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的史書沒有記載過甲骨文呢?

甲骨文作為中華文明第一個文字,歷史地位無比重要,但為什麼不論是史記還是其他的史書從未記載過有關甲骨文的信息?以至於依靠考古發掘才知道原來我們第一個文字是甲骨文


《尚書》中「「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已經有人說了,這裡補充一點封建迷信相關的知識,也可作為佐證。

其實我們中國的史書的確記載了商代有龜甲占卜。如《史記·龜策列傳》中就說「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

就是太史公聽說夏和商代只在要占卜前,才找來蓍龜,而且用完一定會扔!因為那時人們覺得龜甲蓍草收藏久了就沒靈性了,占卜不準。

而且古書中還有詳細的龜甲占卜的步驟,大家看這個可以推想一下那些深埋黃土中的龜甲,在未埋之前大概遭遇了什麼。

古人用龜甲占卜和大家做飯很像,做飯要買菜,龜甲占卜也要選龜,古人稱這個步驟為定龜,據《禮記正義》記載:「定龜者,按《龜人》云:「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東龜曰果屬,西龜曰雷屬,南龜曰獵屬,北龜曰若屬。各以其方之色,與其體辨之。」鄭云:「屬言非一也。色,謂天龜玄,地龜黃,東青,西白,南赤,北黑也。龜俯者靈,仰者繹,前弇果,後弇獵,左倪雷,右倪若。」

選好烏龜後,還要祓(fu)龜(拔除龜身上不好的東西),按《史記·龜策列傳》祓龜的方法是:「常以月旦(初一)祓龜,先以清水澡之,以卵祓之。」也就是說先拿清水洗烏龜再用蛋清洗為祓龜。

然後是占卜,方法有三種,一者食墨,二者燒龜甲。食墨就是在燒龜甲前在龜殼上畫圖案,等燒完之後如龜裂和圖案相合就是吉兆,如不合再解之。燒龜甲和灼燒是兩種不同的方法,灼燒是用荊條(出自《史記·龜策列傳》)點燃後灼龜甲,看其紋路。


關於甲骨文,或者上古文字、歷史,很多非專業的人都有一些想當然的誤解,我憑自己有限的知識科普一下。

1、商朝人不只在甲骨上寫字!甚至甲骨不一定是商朝時期的主流書寫方式!商朝人不是只會占卜,只是用於占卜為主的甲骨文被近現代的人發現了而已。

根據文獻記載、考古發掘以及合理的推測,商周時期書寫方式應該包括且不限於帛、木簡、陶、青銅、甲骨等等,甚至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青銅和甲骨都不是主流書寫方式,主流書寫方式應該是帛或簡。只是因為戰亂等原因,簡牘和帛絹等材料保存困難,到現在為止存世的僅有甲骨和青銅而已。

甲骨文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占卜和祭祀,我們可以說商人非常重視占卜祭祀,但不能因此就說商人什麼都不幹,每天就知道占卜祭祀。可能是因為商人日常書信、政府公文、書籍資料都不是用甲骨記載的,只是沒有保存下來,後人沒見過罷了。商朝人距我們不過三千年而已,人類的進化都是以萬年為單位的,也就是說他不比我們傻到哪裡去,就算不會造紙,他們也不會放著滿山遍野的竹子木頭不去砍,每天到處捉烏龜來寫字。要打仗了,商湯在將士面前鼓舞士氣念戰書,更不是舉著個王八殼子。甲骨就是用來占卜和祭祀的。(這裡插一句,曾看到有文章正兒八經地討論殷商滅亡是因為商人什麼正事兒都不幹沉迷祭祀占卜無法自拔,而且證據就是甲骨文大部分內容都是寫祭祀占卜有關的……當時我就想給那位號稱中文還是歷史專業的大哥跪下,且不說甲骨文是殷商中期和早期的東西,大哥,甲骨文就是挖人家的祭祀坑挖到的啊,內容不寫祭祀占卜寫什麼,寫今天吃什麼嗎)

所以,甲骨文不一定是主流,也不一定重要,當時的文獻可能不會過多涉及也不會著重強調,可能僅僅都歸於祭祀或者占卜活動中了。

2、考古學和歷史學雖然互相補充互相印證,但畢竟是兩個獨立的學科。考古學上的一些非常重大的發現,在歷史中可能只是不起眼的歷史碎片而已。

考古更多具有偶然性,不是你想發現什麼就能發現什麼的。比如長沙馬王堆漢墓,那是多麼轟動的考古發現,但無論是辛追的丈夫還是辛追,在歷史上都是小到可能只有淡淡一筆、甚至沒有痕迹的人物。

甲骨文也是如此。雖然在考古學意義上,甲骨文是非常重大的發現,但在歷史意義上,真的沒那麼重要。史書中記載過夏商時期的人有用甲骨占卜的習慣,就這麼幾處著墨,但真的也就夠了。

3、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形式,並不是真正的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文字體系了,從文字的起源和發展規律看,在甲骨文之前,肯定還有非常長的文字發展和演化的歷史,這個過程可能長達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對於上古時期的歷史資料,尤其是文字形式的東西,失傳是常態,發現才是極為偶然的非常態。首先,由於上古時期書寫很麻煩,形成文字記載的非常非常少;其次,大部分考古發現都是墓葬,即使是再顯貴的人,陪葬物還是以彰顯身份的物件為多,埋書的少;然後,不像陶瓷和金屬,無論是紙還是簡牘絲帛,即使在極為苛刻的條件下也很難保存;最後,由於時代過於久遠,朝代更迭、戰亂、自然災害、盜墓、農業活動等等,你懂的……就算商朝在地下埋了個國家圖書館,幾千年也足夠糟蹋光了。

甲骨文的保存至今是極為偶然的,發現是極為偶然的,在中國國力微弱、內外交困、軍閥混戰的年代大規模發現並且保存至今,簡直就是人類奇蹟。

4、還有一點需要明白,春秋戰國乃至兩漢的人,是沒見過甲骨文的……

可能西周早期的人還保留著一些甲骨占卜的習慣或者見過甲骨文,但再往後的人,也只是聽說過或者在某些文獻的字裡行間偶然見到過一兩處記載而已。

一提起商周兩漢,我們統一都歸到遙遠的古代,然而,西漢距我們有兩千多年,夏商距離西漢也有上千年時間,而且那時候傳世文獻更少,司馬遷對於上古的了解和認識,不見得比擁有更龐大的考古發現和科學探測手段的我們了解更完備。

5、最後我講一下為什麼甲骨文如此轟動如此重要。

甲骨文是我國現今發現最早的文字嗎?不一定,或者可以肯定說,不是(參考評論區我和另一個知友關於陶文的討論)。那為什麼它這麼重要呢?

第一,量大。甲骨文不是發現了一片兩片,也不是幾十幾百片,而是十五萬片!十五萬!這種量級,在全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因為量大,所以文字的重複性為破譯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世界範圍內出土的很多文字元號,就是因為量太小,不能確定到底是文字還是符號,更不能進行破譯。就好比,如果幾億年後人類滅絕又產生了新的文明,挖到了我們現代人刻的字,就挖到三個,『一二三』,誰特么敢拍著胸脯說這是字?

第二,甲骨文是漢字的前身,且和漢字的傳承發展一脈相承。現在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很多陶文,學術上除了文字和符號之爭,還有一個爭論就是不能確定是不是漢字的前身。就算是文字,就算能破譯,如果只是幾千年前已經滅亡的部落的失傳文字,雖然也有很大意義,但意義絕對沒有現在這麼重大。我們現在書寫的漢字,能夠在距今三千六百年的甲骨文中找到傳承的痕迹,不僅學術意義是非凡的,對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人也是一種極大的鼓舞。

第三,甲骨文不僅能被較好地破譯,內容極為寶貴,而且與傳世記載相呼應。甲骨文中單字四千多,已經破譯了兩千多(插一句,其實破譯工作基本已經差不多了,剩下的很多都是人名、地名或者沒有重複過的字。誰如果有本事再破譯出一個,記得去安陽文字博物館領十萬塊錢)。比如,《史記·殷本紀》引用借鑒的很多原始文本已經不復得見,很多人也質疑過司馬遷給出的殷商世系究竟靠不靠譜,甲骨文一出,爭議基本全無。殷商世系大體靠譜,殷商『兄終弟及』的傳承模式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充分印證,除了個別和甲骨文中的世系順序不同以及有脫漏外,大體吻合。

所以,甲骨文的價值,大家可以想像。

所以概括回答一下題主提出的幾個問題:

1、甲骨文是中華文明最早文字——錯。只是迄今為止發現並證實的第一個。

2、歷史地位無比重要——錯。考古地位要遠大於歷史地位。

3、史書從未記載——錯。有記載,但很簡略,因為不重要或者記錄者不了解。

雖然希望渺茫到幾乎沒有,但我還是祈禱一下,哪一天中華大地上某個農民伯伯,能一鋤頭再挖出一個虞夏時期的比較完好的墓葬,最好還是個嗜書如命的達官顯貴……

(手機答題,具體文獻之後慢慢補充)


謝邀

沒有記載商朝文字嗎?

先不提倉頡造字這種。

下面是周代《尚書》中的一篇,明明白白寫的「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也就是商代就有書籍文字了。

至於所謂的「冊」和「典」,後人一般認為是竹簡,但是誰又能肯定就不是甲骨呢?(甲骨文是後人的命名,天知道當時叫什麼。對於商周的人來說,這就是文字)。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竹簡(不易保存)還是甲骨(商周乃至賈湖文化都有甲骨刻畫符號)還是陶器(良渚,陶寺乃至明清都有陶器刻畫符號或者文字),這些都僅僅是文字載體,如下圖秦代陶器上的文字,今人或許會說這是「陶文」,而對秦人來說,這就是小篆,和寫在竹簡上的是一種字。

同樣道理「殷人有冊有典」,這裡重點在於後世確實記載了商人有文字(而且下一句是,殷革夏命。說明商代是有歷史的)。

甲骨僅僅是商人文字的一種載體,個人推測,商代主要文字載體還是竹簡(更加對應有冊有典)。不過由於不易保存,所以沒有發現(即使西周也沒有發現竹簡,但是西周顯然有文字。而春秋戰國許多地方發現竹簡,但有更多地方沒有發現,也說明了竹簡不易保存,需要特殊環境)。

最後,如下圖所說,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陶寺和山東的文字(陶寺朱書陶文),也許不久之後就會發現以竹簡或者木頭為載體的文字呢。


不能說沒有


先秦的典籍沒有記載過文字書寫在龜甲和獸骨上,但是記載過商代有文字。具體分析見下圖:


推薦閱讀:

崢嶸歲月(1932-1941)--《光榮與夢想》
什麼是」善本「、」孤本「和」珍本「?看了就知道!
論制度之三:從皇帝集權制到民主集權制(4)
《孫子兵法》、《道德經》、《論語》,究竟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飢餓的山村》雖然名氣並不大,但卻非常值得一看?

TAG:歷史 | 神話 | 考古 | 古代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