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1 本文行家:簡直總之,因為時代所限,雖然甲骨學是中國「舊學」走向「新學」的標本,但早期甲骨學沒有建立起科學的研究體系,天生營養不良,卻已經長成為一個老人,讓我們今天在甲骨學的科學化道路上障礙重重。甲骨文是怎樣一直被當作「卜辭」的?那麼,甲骨文是怎樣被定義為卜辭的呢?這個問題在流傳於世的主流資料中很難找到直接的答案。令筆者非常驚訝的是,如此重大的甲骨文性質判斷,怎麼會沒有專題論述?倒是章太炎先生曾經發出過極端並且錯誤的質疑,他認為甲骨文是偽造的,至少是無法辨其真偽的。此後,再沒有人質疑甲骨文作為文物的真偽,但是,也沒有人質疑過甲骨文的卜辭性質。甲骨文性質被定為卜辭,筆者分析有如下兩點原因。第一,確實有占卜痕迹和典籍記載的文獻根據。一般來說,甲骨文字的背面,往往是鑽鑿燒灼而成的所謂占卜痕迹;也有雙面都刻字的,骨片居多,龜甲居少;也有隻有刻辭而沒有鑽鑿燒灼痕迹的,但是情況比較複雜,不排除作偽的可能;還有隻有鑽鑿燒灼痕迹卻沒有刻辭的。以上各類各占出土甲骨總數的比例不詳,第一類占絕大多數。根據傳統甲骨學的推斷,甲骨成為卜辭載體,是有較為複雜的程序的。首先是要把甲骨處理乾淨、修整好,其次是鑽鑿,然後是燒灼,最後是刻辭。實際上這些程序今天已經很難還原,舉例來說,鑽鑿的工具是什麼?為什麼有的鑽孔很圓,有的卻很不規則?燒灼到底是整個燒烤還是局部灼燙?再比如,到底是先刻辭再燒灼,還是先燒灼再刻辭,還是交替進行的,或者二者之間並無聯繫?另外,清晰辨認甲骨文確實讓人頭疼(特別是墨拓本),刻辭表面除了文字以外,還分布著各種紋路,這些紋路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好像很少有人歸類。我的歸類是:1、沿著龜甲天然的吻合線路在外力作用下(比如鑽鑿的打擊力、燒灼的膨脹力、埋藏堆壓的重力、自然風化的理化張力)裂開的,獸骨的裂開主要是因為骨質及其骨密度的不同而產生的應力線(帶)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2、龜甲表面的天然線路。3、人工刻劃的線路。4、完全由於外力的作用並未沿著原有的自然線路而產生的裂紋。早期著錄(即使是現在的著錄)中很少著錄不刻文字的背面,所以更搞不清楚這些裂紋的性質。搞清楚裂紋的性質非常重要,它關乎甲骨文是卜辭這個重要命題是否成立,下文將加以詳述。不管怎樣,甲骨文確實與鑽鑿燒灼痕迹是緊密聯繫的,一正一反的關係,這是鐵證,也是甲骨文被認定為卜辭的重要依據。早在商代之前,就有了所謂的甲骨占卜一事。此事並無文獻史料記載,卻有考古發現。1952年鄭州二里崗(屬二里頭文化,距今3800年左右),就出土了有鑽鑿燒灼痕迹的卜骨,其鑽孔很圓,不是所有鑽孔都被灼燙過,骨面有一些裂紋,與鑽孔和灼燙高度相關,但沒有發現文字。卜骨旁邊還伴隨有銅製器物兩件,被推斷為鑽孔的工具。人們只能理解這樣的行為不是偶然隨機的,而是有意所為,並且推斷這就是商人占卜之濫觴。然而,沒有文字記載表明:商或更早,就已經有占卜活動存在。《尚書》、《禮記》中關於占卜活動的記載,都是關於周代的,而且,《周禮》是一部未被施行的方案,其中所設置的角色可能來自於現實,也可能來自於想像,而不少學者至今仍質疑《周禮》的來源,認為這是漢代經學家們的杜撰。至於《左傳》中的記載,則更是戰國期間的事情。當人們發現了大量的出土甲骨後,結合《周禮》、《左傳》的典籍記載,就認定甲骨上的痕迹應當是占卜的痕迹,再參以《史記》中對占卜技術的詳盡記載(太史公有《龜策列傳》,但有錄無文,文為唐人補記),進一步證實甲骨文就是商代帝王占卜的記錄。第二,沒有形成科學的研究體系,甲骨學先天營養不良。即使考古發現了商以前的卜骨(這也很難說,因為占卜這種行為很多元化,不能看見一根有鑽鑿燒灼痕迹的骨頭就斷定這是古人的占卜行為遺迹),周代以後又有占卜的典籍記載,也無法斷然下結論,甲骨文就是卜辭,因為缺乏嚴密的科學論證。即使到今天,也很難講甲骨學界已經具備科學思維體系和科學方法體系,遑論甲骨學早期階段。早期建立起的非科學體系,一直深刻地影響著甲骨學,以至於後來無法撼動業已形成的框架。首先,早期的甲骨文研究僅被當作文字考據之學,僅被當作私學。今天的甲骨學,已經必須有考古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文字學、語言學,甚至生物學、信息數據化處理等眾多學科的共同參與,因為甲骨文這個研究對象早已超出了「古文字」範疇,它是一個綜合信息載體。在早期,甲骨學也僅僅是幾個古文字學家私下裡研究的東西,實際上更類似於一種收藏行為,在收藏之餘,鑒賞一下它上面古怪的文字而已。這樣的學問是很難深入、嚴肅、成體系的,因為並不需要負責任。在發現了甲骨的文字史料價值之後,也沒有將研究轉化為公共學術平台,造成了甲骨資源的重大損失。因此,作為古文字學的一個分支,作為一門私學,甲骨文在發現早期,很難吸引真正有研究力的學問家加入進來,從未形成過合力,看到出現頻率極高的字中,有的像「王」,有的像「卜」,就輕率地將甲骨文定為商王卜辭,而且就這麼研究下去了。其次,早期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和學術背景缺乏現代科學支撐。最早,甲骨文字學屬於金石學範疇,學者的知識背景往往是國學為主,他們對現代考古學、現代歷史學、現代哲學、文化人類學等西方學術體系較為陌生。比如第一個考釋甲骨文字的孫詒讓,在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等方面都有成就,卻對現代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體系涉獵不深,這當然是時代所限。再比如王國維,曾修研西方哲學、心理學、倫理學、文學等,學貫中西的知識背景曾一度使他在甲骨學研究領域中頗有創新。他以地下出土的甲骨文材料為主,與傳世文獻互校互證,歸納出商代帝王世系,和文獻所載基本相合,從而證明《史記·殷本紀》可信,在當時以顧頡剛為代表的疑古派風頭正健的大潮中,獨立而不倒,這種以地下材料印證紙上材料的方法被稱為「二重證據法」。然而,天不假年,最該深入的時候,王國維卻自沉昆明湖。相當多的早期研究者,對古文字學浸淫深厚,或者說,當時釋讀甲骨文,就是古文字學家的事情。面對新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他們所能使用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字形類比法,也就是調動大腦中、書本中儲備的《說文》小篆和兩周大篆,來比照甲骨文的字形,從而考釋甲骨文。這種考釋方法當然在很多場合都會生效,因為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大前提,甲骨文字是先秦漢字的源或者至少是流,它們之間應該有形體上的一致性或者相關性,至少在造字方面有著內在邏輯的一致性或者相關性。然而,由於時代的變遷,特別是文字使用場合、文字載體、書寫工具的截然不同,二者之間的一致性很難呈現,相關性也隱含模糊。事實上,甲骨文與小篆相比,少有形體一致者,即使與兩周大篆甚至商鼎短銘相比,也很少有形體一致的。因此,用形體類比法釋讀甲骨文,必然有疏漏。如果疏漏出現在關鍵位置就問題大了。比如,因為金文中的「卜」與甲骨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卜」字形體較像,故將其隸定為「卜」,假如是錯的呢?我們能夠排除這種可能性嗎?再比如「貞」,如果不是「貞」而是「鼎」呢?甲骨文字的傳統辨識體系恐怕就會因為這兩個字的誤讀而垮掉。因此,字形類比法是一個起點或者契機,它可以引導出假設,但絕不是系統的、科學的方法。甲骨文最早被認定為商王卜辭,也許就是因為早期學者用字形類比法認出了「王」與「卜」這兩個字,再後來,就很少有人懷疑這兩個字。於是,商王卜辭的大輪廓、大語境就順理成章而少有人懷疑了。再次,陳陳相因的師承關係。在中國,學生推翻導師的學術體系,很罕見,他們能做的往往是闡發和維護、最多是完善導師的學術體系。師徒相授是其時私學乃至公學的基本路數。到了今天,學生更要維護師承關係,因為,你不維護,就不能過答辯,不能升職稱,那你還在學校里怎麼混?和你一起做研究生的,人家10年前就升教授當博導住教授樓了,你呢,還是騎自行車回你的講師樓,丟不起這個人啊。同時,甲骨學需要很長的時間積累,等到把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之後,才可能看到一點皮毛;等到對這個體系有了深刻認識,已屆不惑之年;可能已經發現了很多破綻,但是不能揭開它,因為這很有可能造成原有體系的徹底瓦解,不僅毀了導師也毀了自己,因為很難再建立起一個新的體系。可見,目前已經看上去很成熟的甲骨文體系是多麼脆弱不堪一擊。
甲骨文合集封面最後,著錄的零散孤陋。特別是在早期,甲骨文著錄極為零散。早期的幾個研究者,所研究的對象不是全部的甲骨文,而是自己所收藏所見過的甲骨文,此乃「冰山一角」。「窺一斑而知全豹」是可能的,那是因為以前見過全豹或者心中本來就有全豹。而商人的契刻、商人的文字體系,卻是前所未見,這就需要最廣泛的全景式的涉獵,但恰恰正如前述,作為一種能夠價值倍增的民間收藏品,甲骨文沒有像後來那樣成為《合集》,而後來有《合集》的時候,甲骨學已經成為體系動不了了,因為《合集》的編纂方法就是在一套已經定型了的主觀思維體系下進行的,而不是客觀呈現。好有一比,在需要好工具的時候沒有,有了好工具之後,傢具已經湊合著打好了,不再需要好工具,只是這傢具太寒磣了。著錄不僅零散,而且孤陋。早期完全是拓片,不是照片(事實上,那時照相機在中國使用已經有50年,並不罕見,是完全可以利用的科學手段),有時候附帶摹本,但是先入為主的時候,摹本就不是完全摹,而是有自己的揚棄了。就算後來有照片,也很少有記錄是多大,更少有著錄記有契刻文字的部位。比如說背面,就很少有著錄。另一個孤陋之處就是缺乏考古信息,很多甲骨已經失去了來源,不知道是某年某月出土於某地,出土時的自然狀態如何,地層坑位信息如何,周圍的環境如何,與其他的甲骨之間、遺迹之間關係如何,等等。還有,很多甲骨是為了商業利益作偽杜撰而來,是贗品,卻很可能成為研究的對象。總之,因為時代所限,雖然甲骨學是中國「舊學」走向「新學」的標本,但早期甲骨學沒有建立起科學的研究體系,天生營養不良,卻已經長成為一個老人,讓我們今天在甲骨學的科學化道路上障礙重重。題外話:筆者非常憂慮的是,到現在為止,中國都沒有從「舊學」走向「新學」,而直接接駁的「新學」,又往往是皮毛而不是本質。
刻有文字的商代龜甲上一篇:甲骨文解讀之痛(二)下一篇:甲骨文解讀之痛(四)
推薦閱讀:
※紫 微 格 局----解讀4
※詩詞丨十首詩詞,解讀十個別樣李白
※社保卡怎麼用?權威解讀在這裡,不知道這些您就「虧」了!
※「華夷之辨」解釋,以及「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解讀
※解讀《彼得座右銘》
TAG: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