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我心疼你們把人生都砸在我身上
1
引起群嘲的學霸媽媽
能上新聞的學霸級人物,一般引來的要麼是萬人捧,要麼是萬人踩。很不幸,最近一個姑娘和培養出她的媽媽,成了後者。
據新聞報道,這位學霸黃同學高中就讀於南京外國語學校(高考大省江蘇最好的高中之一),大學保送了復旦英語系。母女二人是在公眾號「南外家長幫」組織的線下課堂上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驗。
這一分享可了不得,新聞一出,迅速被網友找出了各種槽點。
不僅是種種細節體現,媽媽從小就陪伴女兒學習,並且對女兒的學習抓得很嚴——
女兒還有常人難以企及的學習境界:在大家都想辦法偷懶、摸魚、用各種娛樂活動放鬆的時候,她卻將學習本身視為一种放松。
刷數學題累了,不是去玩一會兒,而是換成語文、英語,這也是放鬆了。
說到為什麼要這麼努力,母女倆的回答也頗有點諜戰的意思:有些人表面上雲淡風輕,背地裡一定是往死里學,你不這麼努力不行啊。
「南外高中的很多學生在學校看起來都在玩,參加各種活動什麼的,你問同學前一天晚上幹嘛的,他們可能說看電視劇、玩遊戲,實際上絕不可能,肯定都在學。南外的學生就是這樣,別人看不到的時間裡,他們都在學。」
而媽媽作為女兒背後始終如一的支持者,更是做出了一般人難以做到的犧牲——全力照顧孩子的起居和學習,十多年來放棄了單位旅遊、所有的聚會,甚至家裡的電視機十年都沒有開過。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請回答1988》里的阿澤爸爸,因為怕打擾到自己的天才圍棋選手兒子,看電視都把音量放得極低,十幾年如一日。
但……人家至少還是看電視的。
看到這樣一個學霸後,輿論炸鍋了。
有人嘲諷這種付出的「性價比」:這不就是死讀書嘛,看她這麼拚命苦讀了十幾年,還以為終於考上了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呢。南外這麼好的學校,上復旦並不至於吹成這樣。
也有人秉持了一貫的對應試教育培養方式的厭惡,紛紛質疑這種生活中只有學習的生活,有什麼意思?會不會只能培養出來考試機器?
但小編查閱了一下這次講座的原文,發現事情可能沒有大家腦補得那麼可怕。
比如黃同學過的並不是沒有任何課外活動的書獃子生活。相反,她在學校里參加了不少活動,並不是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所有活動都圍繞學習和高考進行的人。
而被大家的詬病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因人而異的。誰也不能保證,是不是有人真的享受並適合於這樣的學習方法。而且天資過人的學神畢竟是極少數,別人通過努力取得滿意的高考結果,我們也不能隨便抹殺這努力的意義。
如今的輿論傾向是崇拜天賦型的「學神」,而瞧不上通過過人的努力取得好成績的所謂「學霸」。但不考慮實際情況的「反學霸」,都是耍流氓。
現在的共識只是不提倡盲目推廣「過於應試」的教育方法,看客也大可不必太過針對這個女孩已經走過的人生。
2
「無私奉獻」是永恆的代溝
比起那讓很多人敬而遠之的學習方法,其實更讓人有代入感而心生感慨的,是新聞中那個全身心為女兒奉獻的母親。
這種奉獻也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理解不了的。讓90後、00後設身處地地想一下,有朝一日你全部生活重心都要圍著孩子的學習轉,自己推掉所有和小姐妹的聚會,再也不出去旅遊,連電視都不能看?
可以算是生不如死了。
有人也許會說,這就是中國父母身上很常見的奉獻精神啊——看看今年的熱點話題里,有多少次主角是為孩子掏心掏肺的家長吧。
主導了這些網路熱點的,最老的也是80後了。但是他們勾勒出的這一代中國父母,是會為了孩子擺出自己所有的資源爭取一個家委會席位,是竭盡全力在家長群里拍老師的馬屁……身上有1,恨不得掏給孩子10。
多少人以前想過,以後我當媽了才不會那麼操心,他愛咋咋地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系家長——
結果真輪到自己當家長了,陪孩子寫作業能氣到心梗。
今年五月,有機構還發布了中國首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排在前五位的,有三個都和自己的孩子有關:
焦慮孩子的健康,焦慮上學問題,焦慮各種能威脅到孩子人身安全的因素。
但是,為人父母的焦慮=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與精力奉獻給孩子嗎?
這份報告呈現的恰恰相反。在接受調查的中國媽媽們的焦慮下,其實隱藏著失去屬於自己的生活的無奈和不滿。
然而在幾代人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人為人子女時,感受到的是爸媽無止境地在自己身上投入精力。
小一點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像新聞中那個媽媽一樣,把自己的空閑時間全都放在了孩子的起居學習上:盯作業,盯課外班;學樂器哪怕插不上手,回家後也要虎媽式監督;對孩子的奧數題無能為力但必須要在旁邊扇扇子、端茶遞水。
在最關鍵的高三一年,有些家長會選擇全職陪讀,專門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全部休閑生活,過得很清苦。
有的家長為了給孩子鋪好捷徑,會在各種機會見縫插針,動用各種小伎倆讓老師給孩子安排個班幹部噹噹,能有什麼資源都一定要精心運作,把它轉化為讓老師多關照自己孩子的資本。
傳統觀念中,母愛、父愛就該是絕對無私的。老一輩的父母也默認了,自己的這種精力和物質上的奉獻是理所應當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即便那時的我們只是個小孩,有時會覺得說不上來的不適:爸媽,你們真的不用為我付出到這個地步啊。
如果父母對孩子傾注的大量愛與關注,已經讓父母失去了自己私人生活的空間,也讓孩子感到了壓迫感,這種奉獻會不會把「愛」扭曲呢?
最近的青春劇《你好舊時光》里就有個很寫實的例子。
一個優等女生的媽媽,在生活、學習的個各個方面像保姆和私人家教一樣對她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和監督,也為了她當班幹部、競選學生會以及高考加分,極盡遊說奔走。
女兒一直對這種超負荷的母愛感到困擾卻沒有辦法反抗。後來,因為女兒早戀被抓,媽媽之前走的後門全都失去了意義。女兒被失望又憤怒的媽媽罵急了,吼道:「算我欠你的行了吧,(失去的加分)我高考給你掙回來不就行了」!
這想想真的很悲傷: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基本、最真摯的親情,為什麼會在一方的不斷付出後,被理解成「誰欠誰」的關係?
3
爸媽,你們操的心讓我難過
有人會說,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難免會操太多心。而且無私奉獻本就是一種本能,連動物都舐犢情深呢。
但是如今中國的家庭關係現狀是,太多人長大了,卻依然能感到來自爸媽密度過高的情感投入和奉獻。
有一種過於無私奉獻的家長,是月嫂保姆型。
這種家長通常和「巨嬰」捆綁出現:孩子老大個人了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爸媽也無怨無悔地還像照顧小孩一樣為他打點好一切。
那次刷屏朋友圈的「番茄炒蛋廣告」惡評如潮正是這個原因:大家覺得這樣的爸媽太可憐了,養了個大兒子,半點兒生活自理能力沒有,還得半夜三點爬起來教他做番茄炒蛋。
當然,很多時候保姆型家長也是迫於現實無奈:在大城市打拚的年輕人實在是沒有精力同時工作又帶娃,只好讓家鄉已經退休的爸媽出山,把他們接來看孩子。
整個社會太拿這種現象當理所當然,卻忽視了父母無償而辛苦的付出。這些老人們很少會主動吐露自己在陌生大城市的孤單,也鮮少有人關注這個越來越龐大的群體。
這種親子關係往往是小時候爸媽無私奉獻的延續,它就像一場豪賭,賭的是這個從小無條件接受巨大付出的孩子,長大後懂不懂感恩,懂不懂體諒父母的付出。再好一點的,能及時調整這種不對等的付出輸送管道。
但如果做孩子的早就對索取爸媽的付出習以為常,那麼這些嚴重不平衡的付出與索取關係,很容易誘發大齡熊孩VS悲慘父母的悲劇。
還有一種過於投入精力的家長,是包辦人生型家長,始終在孩子身上有操不完的心。
孩子去外地上了大學或是工作,媽媽每天都要聯繫、事無巨細地了解生活細節。稍有聯繫不上的時刻,就要給所有的同學朋友打奪命連環call。
到了婚姻這種人生大事上,過於操心的父母簡直把它當成了最要命的心病,吃不下睡不著,整日把逼婚大事放在嘴邊心頭,把和孩子之間的交流磨得只剩下祥林嫂一般的怨念。
有人結婚了,卻苦惱於爸媽經常不打招呼就殺到自己家裡,張羅這張羅那,完全不在意小家庭的獨立空間。
還有的家長,心頭已經為孩子規劃好了最理想的人生道路,不想讓ta在外面漂泊、吃苦,希望能把ta一生置於自己的羽翼之下保護,苦心經營許久卻唯獨忘了尊重孩子自己的志向。
以上這種困擾的前提是,孩子自認主動與父母聯繫、溝通的頻率無愧於心。但爸媽索要情感回報的需求和孩子的認知不對等,對孩子的期待也帶有很強的控制欲,這就常常造成令人窒息的結果。
這些在孩子身上過載的情感負荷,是因為對於那些過於操心的家長來說,哪怕長到80歲,他們也不敢完全相信你已經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因此他們不得不活到老、付出到老,決定自己任何時候都有責任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和指路燈。
當然,家長能力範圍內為孩子提供資源和便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哪怕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年輕人最怕的是他們放棄了對自己生活的關注,還做出了很多物質上的犧牲。
他們去相親角風吹日晒,生活里省吃儉用,勸他們吃點好的、買點好的,比登天還難。他們寧願委屈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也要把對孩子的關注和付出放在第一位。
這些付出往往會在那些關於價值觀和人生選擇的衝突里,變成爭吵時的枷鎖和砝碼:我怎樣怎樣,都是為了誰啊?
親情每每落到這樣的質問上,總是傷人心的。
做孩子的也不是白眼狼,很多時候都不忍心去指出父母過於強烈的無私奉獻帶來的困擾。可是他們其實特別希望,比起全身心地為孩子奉獻,爸媽能多在意自己的生活一點,把自己的幸福指數和孩子的關聯,降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範圍內。
很多人都在心裡憋著這樣一句話:爸媽,我知道你們很愛我,可我更希望你們能多愛自己一些。
4
界限模糊,傷害的不止是親情
不管是保姆式家長養巨嬰,還是控制型家長過於干涉孩子的人生,這些過分投入的母愛父愛其實都反映了這些家庭關係里,存在個體和個體之間糾纏不清的界限。
中國式無私家長最被人詬病的一點,就是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生命和意志的延伸,為他付出過分的操勞、過分的指點,而不是一個有邊界的、需要被尊重獨立意志的個體。
而接受著無私奉獻的孩子就像是永遠被這模糊的結界擋在世界門外,只能依靠父母去理解和應對這個世界,缺乏自己進行價值判斷和情感反應的機會,難以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而在「無私付出」中長大的人,可能還會受到它別的影響——
不知不覺間,就繼承了這種「我為了對ta好,忍不住侵犯ta的邊界而不自知」的行為。
這樣的人,在進入到別的親密關係時,會不自覺地套用爸爸媽媽無條件地對自己好的模式。無時不刻地想為對方打點一切,對方做什麼事都過分操心,覺得對方吃喝拉撒都需要自己的保護……到頭來,感覺自己不是在喜歡一個人,更像是為ta當爹又當媽。
超負荷的付出得不到回報,還有可能陷入自怨自憐的情緒:我都對你這樣這樣了,你為什麼還是那樣那樣……我這麼做都是為了誰啊!(很耳熟了)
殊不知這可能壓根忽視了對方的需求和喜好,自己一直是在自以為是的陶醉中轉圈圈。
邊界意識的缺乏,把大家都弄糊塗了:要知道,人和人之間不是各不相關的孤島,但也不是連體嬰。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這種根深蒂固的家庭關係模式,但發現了問題,也未必就能立刻抽身。
年輕人在抱怨爸媽對自己傾注了太多關注時,也需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到從他們手中分離出來、做一個獨立的人?
現在的很多人嚷嚷著自己需要獨立人格,不想被爸媽干涉人生,卻沒有發現,其實自己很享受得到爸媽不計回報的付出,常常沉浸在爸媽給的特權中無法自拔。
所以,想要真正和爸媽「和平分手」,大概不是那麼簡單的讓爸媽別再管自己就夠了。
正視這個問題,需要的是平和而有效的溝通,是大家對彼此多一些理解。甚至做孩子的年輕人也許需要多付出一些努力,去扭轉這些不夠健康的關係。
畢竟大家正視問題的初衷,是希望愛我們的長輩能從自己的人生里獲得更多幸福,而不是依賴於對他人的持續付出。
也希望每個人能在親密關係中,獲得的真正的平和與幸福。
推薦閱讀:
※眼淚留給最心疼我的人
※大冷天竟然讓妹子穿成這樣,心疼呀
※22對明星夫妻檔曾同台飆戲,心疼最後一個角色
※【心靈物語 - 有的鞋,穿了腳疼,丟了心疼…】
※美文雅句:誓言再美,也比不上一顆融入生命的心;承諾再多,也比不了一直心疼你的人。有一份懂得,便會溫暖心懷;有一份聆聽,便會驅走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