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金字塔社會之特色
關敏(mshkkhhgy8)提要:中國的等級思想從夏商周一直延續到今天以維持金字塔社會。正如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所言:「自唐虞三代以來,歷世聖人,扶持名教、敦敘人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華夏金字塔社會有那些特色?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克己復禮。他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如何從周?就是「克己復禮」。孔子不顧周朝已沒落、「禮崩樂壞」已不可救藥,拚命恢復的周禮金字塔社會有那些特點?
第一,森嚴的等級制
儒家禮教的基本內容是等級制。《禮記.曲禮》云:「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語言是人與禽獸間的本質區別之一,儒家把鸚鵡之語混同為人語是大錯。儒家這樣作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周禮。子產把禮作為天、地、人的共同規範:「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禮記.冠義》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樂記》)。也就是說,等級特權制度是宇宙的總規律。
儒教一開始就把人和人看成不平等,人一出生便因身份和地位不同而有了等級。禮是一種以血緣為基礎構建起來的等級秩序,屬於不成文的習慣法,在周代乃根本法,它與特權結合,毫無平等可言。儒教禮制內容龐雜,包羅萬象,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無不被禮制囊括於內;分別規定在《周禮》《禮記》《儀禮》三部書中。其所強調的核心是等級制度。如:天子的坐席是五層,諸侯的坐席是三層,大夫的坐席是二層。天子有六軍,大國三軍,小國一軍。這是周代的軍制。統治者的既得利益正是靠武裝力量保證的,由軍隊支撐政府,自然構成黑社會性質的極權統治;六軍的相對優勢,保證了皇帝黑老大的地位。天子有七座宗廟,諸侯有五座宗廟,大夫有三座宗廟,士有一座宗廟。廟宇的數量和規模差別,既確定了特權階層的崇高地位,又划出它們之間的等級。
周禮規定:天子用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在等級森嚴的社會裡,天子主宰著國家大政,諸侯、卿士、庶民都按自己所在的等級規範行事,絕不能越雷池一步。魯國大夫季氏卻用了八佾,孔子怒吼到:「是可忍,孰不可忍?」
按周禮規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之神,祭天下名山大川,祭五祀(即:春神句芒、夏神祝融、中央后土、秋神蓐收、冬神玄冥);諸侯祭本地之神,祭境內名山大川,祭五祀(司命、中罶、國門、國行、公厲);大夫祭五祀(門、戶、井、灶、中罶)。由此看出,即令是五祀,由於地位的不同,具體的內容也大不相同。而士的階層就只能祭自己的先祖。平民、賤民與奴隸,連祭祀自己先祖的資格也沒有!
同是儀錶,說法就不同: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庶人僬僬。同是老婆,稱呼也不相同:天子后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庶人曰「妻」。同是死,叫法也不同: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天子死後七個月下葬,用五層墊席和杭木,用八層隔扇;諸侯死後五個月下葬,用三層墊席和杭木,用六層隔扇;大夫死後三個月下葬,用二層墊席和杭木,用四層隔扇。
諸侯之下士祿食9人,中士食18人,上士食36人;下大夫食72人,卿食288人,君食2880人。次國之卿食216人,君食2160人。小國之卿食144人,君食1440人(《禮記》)。
以年齡分出等級特權。凡養老,……50異粀,60宿肉,70貳膳,80常珍,90飲食不違寢,膳飲從於游可也。……50杖於家,60杖於鄉,70杖於國,80杖於朝,90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禮記》)。
孔子論音樂:「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禮記.樂記》)。音樂的五音也被納入等級制中,真是荒唐!中醫也貫穿了等級制思想,五臟六腑的心被說成是君主之官,肺是宰相之官,肝是將軍之官;藥物也分君葯和臣葯,所謂「君臣佐使」,就是中醫的藥物分四個等級。
儒家的禮儀制度,充分體現了「貴者恆貴,賤者恆賤」的血統特徵和強盜特徵,其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在統治階級內部,以級差確定上尊下卑,拉開他們的距離。
②以禮制禮儀顯示貴族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儀。大到祭祀小到飲食起居一言一行等,都要表明各個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在精神上,它無形中起到一種震懾作用,誠所謂「威儀三千」。《儀禮》都是對士及士以上的貴族的禮制的規定,與平民、賤民和奴隸無關,這就是「禮不下庶人」的來歷。
總之,周禮是維護統治階級既得利益的「通靈寶玉」,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丟失了這「撈什子」,難免要失魂落魄,性命不保!自有周以來,統治者將禮視為立國之本,《左傳.襄公三十年》講:「禮,國之干也」(禮是國家的命脈)。《國語.晉語》講:「禮,國之紀也」(國家的綱紀,根本大法,基本原則)。孔子在回答治國是否有道的提問時,更強調說:「為國以禮!」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恢復周禮,以禮治國!」
「夷狄之有君,未若諸夏之無也」。為什麼夷狄的君主連中原的無政府狀態都比不上呢?因為夷狄中有平等,而華夏即使處於亂世也處處是等級森嚴。孔子多麼地欣賞等級制!
金字塔社會充斥著特權,沒有權利平等。金字塔的底層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只有應付不完的義務;上一個台階,義務就減少一些、權利就增大一些;金字塔的頂層沒有義務,權利趨向無窮大。壓迫來自以等級劃分為基礎的權利制度,權利金字塔從上到下一級壓一級。由於權勢不平等,必然引起物質不平等。權利不平等是人類壓迫的根源。
維繫這樣一個大金字塔,是孔夫子開創的儒學教育的目的,通過教育讓人們自覺地去維護這個等級特權秩序。這教育不限於老師給學生講課,已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可謂無所不在,其效果是顯著的,使人潛移默化地在精神上成為孔教的俘虜,能在不管受到如何不公正的待遇時,仍能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中國古代的等級,不同時期有些許變化,有的等級消失了(如周代分封制下的諸侯),有的等級產生了(如科舉制實行後讀書人正式成為衿士等級),但總的格局未變。
中國傳統社會可分為六大等級:第一等級皇帝,第二等級貴族官僚,第三等級紳衿,第四等級平民,第五等級半賤民,第六等級賤民奴婢。
等級之間差異鮮明,權力、義務截然不同。比如,特權等級(大體相當於前三個等級)總有出仕、免役、贖免之權,在與賤民的訴訟上有受優待之權。
等級監督嚴格,是什麼等級的成員就享有什麼社會地位。等級制度不只體現在政治方面,而且滲透於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門第家規、節日娛樂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一個人穿什麼樣的衣服、住什麼樣的房子、坐什麼樣的車子,就可以大體判斷出他的等級身份。
等級制度綿延在中國人心靈深處鑄成的等級意識可謂系統、強烈而又影響深遠。人們熟知的門第觀、名分觀、血統論等都是等級制度的產物,又都反過來加強著等級制。以血統論為例,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虎的兒子穿山洞」,不過是中國社會結構中貴者恆貴、賤者恆賤之等級現實的觀念反映,――儘管嚴格地說,這個等級現實的不變性只是相對的,中國社會中仍有從低等級進入高等級之社會身份變動的可能。重要的是,從功能角度看,門第觀、名分觀、血統論之類都是支持皇權統治的工具。
《資治通鑒》開篇「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腹心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枝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枝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首論即為求得國家穩定,必須社會等級層次井然有序,君主應居於金字塔社會結構之頂尖,成為眾人之首腦,眾人不過聽其指揮之四肢,而無本身之人格,獨立之意志。司馬光認為最能保持中國穩定的社會結構是:
天
子
三 公
諸 侯
卿 大 夫
士 庶 人
按司馬光的歸納,其基本原則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用以保證統治機器運轉的有效和靈活,求得「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他認為每當這個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被破壞時,天下就要大亂,在上的統治者會喪失特權;在下的百姓更是遭殃,比起來還不如有個皇帝。司馬光總結說:「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皇帝再混蛋,大臣也必須「守節伏死」。
儒家把等級制度說成是萬古不變的理。朱熹認為理是萬物的總根源,在沒有宇宙前,「理」就存在。「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三綱、五常都是「理」所化生,是宇宙中永恆的理,也是道德的最高標準。因此,必須「存天理、去人慾」。「人之一生,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
第二是人身依附,以下附上。
《禮記.中庸》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即制定禮儀和考定文義的權力都屬於天子。帝王制禮作樂的目的是突出帝王之尊,使卑者讓尊、尊者凌賤。周公制禮無非是把人安置在相應的位置上,不要動,一動就亂了綱常。制禮始終貫穿著這樣原則,即「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也。」
「親親」,就是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就是要下級服從上級,必須做到不許犯上,不許違抗。子曰:「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愛親人有遠近之分,尊賢人有等級之分,這就是禮所產生的緣由)。儒教的核心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本是網上的總繩,君、父、夫為「總繩」,臣、子、妻為「網」,網對於總繩來講,除了服從還是服從。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國君是所有臣子的綱,臣子們又是自己兒子、妻子的綱,整個國家便形成了一個以皇帝為總綱的金字塔式的關係網,這個網疏而不漏,每個中國人都逃脫不了。《韓非子》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也」。在這個專制的網中,君、父、夫只有權利而沒義務,而臣、子、妻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君可不敬,臣不可不忠;父可不慈,子不可不孝。」這是一種單向的權利、義務關係,裡面沒有雙向制約,不存在絲毫平等觀念。魯迅說:「兒子跟老子講話,還沒開口就錯了。」在這些關係中只要有了矛盾,就是臣子、兒子、妻子錯了。權力者怎麼欺壓百姓都是對的,都是為百姓好。任何人只要在權力上「高」人一等,就可以肆意侮辱他人。這樣一來,人自然就喪失了人性、只剩下殘暴性和奴性。
三綱之外尚有五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倫之中的兄弟,要求弟弟對兄長絕對服從,這一點在儒教禮制觀念中是僅次於孝道的相當重要的人倫,因此二者常被合稱為「孝弟」。五倫之中的「朋友」,既無血緣關係,又無婚姻關係,應該擺脫父子、兄弟之間的服從關係,平等相處了吧,偏不!儒教硬是用不平等的血緣關係將之強姦了:儒教通過結拜兄弟的方式將朋友擬血緣化、擬兄弟化。還美其名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拜把兄弟,要磕頭、燒香、喝血酒,以年長者為尊,它其實是一種泛家族化的宗教儀式。儒教通過拜把兄弟這種方式使他的等級禮制觀念突破了血緣家族的範圍,一下子放之四海皆準了。
第三,「一個頭腦,全體服從君主」即忠君。
因為周王是既得利益者的總代表,是周禮框架構築的最頂端,只有恢復周王的絕對權威,既得利益者才不會失落,才有飛黃騰達的可能;鼓吹者也能分到一杯殘羹。只有周王的地位得以鞏固,生活在周王陰影下的大小貴族地位才不受威脅;如果周王倒了,必然樹倒狐猻散。所以,孔子極力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聽到這一理論,高興地說道:「太好了啊!假如國君沒有國君的權威,臣子不懂得忠君的道理;父親沒有父親的尊嚴,兒子不肯服從父親,雖然有糧食,我豈能吃得安逸!」這就是後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基礎。
孔子在《春秋》一書中特彆強調的,不非議天子、國君,下級只有「忠」的義務。如何忠君?除了克己復禮,嚴格遵守上尊下卑、上命下從之外,孔子還講了:對上級一定要隱瞞惡行、隱瞞過錯。即「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究其實,三諱的核心是諱「尊者」之過。為親者諱得區別對象,普通民眾為親者隱瞞惡行要受到法律追究;為賢者諱得有分寸,得不觸犯最高當局者利益,否則也有包庇嫌疑;唯其為皇帝隱瞞罪惡才是真的,為刻意製造「聖君」、「明君」、「最高當局永遠正確」提供了思維定式。忠君義務觀念要求臣子們在政治意識和政治行為及價值的選擇上,以忠於君主為基本原則。其上限為絕對忠順,專一而不懈。孔子說:「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為了忠君,孔子又講:「忠君要忠到奴顏卑漆的程度,縱令被別人笑罵也不在乎」(「事君以禮,人謂之諂」)。在1958年3月成都會議上,柯慶施說:「相信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從主席要服從到盲從的程度。」誠可謂得孔子真傳!
荀子說:君子「其待上也,忠順而不懈」(《荀子.君道》)。「事兩君者不容」(《荀子.勸學》)。古代忠臣的典範諸葛亮也說:「二心不可以事君」(《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君臣》)。董仲舒還利用字形構造強調忠君專一不二的必然性,說:「古之人物而書文,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執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春秋繁露.天道不二》)。其下限為不背叛君主。荀子說:「事聖君者,有聽從無諫爭;事中君者,有諫爭無諂諛;事暴君者,有補削無撟拂。迫脅於亂時,窮居於暴國,而無所避之,則崇其美,揚其善,違其惡,隱其敗,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以為成俗」(《荀子.臣道》)。這些認識逐漸形成了固有觀念,演化為普遍的「愚忠」心理,天子神聖不可冒犯,臣子們只能忠順服從。
第四,鼓吹「天命」
翻開《四書》《五經》,天命二字充斥其間:「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生德於予」,「五十而知天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春秋》一書,更多處把自然現象與上天意志聯繫起來。在鼓吹天命的理論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集中反映了孔子天命思想的真諦。在這裡,他充分利用人們對天的敬畏,強調天的意志是絕對的意志,不能違背;大人是天在人間的代表,畏天就得畏大人;聖人是代天立言的,聖人的言論,就是天的命令,必須無條件服從。說天命理論是構築不平等社會的荒謬理論,並不過分。
在中國,只要「等級制、人身依附、一個頭腦、天命」這四樣東西還存在,大金字塔崩潰了,仍會有許多小金字塔;小金字塔還會再構建成一個大金字塔的,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嘛!總有人想從小金字塔的頂尖上升大金字塔的頂尖。
請掃碼給作者以鼓勵
推薦閱讀:
※死刑,應該是痛還是無痛?
※瘋狗不會轉彎 遇到了拐著彎兒跑-社會法制-巴中訊
※這幾月生人,註定能在社會上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腦子是個好東西 可惜你沒有
※大家越來越喜歡土雞蛋的原因,竟是因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