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佛學經典故事1

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當時平分禪家天下,共同接引天下的學生。葯山本來是石頭希遷的學生,一天,葯山問石頭希遷:"三乘十二分教義,我還粗略領會一點。禪門宗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說我實在沒有弄明白,請師父為我指點。"石頭希遷:"這樣不對,不這樣也不對,這樣不這樣總是不對,你怎麼辦?"葯山不知所措。石頭希遷:"你的因緣不在這裡,還是到馬大師那兒去吧。"葯山惟嚴稟受師命,恭敬地去禮拜馬祖道一禪師。還是那些提問。馬祖道一:"我有時教它揚眉眨眼,有時不教它揚眉眨眼,有時揚眉眨眼的是它,有時揚眉眨眼的不是它。你究竟要怎麼理解它?"葯山聽了恍然大悟,便向馬祖禮拜。馬祖道一:"你見到了什麼道理,就行禮拜謝?"葯山惟嚴:"我在石頭希遷老師那裡,就好比蚊子叮鐵牛,不得其門。"馬祖道一:"既然這樣領悟了,就得好好護持。" 有一天,葯山惟嚴在禪坐,石頭禪師見後便問:"你在這裡幹什麼?"惟嚴答到"什麼也不幹。"石頭說:"這樣就是閑坐了。"惟嚴說:"如果是閑坐,就有所作為了。"石頭又問:"你說什麼都不幹,到底不幹什麼呢?"惟嚴答道:"千聖不識。" 一次,惟嚴禪師在坐禪,僧人問他:"師父,你坐著獃獃地思量什麼?"禪師回答:"思量這個不思量。"僧人不解地問:"不思量的怎麼思量?"惟嚴說:"非思量。" 有一天傍晚,惟嚴禪師登山散步,忽然雲霧散開,月亮露出了身影,禪師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了起來。笑聲,傳到了周圍十幾里外還聽得到。第二天早晨有人來問,僧徒們說:"昨夜和尚在山頂大笑。" 刺史李翱聽說此事,為葯山惟嚴賦詩一首: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一滴水 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 ****們都回答不出。 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係,吹走的凈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隻小鳥,在土裡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後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 師傅說:「急什麼,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 師傅答:「沖就沖吧,衝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禪者的祝福 唐朝的龍潭禪師,他少年未出家時很貧窮,靠賣餅為生,無處棲身,所以道悟禪師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給他住。 為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而道悟總是回贈一個給龍潭,並祝福他說:「這是給你的,祝你子孫繁昌!」 他實在不解,有一天他問何故,道悟卻說:「你送來的,我送給你有什麼不對?」 龍潭聽後從此開悟出家,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取之於人要回報於人,得之於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死期到了 一休禪師自幼就很聰明。他的老師有一隻非常寶貴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寶。一天,他無意中將它打破了,內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這時候,他聽到了老師的腳步聲,連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後。當他的老師走到他面前時,他忽然開口問道:「人為什麼一定要死呢?」 「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師答道,「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這時,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著說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說完一休將茶杯碎片交出,轉身而去……

天堂與地獄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白隱反問:「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隱聽後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 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 武士猛然一驚,然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合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 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惹塵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 慧能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是幹什麼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心境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 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 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 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蘇東坡聽後頓時面紅耳赤。

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衊他。 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割肉報恩

出《佛報恩經》

毗婆尸佛像法時,波羅奈國叛臣羅睺謀奪王位,起兵造反,國王羅闍竟至遇害。王三子分茅列土,各守封疆。羅睺既破王城,聲執浩大,驅得勝兵,伐諸王子。第一第二小王因境接近王城,先遭屠戮;第三小王驚倒在地,不省人事,良久方蘇。侍臣力勸避難鄰國。鄰國強大,力能庇護,玉帛往來,素有睦誼。由此往彼,有兩孔道:一路徑直,計程七日;一路迂曲,須十四天方能行到。倉皇間,預備了七日乾糧,隨身攜帶。入宮抱著太子須闡提 ,獃獃的看了一回,真箇是有無限悲懷,一時說不出來。王妃上前問道:「今見王面色慘變,不知有何非常變故,請明白告知。」王言:「非卿所知。」王妃又言:「我身與王,如飛鳥的兩翅,如何遇有重大事,不便聞知?」王答如前。即把太子系在胸前,放開腳步,向外疾走,更不回顧。王妃一看情勢不對,捨棄一切,便服緊追。

他們臨出門時,匆匆忙忙,要想快快的避卻臨頭大難,誰知錯了方向,走到迂曲的長途上來。此路向來少人行走,一路崎嶇,久勺水難覓。走了幾天,糧食已盡,前途尚遠。乞食無門,饑渴交迫,命在呼吸。王及王妃,仰天大哭,竟至失聲。哭罷,夫妻互相計議,不欲三人並死,亦不能三人共生。王妃便言:「願以我身,給汝父子,聊充饑腸,脫此災禍。」王再三思維,無他善法,即依王妃言,拔劍在手,正欲割肉救飢,卻意決手軟,無情的食恣,突然間被天良制止。太子瞥見父王拔劍向母,急忙上前,緊緊抱住父王的手,不肯松放,一面含淚問道:「父王拔劍為何?」父王悲淚滿目,淚珠無數,滾滾拋下,微聲答太子道:「欲殺汝母,取其血肉,以續汝命,並救我飢。」太子放聲大哭,勸阻父王,萬勿出此。且謂世間那有子啖母肉,惟願殺子,救父母命。王聞子言,肝腸寸裂,微聲語子,謂:「子如眼目,何處有人自挑眼目,充作食物?吾願捨命,不願殺子。」太子答言:「出奔主意,原在後望,不求速死。而今前途遙遙,行糧早竭,呼救無門,惟恃自決。舍兒身肉,活父母命,天理人心,惟此為順。」太子又言:「若便斷命,不能經久,血肉臭爛。有方便法,可以取肉,肉不遽斷。願意每日就兒身上割肉三斤,二份供父母,一份還自食,兒命亦可暫保。」父王母后互相思議,言:「我兒孝思,既堅且決,當成其志。」遂揮淚割兒肉。行行復行行,去目的地漸近,再行兩日,便有生望。此時太子身肉垂盡,惟見肢節筋骨仍相連續,余命未斷。父母抱兒,相對大哭,言:「我等無狀,橫啖兒肉,使兒痛苦,一至於此。前路雖近,尚未達到,汝肉已盡,汝命將絕。今日惟有拼此一死,聚死一處。」太子含淚力諫,言:「我父我母將就取食,支持一二日,便可到心中所欲到地方。」父母依言搜割余肉,食竟號哭,與子生離。太子鶴立,望著父母去處,見父母且哭且行,時時回首,直至兩不相見時,方才徑直前去。

太子對父母去處,鶴立多時,覺力不能支,向地面倒下。滿身血跡,且有餘血徐徐滲出。香散十方,荒山飛蟲扔聞肉香,尋香飛至,集太子身,遍體舔食,痛苦萬狀。余命未斷,發聲立誓:「願宿惡餘殃從此產除,自今以往,更不敢作惡造孽。今我此身供養父母,以報厚恩,願我父母得無量福。所殘血肉,施與飛蟲,使彼消除宿孽,機會均等,悉得度脫。」發是願時,大地六種震動。赤日掩光,禽獸散走,大海波立,須彌涌沒。六欲諸天悉皆驚怖,下閻浮提,化作獅子虎狼一切猛獸張目摑髭,咆哮萬狀,欲來搏嚙,不敢逼近。太子見諸獸狀,微聲與語,謂:「汝等欲食,盡可隨意。我不傷汝,何為驚懼?」時天帝釋即復為天帝身,向太子問道:「汝難行能行,難捨能舍。汝作如是功德,為願意升天作梵王耶?抑願作魔王耶?」太子答言:『我願成無上菩提。」天帝釋言:「空有此願,誰當信汝?」太子誓言:「我若欺誑,令我身瘡如終不合;我願不虛,使我平復,血反為乳。」太子此時,滿身瘡口,立即平復,端正倍常。此時天帝釋向太子前,五體投地,嘆言:「善哉善哉!吾不及汝。汝精進勇猛,會得菩提,願先度我。」言畢忽隱,一切猛獸亦不復見。

時父王母后已到鄰國,國王聞知,出城迎接。既相見已,具說上事。鄰王感念太子慈孝,即派大兵,送王夫婦安然回國,並伐羅睺,救民於水炎。行近太子哭別處,父母悲痛萬狀,欲收子屍,歸葬家鄉。到其地時,見太子身體平復無樣,走前抱持,悲喜交集,並問身體平復緣故。太子具以前事豈白父母,父母及諸兵眾皆大歡喜。太子遂同父母共坐大象,還歸本國。太子福深,更得鄰國百練雄師相助,誓師討逆,勢如破竹,克複故國,誅滅羅睺。

捨身飼虎

出《佛說菩薩投身飯餓虎經》

釋迦佛陀在因地上修行時,難行苦行,尚未成佛以前,曾經有一世做乾陀尸利國的太子。那時的佛陀雖然貴為太子,但是卻把榮華富貴看得平淡無奇,如空中浮去一般,只是喜歡遊歷名山大川,訪求得道高人。後來尋著一位聖師 ,聖師聚集了五百弟子,在深山中談經說法。因為太子已經歷劫苦修,根基深厚,一切妙諦,都能心領神會,毫疑障。便參拜聖師,隨問諸大弟子,依法起修。太子穎悟異常,精修猛歷,雖初入山,成就超卓,不落諸弟子後。

時深谷底有一隻母虎,新產了七隻子虎。恰逢天降大雪,虎母抱子卧雪地,不敢片時相離,恐怕母虎一走,七隻子虎,一轉眼都要凍死。但是北風越吹越緊,雪越下越大,接連下了三日,母虎飢困欲死,仍舊下雪不止。可憐的母虎因饑寒交逼,飢極發狂,竟欲吞吃子虎。還好因母子親情出於天性,無情的食恣,這才被制止。此時的聖師與五百弟子,早已證得神通,所以雖不出石室,依然能夠得知飢虎慘狀,連母虎的生心動念,都已知曉。當時聖師與諸大弟子商量:「誰能捨身,救濟飢虎?」太子欣然適應道:「善哉善哉!今日正好酬我的宿願。」說罷,太子便獨自走出石室,踏足危崖,向下一望,見母虎抱子,被大雪掩埋。大悲心不禁油然而生,就站在危崖上面,頓時外遺山河大地,內斷我法二執,入大禪定,立時心境澄澈,證得無生法忍 。太子照見自己在過去無數劫中,所做過的一切為眾生而捨身之事。出定返身後,便到聖師和五百同學前,歡然告別,說道:「我今捨身,願大家隨喜!」聖師道:「太子學道日淺,知見未廣,為何遽然發心捨身?」太子答道:「7弟子於無量劫前,發心救濟苦惱眾生,願舍千身。弟子已舍過九百九十九身,今日舍了此身,可心滿足千身宿願,所以決定捨身。望聖師隨喜!」聖師道:「太子志願意很大,功德很高,必定成佛。成佛以後還望度我。」太子遂毅飼虎去。聖師率同五百弟子,揮淚如雨,送太子到危崖上。當時有富藍長者,帶同地方善信五百人,冒雪入山,齊送供養物品,以結善緣;聞太子投身飼虎事,亦悲哀痛哭,隨太子到危崖。

太子在大眾前發大誓言:「我今捨身,救苦惱眾生命,願所有功德,速成菩提,得常、樂、我、凈 無為法身。未度的得度,未解的得解,未安的得安。我現在這個色身,內中儲滿了煩惱苦趣諸般惡毒。此身久被四大 毒蛇所蟠踞,常為五欲惡賊所摧殘,此身於命終後,每下地獄,受無量苦,所以對這虛幻不實的肉身,應使受苦,勿使得樂。「又發誓道:」今把我生百病,而一切湯藥針炙所不能救治的眾生,來我塔處至心供養,隨病輕重,不出百日必得除愈。我今此言,若果然真實不虛,馬上天降香花,證明此事。」此時天空中曼陀羅花,應聲飛墜,密如雨點,大地震動。太子即解衣纏頭,投身虎前。虎母得菩薩肉,母子俱活。時危崖上面千餘人,望見太子被飢虎吞食,骨肉狼藉,極聲悲號,震動森谷。或有椎胸自撲宛轉卧地,或有立地禪定,或有叩頭慚悔。此時諸天聖眾,亦大受感動,都發出無上菩提心來。一面奏著天樂,異口同聲唱言:「善哉!摩訶薩埵。從此以後,不久當坐道場。」五百同學都發出了無上道意,那位聖師馬上得證無生法忍。隔日,母后派遺使者送食物來山,但見石室中,只有太子的衣裳、傘蓋、缽錫、瓶罐等幾件非常簡單的日用品,不見太子。而四周的學道弟子,也是三五相對的啼哭,不發一語。使者駭極,知有變故,便把一切食物分給諸人,急返王宮,把所見情狀陳訴母后。母后大驚失色,說道:「不好了!我兒遭難了!」於是椎胸大叫,奔走告王。王得警報,泫然昏絕,不省人事。有頃還醒,群臣勸慰,謂:「太子當無恙,入山尋覓,或能再見。願王安心!」國王、王后、妃子眾宮人,與群臣吏民,踏雪入山。中途,富藍長者帶同五百善信迎面而來,含淚告王,言:「太子昨日投身危崖下,把肉身喂飢牙。今惟有餘骨,狼藉在地。」遂返身前去,同到太子捨身處。國王、王后、妃子、宮人與群臣吏民,入聲悲號,震動山谷。國王、王后伏太子屍上,心肝痛絕,昏不識人。妃膝行向前,扶頭理太子發,淚與聲俱出,言:「願使我身碎如塵粉,不願意我夫奄忽如今!」時群臣白王:「太子發大菩提心,以肉身布施,救濟苦惱眾生,非無常怨懟侵逼致死可此,應善為供養。」遂收拾骸骨,出山谷口,就平坦處,積旃檀香,加香蘇油,行闍維法。收穫舍利,起七寶塔。

施毯沐恩

《佛說賢愚經》

舍衛國大長者家,生一妙相女。生時便有細軟白毯,圍裹女身。父母驚異,請術士來家察看。術士言:「此女有大福德。」便題名白凈。白凈女子年紀漸漸長大,所披細軟白毯,亦隨身長大。女貌既端麗,德性又眾,令名四播,遠近豪貴公子託人來求婚的接踵而至,父母念言:「女兒年已長大,當為擇婿,並宜及早預備裝奩,免致臨時匆迫。」即招金細工,為女兒作瓔珞及其他飾物。白凈女見此舉動,便問父言:「鍛這金銀,作何用途?」父告女言:「汝年已成長,嫁期漸近,所以為作環佩釵釧等物。」白凈女急將自家志願,在父母前陳白:「我願出家,不願出嫁。」時舍衛國清信男女出家求道的,盛極一時,白凈女父母親不以為怪,且痛愛其女,不願拂其志,便允所請。於是上門求婚的,一概謝絕。未幾又招成衣匠來家,為作五衣,白凈女勸阻父母言:「我所著衣服,隨身具足,寒暖俱適,不須更制。今縫工既來家,請改做父母應用的衣物。」翌日,父母伴白凈女至釋迦如來前。白凈女五體投地,求為弟子。如來許可,所披白毯,自然化為法衣。付大愛道,為比丘尼,精進修習,不久即成阿羅漢道。

阿難在如來前合掌啟請,言:「白凈比丘尼宿生修何功德,生長者家,何故生時妙毯隨身,出家不久,即成羅漢道?」

如來答方:「過去久遠,有佛出世,名毗婆屍,與諸弟子,廣度一切。時國王臣民盛設供養,舉行盛會,請佛說法。有一比丘,在外勸化,使大眾赴會,聽請法要。地方善信盛行布施,期種來福。此時有一貧苦婦人,名檀尼伽,窮極無奈,生計艱困,典質殆盡。夫婦二人,只有一毯子遮身。夫出外尋食,裹毯行,婦便裸坐破屋內枯草上;婦若出外尋食,夫便在家露坐草蓐。某日勸化比丘至其家,見此婦人,便勸化她說:『佛世難值,經法難聞,人身難得,汝當聽法。』並廣說慳貪布施的報應,謂無論貧富貴賤,皆當發心布施。婦人道:『大德稍住。』婦人急忙進破屋中去,與其夫言:『外面有一沙門,勸我見佛,聽講法要,並為我廣說布施慳貪的報應。我等先世不布施,故今生一窮至此,今當如何為後世種福?』其夫答言:『我家窮困到此,雖有善心,有何物可施?』婦言:『前世不施,今一窮至此。今又不種善因,以後如何可得善果?君今任我,我決欲施。』夫竊自念:此婦或尚蓄有少許私產,我當聽恁她。即答言:『欲施便施,我不阻汝。』婦人即明白告其夫言:『我意欲以此毯布施。』夫言:『我今與汝共此一毯,更相遮身,以尋活計。今若用以布施,豈不坐以待死?』婦人答言:『生必有死,施與不施,都有死時。寧施以死,後尚有望;今若不施,死後更是難堪。』其夫聞此語,貪惑便除,便歡喜答言:『死為分有,快施快施!』婦即出外白比丘言:『大德!可從破牆跨上我屋,上屋時,我當布施。』比丘答言:『汝有信施,汝當面施,以便為汝祝願。』婦人白言:『家無長物,惟此一毯。內無別衣,女形穢惡,不宜露身。』便速入內,隱身門後,脫身上毯,以門掩身,舉毯施與彼勸化比丘。比丘受毯,祝願已,即返身去。

勸化比丘至毗婆尸佛前,出此信施,佛手自接受。此毯非常污穢,尋常人眼光中看來,難以入目。時法會中國王、王后及諸大臣、諸大長者均在座聽講,見此穢物,心中以為佛手不應接受如此穢物。眾人心上作此計較,佛已知曉,便與大眾言:『我觀此會清凈大施。』並 在大眾前,說施者生活惟艱的苦況,及踴躍輸誠的情狀。

王后首先感動,即脫下已身所著之瓔珞寶衣,送與其婦。國王亦非常歡悅,除下已身衣服,送與其夫。使人送去,並請彼夫婦來會。

既來後,毗婆尸佛廣為大眾說微妙法:『凡無心、至心所施微小善因,往後收穗無量善果。猶之粒彀播地,幾次循環生髮,不久便可聚米成山。』時會中眾人聞法開解,悉得脫度。」

如來重複與阿難言:「樂時貧婦檀尼伽,今日白凈比丘尼是。因當時以清凈心施毯作布施功德,故九十一劫所投生處,常有妙衣隨身,一切幸福,無稍缺乏,隨意所至,自在受享。緣於彼佛,聞深妙法,速得解脫,故今得遇我,速得羅漢道。是故汝等應精勤進修,更須至誠布施。」

減程送水

佛陀教化眾生,極重視適應機宜,投合眾生的心理。因此,佛曾舉個譬喻說: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村落,離開國王的都城大約八十里,國王聽說這個村莊裡面,有一口涌水的井泉,泉所湧出的水,其味極為甘美,國王利用自己尊貴的權威,要此村莊天天供應泉水。最初,村裡人民,組織了一個像接力賽的隊伍,勉強送水,可是不久之後,村裡人民,覺得擔水的路程太遠,慢慢覺得疲倦起來,大家都在打主意逃走,那知這件事給村長知道了,村長心裡想: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也不能不想辦法解決,村長挖空心思,想改革這件事;可是想不出適當的辦法來,最後,他忽然靈機一動,便匆匆忙忙的去如集一次村民大會,在開會的時候,村長首先極為同情的發言說:「諸位同胞,今天這個村民大會,最主要的是討論如何改善送水的路程,諸位每日擔水十分辛苦,路程遙遠,我非常同情;唯國王既然分配我們負責送水,如果我們逃了,國王會說我們沒有忠君的心腸,那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如果,我們不改善擔水的路程,又怎能解決每日送水的辛勞?所以我想了很久,只有縮短路程,才是徹底解決的辦法。」

村民們聽說要縮短路程,就感到很興奮,會場立刻表現出歡呼的騷動,於是只聽群眾高聲說:「縮短路程,才是最好的主意,願村長為我們設法!」

「先請諸位安靜,」村長十分有把握的說:「我一定盡我所有的力量完成這個任務,希望大家不要有逃避的意思,我將親往都城,請求國王答應我縮短路程的建議,若我不能完成這個任務,聽任諸位自由的遷往他處,大家說好嗎?」

「很好!」村民們異口同聲的大聲說:「我們一切聽村長的吩咐。」

從產水的村莊到都城,足足有八十里,八十里的路程,是一段很長的距離呀!村長看透了純潔村民們的心,於是善巧問道:「諸位誰知道,我們的村莊到都城,共有多少路程?」

「八十里。」

「八十里真是很長的距離,我一定懇請國王將八十里改為五十里,諸位看如嗎?」

「很好!」村民們喜悅的齊聲應好。

村長將這件縮短路程的事,請求國王批准,國王果然很快的批下來,當國王頒下這個八十里改為五十里的通令時,全村的人民,真是歡欣若狂。雖然有些聰明的人告訴他們說:「路程並未縮短呀!還不是和以前一樣長嗎?你們歡喜什麼呢?」

但送水的村民,卻不相信那些聰明人的話。

評語:

「不用」

生死大事,不能因世間事忙碌而擔擱。平時誦經要專心一意,不可雜夾其他話語。曾有這樣一故事:

在三江有位武官戚公,他向來都奉持金剛經。

有一天,有位部曹不幸亡故了,晚上託夢給他:「大人,明天內人會去拜見您,請求您為亡卒誦一卷經。」

第二天,果真一位婦人悲啼求見:「嗚……,大人,冒昧求見,懇求原諒,只因亡夫託夢,囑卑婦前來祈請大人,為他誦一部經。」

「真有此事,昨夜吾亦有所夢,你不用悲啼,明晨我即誦經迴向給他!」

「叩謝大人慈悲。」

第二天早晨戚公為亡卒誦經。晚上,又夢見那位亡卒。「感謝大人恩德,然亡卒只得半卷經的利益而已。」

「怎會如此呢?我明明誦了一卷。」戚公懷疑著。

「因為當中夾雜了『不用』這二個字。」

「不用?」

戚公醒來很疑惑「咦!不用!我沒育『不用』二字啊!」

「相公,昨晨有遣婢女送茶餅給您,她端了進去,您示意『不用』。」

「啊!我看見她端進來,只是揮手示意,口中並沒說話啊!這心中的『不用』竟起了作用!好!明晨任何人都不得來打擾!」

第二天,戚大人緊閉門戶誦經。當夜又夢亡卒。「感謝大人誦經迴向功德,亡卒已獲超拔了!」

「阿彌陀佛!」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樑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鍊,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臨了圓音寺,看見這裡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輕易間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蛛蛛。佛主停下來,問這隻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鍊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拙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主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主問到:「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鍊,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颳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 又颳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主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朝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主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像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吧。」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  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麼也想不同,佛主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靈魂就將出殼,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麼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準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主來了,他對快要出殼的蛛兒靈魂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這裡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象一下子大徹大悟了,她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完,佛主就離開了,蛛兒的靈魂也回位了,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深深的抱著…… 故事結束了,你能領會蛛兒最後一刻的所說的話嗎?「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長壽王的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名叫長壽;他有個兒子,名叫長生。長壽王以法治國,但從不對臣民濫施刑罰,國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

鄰國有個國王,兇狠殘暴,肆意妄為,搞得天怒人怨,國困民窮,大家都稱他為惡王。

有一天,惡王對大臣說:「我聽說長壽王的國家,離我們不遠,國家富饒,財物無數,又沒有多少軍隊,我們發兵去把它攻下來吧!」惡王聽大臣們紛紛贊成,就帶領軍隊,撲向長壽王的國家。

邊境的官員得到了消息,星夜派人向長壽王示警,要求速做準備,增派援兵。

長壽王召集群臣,對大家說:「惡王之所以攻伐我國,目的不過是要搶奪我們的糧食、珍寶、財物。我如果發兵抵抗,我方軍隊必有死傷。這樣的事我不能做!」

大臣們說:「我們有熟悉戰略、戰術的將領,勇猛善戰的士兵,一定能打敗敵人,而不會有多少傷亡,請大王放心。」

長壽王說:「如果我們能勝利,對方就一定會有大批人員傷亡。對方士兵的生命同樣可貴,你們為了愛戴我,而去傷害他們的生命,這同樣是不應該的。」

大臣們見國王堅持不肯發兵抵抗敵人,只好自己先行組織起來,帶領軍隊奔赴邊境。

長壽王對太子說:「惡王貪圖我國的財富而來攻打我們,現在大臣們為了保護我,要與惡王作戰。兩國交戰,必有死傷,還不如我們兩人偷偷地扔下王位,逃往其它地方吧!」

太子說:「遵命!」

於是,父子兩人在半夜偷偷地翻牆出走,隱居到深山裡。

長壽王父子出走後,大臣們也就不再抵抗了。

惡王順利地佔據了長壽王的國家,他派人到處搜尋長壽王的下落,宣布說:「有誰能捉住長壽王獻來,賞給黃金萬兩。」但一直沒能抓住長壽王。

有一天,長壽王在路旁的一棵大樹下休息,恰好碰到一個從遠方來的婆羅門,也在大樹下休息。

婆羅門問長壽王:「您是哪國人?怎麼會在這裡?」

長壽王說:「我就是這個國家的人,隨便出來玩玩而已。您從什麼地方來?準備到哪裡去?」

婆羅門說:「我是個住在窮鄉僻壤的修道人,聽說你們國家的長壽王,一向樂善好施,救窮濟貧,所以特地趕到這兒來,希望得到一點布施。您是這個國家的人,應該了解情況,長壽王還像過去那樣樂善好施嗎?」

長壽王聽後很感動,心想:「你為了我才從遠方趕來,卻不知我已經喪失王位,一無所有了。你這樣白跑一趟,實在太可憐了!」想著,不由得掉下淚來,對婆羅門說:「我就是長壽王。因為鄰國的國王來攻打我國,所以我拋棄了國家,隱匿在這裡。如今您大老遠地來找我,我卻一無所有,沒有什麼可布施給您,實在是很對不起。」

兩人不禁相對垂淚。

突然,長壽王想起惡王懸賞捉拿他的事,便說:「我聽說新國王正在懸賞捉拿我,您只要提著我的頭去見他,一定可以得到一大筆錢。」

婆羅門說:「我聽說大王濟貧救窮,所以不遠萬里來到這兒,想得一點布施以支撐度日,誰知大王已失去王位,這也只能怪我自己太沒有福氣了。讓我殺了您去領賞,那是我萬萬不能做的!」

長壽王說:「您本是有所求,才從遠方來找我的,我無論如何都應該幫助你。人總是要死的,如果我的死,能對您有所幫助,您又何必謙讓呢?即使您拒絕了,以後如有其他人,來要求我幫助,我同樣會把腦袋交給他的。與其那樣,還不如您今天就把我的腦袋拿走。」

婆羅門說:「我實在不忍心下手殺害大王,如果大王如此大慈大悲,執意要殺身幫助我,那請您自行投案,我跟您一起去吧!」

於是兩人一起來到王宮。

長壽王讓衛士把自己捆綁起來,並馬上去稟告惡王。惡王聽說長壽王已找到,喜出望外,取出賞錢賞賜婆羅門。

婆羅門便回國了。

惡王派人在街頭搭起行刑台,要在那裡當眾燒死長壽王。長壽王以前的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紛紛跑來向惡王哀告:「這是我們的故主,他今天就要死了,希望大王允許我們最後一次為他送行!」

惡王答應了。大臣們便準備了各種酒食、飯菜,送到行刑台上,一個個痛哭不已;旁邊圍觀的群眾,都說長壽王死得太冤枉了,連城外的農民、樵夫都呼天喊地,傷心不已。太子長生聽到傳言說「父親已被惡王抓住了」,連忙挑了一擔柴,假裝到城裡賣柴,也擠在圍觀的人群中。他看到父親就要被處死了,心裡悲痛欲絕。

長壽王一眼看見兒子也擠在人群中,惟恐兒子以後會替自己報仇,便仰天長嘆,高聲喊道:「當兒子最大的孝順,就是能讓父親死後無恨。兒子啊!你千萬不要為我報仇,那我死後才會快樂,沒有憂愁;如果你不聽我的話,一定要殺人報仇,那我在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心的。」

長生不忍心親眼看著父親被活活燒死,便擠出人群,回到山中。

長壽王就這樣被活活地燒死了。

長生回到山中,心裡忿忿不平,一直寧靜不下來,心想:「我父親仁重義深,至死不變;而惡王卻胡作非為,不明善惡,害死我父親。雖然我父親心存仁慈,至死仍不怨恨惡王,不讓我報仇;但我做人兒子的,如不能殺了惡王,報此殺父大仇,有什麼臉面再活在這世界上?」打定主意後,他偷偷地潛回城裡,裝扮成打零工的,以尋找報仇的機會。

惡王手下有個大臣,家裡有座菜園,正需要一個種菜的。管菜園的人在街上遇到長生,便雇他來種菜。長生幹活認真負責,技藝又高,滿園蔬菜長得茁壯旺盛,生機蓬勃。

一天,大臣來巡視菜園,看見蔬菜長得這麼好,心裡很高興,便叫來管菜園的人詢問原因。

管菜園的回答說:「前不久,我在街上雇了個小夥子,這些菜都是他種的。」

大臣便把長生叫到面前,交談之下,覺得這個小夥子知識豐富,什麼都懂,便問他:「你會做飯菜嗎?」

長生說:「會!」

大臣便提拔長生當廚師。

長生做的飯菜香氣撲鼻,花樣別緻,味道甘美,大臣十分高興。

一天,大臣請惡王到家裡作客。

惡王一嘗到如此精美的飯菜,欣羨極了,忙問:「你的這些飯菜是誰做的?」

大臣說:「前不久我雇了個小夥子,廚藝好極了,這些飯菜就是他做的。」惡王說:「你把他送給我吧!」飯後便把長生帶回王宮,讓長生專為自己做飯燒菜。

長生曲意奉承惡王,得到惡王極大的歡心和信任。

有一天,惡王問長生:「你會武藝嗎?」

長生說:「過去學過。」

惡王便提拔長生做自己的貼身衛士,對長生說:「我有個仇人,就是已死的長壽王的兒子長生。我一直防備著他,怕他來找我報仇。現在我提拔你做我的貼身衛士,希望你幫助我、保護我,防備長生前來暗殺我。」

長生說:「遵命!我一定為大王效力,以死相報。」

又過了些日子,惡王問長生:「你喜歡打獵嗎?」

長生說:「我從小就喜歡打獵。」

惡王便命令手下牽犬駕鷹,與長生一起出城去打獵。入山不久,便看到一頭羚羊在前面拚命逃竄,惡王就與長生一起驅馬追趕;一直追到山林深處,兩人都迷失了方向,在山林中轉了三天,也沒有找到返回的道路,他們又饑渴、又疲乏。惡王跳下馬來,解下佩劍,交給長生說:「我實在累壞了。你坐下,讓我枕著你的大腿睡一會。」

長生說:「行!」

惡王就枕著長生的大腿,漸漸地睡著了。

長生心中暗自思索:「我為了報仇,想了多少辦法,吃了多少苦,今天總算老天爺保佑,報仇的機會到了。」便拔出劍來,正要砍去,忽然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咐,不覺又猶豫起來,心想:「父親臨終前再三命我不可報仇,我怎麼能違反呢?」

想著,便把劍插入劍鞘。

這時,惡王突然驚醒,對長生說:「我作了個惡夢,夢見長壽王的兒子要來殺我,把我嚇壞了!不知怎麼突然作這樣的夢?」

長生說:「這一定是山中的惡鬼,見大王在這裡休息,所以前來作祟嚇唬您。有我在這裡守衛,大王您安心睡吧!不用害怕。」

惡王又漸漸地睡著了。

長生聽著惡王打呼的聲音,心中的復仇之念,不住翻騰,不由得又拔出劍來。但一想起父親的遺囑,手又軟了,再次把劍插入劍鞘。

惡王第二次驚醒,渾身冷汗淋淋,說:「我又夢見長壽王的兒子要來殺我,嚇得我心都要跳出來了。今天是怎麼啦?盡作惡夢!」

長生說:「一定是剛才那些惡鬼們還在作怪,大王不必害怕。」

惡王就又躺下。長生見惡王漸漸熟睡,心中的兩種念頭互相鬥爭著,第三次拔出劍來,但想來想去,父命不可違,最後他長嘆一聲,把劍扔在地上,再也不打算殺掉惡王了。

這時,惡王一下子蹦起來,對長生說:「真奇怪!我又作了個夢,夢見長壽王的兒子說原諒我了,再也不來殺我了。」

長生說:「我就是長壽王的兒子長生。我到你身邊來,實意是想殺死你,為我父親報仇;但我父親臨終時再三叮囑,不准我報仇。我本想違背父親的遺囑,非殺了你不可,但想到父親臨終時殷勤懇切的模樣,又實在不忍心不聽他的話,所以把劍扔在地上,決定不再殺你。我今天雖然不殺你,但今後也許會惡意再起,又來殺你,這就會使我犯下不聽父命的大罪。所以我現在把一切告訴你,請你殺了我吧!這樣,你從此就安全了;我也免得做了不孝之子。」

惡王聽了以後,非常感動,也非常後悔,說:「我做事糊塗,不分善惡。你們父子倆行為高尚,仁至義盡;而我行事殘酷,還毫不自覺。今天,我的命本來已握在你手中了,但你心懷仁慈,牢記父親的遺言,不來傷害我,我真是感激不盡。現在讓我們回城去吧!可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走呢?」長生說:「這兒的路我很熟,起先我是為了報殺父之仇,才故意引你迷路的。」說完,便領著惡王出了山林。

大臣們正在等待、尋找他們,見他們回來,十分高興。

惡王下令準備宴席,在宴席上,惡王問群臣說:「你們有誰認識長壽王的太子長生的?」

大臣中有的根本不認識長生,就回答不認識;有的認識長生,也知道惡王身邊的年輕人,明明就是長生,但他們都受過長壽王的恩德,唯恐說穿了,長生性命難保,因此也個個都說不認識。

惡王便指著長生說:「這就是長生啊!」說畢,惡王站起身來,鄭重宣布:「從今天起,我回到我原來的國家去,這個國家就交還給長生。我將與長生結為兄弟,以後若有其它國家敢來侵犯,我一定前來救援。」

宴會之後,惡王便率領自己的部下,返回本國。

從此,這兩個國家相互通好,和睦往來;人民也都安居樂業,享受太平。

推薦閱讀:

佛學QQ群大全
佛學中的假我、無我與真我
佛學之宇宙論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凈空法師文集-佛學專集
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第二(3)

TAG:故事 | 經典 | 典故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