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55億美元原來微醫是這樣發展的
最近,各大新聞都爭相報道:微醫創業8年,先是完成5億美金的Pre-IPO輪融資,接著又以55億美金的估值入圍「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在這份由矽谷著名數據研究機構PitchBook發布的榜單上,微醫成為30家入圍公司中唯一一家醫療科技公司,緊隨Uber、滴滴等超級獨角獸之後。在這些榮耀的背後,微醫到底做了哪些?
從2010年的挂號網,到2015年改名微醫,再到今年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互聯網醫療科技企業,八年時間,微醫做了哪些?
之前曾採訪過一位創業者,他的公司現在也是準度獨角獸級別,但不是互聯網醫療行業。2015年創業之初,他最想切入的領域就是醫療。經過全方位考察和深度思考,他還是放棄了,當時的理由有三點:
首先,醫院誰好誰壞,不需要互聯網公司去評判,因為頭部資源很集中,需求端的指向性很明確;其次,醫療資源作為供給端,其效率很難被優化。以藥品為例,一般OTC都是感冒藥,而真正有利潤空間的處方葯又受政策管控。供給端的效率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再次,中國老百姓的醫療費用支出,手術是大頭,這些保命錢,都流向了頭部醫院,互聯網公司騰挪的空間很小。
這些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整個中國醫療服務體系,其實是呈現犬牙交錯的網狀結構,並不適合互聯網單點突破的制勝法則。要搞就搞大的,是互聯網醫療領域創業繞不開的一條路,可惜這讓很多創業者望而卻步。
微醫創始人廖傑遠說:這麼多年最深的一個體會是,醫療、醫療科技、醫療醫藥和醫保是個龐大而複雜的體系,如果想在一條線上尋找價值模型,尋找盈利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真正把雲、醫、葯、險整個產業鏈貫通之後,會發現每一條業務線不僅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恰恰是通過這個貫通,突破性地解決了這個行業的沉澱已久的難點問題,迎來了一個巨大而全新的藍海。
從挂號到如今的體系化服務,微醫歷經8年,已然成為行業內的風向標。為配合國家實現「大健康戰略」,微醫的每一步動作必將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推薦閱讀: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在醫療保健行業中的應用
※植入式醫療裝置:承載希望卻蘊含危機
※基於認知學習的人體「氣色」智能識別與健康評估 | 智能醫療 | 解決方案
※室內定位在智慧醫療中的應用:慣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