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走心貼 | 職業蛙告訴你內向性格的人怎麼樣成為職場贏家?

知乎走心貼 | 職業蛙告訴你內向性格的人怎麼樣成為職場贏家?

來自專欄職業蛙CareerFrog

這是職業蛙Careerfrog在知乎專欄的第54篇文章。今天來聊一聊內向性格的那些事。

內向性格一直以來在實際的生活中都是比較「不受待見」的一種性格。

小時候,媽媽說:這孩子,怎麼不會說話呢?見到叔叔阿姨都不知道打個招呼嗎?這麼沒禮貌以後可沒人喜歡你。

學校里,老師說:這孩子發言不夠積極,班上的課餘活動也不積极參加,這樣不太好哦。

求職時,面試官說:對不起,我們覺得你在無領導小組面試中表現不夠主動,你的性格可能不太適合我們的工作。

職場上,領導說:小張,你融入團隊的速度有點慢啊,我看你都不怎麼和同事交流,老是自己悶著頭搗鼓可不行啊……

這個世界真的不給「內向性格的人」留活路了嗎?內向性格的人到底如何才能在競爭殘酷、偏愛外向者的世界中「倖存」呢?

1. 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性格

除了自我感知和他人評價外,我們已經有了擁有很多性格測試系統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自己有時候比了解他人更難。

小蛙總計了四大廣泛使用的性格測系統:

通過常見的性格測試可以看出,內向和外向只是諸多性格測試中的一個維度而已。在MBTI職業性格測試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測試維度就是內向(introvert)外向(extrovert)的判別。榮格把人分為性格分為兩大類型:內向和外向,內向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觀點和情緒中,而外向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指向外部世界,願意在人多、事多、活動多的環境中工作內向的人通過安靜和獨處恢復精力,外向的人通過與外界的聯繫恢復精力

Olsen Laney在《內向者優勢》一書中這樣分析:

對刺激的反應:內向者通常對外界的較少刺激有較大的反應,因而他們要盡量減少這種刺激,而外向者則相反,他們對刺激不那麼敏感,因而總是主動尋找更多外界的刺激;

精力的恢復:作者把內向者比喻為充電池,他們需要花較多時間獨自靜靜地充電,然後快速地消耗掉;而外向者則被比作太陽能板,他們從與外界的接觸中獲取能量,同時能量的消耗也比較慢;

深度和廣度:內向者喜歡對較少的事情作更深的了解,而外向者則喜歡了解更多的事物,卻不那麼在意深度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沒有一個純粹的內向或者外向的人。沒有人是完全的極端單一性格,而是兩種傾向兼而有之,但會偏向於其中一個方向。而且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雖然很多人表示在現實中不喜歡與人溝通和交流,但是在網路上卻可以暢所欲言,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社交媒體中,內向的人似乎「更容易」找到現實中沒有的共鳴,小蛙隨手搜了一下。

2. 分析內向者的優勢

內向者傾向於對於自我持有旺盛的精力、極大的熱情和興趣,並只和那些他們非常熟悉的人分享。在與其他人分享個人的信息前比較猶豫,在回答前需要用一點時間來思考,在對外部事件作出反應前需要用一點時間來反思,更偏向於一對一的交流,講話時需要別人的邀請,相比較而言,更善於文字寫作而非口頭表達。因此內向者可能會被外界貼這樣的標籤:細心、謹慎、思考全面、踏實……

外向的人傾向於與旁邊幾乎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精力、興奮和熱情。對問題和外部事件的反應非常迅速,容易分享個人信息,無論是一對一的交流還是在團體中的交流都感到同樣的舒適和愉快。外向的人通過響亮的談話進行外部思考,與其他人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出自己的結論。但是,他們常常不給其他人講話的機會,所提出的觀點可能常常缺乏深刻的意義。他們更喜歡面對面的交談、口頭的交流,而不願是文字的交流。

綜上對比來看,內向的人可能會更擅長的工作的是偏向於對知識技能要求偏高的工作,比如編程相關的(程序員)、寫作相關(文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譯相關、繪畫相關(美術/設計/創意)、高精尖技術研究相關……

有小夥伴可能會問:

  • 我專業不是學這個的怎麼從事這種工作?
  • 我不喜歡純技術類的工作怎麼辦?
  • 我現在的工作需要很多人際溝通怎麼辦?

那麼,此時內向者就應該藉助自身優勢,分析自身劣勢,培養職場生存的必要能力

3. 悅納自我,借用技巧

根據蘇珊凱恩TED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甚至於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者,但是現代社會、學校和公司顯然更偏愛外向的人。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不應就此感到愧疚或者自卑,只要能發覺自我的優勢,一樣可以在特定領域取得累累碩果。

  • 設定個人節奏(Personal Pacing):評估自己的精力,分解任務,一步步向目標邁進;
  • 個人優先考慮的事情(Personal Priorities):明確個人生活和工作目標的優先順序,到底什麼是對你而言比較重要的,有時放棄無用的社交反而更能專註內心;
  • 個人的邊界(Personal Parameters):設立自己的邊界、保護自己,學會說「不」

內向者善於思考問題的本質,他們獨自思索,然後再回到人群中,將這些思維的閃光點分享給大眾群體。

4. 對內向者的常見誤區

很多人都覺得內向者「表達能力不行」、「行動力不足」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但是這其實是人們對內向者的常見誤區。

表達能力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習得的。表達能力背後反映的是邏輯思維能力+遣詞造句能力+無數次的實踐練習。如果說內向者表達能力輸於外向者的話,更多時候是輸在最後一部分,就像英語口語 「不敢說」或說「不想說」一樣,說的機會越少,練習表達能力的機會也就越少,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至於行動力不足,總是喜歡計劃,深謀遠慮。內向人更偏向於在事情尚未開展之前就思前想後,總是想等到已經思考周全之後再行動,而外向者往往直接行動,而不過多的思考。另外,由於外向的人更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目標,所以在外人看來他們好像已經

「行動」了,但是事情可能未必如此。作為內向者也可以嘗試這種方式,將自己要做的事情「昭告天下」,請求外界的監督和介入,這無形中會給人一種壓力,不失為一種激勵自我行動的外界動力。另外內向者也應該嘗試「立即去做」,在行動之後再思考的方法,避免瞻前顧後貽誤時機。

人際關係也是一門學問。由於內向者的寡言少語,人們傾向於認為內向者不夠友好。由於外向的人善於從外界找尋刺激和力量,所以他們更樂於在與人的日常交談中發掘出自己的興趣點和知識來源。這在內向人眼裡往往是浪費時間的表現,然而我們不等不承認人際交往中的這些寒暄和客套話語作為「潤滑劑」,是打開人與人之間的深入交流的前提。因此,人際交往絕非內向者的「禁忌之地」,一個有心想要建立和提升人際關係的內向者,完全可以通過學習理論和多加實踐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人際關係也等同於「團隊合作」,如果你覺得自己在小組討論時總是插不上話,可能並不是性格內向的問題,而是沒有深厚的知識儲備,沒有完善的思考,沒有充足的事前準備

最後就是針對個人的興趣和專業,設定屬於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在「擅長什麼」、「喜歡什麼」和「能做什麼」之間尋找平衡,突破職業發展之路。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內向的人,不適合做管理、不適合與人溝通交流,想要做一些偏技術性的工作,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你認為內向的性格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是從事管理、溝通工作的大忌,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歷史上的一些改革領袖羅斯福、甘地、周恩來都是內向的人,近代的諸多內向的成功人士也從事著管理、表演、培訓等需要大量與人交往的工作。

這是戴著鴨舌帽的男孩就是周杰倫,你猜到了嗎?

小蛙有個朋友就是一個內向喜歡獨處的人。她的獨處不是死宅的那種消磨時間毫無動力渾渾噩噩的獨處,她的每一次消失總能帶來一次高歌猛進的成長。有時候是精心描繪的一幅令人驚嘆的畫作,有時候是令人拍案叫絕的一篇文章,還有時候是她獨自一人的遠方旅行……她的身體中好像住著一個積極趣的靈魂,讓人想要靠近。內向絕不是失敗的借口,學會揚長避短和刻意練習,任何人都可以向理想的職業進擊!


推薦閱讀:

年輕人應該去幾線城市工作?猶豫offer者必看
述職報告簡介及範文該怎麼寫
手握寶潔、德勤4個offer的學姐,談BBY Workshop的收穫
寫一點職業規劃
高薪職位內推|AI時代已來,最好的機遇在這裡!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求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