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與吉卜力:漸行漸遠的輝煌時代
來自專欄娛樂資本論
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
彼時的高畑勛50歲,宮崎駿45歲。2018年4月5日,高畑勛去世,享年82歲。一個月後,在三鷹美術館舉行的高畑勛悼念會上,77歲的宮崎駿在致辭中幾番哽咽。 「我還以為Paku-san(高畑勛昵稱)能活到95歲。我覺得自己也剩不了多少時間了。」1963年,27歲的高畑勛和22歲的宮崎駿初次相遇。此時此刻,無人知曉。
- 沒有高畑勛,沒有吉卜力
「如果以真人劇導演做比的話,宮崎駿類似黑澤明,高畑勛類似於小津安二郎吧。」一位吉卜力的粉絲如此表示。
「要聊宮崎駿,肯定不能忽略高畑勛,這兩個人真是配在一起的時候才是最強。」日本的動畫評論人冰川龍介則如是說。- 引退
好在吉卜力的後續作品,大多數都獲得了上商業成功,就這樣,一部又一部,吉卜力的動畫,成為了陪伴一代人成長的存在。
然而,Legend Never Die終究只是一個美好的想像。2013年,《起風了》拍完之後,宮崎駿宣布引退。2014年,《回憶中的瑪妮》上映,鈴木敏夫稱吉卜力將終止動畫製作,未來只進行版權管理工作。吉卜力的退出,當時被不少日本媒體形容為「一個時代的離去」。
然而,彼時的人們,或許還感受不到吉卜力真正的離去,畢竟大師們雖然不出作品了,還和在我們活在同一個時代。更毋論,許多熱愛者,心頭或許還抱著僥倖,期待著宮崎駿的復出。動畫創作人的生命周期,或長或短,但總有一個生命周期在。早在《天空之城》時,宮崎駿就表達過引退之意,1997年,《幽靈公主》上映後,又一次表示這將是自己最後的作品。有人認為宮崎駿的復出是迫不得已,吉卜力需要宮崎駿來保證票房,哪怕藝術上高水準如高畑勛也不行。
這恐怕不是關鍵,關鍵還在於動畫製作是一個太耗費人類精氣神的集體創作了。事實上,《幽靈公主》開始製作前,宮崎駿就有兩個策劃案,他向鈴木敏夫尋求意見,鈴木敏夫的建議是做《幽靈公主》。在相關的紀錄片里,鈴木敏夫表示,因為幽靈公主有大量的動作戲,現在不做,宮崎駿以後未必有精力。而從整個公司的角度,吉卜力在《歲月的童話》時期培養了不少人,這些人也快30歲了,正好充滿了爆發力,需要這樣一部大片來試手,來宣洩力量。押井守等人對宮崎駿的評價是:精力旺盛,不知疲倦。但即便如此,他也逃脫不了自我懷疑的時刻,也會說出「我到底為什麼還在做這個」這樣的話。- 後繼無人
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講,即便沒有了宮崎駿和高畑勛,吉卜力這家公司,依然是可以持續存在的。
然而,就算吉卜力這家公司持續存在,持續產齣動畫作品,觀眾也不見得買單。2014年,吉卜力宣布解散製作部之後,鈴木敏夫的解釋是,吉卜力財務問題一直十分緊張,很早就在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宣布退出。然而比財務問題更嚴重的,實則是後繼無人。和真人電影一樣,動畫電影的核心依然是導演。但吉卜力,堪當此任的人,幾乎沒有。關於吉卜力的潛在接班人,一位是《側耳傾聽》的監督近藤喜文,已於1998年因病去世。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製作了《地海戰記》和《山坡上的虞美人》,在製作虞美人時,宮崎駿曾這樣評價兒子:吾朗還是不要做監督的好。另一位,則是製作了《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回憶中的瑪妮》,以及最近的《瑪麗與魔女之花》的米林宏昌。在製作《阿莉埃蒂》時,宮崎駿曾如此評價米林宏昌:我們之中只有他能行,所以讓他來做。他接受了,並為之努力。他還沒有失敗。這部片整體來說獲得了好評,但接下來《回憶中的瑪妮》卻口碑下滑,2014米林宏昌離開了吉卜力,製作了《瑪麗與魔女之花》,但遺憾的是,這部作品最終向人們展示了什麼叫形似而神不似。
年輕導演之所以無法出頭,一半或許歸因於宮崎駿的才能,一半源於性格。吉卜力出身的動畫導演村田和也表示,吉卜力的方針是高成本高品質,也就是說花大錢,花長時間,做出足夠高質量的動畫作品。但這一來新人就很難立足。新人需要在反覆失敗中總結經驗才能獲得成長磨礪,然而吉卜力並不會去製作「容許失敗」的作品。所以吉卜力沒有新人演出家的空間,其實是吉卜力的體制所決定的。宮地昌幸則表示,宮崎駿名義上是監督,但實際工作中,經常腳本是他,演出是他,人設還是他。能者多勞,這句話放在吉卜力,就變成了其他人幾乎得不到「監督」或「演出」這一職位的鍛煉機會。而少數幾個拿到機會的,會發現這果實也並非全然甜美。《千與千尋》作畫監督的安藤雅司本來想做演出,進入吉卜力之後,宮崎駿和高畑勛宛如兩座高峰直接讓他夢碎了,「若不是這樣的人物,是不能當演出的。」即便後來成為了作畫監督,安藤雅司仍表示:自己頂多是個高水平清稿員,算不上作畫監督。「作畫監督是用繪畫表達思想的工作,這些作品中的思想是宮崎監督的思想,不是我的。」宮崎駿最常被批評的一點是獨裁性格,這一形容,恐怕是起源於押井守。
押井守將吉卜力形容為克里姆林宮,宮崎駿是主席的話,高畑勛就是黨魁,鈴木敏夫是KGB的首腦。在押井守看來,吉卜力是一個純粹服務於「宮崎駿的動畫」的公司……宮崎駿是權威頂點,是秩序中心,為宮崎駿的主張和思想服務乃第一要務。這點恰恰是押井守所討厭的,「對一種創造性的工作來說,無政府狀態至少要比權威下的自由要好多了。」
宮崎駿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在米林宏昌被突然提拔為《阿莉埃蒂》的監督之後,宮崎駿堅持不插手任何事情。「這是我做事的分寸,不對他指手畫腳」,宮崎駿說。然而,就如押井守所說,「一位電影導演的內心永遠充滿了衝突,他一方面很希望做出他心中想做的東西,一方面卻得考慮他到底能要求其它的人做多大的犧牲。」宮崎駿或許從未真正放棄過作品的控制權,吉卜力從頭到尾,始終是服務於高畑勛和宮崎駿兩人的造夢平台,這個夢與狂想的王國,只有選擇認可這個別人的世界,把別人的夢當成自己的夢的投誠者,才能留下來。而那些想要做一個屬於自己的夢的人,只能選擇離開,換個舞台,換條賽道。
最終,就連宮崎駿自己也感慨:「我真的覺得一切都結束了,也有培養接班人,讓他們去做,結果卻把他們的才能都吞噬掉了,到現在,可以託付重任的人一個都沒有了,會讓我產生「想讓這傢伙做做看」這種想法的人,已經一個都不剩了。吉卜力就是這樣一個吃人的地方,然後就這麼結束了,我是沒有任何留戀的。"- 另一種傳承
在吉卜力,新人完成研修後,技術和熟練度不能達到一定標準,都會派遣去其他公司參與作品鍛煉,達到一個量的積累才能參與吉卜力本社的工作。而外社作品和吉卜力作品的差距,最直觀的是創作速度。吉卜力畫一張背景要3天,外包則可能一天畫3張。
宮地昌幸表示,吉卜力要求員工早上10點來公司晚上10點回家,12個小時默默伏案工作。「外面公司做TV動畫的,實事求是說我基本很少見過這麼埋頭苦幹的人。」那些進入過吉卜力的人,在各式訪談中,從未否定過吉卜力的歲月。宮地昌幸表示,培訓班的時候,自覺分鏡已經夠好了,但交上被宮崎駿一修正,就是天差地別,宮崎駿的才能或者說「畫力」,是「壓倒性的」。吉卜力出身的人,喜歡將這個地方稱之為大學。 在吉卜力工作的中國人劉雨軒在專訪里曾說,宮崎駿希望年輕人學好東西,認為你學夠了就走,去做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在吉卜力里到宮崎駿已經是到頂。離開吉卜力並不意味著退隱江湖,許多人後來參與了庵野秀明、細田守,米林宏昌、新海誠等人的作品。如安藤雅司,後來成了今敏的御用,在新海誠《你的名字》里也擔任了作畫監督;稻村武志,是《哈爾的移動城堡》的作畫監督,《怪物之子》《你的名字》《瑪麗與魔女之花》。在宮地昌幸導演看來,現在的日本劇場動畫,基本上就是靠這批人各處輪轉撐下來的。而那些沒有正式加入吉卜力的人,也受吉卜力動畫的影響頗深,無論是庵野秀明,還是《星際牛仔》渡邊信一郎,還是《在這世界的角落》的片淵須直。
說到底,沒宮崎駿的吉卜力,就不是吉卜力了,而吉卜力的傳承,卻不一定要在吉卜力。與其說人們關心吉卜力能不能存在,更關心大師們還能給這世界,帶來多少美好的感受。「Paku-san,我們都曾竭盡全力在那個時代活過。從不妥協的Paku-san的英姿,是屬於我們的。」宮崎駿如此形容高畑勛,他本人又何嘗不是這句話的寫照呢?吉卜力的命運,大概在於它的使命並不是賺錢和上市,而是創作出高於業界平均水準的好作品。如果不行,那就不如解散。唯有這一點,吉卜力從未妥協。「雖然我批評了很多,如果他們兩個不再拍片了,這世界會變得很無聊。」這點,連押井守也早就坦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才是這個世界給普通人最好的祝福,而與他們並存的多一天,都是一種幸運。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精彩內容n(*≧▽≦*)n
推薦閱讀:
※00後們不曾看過的:優秀國產動畫片
※犬之島:表面治癒,細思極恐
※30張圖,看看國產動畫有多驚艷!
※《懸崖上的金魚公主》中,有哪些情節你很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