角堆積的小山一樣各種工藝和模具測試的成品半成品工件,真的想到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個詞!
目前,我已經達到穩定日產40把Y椅,兩個月後,會逐漸達到第一期預定目標:日產100把Y椅。後期增產情況要根據銷售結果來調整,但是日產100把是批量產生效率的最低限。
但是,僅僅批量是不夠的,這個優勢無法讓你面對能把麵包賣到比麵粉便宜的勤勞的中國人民。
另一個優勢是:機器代替人。
我從各個加工工序,打磨,木蠟油塗裝,全方位的摒棄傳統操作工藝。一切都圍繞高效率高品質。
但是開料工序,我無能為力,因為木材是天然的,不規則的,結疤是隨機的。好在這個工序佔用工時不多,只能用人工。
加工工序的各種奇葩機器,絕大多數是自己設計,自己生產,自己編程,自己做卡裝模具。雖然從成本考慮,能買到的絕不自己做,但是往往是買到的通用設備要麼效率低,要麼達不到品質要求。例如開始買了雙軸四刀數控木工車床,算是目前木工最高檔的車床了,但是車工件的時候偶爾會抖動,造成工件表面有螺絲紋,廠家來人也解決不了,後來聯繫多個有數控車的同行,結論只有一個,要不你把速度放慢,要不你就接受螺絲紋。然後果斷自己開發,現在車出來的工件杠杠的,一個人可以看幾台床子,還順帶把打磨工序的事都幹了。其他各種孔加工,榫卯加工,造型加工,最終基本都是自己做的設備最好使。
鑒於保護自己勞動成果的原因,無法把這些機器在這裡展示,僅僅只給大家看一個Y椅打圓頭的設備,雖然它看起來很醜,但我根本不在意它好不好看,我要的是好用!
這個東東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它有一顆飽含技術含量的心,它的很多動作都暗含玄機,舉個例子,如果你讓銑刀走個標準的圓形,木頭的圓頭就出來了,但是你會發現,這個圓頭糊了,圓頭糊了,糊了。開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怎麼就糊了呢?換新刀,還是糊,換浪潮的刀,還是糊,雅登的刀還是糊,換大直徑刀,更糊了,最終辦法是控制CNC每轉5度,後退0.6毫米,等10微秒,然後前進0.6毫米,轉5度,後退0.6毫米,等10微秒,然後前進0.6毫米,一直重複這個過程,直到轉滿360度。所以你聽到的聲音都不是穩定的,是波浪形的聲音。還有那個夾頭,也不是隨便夾一下就OK了,它是個定心夾裝裝置,在夾頭的下邊有一對齒輪互相緊密嚙合,確保夾持的木頭中心跟CNC運動的中心在一個中心線上,學過機械設計基礎的同學應該很容易明白。
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看完這些後,我不知道題主認為他父親跟我比較,是否還有技術優勢?說實話,我已經膨脹到自我感覺跟木工不是一個次元的動物了,但是,我現在仍然是虧損,雖然我很自信扭虧是遲早的事,但目前虧損是事實!
製造業匠人,不是手拿鎚子鋸子就能自詡的,是要有強大的大腦,堅強的毅力,有為了一個心目中的願景而放棄一切的膽略。
我,不敢自詡匠人!
能,就如2011年的我,沒單,帶了兩三個人,買些設備租個廠房就開干。因為沒有業務,全靠一邊打樣一邊推廣,鼓搗了兩年才算是找到對口的業務存活下來,然後一路走到現在。
具體的細節我組織不來,而且做廠的細節都差不多,前幾個回答也比我說得好。至於技術、審美、質量標準,這些做過大牌OEM的代工的都不會差到哪裡去。當然土老闆另外一說。(代工資質,說一些多數人能知道的:知乎推崇的雷車,全日本4S店的接待洽談台,我全程負責。三越百貨銀座店,指定供應商。)
但是想說的是,我在自己創業之前,從學徒到技工到管理,一共從事傢具生產工作17年。特別打工期最後兩年,除了錢不管之外,其他大小都要理。感覺自己沒什麼搞不定的,結果出來開廠依然感覺吃不消,因為獨自創業,原來團隊夥伴做的工作,全部都要自己做,這樣把時間分割得很散,無法集中精力去做某一件事。這種情況一直到我培養了自己的團隊之後才好轉。所以有沒有一個創業團隊非常重要!
再一個要提醒的,我開廠是2011年,那個時候無論是各種直接成本還是政策成本都很低。等到2015年開始環保風暴,政策成本飛漲,連帶的一些資質標準全面提升。這期間被迫兩次搬廠,後來只能加大投入,重租廠房,擴建環評,符合各項政策規定的要求。此時的投入資金是2011年的10倍。
現在投資工廠,第一要考慮的是政策層面,你要生產的地方是否有污染物排放指標,是否能符合安全生產條件,例如土地是否合規,消防間隔,離居民區有多遠,離水源多遠...這些都是關乎企業生命周期的,不要聽什麼房東面子大,衙門有人這些屁話。大政策面前,都是紙老虎。
前面的政策條件和團隊都有了之後,再來研究導入導出的層面,做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按時交貨,保障質量,達到這兩個前提再來談掙錢。然後掙錢這個事情就交給市場,千人千面,有時候還看運氣,說再多也不適合每一個人。
最後附上我的祝福,祝現金流穩健!
純精於製造的廠能開嗎? --- 能
但是......
幾乎我見過的所有實木傢具工廠的廠長都覺得自己家的技術特別牛逼。
所以真的說精於製造還是要看產品,就像樓上 @Y椅之家 所說,實木傢具的傳統工藝真的是在於用心與否,是否按照標準堅持住的問題,因為這個技術上沒多大突破了,木的特性大家的熟悉程度也差不多。之前學過一陣子木工,發現做不做的出好東西,到後面不是看大家技術上如何,而是能否熬得住心性。是不是到最後就堅持不下去了隨便糊弄一下,還是一直保持住那個耐心好好做。
這幾年看了不少廠子,有一家廠子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也成為了合作的供應商。老闆是個話少樸實的技術人員出身,他的廠子大概是我這幾年見過的最大的三家之一了。實木產品出樣很穩定,因為老闆自己也是技術宅,經常拉著銷售啊之類的往車間跑,給大家介紹新進來的機器如何好用,我們辦公室之前買的樣品還是他親自給幫忙打的。和大多數對於技術有執念的實木廠家一樣,缺乏審美,主要以代工為主。但是廠房開的那麼大,證明純精於製造的廠子是有市場的。據我所知,有家還挺有名的設計師傢具就在這裡打樣的,原來就是上幾個單品,後來追加了不少訂單。就是因為產品特性非常穩定。而且老闆也是技術人員車身,廠子整體感覺就靠譜得很。
樓主有一點我是有些不同意見的,很多傢具廠生產技術跟不上單子做不出來,抱歉,我碰到的大多數廠子哪怕拿著圖紙深化一下就可以做出看起來一樣的東西,但是有些廠家細心打樣的產品細節取勝,有些就只是一個型。差的廠家不是說技術上不行,而且是一直用差的標準來做,早就習慣了應付一下交付一個差不多的東西得了。我最早做一線傢具品牌的買手,一開始和樓主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就是覺得國外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國內跟不上做不出,後來我啪啪打臉啊。雖然國內做一些新材料的傢具還有些差距,但是實木產品真的差距不大。甚至做得更好的我也見過幾家。現在逢人就說買進口傢具前先看看某某品牌,再看看某某品牌,家具行業里,你以為自己的技術多牛逼,可能是你見得還不夠,多看看優秀的同行再決定。
技術出生的人,不建議涉足做企業。建議往技術諮詢指導方面發展,做自由職業的技術服務。紡織和家具行業很依靠資本實力的。資金壓力、貨款壓力、人員、租金......很多東西是創業之初想不到的。你父親現在如果做技術諮詢指導一年能拿三五十萬的話其實比自己創業一年賺一兩百萬要輕鬆(我是指生產型工廠),壓力小。做生產型企業一年賺一兩百萬到年底你應收款也是不小的數字。
傢具業的銷售不是什麼難事啊,到大的實木傢具產業中心,比如樂從,比如南康,最好的市場租一個門市(不過租金很貴,我自己的70平60萬一年),就會有訂單,全國各地的批發商都會到這些地方找貨。或者你做出幾個爆款,找幾家特別牛的電商,給你推,但是這樣風險大,電商說下線就下線,你如果沒有自己的客戶,做出來的庫存咋辦?
做好價格競爭的準備,最好你所有的貨,都去拿專利,要不有一款算一款,全部都有人和你做一模一樣的。
至於你說的代工,代了這單,不一定有下單。你質量好,還有價格更便宜的,你價格便宜,又還有質量更好的,除此之外,還有更會應酬的。品牌下單,這次歸王總管,下次歸李總管,你能從王總手裡接到單,但李總的面也許你都見不到。
一定要把客戶牢牢的握在自己手裡。而且最好不要有特別大的客戶,要不大客戶一撤,對你影響多大?
推薦閱讀:
※2017年末,傳統的加工製造業有哪些值得參加的年會?
※都在談人工智慧,可它是如何影響傳統汽車產業的?
※邱清榮:股權激勵是挽救中國製造業的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