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專家媽
2014-3-20 16:27
中國式專家媽的三個特徵,焦慮、焦慮、焦慮。
如果為人妻還可以矇混過關(碰到個契合的人就可以省事很多),那為人母這件事就逃無可逃。特別是在這樣的時代中,想讓自己的孩子不至於淪為犧牲品,責任就幾乎都落到了父母身上,尤其是主要養育人媽媽身上。
在這個背景下,一群中國式專家媽媽應運而生。
我的一位朋友自從懷孕那一天起,隨著孕期進展到孩子出生,就開始了堪比科學研究的上下求索。給孩子吃什麼健康,她從在網上、甚至外文期刊里找各種信息開始,到認識各種有相同想法的媽媽收集信息,然後試吃各大號稱有機農場和綠色食品,豬肉、魚肉、雞蛋的來源要新鮮可靠、可持續。再到如何應對霧霾,可空氣怎麼保障呢,一個文科生生生把自己逼到看懂空氣凈化器的各種參數,研究國內外行業信息,最後她說甚至可以去辦個空氣凈化器公司了。對於喝水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內外礦泉水、礦物質水、凈化水各種品牌進行了綜合評定,至於娃的奶粉、尿不濕、輔食、碗筷、睡袋、母乳餵養……每個都可以出一本研究說明。我聽說有一群媽為了娃吃的蔬菜,結夥搞起了有機農莊,生做成了蓬勃的有機產業。
這樣的研究精神,焦慮是焦慮了點,但是媽媽們迫不得已,不這樣不能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下為娃殺出一條血路來。你能讓娃去醫院隨便用抗生素消炎嗎,你能讓她腸胃功能都不全的時候就吞下化學元素周期表嗎。這不,最近又出了「葯兒園」,身邊一群媽媽恨不得又自己聯合起來開幼兒園了。崔玉濤張思萊微博里天天求索的粉絲媽媽們,把抗生素怎麼用、濕疹膏怎麼用、益生菌怎麼用說得跟專家似的,估計要是她們聯合起來連醫院可能都能開起來。
我娃添加輔食的時候,我不知道去哪買菜,翻翻網頁別人已經用長微博羅列了米是哪裡好,油是哪裡好,胡蘿蔔是哪裡好,媽媽們早已經把淘寶攻略都列了出來。要學的本領真多,有人就總結了,媽媽們必須會的有這些基本能力,淘寶專家、有機食品渠道專家、廚師、營養師、心理諮詢師、老師、司機、保姆……雖然不被GDP認可,但是媽媽們每天忙著創造新價值的勁頭比上班拿工資更熱烈。即便老公有實力,媽媽能全職,工作一點也不清閑,新媽媽不過換了個新行業,而這個行業既沒養老金、保險金也沒有下班時間,沒有同事,更是沒有師傅帶,當然最重要的累還是操心。
朋友的媽跟我說,年輕人不需要感覺壓力大,我們都幫著帶,也不是忙不過來。其實她不知道現在帶孩子跟以前不一樣了,最重要的不是喂飯洗尿片(現在都用尿不濕也不用洗了)這些事,最重要的是新媽媽們在信息和資源方面的要求更多了,由於信息渠道的不佔優勢,老人們已經在帶小孩方面不能夠讓我們依靠了。
退回到80年代父母們生我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把舊衣服改了做尿片,也就是去廠里醫務室做個產檢,市裡醫院也就一兩家,哪有什麼月子中心、私立醫院、德國牌子的奶粉和三聚氰胺啊。你沒有可比可選擇的,絕對就沒有可擔心的,按大家都做的那麼做就可以了。那時候空氣水什麼的,你也完全你不要操心,生個孩子單位也不能開除你啊,幼兒園小學房子都已經給你分配好了。
現在的情況是,媽媽們看著菜市場紅彤彤卻空著心的草莓憂心,看見外面霧霾的天空也憂心,聞到自來水的氣味我也憂心,看著排不上的幼兒園、濫用藥的醫院,全都憂心,想給娃一個好一點的世界,活到現在第一次覺得自己太渺小。什麼都不能輕易相信的情況下,只有自己動手研究了。這還是娃小一點的時候,長大了還有教育問題,那隻可能是另外一本難念的經。
一個媽媽在論壇發帖曬自己海淘回來的一堆產品時,一個新手媽媽回帖,「我第一次看到海淘這兩個字,百度了才知道是去國外網站上買東西,你這些曬單的物品,不是德文就是英文,都不知道是幹什麼的,感覺自己又沒錢又沒渠道,是個相當不稱職的媽媽。」
我才想到那些住在二三線城市,學歷不高,信息來源更少,經濟更差一點的新媽媽們,比我們這些大城市裡的中產更容易感覺「卑微」吧。不瞞你說,每當看到一堆我不認識的嬰兒用品時,我也這個感覺——我是不是個不稱職的媽媽。當媽媽後你會普遍感到一種推力,「攀比」的不是誰更有錢,而是誰能夠為孩子提供更多「確保」,雖然名義上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更是安慰自己這顆「玻璃心」。
當然,在提供更多「確保」的路途上,爸爸的硬實力和媽媽的軟實力同樣重要,的確是拼爹又拼媽。住什麼小區、開什麼車、去哪家醫院排不排長隊、去不去月子中心、用不用月嫂……這些都主要由爸爸的經濟實力提供,至於你娃怎麼吃鈣片、用什麼尿不濕不紅屁股、怎麼培養睡眠習慣、怎麼培養英文繪本的興趣、上國學班還是上華德福……那都是媽媽的實力。據說身邊這群大城市裡的80後新父母,一大半都在啃老中,要麼是經濟支持(不知道現在嬰兒用品多貴)、要麼是勞動力支持(獨生子女自己都不能自理的生活,再加個娃,沒人幫還不瘋掉)。然而他們也越來越認可,父母只是外圍成員,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能提供的也就只能搭把手,要真正把娃按你所想的安全地帶大,媽媽們,只有一邊上著班一邊充滿幹勁地比拼著「學習力」。
你知道孕期和哺乳期我家使用率最高的物品是什麼嗎?
就是那個小mini pad,我太感謝它的發明者了,我能餵奶的時候單手拿著刷啊刷,我要用它來學習知識啊,遇到不懂的問題,趕快趁餵奶娃喝奶的、睡著的間隙上網去查,跟資深媽媽求助互動,找到新的性價比高的嬰兒用品,為了省錢也要去海淘——沒有它簡直不知道如何當媽媽。
我媽說,你怎麼帶娃總是不專心——她以為我利用餵奶間隙玩遊戲。
我實在是冤,就算困得不行了,我也一定要上固定的幾個媽媽論壇看一眼啊,不然不知道錯過了什麼資訊,讓娃倒在了起跑線上。
媽媽們的學習力,其實不是天然的,完全就是逼出來的。我工作中也沒用過這麼多苦力啊,而且學習力也包括如何在帶孩子間隙見縫插針認真學習的能力。比起大塊時間來說,碎片化地管理時間,當一個專家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我開發了下了不少「可聽」的APP,可以上下班途中學習小兒推拿等中醫知識。
這個忙亂的情況下,丈夫和家人的支持尤為重要,如果只有媽媽一個人用最高標準在要求自己,什麼都要研究學習再下結論務必踐行最佳育兒方式和方案;而丈夫抱著觀點是隨便帶帶也會帶大的,怎麼做也無所謂,這就比較矛盾了。遺憾的是現在的夫妻關係也不那麼可靠,在你懷孕哺乳這麼一年多的時間裡,他沒有私下感嘆過家裡又亂又吵、對其他美女動心思就已不錯——啊哈,很多新媽媽們還有這茬憂慮呢。所以,能得到另一半高質量支持的媽媽自然更幸福一點,至少背後有人支持。如果是個「假性單親媽媽」,看起來對你無比信任「帶娃的事你說了算」,其實就是個甩手掌柜不承擔責任,那許多負責任的媽媽更是需要一邊孤獨一邊奮進。
所以真的要感嘆,娃和娃之間的競爭起跑線不是從幼兒園開始的,而是從媽媽的學習力開始的;儘管媽媽們已然在成為專家的路上狂奔,但懷揣的不是驕傲,有時候甚至是委屈、憤怒和恐懼,怎麼辦呢,環境如此,孩子的成長一晃而過,但求無悔吧!
推薦閱讀:
※被寵壞的中國式子女,...
※老照片揭百年前的中國式生活 彷彿奇妙穿越(組圖)
※中國式相親:「北京戶口才配得上我兒子。」
※中國式人情,一種沉重的負擔!
※中國式家長身上的這些「毛病」,都被孟非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