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終點是神學嗎?如果不是,那為什麼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老年都在研究神學?

另外一個世界真的存在嗎?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科學家老年都研究神學,這有說明了什麼?

不光這些科學家研究神學,所有大師幾乎到最後都會走上神學之路,因為研究到最後都會發現世界就是個矛盾體,存在就是個矛盾體,當你研究波粒二象性時,理論告訴你你閉上眼睛世界就是假的,睜開眼睛世界就是真的的時候你為了不瘋狂只能把根源推到神身上。

真的是無知者無畏!

撇開本土道家不談,先從外來佛教開始講起。佛教宗派繁多,修鍊方法亦是多不勝數,而在中國擁有最大勢力的的佛教宗門就是以念佛陀為主要修行法門的凈土宗。在凈土宗的認知中,這個世界是一個娑婆世界,在這世界終生忍受六道輪迴之苦,忍受著世界色相束縛。所以,凈土宗希望通過念佛從而達到涅槃彼岸,凈土中的彼岸就是現實中我們所講的另一個世界。

那麼真的有另一個世界存在嗎?個人見解是存在的,或是說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世界上的大多數宗教都會宣揚另一個世界,但是這種觀點在剛開始是被人駁斥的,直到後來自然科學愈加發展,使之間接的證明了某些宗教的觀點,另一個世界才逐漸成為一種可能。關於神這種掌握天地法則的東西,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無論是神是仙是佛都是人類進化到某一程度的超越普通人類的存在。這些超越普通人類的存在不會被這一世界所局限,他們應該可以感應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然後通過某些方式打開另一個次元的空間大門。我們也都知道現代科學曾經表明另一世界或是說另一次元的存在,全球各地也曾經有人莫名消失,疑似進入另一個世界,但是這些世界只是與我們平行的。而所謂的神學中的世界,應當是高於我們這個層次的並且真實存在世界。

千百年來,人類根據自身以往的「豐富經驗」得知,無論是「先賢大帝」還是所謂的「能人異士」,沒有一個人能夠實實在在、長生不老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如果真有來世就能讓人看到希望,從而使人從容面地對今世生命的終結。人在年輕時,有大把的光陰消耗,所以不屑於死亡。但是人到了老年,自知來日無多。在馬上就要面臨生與死的跨躍時,他們是多麼地迫切希望,能有人明確地告知,有一個嶄新的世界正等待著自己。面對死亡,一般人是無能為力的。這時候,這些年老的、聰明而又有建樹的科學家,為了自己也為了人類,自然要在科學解釋不了的神學上,「胸有成竹」地跨界研究一番。但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他們也沒有給出答案。但我想,沒有答案或許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人類的期許還在。這樣就給這個世界上的芸芸眾生一個自己內心選擇的「權力」。

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晚年介入神學研究,其實並不奇怪。他們是研究,而非單純的信仰!所以,我們該追尋的是,他們為什麼去研究神學?神學裡有什麼引起了他們注意的東西?牛頓研究神學,因為他解決不了「第一推動力」的問題。萬物都在不停的運動中,大至宇宙星辰,小至納米塵埃,都在運動。我們可以說,地球上的萬物跟隨地球一起運動,那地球的運動,何為最先引起它運動的那個原因?同理,太陽的運動呢?銀河系的運動呢?星系團的運動呢?這麼追究下去,誰能說運動的第一推力是什麼?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沒有解決。也就難怪三個科學巨頭會因為追究各自的真理,轉身到神學裡尋找答案。神學裡其實蘊含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智慧,把知識從神學裡分離出來,變成大眾可掌握的內容,其實一直就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和靈感來源。

我堅信另外世界是存在的,自打學了初中物理後。

誰能告訴我,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做圓周運動與行星圍著恆星轉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嗎?

如果電子原子核只是一個微縮版的星球的話,那上面肯定會有更加微縮版的人類。

反之,如果星球只是微縮版的粒子的話,那很多星球就又組成了一個更高更大的人或物。

而目前人類所掌握的分裂微粒的方法也就是核裂變或核聚變,遠遠不能製造出更微小的觀察者穿行於在觀察者眼中如同星球般大的粒子之間。

於是,世界之大,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不仰望星空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內視自己,如何知道自己身中也有三千大千呢?

想了解更多?

推薦閱讀:

阿膠的藥用價值需要更多科學研究來證明
抗癌|治療:素食真的能降低患癌率嗎? 牛津大學研究如此說
集體性事件的命理研究之一
走向語境論的歷史解釋研究
葉幫義:20世紀對陸遊和楊萬里詩歌研究綜述

TAG:科學 | 神學 | 老年 | 達爾 | 愛因斯坦 | 牛頓 | 達爾文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