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學會共情? ——關於女孩兒共情能力發展的研究

共情能力是指個體從他人角度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感受的能力。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因此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那麼我們是如何發展出這個能力的,每個人的共情能力又有何差異呢?美國Leiden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對16個月的女童進行追蹤研究發現了一些兒童早期共情能力發展的證據。

我們如何了解孩子是否具有共情能力?前人研究者通常是通過觀察當孩子目睹了別人的痛苦或悲傷時如何做出反應來判斷孩子共情能力的發展。發展出共情能力的孩子看到別人處於痛苦之中,可能自己也會受到影響變得痛苦或悲傷,也可能會採取行動來減輕他人的痛苦。研究表明,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有更少的攻擊性,更加傾向於幫助別人,展現更多的親社會行為,並且道德發展更早。但是,我們尚不清楚兒童是從哪一階段開始發展共情能力的,此外,不同的孩子具有共情發展水平的差異,其中的影響因素也尚不清楚。因此,如何了解孩子共情能力的發展,以及如何發現孩子共情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是心理學研究者們致力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16-22個月的女童對於母親及陌生人痛苦的共情關注的發展情況,試圖驗證在兒童生命的第二年期間是否已經發展共情能力;並且考察父母對待孩子需求的敏感性是否會影響孩子對他人負性情緒的共情關注等問題。本研究以女孩兒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女孩與男孩的心理發育階段有細微的不同,研究表明女孩的共情能力發展更早。

研究者以125名荷蘭中產階級家庭的出生16個月的女童和母親作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家中及實驗室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進行了2次,分別是孩子16個月大時和22個月大時。首先研究者會進入孩子的家中,用錄像記錄下母女的互動。在此期間,實驗員假裝弄傷手指(持續30秒的痛苦反應),觀察並錄像孩子的反應。5分鐘之後,孩子的母親假裝弄傷膝蓋(持續30秒的痛苦反應)。此外,孩子的母親還會表現得像噎住一樣咳嗽。在母親假裝行為期間,要求母親不與孩子有目光的交流。大約在家訪後的1周後,母親和孩子被邀請至實驗室進行相應條目的測量,分別是依戀安全性、養育敏感性和兒童的性格膽怯程度。在實驗室的測查過程中,實驗員會假裝弄傷膝蓋(持續30秒),母親會假裝弄傷手指(持續30秒),錄像記錄下孩子的反應。在孩子長到22個月大時,還會再進行一遍整個實驗流程。

共情能力的評估是根據孩子面對母親和實驗員的痛苦作出的相應反應來進行的。由2名評估者對孩子的反應進行評估。

研究者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從總體來看,女童的年齡從16個月到22個月,對母親痛苦的共情式關注增加,對陌生人痛苦的共情式關注則有下降。對於16-22個月的女童來說,膽小的性格和不安全的依戀能夠預測對她們對於陌生人痛苦的更少的共情式關注。此外研究發現,兒童的早期生活事件和父母養育敏感性對孩子的共情能力的作用並不強。

通過這一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知,不安全依戀和膽小的孩子對陌生人會表現出更少的共情式關注;這些孩子可能很容易焦慮,在他人表現出負性情緒時容易覺得被打擾。前人研究表明,兒童對陌生人痛苦的共情需要一定的調節負性情緒的能力,而膽小和不安全依戀的女孩在負性情緒的調節上並不太好。這就是說,在孩子們能給處理他人的負性情緒之前,他們可能需要先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感覺。

因此,在家庭養育過程中,父母應該盡量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建立更加安全的依戀關係,只有讓孩子們有充分安全的感覺,她們才能夠更有力量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負性情緒,從而更好地對他人產生共情,與人交流。也許這才是讓孩子「茁壯成長」的前提。


推薦閱讀:

這些年,我們著迷的女作家
雷軍:我們小米不是屌絲
每半分鐘就有一個缺陷兒出生,二胎時代,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兒童節:讓我們記住災區100個堅強的孩子(圖)
屬於我們的好看

TAG:發展 | 能力 | 女孩 | 共情 | 研究 | 關於 | 我們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