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的時間「0」

「我」與我的時間「0」

來自專欄個人實驗室

幾個月前發生了這麼幾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1. 我發現,刷朋友圈、qq空間的行為對我來說已經變成了自動化的行為,不再需要自己的意識控制,或者說,它根本不受我的控制;當我打開手機的時候,起床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只要手機有電,都會自動打開我的朋友圈,刷新,確認有無新消息。並且在沒有新消息產生的時候會多次下拉刷新頁面。

2. 令人驚嘆的微信小遊戲;首先不得不說微信小遊戲的火熱讓我非常驚嘆,從最初一兩周——「分享復活「:各個原本一片死寂的群泛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消息,都是小遊戲的分享和推廣;沉迷其中之後,打開排行榜,令人更加感嘆永遠是第一名的分數,數十倍於你兩三小時的努力的成績,想起:

「他們怎麼成的角啊,得挨多少打啊?「

「我什麼時候才能成角啊?」

——《霸王別姬》

——「他們這遊戲是玩了有多久啊?」

進一步的感慨來源於從「分享復活「變成了「觀看廣告復活「開始——必須要忍受十來秒的無聊的廣告才能再次見到令人倍感親切的「小球」,而基於這個遊戲的排行和遊戲人數,不難想像其巨額的廣告收入。——只是一個簡單的微信小遊戲,居然可以這樣病毒式傳播迅速變現。

(「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3. 在前兩個事件發生之後,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我藉助課程論文的寫作,對微信這類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的上癮的文獻進行了一定的閱讀,寫了一篇文獻綜述。「特質、行為、負面效應「種種,我讀得背後冒冷汗;一是因為負面效應中自己的行為被心理學理論精確預測,二是不僅僅上癮的危害被研究的很清晰,怎麼讓人上癮也被研究的很清楚了,但是,他們換了詞,在這個領域,他們以「高用戶黏著度「來描述一個人每刻不會停止的刷朋友圈的行為。

換句話說作為互聯網產品的設計者,他們有充分利用了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來設計產品,充分榨取每一個用戶的使用時間;而有用戶的關注和時間,就有源源不斷的金錢。

(抖音的盛行,和今日頭條的推薦演算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演算法可以根據你的瀏覽信息來迅速匹配能夠吸引你注意力和時間的短視頻,而一條抖音大V的15秒視頻廣告報價可能高達20萬。)

在互聯網上,我們的時間不屬於我們。

因為這三點觀察,我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我們讓自己受控制,如何對手機不上癮?其次,我們怎樣才能從資本的手中,重新贏回我們的時間和自由,讓它們投入真正重要的事情中去


實驗

實驗目的:

正如這個專欄的名稱一樣,我試圖通過一些有知識背景和計劃的嘗試,來重新把自己的時間賦予意義,讓時間成為「我「作為完整個體和意義的一部分,而不是與「我「割裂的資源與空虛感的來源。

實驗方式:

以Excel作為主要的統計方式,對與自己在一周內的活動進行監視、統計和分析,對互聯網應用會單獨記錄時間和打開次數;並且以周為單位改善記錄方案和時間分配方案。

實驗方案:

統計方法:

  1. 以15分鐘作為單位記錄,來記錄自己的行為。
  2. 將時間進行分類統計,暫定七個分類:
  • School:會對與不同科目的投入進行記錄,從而實現對自己學習的監控。
  • Chores:我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在通勤和飲食上。
  • Ex-curriculum: 課外的學習和閱讀、看展覽、發展自己愛好技能的時間。
  • Sleeping:睡覺。
  • Exercise:鍛煉是必須的。
  • Work:一些學生工作。
  • Social activity:主要是和人聊天、瀏覽社交網站。此外,對於SNS類別網站和軟體(如微信朋友圈),我會單獨記錄瀏覽次數和瀏覽時間。

(一個具有實驗性的簡陋模版)

Ps:

  1. 如何保障項目的可持續性:我會設立一筆基金交給一個「中介」來監督我項目的進程,如果我項目完成了,會退還給我當日的比例的錢,如果項目沒有完成,「中介」就會沒收這一部分的錢。
  2. 我會在下一次專欄進一步分享實驗進行的結果和實驗方案改進(1),並且分享進行統計的Excel模版和可能會出現的部分代碼。

參考資料:

  1. 把那個中國人的時間搶過來:抖音與微信的「時間爭奪戰」

推薦閱讀:

你總以為時間還在,這就是問題所在
提升100倍工作效率,你首先要重啟自己
堅持讀書寫作100天,我收穫了什麼?
做對的事情與把事情做對
你可以停下腳步,但時間不會停下等你

TAG:時間 | 時間管理 | 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