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賀普仁:對穴用法心得
導 語
腧穴配伍與湯藥組方同樣應該是嚴謹的,穴有各自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藥物組合成為方劑,腧穴配伍同樣成為精妙的處方。國醫大師賀普仁常取「對穴」,即雙穴治療,各取二穴之所長,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內關、足三里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通於陰維。心包經「下膈,歷絡三焦」,心包經與少陽經相表裡,少陽為氣機之樞紐;陰維主一身之里,故內關可以治療胃、心、胸的病變,如對呃逆有很好效果,有調氣降逆之效。
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下合穴,陽明亦屬土,故本穴為土中之真土,具有強壯臟腑、補氣養血、疏通經絡之功用,《靈樞·五邪》言:「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可見其不僅善治吐瀉等脾胃疾患,還可作為調節全身的強壯穴使用。內關和足三里二穴常作為主穴用於胃脘痛的治療中,止痛迅速。
2. 內關、郄門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的絡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因陰維脈也過胸部,故內關穴可通暢心絡,理氣行血。是治心、胸病變的有效穴位。早在《難經》中就有「陰維為病苦心痛」的記載,《攔江賦》云:「胸中之病內關擔。」《備急千金要方》曰:「心實者,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實驗證明,針刺內關穴後,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調整心率。郄門為心包經的郄穴,郄穴長於止痛。二穴相配,可以緩解胸痛、憋悶、心慌等癥狀,治療多種急、慢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心絞痛、房顫、心律不齊、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心包是心的外膜、外衛,附有絡脈,能代心受邪,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故常取心包經的內關、郄門等穴治療心胸病症。
針刺時,用3~4寸長針透刺,由內關透向郄門。
3. 勞宮、照海
勞宮為手厥陰心包經滎穴,心包經起於胸中,最後進入掌中,出於中指端,並從勞宮分出支脈,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勞宮位於掌心,可治療掌部疾患。滎主身熱,善於泄熱,《針灸甲乙經》言勞宮主「掌中熱」,對手掌的痛癢、起疹等有很好療效。
照海為腎經穴,足少陰之脈入肺,循喉嚨夾舌本。若肺腎陰虛,虛火上炎,可致咽喉疼痛、乾咳、咯血。照海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腎經脈氣歸聚於此而生髮陰,通陰脈,合於膈喉嚨,可滋肺腎之陰,清降虛火,故可治療上述諸症。《攔江賦》言其治療「噤口喉風」;《標幽賦》雲照海主治「喉中閉塞」。因其益陰清火,滋水涵木,還可用於治療癭瘤、癭病等疾患。
勞宮、照海配伍應用,可治療口腔潰瘍。口舌為心之苗,故勞宮可瀉心清火,止口舌疼痛,《針灸大成》雲勞宮主「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瘡」,有補腎滋陰之效,取照海益陰填精,引火下行而口瘡可消。心包經五行屬火,腎經五行屬水,水克火,兩穴相配既滋腎水,又清心火,這組穴有補有清,剛柔相濟,相輔相成,充分發揮了協同作用。
口腔潰瘍,俗稱口瘡,中醫又稱為口疳。其特徵是口腔黏膜上出現黃白色如豆大的潰瘍點,數目不等,有劇烈燒灼痛,具有周期性複發的規律。外感風熱之邪;或過食肥甘厚味,心脾積熱;或思慮過極,心脾兩虛;或腎精虧損,虛熱內生,虛火上炎,均可致本病發生。偏熱者,伴有發熱口渴,便結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偏虛者,伴有五心煩熱,失眠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一般來針灸科求治的患者大多已經治療過一段時間,但效果不太明顯者。很多人治療本病大多採用清熱瀉火之法,殊不知本病看似癥狀單一,但如若不抓住根本也很難奏效。本病不僅僅是局部病變,與臟腑有密切聯繫,因此在治療時應注意調整全身,局部與全身並重。《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明確指出「諸痛瘡瘍,皆屬於心」,明代《景岳全書·口瘡》曰:「口瘡……雖久用清涼,終不見效,此當察其所由,或補心脾,或滋腎水。」《壽世保元·口舌》言:「口瘡者,下焦陰火也。」這些著作中對於口瘡的虛實證治進行了詳明的闡述。選用心包經勞宮穴、腎經照海穴治療本病針對了病因病機,故可奏速效,還可配湧泉等一起應用。患者應注意口腔衛生;並少食辛辣等刺激食品,戒煙戒酒,保持充足睡眠。
4. 丘墟、照海
丘墟為足少陽之原穴,具有清宣少陽鬱熱、清瀉肝膽火熱、疏利肝膽之功,臨床應用範圍廣泛。賀普仁用本穴主要治療肝膽疾患和少陽經分布區域內的病變,如膽囊炎、膽結石、帶狀皰疹、疝氣等病,同時治療因肝膽功能失調所致的胸脅脹滿疼痛、目痛、耳鳴耳聾等症。本穴的臨床應用在古代醫籍中已有很多記載,《針灸甲乙經》曰:「目視不明……目翳……兩脅痛,腳廢轉筋,丘墟主之。」又曰:「寒熱頸腫,丘墟主之。」又曰:「大疝腹堅,丘墟主之。」《備急千金要方》曰:「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樞腳痛。」《醫宗金鑒》曰:「膽原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牽引腰腿……足脛難行等症。」該穴為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云:「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原穴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變化,臟腑出現病理變化後在原穴出現反應,根據這個特點我們不僅可以用該穴進行治療,還可以用於診察,賀普仁在針刺前經常觸壓患者的丘墟穴,以感知病情變化。
治療時,賀普仁多取透刺的方法。照海為足少陰腎經穴位,陰脈所生,八脈交會穴之一,與丘墟分別位於內、外踝下。由丘墟向照海方向透刺,以在照海穴處觸摸到皮下針尖為宜。採用先瀉後補的手法,具有疏肝解郁、調氣止痛的作用,達到少陽經氣疏通以利轉樞、陰經氣血充濡的效果。一針刺二穴,可減少患者疼痛,又可增強穴位作用,事半而功倍。
5. 大椎、腰奇
大椎為督脈腧穴;腰奇為經外奇穴,位於督脈下部,當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間凹陷中。此二穴常作為治療癲癇的主穴使用。癲癇,中醫稱癇證,是一種發作性神志失常的疾病,俗稱「羊癇風」。發作時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口吐涎沫,雙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喉間有痰鳴聲,醒後如常人。中醫辨證認為多由肝、脾、腎等功能失調,導致一時陰陽紊亂,陽升風動,痰阻清竅所致。大椎為諸陽經之交會穴,具有協調陰陽、平降逆亂的功能;腰奇是治療癇證的經驗穴。臨床也常配合四神聰共同使用,以增強開竅醒腦之力。
針治時,用3寸毫針,大椎針尖向下,腰奇針尖向上,沿皮刺,酸脹則止。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薦讀】有對象VS沒對象,看完傷心得像個200斤的孩子!!
※優秀設計師的配色心得(值得收藏)
※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07
※太極技擊術心得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讀《壇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