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四種形態」和「最終業態」

新零售的「四種形態」和「最終業態」

新零售的四種形態

比起深度垂直化的互聯網,新零售仍然是個新事物,即便在過去幾年中一次又一次的被資本催熟,所展現出的商業形態無外乎以下四類:

1、生鮮超市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鮮食演義、大潤發優鮮等等,在O2O時代功敗垂成的生鮮市場,迅速成為新零售舵手們青睞的對象。

原因在於,生鮮類產品的特殊屬性對物流和倉儲有著苛刻的需求,無論是盒馬鮮生還是超級物種,服務的都是線下3公里的商業圈,且大多數打著新零售招牌的生鮮門店,更注重線上流量,採用的是生鮮零售+餐飲+配送的模式,線下扮演的是體驗和倉庫的角色。

不可否認,O2O模式的潰敗催生了「新零售」的形態,至於能否撕開一個口子,從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的瘋狂擴張,以及越來越多跟隨者出現的情況來看,或許沒那麼糟糕。

2、無人超市

2016年末的時候,亞馬遜推出了無人超市Amazon Go,僅僅過了半年時間,無人超市的概念就在中國大火,出現了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等多個「變種」。

可沒幾個月的時間,媒體之於無人超市的態度就從叫好轉向唱衰,就連阿里的「淘咖啡」也被視作沒有技術硬貨的噱頭。線下商超有個計算標準叫坪效,就是每平方米能夠產出多少營業額,佔地200平的「淘咖啡」可能還只是個樣板工程,但繽果盒子、Take GO等已經開始在線下紮根,卻屢屢被質疑所能承載的用戶數、SKU、成本等問題,此外還要面臨技術、人性等多層面的考驗。

或許無人超市是個趨勢,目前仍需要漫長的過渡期。

3、精選體驗店

相較於線上渠道,新零售最顯著的優勢就是體驗,並催生了一批以體驗式消費進軍新零售的玩家,網易考拉的「海淘爆品店」、MUJI的酒店、街都的VR店鋪等無不是如此。

如果站在新零售的角度來理解線下精選體驗店的意圖,無外乎為了佔領新零售的線下場景,最終挖掘出新的增長引擎。那麼用戶關係的價值便大於流量本身,比如通過精選SKU、裝修風格和陳設布局來輸出生活方式,「街都」恰恰就是現階段的集大成者。如今、網易考拉、小米有品、網易嚴選等也已經開始擁抱新零售。

4、輕體量的無人零售

自助售貨機里的天使之橙、披著共享經濟外衣的共享充電寶、佔領連鎖酒店的情趣用品售賣機等,這裡更願意稱之為輕體量的無人零售,並大膽預言將成為新零售形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和輕從來都不是對立面,而是兩種差異化的存在形式。或許精選體驗店意在增加用戶粘性,打通用戶關係,輕體量的無人零售卻有著「用完即走」、「填充零散注意力」的優勢。

舉個例子來說,在連鎖酒店中放置的情趣用品售賣機,用戶只需要掃碼付費就能拿到商品,既滿足了用戶的隱私保護訴求,也迎合了特定人群的剛需。至少不失為探索新零售的新思路,畢竟簡單也是用戶體驗的一種。

不難發現,四種新零售形態無不折射了一個核心思想:通過場景化的體驗,解決用戶購買決策的問題。有所不同的是,新零售的輕與重、繁與雜似乎反應了不同玩家對於新零售的不同心態,也將直接影響新零售的走向和格局。

新零售的最終業態

「人貨場的重構」也好,「零售基礎設施的改變」也罷,只是要猜測新零售的最終業態,不妨先從三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其一,用戶關係和流量哪個重要?生態是流量的結晶,看起來並沒有其他的捷徑。而用戶關係是用戶行為、情感訴求和消費能力的連接,丁磊顯然是國內互聯網大佬中精於此道的,在過去的20年中,網易孵化了一個個新項目,讓股價節節升高,雖然沒有生態那麼誘人,卻是「老兵不死」的不二法門。

其二,單兵作戰能力被忽略了嗎?二八法則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20%的人掌握了世界上80%的財富,在互聯網世界裡,這種差距要更加懸殊,就好像papi醬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擊敗無數網紅孵化器一樣。新零售或許也會是這樣,隨著時間的積累,賽道將越來越多元,可只要抓住了最有價值的,並非沒有以一敵十的機會。

其三,時間和空間該如何平衡?電商是時間的遊戲,線下零售是空間的生意,不管是零售生態還是零售品牌都在尋找時間和空間上的平衡,只不過前者傾向時間和空間的融合,後者青睞時間和空間的連接。可能最終的結果就是線上和線下的無縫融合,但新零售也才剛剛開始,仍然存在很多變數,大步前進還是小步快跑,還是策略上的選擇。

可以斷定,當三個問題的答案清晰的時候,也就是新零售格局確定的時間點。但「新零售」也確實是互聯網創業的一個新風口,是未來零售業發展的大趨勢。既然看見了何不緊緊抓住?


推薦閱讀:

家居門店新零售,該怎麼做
即時消費的黃金時代已到來,猩便利爭做風口領航者!
新零售下半場,一半車主都將在三四線城市消費?
一切歸零,如何認識專業諮詢顧問所帶來的價值?
好媽媽科技股份與家興商貿集團建立戰略合作

TAG:新零售 | 商業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