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大師
一真言阿闍黎寂色學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號為蓮花生。其後又從瑜伽師樂天及瑜伽母樂持學無上部法。他曾周遊印度廣訪密法大師,成為佛吉祥智的四個證得現法涅槃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為燃燈賢、極寂友、王種羅睺羅)。他又從吉禪師子學法。據智慧海王所著《蓮花生傳》載,他又從吉祥師子學大圓滿法以後曾到中國的五台山學習天文曆數。他的上師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禮五台,他的同學無垢友也到過漢地。所以蓮花生一派傳授的教法有很濃厚的漢地禪宗色彩。吐蕃赤德祖贊即位後,由寂護舉薦入藏傳法。他入藏的時間,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結論不一。據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於750年由印度啟行至尼泊爾,752年至拉薩,秋季開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組織翻譯。約於804年離藏,在印度的達羅毗荼傳法建寺達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終。由於他對藏傳佛教所作的巨大貢獻,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養造就人才很多,傳說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贊普和臣民25人,如虛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寧波、智童、柱德積等人均為當時有名的譯師。著述收入甘珠爾及丹珠爾的有8種。寧瑪派的密部經典由他主譯的很多。後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發現的經典多數題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傳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經。仲敦巴·甲哇迥乃(1005-1064)
藏傳佛教噶當派創始人。西藏堆壠(今堆隆德慶縣)人。出身於富豪之家。幼年從師學習藏文,後去康區師事名僧賽尊,還向一印度人學習梵文。阿底峽抵阿里古格後,即決心迎請阿底峽到前藏傳教。自此,一直師事阿底峽,但終生未出家。阿底峽逝世後,他在聶當(今西藏曲水縣境內)主持悼念阿底峽的活動,並在聶當建立俗稱卓瑪拉康的神殿。1056年初受達木(今當雄縣)地方人士之請,在熱振(今林周縣境風)建熱振寺,是噶當派的第一座寺院。弟子中以博多哇、京俄哇、普窮哇最為著名,並由博多哇和京俄哇分別傳出噶當派的教典、教授二支派。 瑪爾巴(1012-1097)
藏傳佛教噶舉派塔布噶舉支派奠基人。原名卻吉洛追。西藏洛札人。15歲時到牛古壠寺從卓彌·釋迦意希學梵語,後欲從卓彌學道果法,因需奉獻多金而作罷。不久,變賣家產,先後多次赴印度、尼泊爾,從那饒巴、彌勒巴(或譯密則巴)諸師學密教「喜金剛」法(亦譯「雙喜金剛」法)、「密集」、「大印」等密法和經典。返藏後,在卓窩壠定居,授徒譯經,兼營農、商業。一生未出家,有譯師稱號。1077年,米拉日巴從其門下,經過6年8個月的觀察,以米拉日巴「根器」可成就,而向他口傳全部密法。後米拉日巴又傳塔布拉傑。至塔布拉傑時,形成塔布噶舉支派。噶舉派授徒傳法時,注重師徒口耳相傳,始自瑪爾巴,以後成為此派之傳統。瑪爾巴按印度密教習慣,穿白色僧裙修法,後來白色僧裙遂成為噶舉派世代相傳的袈裟式樣,故噶舉派俗稱白教。塔布噶舉支派建立以後,被尊為初組。米拉日巴(1040-1123)
藏傳佛教噶舉派早期代表人物。生於貢塘(今西藏吉隆以北)。原屬瓊波家族,自其祖父定居貢塘後,稱米拉家族。幼時喪父,家產被伯父霸佔,隨母過貧困生活。成年後,為報仇雪恥,習本教咒術,據傳曾咒殺伯父及其眷屬、親友30餘人,並毀壞全村莊稼。後因懺悔殺人毀稼之「罪孽」,改宗佛教,拜噶舉派始祖瑪爾巴為師,矢志習受密法,注重實際修持,以苦修著稱。故人稱他為「米拉日巴」,意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據說他從瑪爾巴學到「拙火定」法,冬季只穿單布衣即能抵禦嚴寒,一生為傳教遍游西藏各地,門徒眾多。晚年聲望很高,施主與追隨弟子更多。84歲時被人毒死。他的傳教方法獨特,常以歌唱教授門徒。後由其弟了收藏整理成《米拉日巴道歌集》,在藏族中廣為流傳。「道歌」雖屬佛教內容,但寫人敘事多採取比喻手法,文字清新流暢,對話生動雋永,對後世藏族詩歌發展產生過影響,在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地位。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
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藏族學者。原名貝丹頓珠,意為「吉祥義成」。昆氏家族貝欽活布之長子。幼年從其三伯父薩迦派大師扎巴堅贊學法,從受近事戒,改名貢噶堅贊(慶喜幢)。後又拜1204年入藏的印度那爛陀寺寺主釋迦室利為師,習佛教經論,受比丘戒,通達大、小五明,被稱為薩迦「班智達」(大學者)。據傳,印度人綽切噶瓦等曾進藏與他辯論十三天。最後失敗,拜他為師,皈依佛門。南宋嘉定九年(1216)任薩迦寺寺主。淳祐七年與闊端會面,議定西藏各地方勢力歸順蒙古政權的條件,並致書西藏僧俗領袖,陳述利害,勸說歸順,為西藏宗教領袖與蒙古王室建立政治聯繫之第一人,對西藏歸附蒙古政權,促進統一全國大業作出過貢獻。圓寂於涼州,生前將法螺、衣缽授與發思巴。主要著述有《三律儀論》、《正理藏論》、《薩迦格言》等,在藏族佛教史和文學史中均占重要地位。發思巴(1235-1280)
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又譯八思巴、拔思發、帕克思巴、發合思巴、八合思巴,義為「聖者」。幼從伯父薩班·貢噶堅贊學佛法。1244年隨伯父至甘肅見蒙古闊端汗。1253年至蒙古,忽必烈奉為上師。1260年忽必烈即位,奉為國師,命統天下釋教。1264年為忽必烈授秘密戒,奉敕制蒙古新字,1269年(或1270)製成,頒行天下。忽必烈送封他為帝師大寶法王。1270年他正式出家受具足戒,撰《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圓羯摩儀軌》1卷,忽必烈親為制序。1271年又著《根本說一切有部習學略法》1卷。1274年末,為皇太子真金著《彰所知論》2卷。1276年又回西藏薩迦寺,1277年於楚彌地方召開佛教大會。1280年卒。元世祖謚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於大都(今北京)建大塔紀念。翰林學士王盤等為撰行狀。布敦·仁欽朱(1290-1364)
藏傳佛教學者、夏魯派創始人。亦稱布敦寶成。元人譯作「卜思端」。原屬綽浦舉派。學習過噶舉、噶當、薩迦等派教法,佛學知識廣博,寫了不少佛學和歷史的著作。其德格片《全集》共26函,200腹余種。對西藏所傳重要顯密經論注釋頗多,並首次編訂了藏文大藏經丹珠爾部目錄。著有《善逝教法史》(亦稱《布敦佛教史》)一書,是研究藏傳佛教發展史的名著。14世紀中,受夏魯地方封建勢力階氏家族迎請,到夏魯寺主持寺務,寺院得以重新擴建,門徒眾多,從此名聲大噪。元朝末年,順帝曾請他進京傳法,未成行。卒後,夏魯寺開始有了轉世系統,學說為其轉世後輩及弟子所承襲。宗喀巴(1357-1419)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立者、佛教理論家。沙彌戒名羅桑扎巴(善慧稱吉祥)。青海湟中人。藏語稱湟中(今塔爾寺所在地一帶)為「宗喀」,故被尊稱為宗喀巴。出身於佛教家庭,3歲時,噶瑪噶舉黑帽系四世活佛乳必多吉為授近事戒,賜號貢噶寧布(慶喜藏)。後隨敦珠仁慶學習經論,並授密教灌頂,稱號不空金剛。7歲正式出家受沙彌戒。16歲前往西藏深造,開始獨立進行宗教活動。25歲時,已深入研究了「彌勒五論」、《俱舍論》、《量釋論》、《入中論》及律藏、五明等,並在寺院立宗答辯,產生了一定影響。31歲時,他為振興戒律,改戴持律者所戴的黃色僧帽。以後弟子們也隨著戴黃帽,因此被稱為黃帽派。36歲開始講經收徒,先後在各地講《現觀莊嚴論》、因明、《中論》、《俱舍論》等。同時系統地研習密法,研究薩迦派的「道果法」、噶舉派的「大手印法」等;學習噶當派的教法及《菩提道燈論》等要籍,終於通達顯密各派教義。他以中觀為正宗,月稱為依止,以噶當派教義為立說之本,綜合大小乘各派顯密教法,結合自己的見解,以實踐和修證為主,建立體系。同時從倡導戒律入手,進行宗教改革,主張顯密教僧人均須恪守戒律、住院,嚴禁娶妻生子,規定學經次第,嚴密寺院組織。並著書立說,撰寫佛教著作;復興舊寺,建立新寺;廣收門徒,挑選繼承人;創立法會,講經說法,宣傳自己的主張,終於形成一代宗風,正式創立格魯派。其改革得到西藏帕竹地方政權支持。明永樂七年(1409),在被明朝岫封為闡化王的所巴堅贊等資助下,於拉薩大昭寺發起大祈願法會,他被公認為西藏佛教界的領袖,格魯派成為西藏第一大教派,藏傳佛教信徒大多崇奉他為教主。後其弟子在各地廣為建寺弘法,以其逝世的十月二十五日為宗教節日。著作甚多,全集藏文推薩版共18帙,160多種。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菩提道次第論》、《密宗道次第論》、《菩薩戒品釋》、《密宗根本罪釋》、《事師五十頌釋》、《中論廣釋》、《辯了不了義信紙》、M密宗戒注釋成就穗》、《囊則敬寺所說比丘學處》、《金剛持道次第秘密樞要解》、《一切怛多羅吉祥集密廣釋明燈論貫注》、《安立次第解說集密要義明釋》、《怛多羅王吉祥集密優婆提舍五次第明燈》等。著名弟子有賈曹傑(原名達瑪仁欽、甘丹寺第一代坐床者)、克主傑(原名格雷貝桑,後追認為第一世班禪)、絳央卻傑(原名扎西貝丹,哲蚌寺的建立者)、絳欽卻傑(原名釋迦也失,為向內地傳格魯派教義的最有力者)、根敦主(扎什倫布寺的創建者,後世追認為第一世達賴喇嘛)、推·喜饒桑布、麥·喜饒桑布、喜饒僧格等。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52
※帶什麼書去西藏最能裝逼?
※我是做西藏青稞酒的,我想知道如何才能打開西藏及內地的市場?
※青海、西藏行之十二 有種令人震撼的大美叫納木措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