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型銀行零售外匯業已入黃昏
唯一一家在零售外匯行業奮戰的大型銀行——花旗銀行預備出售其零售外匯經紀業務CitiFX Pro,這預示著大型銀行零售外匯行業已徹底進入黃昏。為何大型銀行無法在零售外匯中取勝?這是匯商(Forexpress)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全球零售外匯行業獲得長足發展,在巨大的商業利益誘惑下,全球傳統大型銀行躍躍欲試,捨棄了高端機構業務,進入了零售外匯保證金行業。為了快速搶佔市場份額,他們沒有花費太多精力在交易技術、平台建設及客戶開發等方面,而是選擇與具備實力的外匯經紀商「合夥」。
2007年,花旗銀行(Citibank)與盛寶銀行聯合推出外匯交易品牌CitiFX Pro,該品牌作為盛寶銀行的白標夥伴,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提供機構及零售外匯交易業務。
那麼,CitiFX Pro將會成為誰家的競購目標?任何想要收購其它實體的公司,都需要有穩固的資金做基礎。福匯還是嘉盛?抑或其他有實力的經紀商?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在2006年涉足零售外匯行業,並與福彙集團共同研發,推出在線零售外匯交易平台德銀外匯(DBFX)。不幸的是,五年之後,德意志銀行決定退出零售外匯行業,甩掉DBFX出售客戶資產。然而,「接盤俠」不是福匯,而是其競爭對手嘉盛。
在零售外匯方面,巴克萊銀行(Barclays)的表現尚可,但它還是步了德意志銀行的後塵。巴克萊銀行在2012年也曾與福匯開展過合作關係,推出巴克萊銀行的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Margin FX,但還是在2014年選擇了退出。
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曾在2007年以1.4億英鎊購買英國外匯經紀商CMC Market 10%的股份。2010年12月,高盛減持CMC Market 1.41億英鎊股份。目前,匯商尚不確定高盛是否還是這家公司的股東之一。
此外,高盛原本還是英國多資產交易所LMAX的主要股東之一。就在作出這個投資決定不到兩年時間之後,高盛於2012年初退出LMAX,將手中持有的12.5%的LMAX股份拋售給合作夥伴Betfair,並且因此損失了一大筆錢。
事實上,擺在我們面前的是,許多知名大型銀行當初踮著腳趾在這個行業走了走,之後又很快選擇退出。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了呢?
看起來好像零售外匯行業並不是為大型、保守、行動緩慢的大型銀行創建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批富有冒險精神的行業人士創建起來的。這些恰恰是這些大型銀行所忽視的一項重要的技能。伴隨著積極的營銷措施,以及巨資的員工激勵,外匯行業逐漸繁榮起來。說到這裡,激勵員工也不是金融機構的特例。在進入新業務方面,大型銀行的最大優勢是資金雄厚。可是,在零售外匯行業,雄厚的資金不一定是有用的,雖然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監管機構對外匯經紀商的資金本要求有所提高,並且出台了一系列更加嚴格和成本更高的規定。
現在, CitiPro也將被出售的消息一出,在零售外匯交易場上,最可能的競購者無疑還是紐交所上市的兩家大經紀商——福匯和嘉盛集團了。
有人要問為什麼不是別家經紀商,因為CitiFX Pro的客戶近70%都是來自於美國本土,其他國家券商在競購方面可能遭遇監管問題。
推薦閱讀:
※一文看懂銀行理財空轉、票據空轉、同業空轉、信貸空轉
※美女徵婚 銀行家諷:美女會貶值 買不如租
※中國支付清算系統概述(上)
※三口之家如何選擇銀行產品
※九卦| 銀行網金2018展望:忘掉銀行身份,猛烈謙卑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