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會有放大化的心理問題嗎?
一個現代人的通病——
將很小的事情無限放大
你是否也在經歷這樣的事情呢
背景——
「小李」(化名)同學是一名初中生的媽媽。近半年來,她總是習慣性地將家裡發生的細微小事進行「放大化」。
原本細微的小事,經過她的「深思熟慮」之後,往往會嚇自己一跳,搞得自己孩子都開始疏遠他了。
比如:孩子晚睡半小時,她就會聯想到經常晚睡影響記憶力與健康,影響上學,甚至影響到升學與將來找工作...
(注意:各位同學提問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年齡、性別、問題存在時間等關鍵因素,不同人群的問題,解決方式存在一定的區別)
中國有句俗語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樣就會息事寧人了。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總喜歡將事情無限放大。
放大化,最典型的體現在身體上,例如有的人睡不著覺,失眠了,這本沒什麼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對他來說,這不是好的兆頭。睡不著覺,就意味著睡眠不好,睡眠不好,明天早上工作就不好,這工作不好了,誰不定被老闆罵。這樣自己的前途就不好走了。
一件小事,被自己一放大,立馬嚇壞自己,再次強迫自己睡覺,但越是這樣越睡不著,便陷入了死循環當中。生活中,有很多這樣類似的事情,民政局統計,因為小事而離婚的比例逐年在上升,這無疑讓人感到擔憂。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明白自己「放大化」看待問題是不對的,想改,但又每每的改不掉,那麼當我們在遇到這個問題時該怎麼辦呢?......
在這裡,周老師給出自己的看法。
在生活、在工作、在一切狀態下出現的放大化,都是我們內在感覺自己的力量不足,想要通過外在的一些理由來證明自己,「我沒有做錯,我很有價值」,所以我們才會刻意的放大化這個世界。
就像小李同學問的這個問題,當他把自己的想像加入到對孩子的評判上,把整個問題放大化之後,媽媽就有足夠的理由去證明自己沒有做錯。「我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掌控他,我的力量就回來了」。
這種想像還會出現在我們的工作中,當我們的領導對我們進行批評,我們就可以放大化領導「意圖」,「想給我穿『小鞋兒』,想讓我『背鍋』,甚至想要排擠我」。
這種想像是挺解氣的,但是我們內在對於這個事件的精力與時間消耗,以及所帶來的結果並沒有解除掉。
我們總想通過外界的一切來證明我們有價值,讓外界的一切來證明我們是好的,可是我們不能自己認可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證明自己是好的。
我們覺得只要某件事情的理由不夠充分,自己就會被置身在一個矛盾之中,自己不想承擔這樣的責任,每一個人都不願意有這樣的壓力。我們都是趨利避害的,因為我們感覺自己不夠安全。
如果我們自己感覺自己是安全的,我們就會以勇敢的狀態去面對這個世界。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可以去接受這個挑戰的,我們就會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當成一個理由讓自己產生情緒,去進行放大化處理,已及通過放大化來證明自己沒錯。
這是在不安全的基礎上更深化了一步,當我們講出很多理由的時候,就證明我們現在所做的不是錯的,最起碼證明我不是有問題的,這就是我們想要結果,得到被別人理解。核心就是我們在工作當中完不成目標,我們會先說一堆理由,但並不會先說解決方案,就是這個原因。
那怎麼樣去進行解決呢,我的建議是:
第一部分,先覺察自己現在從內心比較排斥的是什麼。就比如說我們現在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非常的焦慮,那我們就先找出焦慮的原因、你想解決的根本性問題是什麼?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還是孩子和我們對抗?我們鎖定了一個問題之後,就這個問題進行解決,而不是把這個問題無限的擴大化讓自己更焦慮。這樣就能更容易讓情緒得到平和。
第二部分,當我們覺察到這個問題的根本、也想要去解決的時候一定要求助。要多向經驗人士,或者專業的老師去做諮詢與學習,如果自己的焦慮情緒一直存在的話,一定要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或者是生命教練來幫助自己。來度過這個情緒焦慮期。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你還對自己感到焦慮,歡迎以留言的方式告訴我,我將更有針對性地為你解答~
以上觀點僅為我個人觀點,希望我的建議能夠幫助到各位同學。
了解更多心理學的日常應用,專業解答你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請關注我的公眾號:周震老師的心靈麥田
推薦閱讀:
※心理醫生:全職太太的「心病」多是清閑惹的禍
※看心理醫生7個提醒
※心理醫生尹寧:你真的了解抑鬱症嗎——真實案例分析
※坦誠直面你的心理醫生
※渴望成為心理醫生的重度抑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