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維度內的後現代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
從社會的角度來分析研究文學作品是一個歷史非常古老的文學研究路徑,而且也非常符合直覺。然而在20世紀文學批評自覺化的浪潮中,這種研究思路被批判而不再流行了。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社會理論的新發展(文化被單獨拿出來作為社會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於是這一路徑得到了復興,引述各種各樣文化政治理論的文論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湧現,現在已經成為了文論當之無愧的主流了。
這股當代思潮的起源大部分要歸功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結構理論的發展,但是其真正興起還要定位在後現代主義上。
對於龐雜而混亂的後現代理論(我好像每總結一個章節就要說一遍這句話),直接對其代表人物的觀點進行概括似乎是簡單易行的方法。但是這似乎缺乏了對這一思潮的總體了解,所以我決定還是專門開一篇文章,從兩個維度來嘗試對後現代進行分類。
|文學藝術和社會歷史
這是……後現代這個概念的兩個應用範圍。
後現代主義出現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後來擴展到歐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後現代這個詞一開始來自於對文藝領域「現代主義」的反叛,認為現代主義的先鋒性已然消磨殆盡,其顛覆性力量已經被形形色色的制度所消弭,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後現代主義」,作為對現代主義的反叛。這個詞誕生於1934年,由奧尼斯在一本拉美詩歌選集中提出,到了50年代,這個詞由美國黑山詩派的查爾斯·奧爾生所頻繁使用並推廣,但依然保持著它作為激進文藝概念的原貌。
不過更多時候,我們會在在社會、歷史和政治的領域使用這個詞,並且將其賦予了更廣泛的含義。研究者為了描述似乎和近代完全不同的當代社會,使用了這個來自於文藝領域的詞語。1947年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使用後現代這個詞,可以算是這一脈的起源。
到了60年代,美國學界對後現代主義進行了一場影響甚廣的討論,伊哈布·哈桑和萊斯利·費德勒開始明確使用這一概念進行研究,70年代80年代,這一概念傳入歐洲,利奧塔和哈貝馬斯的爭論將其上升到美學、哲學和文化研究的高度。80年代中期國際比較文學學會連續組織了三次國際研討會,將後現代作為前沿課題進行研究,於是將其推向高潮。
|精英主義和反精英主義
後現代在文藝領域呈現出精英主義和反精英主義的詭異共識,強調先鋒性藝術取向和強調大眾性的取向能夠在一個詞裡面保持同調,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兩種取向一開始是難分高低的,後來精英知識分子的參與使得後一種取向被完全淹沒,後現代概念因此不再親民,這還是比較可惜的。
如果我們就後現代的實際起源來說,那種起源自高雅藝術圈內的後現代主義乃是一種對現代主義思潮的叛逆,蘇珊桑塔格將其總結為「新意識」,這種新意識激烈地攻擊現代主義的主流地位,猛烈衝擊其在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博物館和學院中佔據的高雅文化的寶座。其思維方式和現代主義的那種浪漫理想別無二致,強調那種原初的創新性和激進的批判力,因此它們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實則是對現代主義精神(那種不切實際的理念)的延續——可以說是在激進的外衣下隱藏的是文化精英主義的反動思想。
不過詭異的是,這一思想同時還和瀰漫在美國的藝術上的民粹主義混合在一起。50年代60年代盛行於英美的波普藝術(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持有一種絕對的民粹主義,反對對商業藝術的詆毀,蔑視商業藝術和非商業藝術的分野,崇尚屬於大眾的真正文化。
這兩者之間之所以能達到一拍即合,僅僅是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敵人——精英主義的後現代要通過批判現代主義來佔據所謂「高雅藝術」的寶座,而反精英主義的後現代要通過批判現代主義來推翻高雅藝術和低俗藝術的壁壘。雖然他們的各懷鬼胎,但依然能夠在對所謂高級現代主義的反感中達成一致。
不過文藝領域的爭執要到社會歷史領域才能被解決,在後現代社會理論徹底變為一種精英知識分子的社會批判理論之後,文藝領域內反精英的思潮就徹底被打壓下去,淪為批判的對象。
|穩定的新秩序和社會批判
而在社會歷史領域,後現代這個詞也隱藏了內在的對立。
後現代被丹尼爾貝爾正式引入社會理論領域的時候,還僅僅作為描述性概念,用來指稱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而這種形態是一種需要適應的新秩序。
丹尼爾貝爾提出了後工業社會這個概念,用來稱呼處於轉型期的西方現代社會。工業時代建立起來的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正在劇烈的震蕩中趨於瓦解,而新的社會結構正處於建立的過程中,這是一個過渡時期的歷史階段。
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等書中,貝爾從自己的社會理論入手,展開對後現代文化的研究。人類社會已經從前工業社會、之後的工業社會(或者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後工業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前工業社會的中心是勞動力,工業社會的中心是技術,後工業社會的中心則是服務和人際關係。
但是到了其他幾個有名的後現代理論家——比如傑姆遜和鮑德里亞——那裡,後現代已經成了另一種精英知識分子的社會批判理論。社會上的分期只是為了給他們文化批評提供基礎,他們的態度延伸到文藝領域,就是常見的那種大眾文化批判。
對社會新秩序的追求因而被驅逐出後現代的領域,但是依然作為隱含的傾向潛藏在這一概念內部。我認為哈貝馬斯持有並發展了這一傾向,雖然他是作為後現代的批評者出現的,但其對歷史分期的認識基本和和後現代一致,只不過在他批評的對象那裡,後現代指對現代秩序的崩壞,而哈貝馬斯則從這個詞看到了新的穩定秩序的可能。
後現代的傑出代表有三個人,包括利奧塔、鮑德里亞和傑姆遜,之後的幾篇筆記就是關於他們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