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不要替被欺負的孩子討說法?
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們之間原本不大的矛盾常常升級為抓人、打人甚至咬人的攻擊性行為。被欺負的寶寶家長心疼不已,而攻擊的一方家長滿懷內疚。原本孩子間的衝突是家長們司空見慣的事情,但畢竟現在各家都是一個孩子,自家孩子被欺負了放在哪個家長心裡都心疼。
那麼,當孩子被欺負後,做家長的應該對欺負小夥伴的孩子進行聲討嗎?
我見過一位孩子的奶奶,因為孫子在和小夥伴玩的時候總弱於其他孩子而非常生氣,尤其看著孫子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拿著玩不還的時候,她就及時出面解決問題。 瀟瀟因為奶奶的做法,失去了很多與小夥伴開心玩耍的機會。
我認為瀟瀟奶奶那天對待亮亮的做法確實有些失去理智,孩子之間發生衝撞,總有一方是被欺負了。看到自己的孩子因此受傷,哪個家長都會心疼,但這也是孩子在社會活動中積累經驗的過程。家長此時對欺負自己孩子的小夥伴發火,不但對自己孩子的交往能力培養不利,會造成自己孩子的膽小、依賴心理,同時也會加重孩子的自我意識,更會也使自己孩子在小夥伴心中的印象減分,沒有孩子喜歡跟總是有大人幫助的小朋友玩的。
衝突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必要的體驗,如果讓孩子遠離衝突,事事袒護孩子,甚至越俎代庖,替孩子進行決策,也將導致孩子與人交往能力的缺乏。
我見過一位媽媽的做法對於自己孩子被欺負後的做法更是屬於不依不饒,她甚至把成人的思想灌輸給了孩子,好像誰欺負你,就是惡意的,就該遠離他,不然傷害會繼續。
其實,對於孩子間的攻擊行為,根本不能歸於有針對性的行為。對於被欺負的孩子,家長更要冷靜對待。有的家長看到自己孩子被欺負了,就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對孩子說:「他打你時,你不會打他嗎?你的手是幹什麼用的!」
這樣的教育很容易對孩子造成負面作用,難道讓孩子覺得自己長手就是為了打人的嗎?讓孩子「以牙還牙」去對待交往中的衝突只會令孩子陷入交往問題當中。
因此,家長教會孩子在交往中保護自己才是必須的。父母可以告訴寶寶:「不要怕他,因為你越怕他,他就越欺負你」 。還要教孩子當對方動手打自己時可以抓住對方的手腕或是胳膊,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怕他。也可以在感覺自己不能抵擋的時候,快速離開,到身邊的成人那裡尋求幫助。同時也告訴被打的孩子學會去面對委屈,教她理直氣壯地說出自己的不開心或是直接質問對方。要敢與欺負自己的孩子據理力爭,勇敢的姿態同樣也能震懾對方。
許多矛盾都是可以調和的,孩子間的矛盾尤其如此。對於孩子之間的攻擊行為,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以接納的態度面對,不要過於擔心孩子間的衝突。其次家長要知道,如果在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一味地以成人的力量幫助孩子解決矛盾或是僅僅選擇離開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做法。這樣只能換來暫時的安寧,但孩子卻錯過了積累再次發生這類事情的經驗,從而阻礙了孩子這方面的發展。
家長替孩子討說法一方面會造成孩子的膽小、依賴心理,另一方面會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讓孩子變得自私、霸道。孩子終究是要獨自去適應他們的小社會,做家長的還是要多多引導和教會孩子交往技巧,不要時時替孩子出頭和過多的袒護。讓孩子在多種交往情況下鍛煉,給孩子實現自我成長的機會。(來源:冰凌花語)
推薦閱讀:
※[轉載]為什麼你的孩子老生病(2)?
※老公我們離婚了,孩子怎麼辦?
※怎樣做好辣媽與奶爸: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老公賭博,孩子一歲,我想離婚是自私嗎?
※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 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