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員工自曝:中國銀行業的那些潛規則

總結了四句話,大家感受下:

一、傍大欺小實無奈

二、一味擴張略風險

三、政治任務從天降

四、利息收入不算錢

潛規則是這幾年很熱的一個詞,語出吳思的《潛規則》,定義如下:

在仔細揣摩了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之後,我發現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經常與他們宣稱遵循的那些原則相去甚遠。例如仁義道德,忠君愛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這個集團行為的東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現實的利害計算。這種利害計算的結果和趨利避害的抉擇,這種結果和抉擇的反覆出現和長期穩定性,分明構成了一套潛在的規矩,形成了許多本集團內部和各集團之間在打交道的時候長期遵循的潛規則。這是一些未必成文卻很有約束力的規矩。我找不到合適的名詞,姑且稱之為潛規則。

銀行同樣如此,確實有很多八卦和吐槽可以在這裡吐露,但就我而言更在乎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評價和後續走向,題主與更多人也許也更關心這個。一句一句來分解。

一、傍大欺小實無奈

其實這句話里我已經隱藏了個人判斷,確實十分無奈。還是引用馬蔚華的那句話,「不做個人業務將來沒飯吃,不做批發業務現在沒飯吃」,貸款投放的問題,從國家到基層幾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但這麼多年來,國家和監管部門配套那麼多政策,收效不大,或者說完全無效,歸根結底,就是由於目前金融政策決定的,存貸款的固定利差讓銀行不需要進行精細管理就可以獲取高額利潤,而央企、地產企業和地方融資平台正是這樣的貸款大客戶,沒有他們,大量的信貸投放不可能實現。

舉個實例,我原支行在2002左右由於業績太差,差點被撤併,幸好當時放下去幾筆交通部門的項目貸款才緩過來,但這幾筆貸款有很大的問題,7000w資金以道路通行費歸還,居然一次性到期,導致現在貸款有些問題,這是後話,但當時這幾筆貸款真的是救了我們支行。再舉一例,本地水泥行業較為發達,但由於產能過剩等政策性原因,國有銀行很難介入,但boc的行長抓住一個政策空子,貸給本地最大的水泥企業項目貸款。後這家水泥企業被央企收購,銀行合作關係仍繼續,每月光各子公司歸集的對公存款就有5000w+,更不要論年底,要知道我們地方所有一年的存款增量總共也不錯也就在40000w左右,可見效益的顯著。

二、一味擴張略風險

原因同上,只有不斷的擴大存貸款規模,才能完成業績指標,其他方式慢且收效小。但在實際案例中,一線的客戶經理或是主管是非常無奈的,因為他們是接觸客戶的第一責任人,往往被上級(一般為行長)因業績原因所指使,很難獨立無壓力地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導致不少風險的產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招商引資客戶的大量湧入,行長一般覺得我不做的話別人做了,整個貸款格局就會有大改變而傾向做,而一線的營銷人員很難獲得第一手的實際資訊,可以這麼說,不良貸款的大部分都是在招商引資客戶這塊。

大家都在說的拉存款的事,也是其中一個方面。但我請大家注意,銀行考核的是增量,也許你可以憑藉獨特的資源輕鬆一時,過後呢。。。。我就認識一個女生,父親是一位房地產大佬,憑藉家裡的資金(3000w)左右橫行於各個銀行客戶經理崗位,但她也說,我也只能在商業銀行,國有銀行是看不上的,而且要一年換一個地方。同理亦然。

三、政治任務從天降

有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喜歡把一定要完成的任務稱為"政治任務",這個提法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看到的人都會呵呵一笑,那政治任務是什麼呢?舉個例子:9月初末,你們支行的對公積存金業務必須做到5戶,必須金額在5000萬以上。這就是所謂的政治任務,有期限,有目標,往往臨時出現,一般沒有完成獎勵。拿到這個任務後,行長層層分解,最後落到客戶經理頭上。不完成怎麼辦?你不可能不完成,領導每天在面前叨叨,上級部門天天通報,行長專項督辦,除非你不想幹了,不然別想完不成這事。完成的方式其實也很喜感的,因為確實很難完成,就像上面舉的例子,這事個真事。本來一個好好的理財手段,偏要用這樣的手段推廣,最後只能以我們倒貼企業辦理業務損失來了事(買入積存金與賣出有手續費)。政治任務的出現,實際也與利益密切相關,往往是上層由於某種需要,必須推廣某項產品或完成某項指標等,這樣推動實在不是一個現代企業的行為,但恰恰出現在銀行這樣高大上的行業,確實是個悲哀。

四、利息收入不算錢

四大銀行每年的利潤這麼多,我敢斷言,裡面利差貢獻了絕大部分,這就讓前段時間有關部門推動的所謂規範銀行中間業務收費運動顯得喜感十足:銀行背地裡說我也沒收客戶的錢,都是原來利差轉化過來的啊,有關部門也佯裝不知,安慰道,幫著轉移下社會矛盾嘛(臆想,個人想法)。好了回到正題,為什麼要把利差收入轉為中間業務收入呢,因為銀行都是上市公司,需要財報好看,表面高大上,而國外的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最多能達到一半左右,中國只能達到20%多一點(注意這還是經過操作的),行為動機就很清楚了。那具體到客戶如何操作呢,很簡單,您原來的貸款是基準上浮30%吧,我給您每個月扣基準上浮10%,另外20%收到中間業務科目,什麼科目,隨便啦,反正看上面需要嘛。至於是一次性提前收還是到期再收,或是按季度收取全看企業的議價能力了。那為什麼還是會有很多企業主告狀到銀監會或是人民銀行亂收費呢,很簡單,總體融資成本高嘛,你給老闆們一個由頭,人精的他們會不用起來嗎?!這樣的現象造成客戶經理和主管壓力在季末、年末壓力很大,有很多應收未收中間業務收入,說的輕是工作能力不足,說得重就是具有道德風險,萬一人家交給你客戶經理,客戶經理沒入賬呢?!

最後的話

銀行業在中國絕對是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行業,甚至很多潛規則外行人聽起來很難理解,但它是在中國,其他行業的共同特點怎麼會沒有呢,富二代、官二代橫行,哪裡不是如此?但幸好銀行是這樣,由業績說話,很多時候會說明些問題的,和高考一樣,遠遠不是最公平的方式,但在現在這個條件下,只能如此。

ps:遵守承諾。

1、icbc目前的行長y說起來並不陌生,因為他是市分行某部門老總學校里(學校可自行搜索,很多新聞都有提到)的下鋪,據說這位老總對y說,我自己是沒什麼指望了,我女兒一定要進省分行,果然在去年進入省行的培訓中心,耐人尋味的是這個女生同時參加了市行的考試,居然連面試都沒進。

2、當y爆冷當上行長後,我曾經和同事探討過他是否會放鬆部分信貸政策,特別是小企業方面,畢竟是浙江行出去的,同事回我一句,「難道首席風險官w不是浙江出去的嗎,結果怎麼樣?!」想想也是,w幾乎是近年來開放政策的堅定反對派,可見,「屁股決定腦袋」此言不虛。

3、對於董事長j網上有非常多的說法,有人說他剝削員工,只為搶位(一行三會的領導),也有人說他遵循金融規律,抵制上意,反正在我得到的信息,由於多年未能上位,此時及以後已不可能,所以出現了典型的代理人問題,出國考察全部乘坐自己的專機云云。


推薦閱讀:

中國銀行業會因AI而重構嗎?
請理性看待2009年的中國銀行業

TAG:銀行業 | 銀行 | 中國 | 行業 | 潛規則 | 中國銀行業 | 規則 | 員工 | 中國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