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讓自殺干預成為可能的?

究竟是什麼讓自殺干預成為可能的?

來自專欄一具心理屍

有人在知乎給我留言說,一天夜裡他推開六樓的窗戶,決定跳下去,一了百了;可當他探出身子,看到樓下高高矮矮的灌木,他猶豫了——擔心摔下去死不了,還落下個終身殘疾;他跟我講,他當時特別矛盾,那麼毅然決然赴死的自己,怎麼突然遲疑了,甚至還有些恐懼?

是的,自殺者往往都是非常矛盾的。也正因為如此,挽救他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1.

日本自殺研究專家高橋詳友就曾講:「我做心理醫生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裡,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自不必說,即便是在那些自殺未遂的人當中,我也從未遇見一個把自殺想法百分之百堅持到底的人。他們都徘徊在『希望死去』和『渴望活下去』兩種抉擇之間,並進行著激烈的思想鬥爭。」

高橋詳友分析,這些人的心理視野都陷入了一種狹隘的狀態,認為「除了自殺別無選擇」。

面對他們,我們必須做的是,設法把他們拉回生的方向。

2.

美國自殺學之父施耐德曼指出了自殺者的四個心理特徵:

(1)他們大多都處在日益強化的困境之中;

(2)他們的負性情感,比如內疚、羞愧、恨自己……,在不斷加強;

(3)他們的思維方式突然變得僵化、刻板,看不見多種選擇的存在;

(4)他們一直把自殺當作結束痛苦的方法。

根據心理分析理論,自殺者之所以認為「除了自殺別無選擇」,是因為生本能和死本能之間出現了不平衡,其中死本能佔上風。然而,這樣的不平衡是暫時的,如果能夠延遲自殺行為,並採取切實的措施激發生本能、抑制死本能,直到以上四個特點中的一個或多個減弱甚至消失,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這也就是說,自殺者的矛盾心理、生本能與死本能的矛盾運動、自殺意念的暫時性是危機干預的基礎。

其實,對自殺者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不一定是死亡,他們真正需要的也許是抗抑鬱藥物,也許是排除心理障礙,也許是減輕生活壓力,或者他們同時有上述多種需要。

為了滿足自殺者的需要,我們需要些時間——獲得時間的常見辦法就是及時介入。

3.

最有條件得知自殺者自殺意念的往往不是專業人士,而是自殺者周邊的人——自殺者常常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發出自殺信號,直接或間接地流露出自殺念頭。

遺憾的是,一般來說,自殺者周邊的人並沒有理解自殺信號的知識和危機干預的技能,他們要麼無視問題的嚴重性,要麼不知所措。所以呢,為預防自殺,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識與應對方法非常有必要。

這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免就生存與死亡的哲學問題與他們爭論。不要說一些陳詞濫調,比如「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在等著你,你的生命才開始……」之類。這些話會讓他們覺得你以另一種頻率在振動,沒有能力理解他們的感受。

企圖自殺的人需要的是客觀的、設身處地的、深入的理解與支持,要想通過辯論說服他們是非常困難的。

此外,也不要作虛假甚至錯誤的承諾。比如,作「一切都會好起來」之類空洞的承諾是無法贏得信任的。

這一類的陳詞濫調和空洞承諾,只會讓他們覺得你的思維太幼稚了,會遭鄙視的。

4.

由於個人經歷、生活壓力等原因,自殺者一心求死也許是只看到了眼前的危機而看不到其他的東西,與他們談談其他選擇是有益的。

聽說,南京燕子磯是長江邊上的一座石山,過去常有青少年由此投江而死。於是呢,陶行知在江邊立下兩塊木牌,上書:「想一想,死不得。人生為一大事來,應當作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強,有國當報,有民當愛,豈可輕死?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你與其為個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從事鄉村教育,為中國三萬萬四千萬農民努力而死呢?」

與作陳詞濫調和空洞承諾不同的是,陶行知勸告年輕人忘掉個人煩惱,把寶貴的生命貢獻於人民的利益。

據說,許多人正是因為這一番說教,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我好奇的是,那兩塊木牌是否還在?得找機會去看上一眼,合一張影,發朋友圈。

5.

自殺問題研究者庫少雄說,想自殺的人大都比較孤獨,對他們最有力、最具體的支持就是幫助他們得到想要的東西,幫助他們獲得各種資源——包括家庭和朋友,也許還包括幫助他們去見一位他們想見的國家領導人、電影明星或心理醫生。

或許有人覺得這治標不治本,沒什麼卵用!但是呢,我們可以通過治標為治本爭取時間呀;反腐是這樣,自殺干預也是這樣。

這樣一來呢,再由專業人員去接手,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長期的關心和幫助。


推薦閱讀:

20161206 請悲憫地對待那顆年輕絕望的心
自殺干預案例分析(第一部分)
幾個搜索引擎對於關鍵詞"自殺"的響應截圖
絕望中,要如何自救?

TAG:心理諮詢 | 自殺干預 | 自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