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景畫談風光攝影

從風景畫談風光攝影

來自專欄極影AdventureX

作者:極影AX 潘瑋浩

在很早還沒有相機的時候,人們常用繪畫來對所見之處景觀進行記錄,可以說繪畫在某程度上實現了相機的作用。因此在不少風光繪畫作品中,有很多東西值得風光攝影去借鑒。有的人會說繪畫就是繪畫,攝影就是攝影,沒必要混為一談,但我認為不同類型的藝術是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借鑒。我們不妨多看看不同的繪畫作品,以獲取靈感。在這裡以本人喜歡的幾位風景畫家為例做介紹並且從中談談這些繪畫作品中值得風光攝影借鑒的東西。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幾位美國寫實類風景畫家的作品(以下畫作圖片均從網上獲得)

Thomas Cole (1801-1848年)

19世紀美國風景畫派「哈德遜河」派的創建者,在他那裡,風景成為正式的題材,而且被畫得莊嚴宏大,在氣派上不輸於歐洲的歷史神話那種「大繪畫」,正是因為他,風景畫在19世紀的美國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而且受人歡迎的畫種。

《The Oxbow》 1836年

《Sunny Morning on the Hudson River》1827年

《The Course of Empire》系列其中一張 1833-36年

Albert Bierstadt (1830 - 1902年)

十九世紀在美國享有盛譽的著名風景畫家,也是「哈德遜河」派的一員,他以寫實的手法逼真地描繪了美國西部從落基山脈到太平洋海岸邊的加利福尼亞宏偉美麗的自然風光。他的作品大多以寬2兩米、長3米左右的巨大畫幅營造劇場式全景畫面效果,充分體現了美國西部的雄奇與壯麗。

《Among 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s, California》1868年

《Looking Down Yosemite Valley, California》1865年

《Redwood Trees of California》1874年

Thomas Moran (1837 - 1926年)

哈德遜河派畫家和藝術家,他的作品很多涉及黃石公園和大峽谷的景色。可以說黃石公園能成立的功臣之一就是他,是他的畫說服了美國國會議員這個地方真的足夠美,非常值得保護。而他的畫《The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還被國會當時高價買去,並懸掛在國會裡,是美國畫家裡第一個享有此項殊榮的人。

《The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1872年

《The Chasm of the Colorado》1874年

《Shoshone Falls on the Snake River》1900年

大家也許發現這3位畫家的作品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接近,而且都是「哈德遜河」派代表畫家。之所以挑這三位「哈德遜河」派代表性畫家是因為他們的作品都十分接近現今風光攝影作品所追求的水平。無論是構圖,還是顏色用光上都非常接近。

三維空間營造

從三維空間營造上看,這三位畫家都利用了近景、中景、遠景。同時通過塑造陰影,光線,冷暖明暗的轉換,遠和近的距離感去塑造一個三維立體空間感。

其實無論畫畫還是圖片,都是基於一個二維平面媒介去表現三維空間感。現實的情況,當人走進一個場景,例如走進一個森林,人眼能迅速調節對焦,既能看遠也能看近,人的眼球能不斷移動去觀察,這比從一個平面能看到更好的三維空間結構。所以在平面中,不管是風光繪畫作品還是風光攝影作品,我們要創造的是一個三維立體空間。

以蘋果素描為例

圖中蘋果亮度均一,僅只有點和線,是一個平面。

而上圖裡蘋果通過塑造了陰影和光線,增添了明暗對比,馬上立體感就出來了。

回到3位畫家的畫。

-構圖

(以Thomas Moran的這張圖為例)

整個畫面十分飽滿,畫面元素層層遞進、錯落有致。場面雖然宏大而元素多,但是觀者並不會感覺畫面混亂。不少接觸過畫畫課程的人都知道,老師常強調的一點就是簡化。通常來說,一個畫面越多細節,對於觀者來說就會顯得越複雜。所以如果畫面沒有一個引導觀者的方向,很多時候觀看者不知道怎樣去看這個畫面,沒有一個中心和方向,那麼這幅畫面就會顯得混亂和複雜了。在這點上,攝影亦如是。怎樣合理安排畫面元素成為構圖中重中之重。

一般來說必須要引導觀看者的視覺方向,並且這個方向要保持一致。如果觀看者視覺方向混亂,就會顯得這張圖片主體不明確。當然,畫面中常都會有2到3個觀看興趣點,讓觀者眼睛移動。能把這2到3個觀看興趣點位置合理安排,那整個畫面的質量也就上一個檔次。假設把畫面平分成左右兩個部分,我們可以考慮把2到3個觀看興趣點進行左右左右相間的形式排列。正如上面Thomas Moran這張畫作,紅色圓圈內都景物元素都被左右左右兩兩相間排列。其實細心的朋友也許會發現其實本篇文章中的很多畫作中都景物元素位置安排都運用了左右左右兩兩相間,但不混雜在一起的形式排列。這樣子排列畫面元素的好處是層次感非常強,空間感也容易呈現出來。

Thomas Moran的《Green River of Wyomin》

很簡單以倒影為例,我在戶外帶學員拍攝的時候經常提到的一點就是:如果單純拍一個倒影,看起來就是一個平面,但如果有注意加入前和中景,並且注意其在畫面中的位置,整個畫面就能營造出一個三維立體空間感。正如上圖Thomas Moran的倒影畫作為例,他也並沒有單純畫一個倒影,而是利用前景和中景的加入,營造出三維立體空間感。

-顏色

很多畫作其實在一開始,畫者就已經定好主要顏色,然後根據主要顏色來選擇其他配色進行合理的色彩組合。組合中的主色概念是指畫面顏色佔比較大的顏色。當一個畫面中有了主色,觀者自然會著重於主色物體上,這能使畫面有一個重點,不會雜亂無章。

如Thomas Moran《The Chasm of the Colorado》這張圖,整張畫面色調以紅褐為主色,根據光影明暗的不同,配上臨近的色調。觀者很容易就矚目於這大峽谷的壯麗景色中。

而增加冷暖色調的對比,同樣也對三維立體空間感有一個顯著的提升。

Albert Bierstadt 《A Storm in the Rocky Mountains》這張圖充分展現了色彩冷暖調的對比。風暴中的陽光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強烈對比的場景,充滿戲劇性。畫者想讓觀眾視線矚目在暖調處的地方,頗有黑暗中尋求光明的韻味。

-明暗度

有細心觀察的讀者應該發現這三位畫家的畫作都十分注重明暗之間的對比,突出主體以及亮點。

Albert Bierstadt 《Sunset in the Yosemite Valley》

Thomas Cole《Kaaterskill Falls》

以Albert Bierstadt和Thomas Cole這兩張圖為例。兩張圖的光感都十分強,可以說觀者的視線一眼就被吸引到光亮處主體上。

其實人的視覺往往會被亮的東西所吸引,正如舞檯燈光效果一樣,我們往往只會關注於舞台上有打到燈光的亮處,而不會留意暗處。提供一個明暗對比能給予觀看者一個觀看方向,也就是明暗方向。所以我們在前期拍攝風光和後期處理的時候都要注意我們所拍攝的片子中的主體部分是否有被我想要的光線照亮?有哪些地方需要後期的加強和突出?這些都是我們拍攝風光的時候值得思考的。

-虛實對比

以Albert Bierstadt兩張圖為例

《The Rocky Mountains, Landers Peak》1863年

《Among the Sierra Nevada Mountains, California》1868年

無論是風景繪畫還是風光攝影作品,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畫面元素都要十分清晰可見,有一定的虛實對比,能營造出距離感和空間感。可以說在繪畫歷史上,早已有畫家留意到這種虛實對比,更早地運用了「高斯模糊」等模糊的方法,使遠景並不那麼清晰,讓觀者能感受到距離感,從而進一步加強三維立體空間感。

也許有朋友還會問,那中國風景山水畫呢,我們能從中攝取到什麼運用到風光攝影上?

如果以上說的可能還是偏技巧上的東西,那下面要討論的可能是偏深層次的東西,關於作品的情緒和情感。情緒和情感往往能使作品有著質的飛躍。

首先這裡要簡述下中國風景畫和西方風景畫區別。

注意的是這裡並不是評中國風景畫和西方風景畫哪個好哪個差,只是單純闡述本人對於這兩種畫類的特點的看法。藝術並不是追求誰比誰更好,而是追求多樣化,追求自我特點。

董源 《瀟湘圖》

中國的景物和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一種情調和氣氛,講究要創造一種整體的意境。不同於西方畫家的摹仿自然。整體意境指中國山水畫不象西方風景畫那樣,截取景觀中的某個場景片段、或某個方面加以描繪,而是以自身感情為主,通過心靈的觀照,去攝取某些物象,來構成景和意境。這種獨特的審美觀照方式,決定了中國山水畫家不是直接向自然攫取並創作畫面主體,而是在自然中靜心養氣、誘發靈感、製造氛圍以及情調來體現作者的精神品格,這是中國風景山水畫的精神。

范寬《溪山行旅圖》

中國山水風景畫的藝術魅力,還和它的創作形式有很大的關係。談到古代中國,我們往往能聯想到詩歌和書法。中國山水風景畫很大程度上是以作詩的思維作畫。所表現的內容都是畫家從詩中獲取的意境,所謂詩情畫意就是這麼個意思。這並不僅僅局限於來自視覺世界的感官印象,而是往往是超越視覺範圍的,雖屬於視覺藝術,卻可以折現出視覺以外的內容。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已成為中國山水風景畫中的傳統。而書法是指要求畫中的筆墨,必須具有書法功底,書法意趣,因為傳統中國山水風景畫是以書法筆墨作為畫法的基礎。僅在這兩點上已經和西方風景繪畫形式有著根本性區別。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西方文藝復興之後,風景畫更多的是科學地再現客觀世界景觀,因而,追求形式的和諧與完美,追求表現事物本身的特徵,同時側重在空間中展開,追求逼真的自然空間,反映現實景觀成了西方風景畫的著重點。西方畫家是站在自然的外面研究和描寫自然。他們帶著寫實美和油畫調色盤對自然景觀一筆一畫地記錄,比較注重於畫面幾何比例、色彩光線等繪畫技巧,情緒和情感往往只是或多或少的被添加到畫上。

再回到攝影上,雖不像繪畫一樣有著巨大的自由發揮空間,相機拍攝出來的圖片是對現實的記錄,但是如何利用不同的前期以及後期技術重現心中的場景,本人覺得在這點上是和繪畫一樣的。風光攝影上我們可以像西方風格那樣注重畫面幾何比例、色彩光線等技巧,也同樣可以像中國山水風景畫那樣注重意境的表現,甚至可以相結合。

個人認為情緒和情感還有意境是風光攝影中最難表現的一個部分,很多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明,而不同人也有不一樣的解讀。在這點上也許我們可以多參照中國山水風景畫,注重意境的表達。

《Ice Bamboo 冰竹》

這是今年年初我在加拿大落基山脈拍攝到的一張獨特的抽象圖。這是冰封湖面上的冰結晶體,下雪之後風把雪吹進去這些冰晶體,雪困在冰晶體後形成的景觀。在細細觀察之後,我發現這一局部十分像我見過的中國畫中的墨竹圖,於是便拍下了這一張作品。這是一張對我而言具有獨特地位的片子,也蘊含了獨特的情感意義。

竹子的象徵意義相信有很多朋友都了解,就是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質,有氣節、剛直不阿,不怕威逼利誘,堅持自我等。古人說「不可居無竹」,意思是自己和世俗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不一樣,自己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彎而不折,是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竹的挺拔正直、清秀俊逸也是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

鄭燮字板橋《墨竹圖》

其實不管風景繪畫作品還是風光攝影作品,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表達某一個瞬間的感覺,可以是帶有愉悅的情緒,可以是深沉的情緒,同樣也可以是表達自己的精神品格。這種朦朧不清、不能言明的感覺也正是這些風景繪畫作品和風光攝影作品的魅力,因為不同的觀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這恰恰也是藝術的魅力。最後,十分建議喜歡風光攝影的朋友多看看繪畫作品,不一定只看寫實類風景畫,也可以是其他抽象的畫作。在看這些畫作的過程中,我相信你能受到不少啟發。

作者:極影AX 潘瑋浩

極影AdventureX

極限挑戰

極致影像

極客分享

theadventurex.com

更多內容關注極影公眾號:jiyingx

推薦閱讀:

為啥拍照後相機總是緩存半天?這些存儲卡冷知識不得不知
想拍出夜景大片?不妨試試這個APP...
70d新手拍攝指南
攝影乾貨 | 學會極簡主義,1秒提升照片逼格!
數碼攝影技巧

TAG:美術 | 美術史 | 攝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