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那俄語|俄國人最愛的樂器,陪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在俄羅斯的街頭,你會經常看見各種各樣的民間音樂演奏,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手風琴演奏。在俄國,人們對手風琴的愛,是一種源自於骨子裡的熱愛和狂熱。
早在18世紀末,中國器樂「笙」由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傳入到歐洲以後,便迅速對西洋樂器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
1821年德國人德里克·布斯曼(Friedrdch Buschman)製造了奧拉口琴,1822年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風箱和鍵鈕,此時便形成了手風琴最初的雛形。1829年,奧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Cyrillus Demian)在布斯曼的基礎上,通過改良當時的手風琴,成功地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現代手風琴。
手風琴在剛剛誕生不久後就流傳到了古俄羅斯並得到俄羅斯人的喜愛,但俄國人覺得這件樂器貌似還差點什麼,於是他們掀起了一場對手風琴改良的風潮,一時間在俄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手風琴。終於在1907年的聖彼得堡誕生了第一台鍵鈕式手風琴,為了紀念古手風琴演奏家巴揚,這台手風琴被命名為「巴揚」。從此,「巴揚」成了俄羅斯的手風琴的代名詞,並開始表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情。
到了19世紀,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俄羅斯民族遭受了戰爭的苦難。殘酷的戰爭中,優美的手風琴曲調成為能夠為數不多的讓人聊以慰藉,鼓舞士氣的東西,是它陪著俄國和俄國人民度過了這一段艱難的時期,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手風琴深深地扎進了俄國人的心裡,注入了他們的血液里。戰後對於來之不易的和平,俄國人也將自己的喜悅通過手風琴表現了出來,於是在每年5月9日勝利日的時候,俄國的大街小巷總是少不了它的身影。不管是歡快的還是憂鬱的曲子,手風琴都很好地詮釋了這一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情感特徵,也正是經過這一段特殊時期的沉澱,俄國手風琴的民族底蘊也愈加深厚,也越來越得到藝術家和普通民眾的歡迎。
到了今天,在俄國,每當你漫步在街頭、公園,或者穿過地下通道,甚至在地鐵上,你總是經常可以看到有人背著手風琴為大家演奏,抖風箱、搓琴鍵、拍琴體、堵氣閥,或者喜上眉梢,或者急促跺腳,大家就圍在一起欣賞,跟著演奏打著拍子,有時候跟著一起歌唱,一曲結束,大家或鼓掌致謝,或奉上幾枚硬幣以示支持。
不止以在街頭音樂中看到來自民間演奏者的表演,偉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也都曾把手風琴用在大型管弦樂隊中。它可以很通俗也可以很高雅,可以很粗獷也可以很細膩,往往一台手風琴就能把俄羅斯人的能幹和努力、浪漫和幻想,英勇、剛強、直率、熱情好客、幽默感和寬裕憐憫心等性格特點完美地表現出來。
最後給各位小夥伴推薦一些好聽的手風琴曲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車》、《黑貓》、《伏爾加的彈奏》等,希望各位可以喜歡O(∩_∩)O~
推薦閱讀:
※吉他基礎保養講堂:木吉他篇 》最好的保養方式,就是多彈它
※學吉他需要基礎嗎?
※「情感掌控」在樂器演奏中的重要性(鋼琴、手風琴)
※樂譜共有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