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紀念舒伯特逝世190周年四手聯彈音樂會之前

寫在紀念舒伯特逝世190周年四手聯彈音樂會之前

文劉震洋

下周和下下周我將有兩場舒伯特作品專場音樂會,連續幾天的在上海的排練讓我發覺自己已經不像大學最瘋狂的時候一天練十四個小時琴時那般年輕了,現在的我正帶著腰部酸痛寫下這篇文章。今年31歲了,剛剛感覺在過量打球後第二天起不來床,也剛剛明白了一點音樂與人生的關係,職業演奏生涯也剛剛起步。190年前,舒伯特卻在這個年紀因病過早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了有質量的600多首藝術歌曲,9首交響樂,無數的室內樂和獨奏作品,這是大多數作曲家一生都難以企及的高度。他甚至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和自己的偶像貝多芬相提並論的偉大,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作品會對整個浪漫主義音樂時代產生深遠影響。

「浪漫的憂傷的靈魂,來自於世俗,卻離天堂最近。」這句話是一位歌唱家群友對舒伯特音樂的感受。想起大學和他一起聽《冬之旅》的情形。那時在不理解歌詞的情況下感覺他的音樂總在大小調間徘徊,猶如一個天性爛漫的孩子突然遭遇了不幸,又像年邁將死的老人看著天空笑出聲來。如果說後來的勃拉姆斯把和聲色彩發揮到極致,那其基礎也是在舒伯特把調性色彩發揮到了極致。這是我認為舒伯特音樂的最大特點。舒伯特寫的旋律極其優美洗腦,和貝多芬、莫扎特是從鍵盤樂器開始寫作和演奏的不一樣,舒伯特先開始接觸的樂器是弦樂,後來也在家族音樂會中擔任中提琴演奏的角色。他人生中大部分能換成錢的作品也是以歌曲為主,所以他的器樂作品也非常旋律化。作品結構隨性也是一大特點,我個人覺得和他隨和洒脫的性格以及酗酒有關。

我想在此文中多提提貝多芬,因為舒伯特在天之靈會感到高興的。1797年當舒伯特在維也納周邊的小城出生時,貝多芬已經27歲了,剛在維也納定居5年。也就是說舒伯特的成長的時期是看著貝多芬走向偉大的,他也把貝多芬視為偶像和職業標杆。1827年,貝多芬的葬禮上抬棺人之一就是舒伯特,只可惜一年之後他也隨偶像而去。也就是說舒伯特在進行的音樂創作和貝多芬中後期作品在時間上、地點上是重疊的。也正是這兩位把古典主義音樂推向了浪漫主義。當然,不能迷信於個人力量,兩位音樂家在生前也許沒想到後人把他們的音樂這樣去歸納總結。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整個歐洲在這一個時期真正意義上邁入到一個新的時期。音樂上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聽眾從貴族慢慢過渡到了不斷發展壯大的中產階級。貝多芬生活的體面是靠著樂譜的出版,貴族的支持,以及自己對生活的控制。舒伯特則是靠著其它門類的藝術家還有維也納的小資本家來生活的,當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市場化的音樂廳,舒伯特會在朋友家舉辦小型音樂沙龍來演奏自己的作品,這種形式的音樂會在歷史上甚至有個名字——「舒伯特之夜」。貝多芬的音樂是深沉的獨自思考,有著深邃的哲學意義,他很少在乎別人的評價,只去追求內在的自我感受。雖然他把當時已知的所有形式的器樂作品發揮到了題材極致,但是他很少在跨藝術領域中進行嘗試。就像現在我們會演他的歌劇序曲而很少有人再去演他的整部歌劇,因為歌劇本就是戲劇和音樂的混合形式。舒伯特則廣為交友,且對其它藝術形式有著寬容的理解,其中當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他對於藝術歌曲的創作。我猜想,他並不是天生腦袋裡就有那麼多美妙的旋律,而是在詩歌中找到了音樂的靈感和與之結合的地方。貝多芬十一歲就已輟學,之後一直到去世都潛心作曲。舒伯特則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後又去了寄宿學校(相當於現代大學的前身)。所以在非音樂領域舒伯特受到的教育更多,知識面更寬,認識的其他行業的藝術家更多。貝多芬和舒伯特都是終身未娶,不一樣的是,貝多芬開始是因為階級身份的不允許,後來是因為漸漸耳聾喪失了講話的能力,但貝多芬在書信和音樂里都是善於表達自己情感的,甚至在野史中說他還有個女兒。舒伯特是因為自己性格害羞且對自己外表不自信,暗戀的姑娘嫁給了別人崩塌了自己的婚姻感情觀,所以之後即使是能接受生理上的濫交也無法再去真正愛一個人,或者說他沒有表達自己感情的方式。從書信的數量上來看,貝多芬的書信集可以出書,而舒伯特寫下的文字留下來的只有十多篇,可卻為六百多首詩譜了曲,也就是說比起用文字,他更擅長也更想用音樂去與人溝通。貝多芬有作品號的作品幾乎沒有拙作,高產而經典。舒伯特生前只出版了少部分作品,大多數作品被後人找到然後編了一個獨特的作品號(D),其中就不乏很多年少時的練習作品,或是有採風記錄式的作品,並不是每首都是傑作。這個區別主要是在於兩位的性格不同,貝多芬謹慎理智且更富有邏輯性,舒伯特則是隨意感性更富有想像力。貝多芬的作品更傾向於世界大同。舒伯特的作品運用了大量的民間舞曲、小調。我小時候聽他的第八交響曲時以為他不會有第九交響曲,因為第八都未完成。所以他在創作一首作品的時候並不是像貝多芬一樣對每一個音符標記都那麼仔細。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貝多芬雖然漸漸失聰但性格所致一直和命運抗爭,所以才有了後來完全失聰後創作出的驚世傑作。舒伯特在24歲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命不久矣,所以放棄了生活上的追求,一心作曲,幾乎我們熟知的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無法比較誰更偉大。

那麼要來說說舒伯特的四手聯彈作品。四手聯彈這種兩個人彈一架鋼琴的室內樂形式其實並沒有很多人去寫,巧的是寫的最多的兩位作曲家都是水瓶座的短命奧地利人,莫扎特和舒伯特。莫扎特寫這種形式主要是為了能和姐姐一起演奏。舒伯特寫也是為了「舒伯特之夜」的社交需要。畢竟室內樂參與演奏的人更多且可以在一起交流。但是後來當我翻舒伯特四手全集的時候發現D1居然是一首四手聯彈。他寫這首作品時12歲,要知道寫一首四手聯彈比寫一首獨奏難多了,因為除了寫音樂以外還要特別注意演奏法。老實說我覺得這首作品實在非常平庸,也進一步說明了舒伯特並不是那麼的有「天賦」。或者說他並不是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貝多芬12歲寫的是否優秀?我只知道12歲寫的作品貝多芬自己早就撕掉了。回到四手聯彈的話題,舒伯特那麼年輕選擇寫四手聯彈到底為了什麼?我覺得是性格所致,他雖然性格害羞內向,但渴望與人交流,與人共同演奏。這不也正和室內樂存在的意義和目的相同嗎。

特別的想提下這次音樂會我的搭檔鄭傑老師。我們的四手聯彈和雙鋼琴的合作始於2012年鄭老師在柏林的旅行。我記得在短暫的重逢寒暄之後鄭老師拉著我彈了一周的四手聯彈,結束的原因是因為鄰居的投訴。孤獨壓抑的留學生活,在鄭老師的鼓勵下我重拾信心。這種鼓勵並不只是言語上的,更多的是讓我看到一位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把音樂放在第一位的態度的人。和鄭老師的合作非常的順利,順利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的大部分演奏技巧是她教出來的,對音樂尤其是對德奧作品的理解,也產生於高中階段鄭老師課上課下的教育和引導。這也讓我們心中的音樂語言非常的相近,合作也就變得簡單起來。但是即便是這樣,為這一場舒伯特的四手聯彈我們也排練超過了100個小時。

以上所有內容都是今天白天伴著咖啡的香氣和咖啡因的作用寫出來的,接下來的部分就是晚上酒精的作用了。中國人往往像缺乏性教育一樣缺乏死亡教育,我們總是在避諱談論到死亡,也許這和佛教中的輪迴思想有關,我們用輪迴解釋了死亡,讓人不懼怕死亡。西方文化則更正視死亡,舒伯特的音樂在我看來就是和死亡有關。如果當你24歲得知自己不久將死,你會怎麼做呢?舒伯特的做法是既然死亡無法避免,就要全身心不計後果的投入到他畢生最愛的事情上。在他的音樂里聽不到恐懼,絕望。就像在《美麗的磨坊女》的結尾一樣,磨工最後是唱著大調旋律投入小溪自盡的。我總在想,如果他活到像貝多芬一樣的年紀他是否會在音樂史上比他的偶像更偉大?可是換一個思維,也許正是他知道自己將死才在生命的最後7年創作出那麼多偉大的音樂作品。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長有短,在有限的生命里活的更有價值、意義不正是死亡的意義嗎?舒伯特的音樂不是在等待死亡,而是在有限的生命用音樂感受意義。

沒有目的地的行走叫流浪,有目的的流浪叫探尋。

感謝流浪者舒伯特。

你的音樂讓我如此著迷。

寫於2018.6.5


浩洋室內樂音樂會資訊

紀念舒伯特逝世190周年專場音樂會

鋼琴 鄭傑 劉震洋

時間

2018.6.16 19:30 武漢 琴台音樂廳

2018.6.23 14:30 長沙 長沙音樂廳

兩場音樂會現已開票

歡迎關注「琴台音樂廳」「長沙音樂廳」微信公眾號進行購票

感謝大家的閱讀,歡迎關注「浩洋室內樂」公眾號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都熱衷於談論莫扎特的早逝,而不是舒伯特?
如何評價舒伯特以及他的作品《b小調第八交響曲》?
彈曲子強弱不明顯 有什麼練習鋼琴力度強弱的方法, 想要長期練習 解決這個問題?
話劇《冬之旅》中用的舒伯特的曲子作背景音樂,太好聽啦!誰知道這幾首歌曲叫什麼名字?

TAG:舒伯特 | 鋼琴曲 | 古典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