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以為,人必須吃一些無益的苦,虛度一些年華; 王小波,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有病。
有西方學者認為,貧窮是種生活方式,意思是有些受窮,是因為自己壓根不想富裕。
王二認為,此話大有道理,並且這話還可以大力推廣。
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種方式;追求聰明是一種人生態度,追求愚蠢是另一種生活態度;追求快樂是一種生活方式,追求痛苦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洛克以為,人人都追求快樂,這是不言自明的。
斯賓諾莎說,人類行為的原動力是自我保存。
王二認為,這兩種觀點,其實是同一類的東西。
人趨利而避害,趨樂而避苦,這是倫理學的根基。
相比之下,我們民族的傳統跟這大不一樣。認為禮高於利,義又高於生命。這樣的倫理學就比較複雜了。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到底該從哪個角度來定義崇高?是從利害的角度,還是另有一種先驗的東西。
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這是崇高的根基。
王二認為,前一種想法更對。
從前一種想法里產生的是富裕、快樂,從後一種想法里產生貧窮、痛苦。
王二堅定不移的認為,前一種想法叫做聰明,後一種想法就叫做愚蠢。
人應該追求智慧,西方人很容易接受這個道理 。
蘇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畫上了等號。
在王二身上,追求智慧的衝動比追求快樂的衝動還要強烈。
因此,王二年輕時,是個問題青年、思想改造的重點這對象。
這件事,王二是這麼看的:別人希望我變得笨一些。
人應該改變自己,這大概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該變成什麼樣子?是變聰明還是變笨?
王二相信洛克的理論,人活在世上,首先應該避苦避害。
這信念來自王二年輕時插隊時的人生經歷。
不管南方北方,為了生活,人都必須搬大量學生的東西,這些東西有時是水,有時是土,有時是糞土,有時是建築材料。。。。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在北方是一根扁擔,在南方則是一輛小推車。
扁擔會帶來腰疼病、腿疼病。。。。,小推車比扁擔也強不了太多,雖說人不用負重了,但車上的重量增加了,往山上推的話,比挑扁擔還要命。
總之,這兩種方法,不但造成身體的疲勞、疾病,還造成了人心理上的痛苦、折磨。
在西方,有阿基米德、牛頓、卡特,在一兩百年間,就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而在中國,到現在還沒有解決,起碼在王二生活的時期還沒能解決。
王二認為,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是感情問題。
西方人認為,人的主要情感源於自身,所以比較重視解決肉體的痛苦。
中國人認為,人的主要情感是親親敬長,所以就不大重視這類問題。
西方人看來,人的苦累是可以減少的,這是一切的根基。
有人做出一份犧牲,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很多幸福,這就是崇高----洛克是這麼認為的。
孟子不這麼認為,孟子可不是個笨蛋。但他說反對他的人都是禽獸。
由此得出崇高的定義:有種東西,我們說它崇高,是因為反對它的人都不崇高。
王二看來,這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混蛋邏輯。
歐洲有個小島,島上有苦役犯服刑。
犯人每天的工作是,早上從島東面挑起一擔水,穿過小島,把這擔水倒到島西面。
這島東面是地中海,西面也是地中海。所以是相連的,沒理由認為,島西面的水不會流到島東面去。
這就是無價值的勞動,無代價的犧牲應該也是這樣的。
有人說,這並不是無價值的勞動,可以提高犯人靈魂,陶冶犯人情操。
島上犯人們,會立刻對此表示贊成----島上的看守手裡是拿著鞭子的,而且很會抽人。被鞭子抽上,恐怕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兒。
王二說,根據他對人性的了解,就是離開了這坐島,也會有人繼續保持這種觀點。
這種情況下,人性就被逆轉了。
這說明,要逆轉人性,必須有兩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和暴力威脅。
人性被逆轉之後,人也就糊塗了。至於費這麼大勁把人搞糊塗有什麼好,這個王二不知道,十九(桃十九,作者本人)也不知道。
但,想必好處還是有的,只不過不是犯人們得到這個好處,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個地方了。
仔細想想,我們傳統文化里也有這種東西。
比如朝廷的禮節,見皇上要三叩九拜。這套把戲玩起來可並不輕鬆,也不會什麼好處,顯然這是種無價值的勞動。
但皇上可不止有板子,還有刀斧手,打板子不行,那就把頭砍了吧。
有了這兩個因素,這套把戲就能耍下去,好處嘛,都歸了皇帝了,下邊的人都同意這個,才不會有人起來造他的反嘛。
王二經歷了一個奇妙的時期,卻沒有被逆轉,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要逆轉人性,還要有第三個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
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若,虛度了不少年華,有人說,這種經歷是有意義的。
這種想法是有用的,可以使自己好過一些。
不幸的是它還還會有些壞作用:有些人據此以為,人必須吃一些無益的苦,虛度一些年華。
王二說,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有病。
關於吃苦、犧牲,王二認為,這是負面事件,吃苦必須有收益,犧牲必須有代價,這些是理性的範疇。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娛樂圈頭條這本小說?
※窗外·圍城
※有什麼好看的書。?
※流染文學社作品集(第二期)
※如何評價《追風箏的人》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