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長年的黃土研究成果反駁西方氣候威脅論,被國人盛讚為中國科學的脊樑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
正值五月,還沒迎來三伏天,卻已經一離開空調,就會覺得自己快要「熱化了」。
不得不說,天氣一年比一年熱,四季也逐漸難辨,好像過了冬就到了夏天。
一波波提前得反常的高溫,似乎也在無聲地提醒著我們——全球變暖仍處於加劇階段。
莫非我們真的處在地球溫度最高的時期?它真的威脅著地球和人類的生存嗎?
其實不然,歷史上很多時期的溫度比現在都高得多。
比如現在生活在熱帶或是亞熱帶地區的亞洲象,在商朝時期(距今3千多年前)也曾在中原地區生活。
而一般產於嶺南的荔枝,在唐宋時期也曾在四川東北部的巴中地區種植。
因此,正如這位科學家說得那樣,氣候變暖並沒人們想像中可怕,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它。
他就是曾在國際大會上發表過激烈言論,還當面「怒懟」記者的科學家——丁仲禮。
諸如「中國人是不是人」、「地球用不著人類拯救」、「想當公務員就別報考國科大」等金皆出自其口中。
從「教語文」到「國科大校長」,從「挖黃土」到從「中科院副院長」,看似霸氣、性格直衝的他總能幹好每個崗位上的工作。
丁仲禮,1957年出生在浙江紹興嵊州的一個小村子。
與我們大多數父輩一樣,他讀完高中就直接回鄉幫忙干農活了。
機緣巧合下,他被村裡的中學聘為代課老師,教學生語文。
1977年恢復的高考制度改變了千萬人的命運。丁仲禮便是其中之一。
他第一次參加高考時很自然地報考了文科,並獲得不錯的分數。
不曾想,體檢那一天,他卻因血壓偏高而未能如願通過。
於是,第二年他選擇報考了理科,並成功考上了浙江大學地質系。
雖說他心裡更偏愛文科,但選擇了就要全心全意將其學好,便一頭扎進地質學的世界。
本科畢業後,丁仲禮又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師從著名的黃土專家劉東生院士。
劉東生不僅被譽為我國的「黃土之父」,也使黃土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
丁仲禮就是跟隨劉東生從黃土中分析地球氣候演化的歷史。
他當時主要負責的課題是做第四紀時期即260萬年以來氣候演化時間序列。
在很多人看來,地質工作者常常進行野外考察,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風景。
但這份工作更需要忍受風吹日晒,還會遇上意想不到的危險。
一次,丁仲禮在黃土陡坡上採集樣品,不小心腳底一滑便栽下了山崖。
僅七八個跟頭的功夫就落下了八九十米,直接導致他的頸椎骨折,還差點全身癱瘓。
為此,丁仲禮不能動彈地在病床上躺了將近5個星期才得以康復。
除此之外,他還在黃土高原上出過車禍、也曾好幾次都搞得全身是傷。
儘管這些危險經歷也會令他感到後怕,但他從沒想過放棄。
20多年裡,他和其他地質工作者一樣要麼爬黃土高坡,收集樣品,要麼待在實驗室里計算和分析採集回來數據……
在黃土高原的不同地區,他一共觀察和採集了25萬年以來的45個黃土剖面。
之後,他再以1.8萬多個樣本為基礎,多維度建立了中國黃土高原260萬年集成氣候記錄曲線。
這是世界上完整性最好的陸相高解析度記錄集成曲線,為中國古黃土氣候研究的國際地位奠定了基礎。
根據黃土記錄的古氣候變化曲線,他用周期分析及海陸對比等方法總結出了關於古季風變化的全球冰量驅動新觀點等。
圍繞著第四紀的氣候變化及其機制等問題,他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上百篇論文,並得到廣泛引用。
其中,部分成果還被編入英、美出版的教科書。
憑藉著出色的科研成果,他在43歲時就當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4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5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也曾多次獲得了國內大獎。
正因為有雄厚的地質研究基礎,他對全球氣候的變化及溫室效應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認識。
眾所周知,各地觀測數據表明近百年(器測時期)以來全球平均氣溫顯著升高,升溫速率也有加快趨勢。
比如我國在過去的近百年里平均氣溫也呈增加趨勢,平均每百年上升約0.5~0.8℃左右。
因此,不少專家學者就開始預測如果繼續升溫的話,將會給地球帶來怎樣慘重的後果。
全球變暖已然成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但它並不一定會如洪水猛獸般毀壞人類的家園。
沒錯,我們常聽到的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影響肯定是極壞的,因為它會直接淹沒我們的土地。
可我們不了解的是其實海平面大都受大陸冰蓋控制,而大陸冰蓋變化的 「時間常數」是數千年來計算的。
這也就意味著,在百年的時間尺度上,海平面大幅度升降基本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我們常聽說全球變暖將會引發暴雨、暴雪、洪水、颶風、乾旱、酷熱、酷寒等極端天氣的出現。
是的,它們產生的後果對我們來說也將是災難性的。
但從地質學的研究角度上,變暖導致極端氣候的現象是極少甚至幾乎沒有出現的。
相反,由於從赤道到極地的溫度梯度變小,大氣環流系統有可能更趨穩定。
從這個角度來看,極端天氣整體上有可能會減少。
比如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北旱南澇」開始在中國成為常態。
在學術上,這一現象被稱為「東亞夏季風強度持續減弱、季風雨帶逐漸南移」。
國際上主流學界普遍認為導致這一極端現象的原因就是全球變暖,但一直以來沒有確切的證據。
為解釋這一現象,丁仲禮早在2008年就親自設計研究項目,並與同事楊石嶺一同帶領團隊在黃土高原找尋證據。
根據前期的研究,他們直接將研究時段鎖定在末次冰盛期至全新世即是距今2萬年以來。
這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全球溫度大幅度增加的地質歷史時期,可以說是最具有參考價值的。
他們通過分析20多個剖面590個樣品的有機質碳同位素組成發現:
在末次冰盛期時,黃土高原東南部的C4植被生物量*為10%至20%。
而在全新世溫暖期,該等值線(10%至20%)出現在黃土高原西北部,空間移動幅度達300公里以上。
註:C4植物是光合作用初級產物為四碳化合物的草本植物,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
這一結果表明,全球變暖導致東亞夏季風雨帶向西北方向推進,與國際上主流推測恰好相反。
而在一般情況下,東亞夏季風所到之處通常會帶來降水,若是它不斷往北方推進,北方降水就會增加。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球增溫會使中國北方的乾旱現狀將得到緩解,氣候環境亦會隨之大幅改善。
這一通過實證得來的研究成果,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但它與我們常聽到的「全球變暖威脅論」背道而馳。
這也使該研究成果的發表充滿了坎坷。不過,最後該論文還是成功發表在了權威研究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事實上,正如丁仲禮在石油大學演講時所說,氣候變暖已經不單單是科學問題,它已延伸到了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
對於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全球變暖威脅論」似乎演變成了限制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的一個好借口。
其中,2009年召開的哥本哈根大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它看上去是為了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但實則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權之爭。
眾所周知,溫室氣體是指大氣圈內能吸收紅外輻射使大氣溫度升高的氣體。
如果沒有這些氣體的話,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大概在零下19℃。但實際上地球表面的溫度能保持在14℃前後。
也就是說即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大約能使地球表面溫度升高33℃。
我們也知道如今全球變暖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過去150年來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
其中,二氧化碳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溫室氣體更是起了重要作用。
而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1750年左右)的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的大氣濃度從1750年的280ppm增加到2017年初的406ppm。
雖說在學術界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和全球升溫的關係存在很大的爭議。
但目前來說,人們公認能控制氣候變化的手段便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不過,究竟排多少二氧化碳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知道人類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自交通、冶煉、建築、電力、日常生活等領域。
而這些領域剛好與工業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的。
丁仲禮帶領課題組對世界各國從1900年到2005年的人均累計排放量進行了二氧化碳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任何國家從不發達到發達,都不可避免地經歷二氧化碳的高排放過程。
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統計,大氣中現存二氧化碳的排放中,約70%至80%是由發達國家產生的。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與氣溫升高有必然聯繫的話。
那麼,全球變暖首先是由發達國家歷史上的巨大排放導致的,應有發達國家擔負主要責任。
可丁仲禮對當時哥本哈根大會提出的方案進行詳細計算之後,得出的結果是:
發達國家11億人口將拿走44%的碳排放權,剩下的56%給發展中國家的54億人口。
按照這一方案實施的話,丁仲禮認為這樣會導致:今後發達國家可以繼續坐汽車,發展中國家只能繼續騎毛驢!
為此,丁仲禮在大會上明確反對發達國家提出的減排方案,並一針見血地說道:「如果這些方案成為國際協議的話,它們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平等條約。
他認為這會將把目前已經形成的巨大貧富差異固定化, 在道德上是邪惡的。
當然,他在大會上激烈的演講也成功使發達國家想要控制碳排放權的美夢破滅了。
這才有了不久之後丁仲禮與柴靜辯論「什麼是公平的二氧化碳減排方案」的經典視頻流傳。
自此之後,丁仲禮在大眾的心中便留下了一種霸氣的形象。
但其實他骨子裡還有讀書人的情懷與風骨,時常將「憂國憂民,是中國讀書人的傳統」這樣的句子掛在嘴邊。
作為時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校長,2014年他在首屆本科生開學典禮上,他作了一闋《賀新郎》「尋遍八方得雄駿,堪嘆一師翹楚」,一時驚艷全場。
在國科大的本科教育方針上,丁仲禮堅持的是通識教育。
與我們大多數人大一就開始學習專業課不同,國科大的新生入學暫不學專業課。
也就是說,所有學生在前一年半必修同樣的公共基礎課,主要包括數學、物理,以及人文類課程。直到大二上學期結束,他們才開始各自修自己的專業課。
然而,面對許多人認為通識教育無用論的質疑,他也在訪談時霸氣地說,國科大要的是喜歡科學的人報考。畢竟,科學並不能著眼於當下有用與否,需要有長遠的目光。
而如果想做生意、學金融、又或是公務員的話,就不要報考國科大。
每當有人因為他一些偏激的言論說他是「御用科學家」,他也豪爽地回應:「我坦然接受。知識分子都想用自己的學問為國家做貢獻。」
當然,丁仲禮心裡也十分清楚科學是真理的判斷,即便措辭激烈也只是為了得到人們對真理的熱愛和重視。
*參考資料
方精雲,朱江玲,王少鵬,岳超,瀋海花.全球變暖、碳排放及不確定性[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1,41(10):1385-1395.
王紹武,葉瑾琳.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分析[J].大氣科學,1995(05):545-553.
趙宗慈,羅勇,王紹武,黃建斌.全球變暖中的科學問題[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5,31(01):1-5.
丁仲禮. 辯證看待氣候變暖[N]. 中國氣象局,2013-04-18(001).
丁仲禮VS柴靜:《探討什麼是公平的減排方案》
李將輝. 丁仲禮院士:人均累計碳排放體現公平[N]. 人民政協報,2009-11-19(C01).
中國科學家:全球變暖將給中國北方帶來更多雨水.中國政府網.2015-10-13
青年科學家丁仲禮:踏遍黃土.人民網.2004-08-12
看了民盟主席丁仲禮才知道,什麼是讀書人的文氣與霸氣.環球人物.2018-01-19
____________
推薦閱讀:
※電梯五方通話電梯無線對講電梯出故障時如何自救
※「通古斯大爆炸」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AI 學者們都不約而同地抵制這個《Nature》子刊?
※拓撲學Ⅱ|筆記整理(5)——部分習題答案解析(1)
※從海岸線的相似性到人體細胞中的DNA編碼信息,就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