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育孩子嗎?
教育孩子是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說它古老是因為自人類出現以來就有了教育下一代的問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更是把教育子女作為頭等重要的大事。比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故事千百年來被廣為傳頌,就說明了中國古代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家庭教育不僅具有人生軌跡的定向作用,還具有長期性,因此,家庭教育越來越被家長重視。許多父母都認為,在培養孩子方面實在「輸不起」,特別是獨生子女,一步輸了全盤皆輸,於是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有一種現象實在令人擔憂,父母培養孩子並不遂願。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沒有掌握家教的藝術和方法,有想法,但行為卻不到位。沒當家長之間,就經常聽家長們說:「當家長真難!」難嗎?不就是教育教育孩子嘛!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自己當上了家長後,才覺得沒有經過系統培訓,「無證」上崗,缺乏家庭經驗,做起家長起真的是太難太難了……怎樣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呢?許多父母到處尋找「靈丹妙藥」。其實,你最好是相信你自己,你自己就有「埋藏寶石的土地」,只要你肯學習、鑽研,就會成為教育家。要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辦法。編者以為作為家長必須做到以下四條:第一,真誠一致。第二,移情理解。第三,無條件悅納。第四,正確引導。總之,家庭教育既包括教育的動機、內容,也包括教育的方法、手段。這本《你會教育孩子嗎?——37個話題幫父母解疑釋惑》是對孩子教育方法的集大成,37個問題,既涵蓋了家庭教育的目的、意義、功能、也涉及了家庭教育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諸多方面。此外,這本書舉例生動、鮮活,資料翔實、豐富,行文也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確實是一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佳作。
第一章 關注孩子的情緒
1.孩子為何愛哭
一個成人的情緒表現,有許多是由他幼年時期的情緒生活來決定的。哭是孩子表達情感和體驗的一種方式,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現象的獨特情緒反應,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絕不會無緣無故地哭。哭,表示兒童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不愉快的情感。
從心理方面來看,造成孩子哭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
1.由懼怕和恐慌引起的
如:3歲的剛剛本來不怕貓狗等動物,有一天,媽媽帶他去串門,不料剛一進門,一隻凶狗飛也似跑來對他們汪汪狂叫,剛剛嚇得大哭,後來一見到狗就哭,看到貓也害怕起來。由此看來,做父母的要格外當心,勿使孩子受到強烈刺激而驚恐萬分,不能自持。
兒童生活經驗少,所處的環境應以熟悉優美為宜,即使到一陌生環境,父母應避免讓兒童遭受不必要的刺激。另外,做父母的不要用孩子懼怕的語言如「狼來了,再哭狼會把你拖走」和敘述恐怖的故事等嚇孩子,這樣的威嚇雖然會暫時不讓孩子哭,但也會給兒童日後情緒異常埋下種子。
所以,父母不慎的行為和言語,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若孩子驚懼的時候,不要再增加刺激強化兒童的情緒反應,重的聲響和陌生的環境,會加劇兒童的驚慌,當兒童情緒激動時,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安靜,以減少刺激的強度。
2.由身體疲倦造成的
許多兒童疲倦時常常哭鬧,即使不哭,也不愛玩耍,且易發脾氣。這種吵和鬧是他疲倦的緣故。孩子生病時,也常常哭,很易發怒,怕見陌生人,怕聽太響的聲音。
若孩子不好好玩耍,做父母的這時應細心觀察他,是他身體疲倦還是生病了。若是睏倦,抱一抱哼一曲催眠曲,孩子就會安靜入睡,有病要及時治療。父母要了解兒童哭鬧的原因,切忌孩子一哭就嚇他、罵他,孩子不舒服又要遭責罵,不是很冤枉嗎?
3.在屋內待得太久所引起的
有些兒童長時間待在房中,會常常哭鬧,若帶他到門外和曠野玩玩,就會心情愉快。另外有許多父母,深恐兒童爬行會跌傷或把衣服弄髒,便禁止爬行,豈知爬行能使背肌充分發展,是學習行走的最好練習。父母剝奪了兒童的動作自由或在兒童跌傷皮肉時加以不必要的譴責,都會使兒童哭泣。父母應以鼓勵的話語支持兒童的學習興趣。
4.當孩子不高興時,父母不應暗示他哭
如:許多父母看到孩子跌倒,就慌忙跑過去說:「哎喲,孩子疼不疼呀?」經父母這麼一說,孩子本不怎麼痛,也會因此而引起悲感,大放哭聲。小孩跌倒,要讓他自己爬起來,不要引他哭,說聲不要緊就可以了。倘若傷了皮肉,敷點葯就可以了。另外,當孩子做了錯事或打破了東西,孩子已經不好意思了,就不要大加責罰,逼他或暗示他哭。
5.孩子以哭要挾時,父母應加以拒絕
許多孩子要東西,常常以哭表示,父母因他哭鬧,就拿給他。從此,他要東西,嘴裡不說要,竟以哭來要挾,又有許多孩子因為「所求不遂」而以哭要挾父母。孩子的這種脾氣是由父母平時縱容而成。倘若孩子平時以哭要挾時,父母就拒絕他,他就無計可施,只得不哭了。父母不能一聽到孩子哭,就滿足他,那他就以哭為慣技了。哭聲刺耳,非但不雅,而且是不好的習慣,做父母的應毅然拒絕。
除了上述這些來自孩子心理方面的原因外,導致孩子產生哭的心理的還有家長的一些原因:
1.家長因為孩子體質嬌弱,怕孩子受傷害,事事遷就孩子,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
不良後果:孩子膽小,怯生,什麼事都不敢嘗試,遇到困難便向父母求助。
對策:家長應多帶孩子出去走走,例如去公園,不但開闊孩子眼界,還能增加孩子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也可帶孩子爬爬山,以次來鍛煉孩子勇敢不怕苦的精神,另外,多鼓勵孩子與年齡相近的幼兒一起玩,如果孩子還是很怕,家長要對孩子說「沒關係,勇敢點」不要責怪孩子,要鼓勵她,告訴她「你會喜歡上小朋友的」家長也可以做出表率,比如,家長先與別的小朋友玩,然後帶動孩子與別人交往,切忌急躁的心情或是抱怨的態度,如果家長看到孩子一直沒有好轉就嘆氣的話,孩子會很敏銳的察覺到你對它的反應和態度。這樣反而會加重她的心理負擔,即使她已經萌生想與別人交往的意願也已經在無形中扼殺了。
2.孩子是早產兒,體質差,又是父母來之不易的子女,所以父母難免呵護倍至,關愛有加。只要孩子提出了要求,就盡量的滿足她,但一旦孩子有什麼要求家長沒有及時滿足或不能滿足時,孩子就會用哭的形式來「要挾」或「索取」家長無奈的情況下只能妥協想各種辦法來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眼淚變成了她的一種「武器」而且還屢屢獲勝。
不良後果:孩子會任性,愛發脾氣,聽不進別人的勸說。
對策:家長要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與兒女之間的關係,把這種溺愛,寵愛轉化成理智的愛,客觀的愛,愛的太狹小,不但使家長身心交瘁,也剝奪了孩子自身發展的空間,家長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如果孩子的需要是正確的,一定要給予滿足,但如果是無理的,就要制止並且堅持,如果家長一味的妥協,則不利於培養孩子對是非觀念判斷的能力,易形成自私跋扈的性格。
3.家庭成員的教育不一致,每個人對教育的不一樣認識。媽媽認為孩子哭鬧需要嚴加管理,二父親則認為需要細心說教,然而兩人背道而馳的做法,對孩子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不良後果:孩子會越來越膽小,易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
對策:家庭成員要統一思想,相互聽取對方好的教育想法,為孩子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氣氛,孩子在一個平等,相互尊重關愛的環境里,才會學到與人交往相處的技能,身心才會健康發展。
成長中的孩子,幾乎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感表現,他們有時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但是,如果他們把哭當作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遇到困難就哭,並在心理上對哭產生依賴的話,這樣,會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首先,經常處於消極情緒狀態的孩子,他們的身體各器官都會受到抑制,影響正常發育。
其次,哭不利於孩子形成積極有效的人際交往方式。如果和別的小朋友在玩遊戲時不知道怎麼和別人商量,遇到困難就會哭的話,長大後也很難學會和別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處。這種交往方式會發展成為退縮的個性傾向或以極端的行為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現實衝突,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節奏。
再次,孩子經常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到父母的情緒,使他們產生自責和無力感,「人家的孩子好好的,而我怎麼就帶出了這麼愛哭的孩子?」進而影響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使他們缺乏足夠的耐心,形成孩子與父母之間消極情緒的不良循環。
當孩子哭的時候,做父母的應該分析一下哭的原因和止哭的方法。兒童哭的原因不一,止哭的方法也應隨機應變,如能防患於未然,找齣兒童哭泣的原因,有效地阻止兒童的哭泣,可有利於培養兒童樂觀獨立的快樂情緒,同時也避免家長遭受兒童哭鬧的煎熬。
面對愛哭的孩子,家長不妨採取以下方法和策略:
一、冷處理
面對幼兒一些無原則的要求,家長要堅持不同意或不理會,讓幼兒放任的哭,待幼兒冷靜下來之後。再與她分析為什麼沒有滿足她的原因,並要求她下次不許提出這種無理的要求。
二、條件對換法
如果孩子哭鬧不止的話,可以先答應她的條件,但同時也要求他答應你一個條件並告訴他如果她的事沒做到就會有一個很嚴重的後果,當然我們成人所要求的一定要是孩子能夠辦到的,比如下次你見到某某小朋友要打招呼等,以次來進行交換,另外我們答應她的事也一定要做到,這樣才有信服力,以此來改善孩子任性脾氣大的特點。
三、分散注意法
在孩子哭鬧時,家長可用分散法來引導孩子,例如她平時愛聽故事愛做的一些事,都可以現在用上來打消她剛才不合理的想法以及做法。
四、鼓勵法
鼓勵和表揚永遠是培養一株小苗最優質的沃土,在鼓勵和賞識的氣氛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與您會越來越貼心,當你們的心近了,孩子則更願意與你交流,你的想法,她會更願意採納,孩子也會變得更溫和,當她與小朋友友好相處時,當她不再隨便哭鬧時,當她很勇敢的和別人打招呼時,你都可以說「孩子,你真棒,媽媽很喜歡你現在的樣子」,相信孩子們會高興的重複做這些事情,知道行為定型為止。
如果孩子是因受挫而哭的,家長可採取以下方法:
(1)理解、愛護孩子。在孩子生氣時,成人應該用溫和的語言開導孩子,讓孩子知道成人了解他的感受。成人還應告訴孩子,生氣時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允許孩子以恰當的方法發泄消極的情緒。如:痛哭一場、跺腳、敲打枕頭、畫一幅發怒的圖畫,大聲說「我很生氣!」等。這樣發泄出來合乎心理衛生。教育孩子生氣時不能丟玩具、打人、向大人發脾氣等。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差,極易分散,很容易被新奇的東西、事情吸引。如兩個孩子為爭奪一件玩具而生氣、大哭,成人可拿一玩具給其中一個孩子,或將其中一個孩子帶開到別處玩。
(3)幫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成人要告訴孩子,世上不會事事都讓自己滿意,一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生氣是沒有用的,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帶孩子郊遊,擴大知識視野;帶孩子登山,鍛煉孩子的毅力,儘早幫助孩子形成堅毅、開朗的良好性格。
總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舒展的眉眼和綻開的笑臉。健康、快樂的孩子常有積極、愉快的情緒,年輕的父母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積極、開朗的情緒、情感,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成為身心健康的一代。
2.孩子生氣時怎麼辦
父母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某一天,你一向乖巧的女兒突然和你硬碰硬地大吵了一架,或你一向勤奮好學、成績優秀的兒子,突然有一天宣布他逃課一天,還打算跟老師抬杠,你一定很生氣,想要給孩子點兒顏色瞧瞧,甚至你會火冒三丈,想要好好懲罰孩子。
可能你一向規規矩矩的孩子,突然把自己關在房間拚命摔東西,任你喊破喉嚨也不開門,此刻,你肯定有一種想把門劈開進去揍一頓的慾望,如果某一天你真得遇上了這樣的事,請你不要大驚小怪,忍一忍,讓孩子痛痛快快地發泄一回,做一件孩子認為「驚天動地」的事。
每個人都會有憤怒的情緒,孩子自然也不會例外。父母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如同你了解晴天和陰雨一樣,隨時洞察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和成人一樣,有時候也會生氣,父母的「命令」未必有效。事實上,孩子將憤怒的情緒適當發泄出來,是一種保持心理衛生的有效方法。因為憤怒的情緒不能長期壓抑、積累,否則一旦爆發起來,將是不可收拾的。
九歲的大衛不想去看牙醫,他很生氣,激怒了他的姐姐蒂娜,她對他說:「噢,大衛,長大點!」大衛更生氣了,行為變得更加令人討厭。
她的媽媽對蒂娜說:「大衛今天很煩,他擔心去看牙醫。現在他需要我們所有人的體諒。」就好像變魔法一樣,大衛馬上安靜下來,他去看了牙醫,沒有再抱怨。媽媽的回應是針對大衛煩躁的心情,而不是他讓人討厭的行為,這使得大衛感到放鬆多了,因此也就不再那麼討厭了。
在這個小事件里,幫助孩子平息怒氣和遭受挫折的兩種方法正好形成對照,一種是使怒火更盛,一種是消除怒氣。
這就告訴家長,孩子生氣是正常的反應,父母不應粗暴地干涉,應該弄清楚孩子生氣的原因。父母不妨抱著一顆童心,去體會孩子的感情,以增進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為冷靜處理問題打下基礎。記住,此刻千萬不要急著說。來看看下面這位母親是怎麼面對生氣的女兒的。
米里亞姆12歲,從劇院回來後,心情不佳,很生氣:
媽媽:你上去好像不開心。
米里亞姆:我非常生氣!我坐得很靠後,根本什麼也看不到。
媽媽:怪不得你不高興,坐得那麼靠後就沒什麼意思了。
米里亞姆:當然沒有。而且,有個高個子傢伙就坐在我前面。
媽媽:那更是雪上加霜了,一直坐在後面,還有個高個子擋在你前面!那真是夠糟了!
米里亞姆:確實夠糟。
米里亞姆媽媽的回答中,有幫助的地方是她沒有批評米里亞姆,也沒有提意見,只是接受女兒的情緒。她並沒有問任何無用的問題,例如「你怎麼不早點去選一個好一點的位置呢?」或者「你不能請那個高個子跟你換一下座位嗎?」她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女兒消除憤怒的情緒。
通常,孩子們還不懂得如何控制情感與發泄的技巧,所以,父母應該先了解什麼是困擾孩子情緒的原因,並教導他們發泄氣憤的其他方法。這可能有些困難,因為小孩子生起氣來,往往很難控制。在這個時候,父母經常不知道從何入手,究竟應該先解決孩子深層的問題,還是先緩和孩子的怒氣呢?
要考慮的問題:
1.如果連你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請記住那句古諺語:「欲醫人,先醫己」。
2.當孩子正在氣頭上,盡量用和緩的口氣與他交談,否則你自己可能也會暴跳如雷。
3.如果孩子並沒有摔東西或傷害他人,你可以耐心地等待他自己平靜下來。你應該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並隨時能幫助他。
4.精神病專家大衛?維斯格特指出,憤怒的背後往往掩藏著身心受到傷害和傷心。想想是什麼傷了孩子的心,而不是過度地關注於他的憤怒。
面對生氣的孩子,父母不妨試著採用以下幾招: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發脾氣,馬上給他玩一些需要動手的玩具,如搭積木、拼圖、串珠等,也可以和他一起看圖畫書,讓他把興奮的情緒轉移。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責備孩子小心眼、沒出息,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更沮喪。
(2)允許孩子發泄不滿
孩子哭鬧時,要讓他的不滿情緒得到發泄。如讓孩子說出他的不滿,父母表示理解並給以安慰,有利於孩子心理上的放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此時切勿強行制止。
(3)給孩子表達憤怒的方式
孩子由於受生活經歷和能力的限制,常常不知該如何表達和平衡自己的情緒,認識不到只有在不侵害他人的情況下,才能適當地發泄自己的不滿。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也要用正確的宣洩方式,如可通過唱歌、大聲說話等將憤怒表達出來。
(4)和孩子講道理
要跟孩子講一些他可以懂的道理,態度要溫和,不能被孩子的壞情緒帶動,繼而做出過分的反應。如果遇到孩子敲自己頭的情況,可以告訴他,敲痛頭要上醫院看病。
(5)給孩子一個愉快的生活環境
輕鬆的環境對孩子很重要,哪怕父母遇到難以解決的生活問題,也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生活環境會感染孩子的情緒,輕鬆的氣氛使他隨時能夠自由、放鬆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6)培養多方面的興趣
在孩子心情好時嘗試一些新的遊戲活動。有時,孩子不喜歡某些遊戲是因為不熟悉遊戲規則或不擅長,父母的引導會改變孩子對這些遊戲的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嘗試新遊戲時,家長要儘可能陪在他身邊,給他以鼓勵。
(7)多讓孩子與外界接觸
經常帶孩子參加兒童或成人的社交活動,並有意識地教孩子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如怎樣結識新朋友,如何與小朋友在遊戲中合作,如何解決遊戲中的分歧等。
當孩子表示憤怒時,父母如果能解決引起孩子惱怒的深層問題,孩子的怒氣就會自然消失。但是,有時由於孩子的脾氣很難控制,父母往往很難與他們討論深層的問題,孩子一般也不會配合。建議父母首先讓孩子安靜下來,再跟他們交談。
3.孩子怯懦、膽小怎麼辦
在眾多的獨生子女中,多數孩子活潑好動,能言敢為。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孩子膽小怕事,平時沉默寡言,不願跟大家一起玩,沒有同齡孩子那種愛動、貪玩、好奇的特點。他(她)們靦腆,說話聲音低微,主動要求少,不敢一個人外出等。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孩子膽小。孩子為什麼會膽小呢?
造成孩子膽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種怯懦膽小的兒童有的是由於缺乏自信,有的則是由於過於崇拜大人,對大人的評價過高所造成的,有的則是兩者兼而有之。
有人認為在那些抱有自卑感的兒童當中,有的是因為植物神經失調,有的則是受後天的環境影響所致。後者主要是因在家裡受大人的嘲笑過多,得不到大人的信任,因而失去了自信心;還有的則是因為家裡管教過嚴,大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能力發展是一個過程,因而往往武斷地認為「凡是父母說的孩子就必須聽」,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對大人的命令或旨意稍有違背或不從,就會遭到嚴厲的批評。長此以往,這種兒童便會成為缺乏獨立性的怯懦膽小兒。當然,面對這種嚴厲的管教方式,有的兒童也會想辦法對付,甚至乾脆不予理睬,我行我素。當然這種兒童多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獨立發展的人格。
有的父母在表面上看對孩子並不嚴厲,但是他們在生活習慣上或其他方面卻十分嚴格苛求,他們對孩子的淘氣頑皮往往不予理解,認為只有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方式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為了迎合父母的要求和習慣,也就不知不覺地成為「怯懦膽小兒」了。這種兒童通常被稱為「循規蹈矩」的兒童。這種兒童乍一看來似乎是遵守紀律表現很好,但這不過是他們的表面現象而已。
身體虛弱的兒童,也常常容易產生自卑感。由於身體不好,他們很少積極地到戶外參加體育活動。即使偶爾想到戶外活動,又由於大人們擔驚受怕,一再勸誡:「出去會感冒的,不要去」,「衣服要多穿點」……如果孩子固執己見,結果出去後真的感冒發燒了。孩子就會由此而自慚形穢,失去自信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當這種兒童走出家門,來到學校時,自然就會表現為「怯懦膽小的兒童」。
那些在家裡受到過度保護和溺愛的兒童也容易成為「怯懦膽小的兒童」。這是因為這種兒童依賴性很強,缺乏自立能力,到了外面在沒有可以依賴的大人時就成了怯懦膽小的兒童,而且長此發展下去即使有家裡的人在身邊也會變得怯懦膽小,不能出眾。此外,在家裡受到溺愛的兒童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因而不願意到不能滿足自己要求的集體中去活動,只能一味躲進家裡我行我素。這種兒童平時很少有機會與同伴一起玩,在家裡有爺爺奶奶的寵愛,父母也十分嬌慣他們。這種情況在老來得子或獨生子女家庭中表現得特別突出。
有的兒童心裡隱藏有不能告訴大人的秘密,因而時常報有一種負罪感,他們要麼老是迴避大人,要麼成天提心弔膽、少言寡語。這樣也會變得戰戰兢兢,不敢見人,成為怯懦膽小的兒童。< div="">
推薦閱讀:
※什麼才是真正的為了孩子而不離婚
※我從來不讓孩子爭第一名!努力考7-17名最有出息
※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乾貨】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竟然如此簡單
※管教孩子的家庭規則:一切行為均有相應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