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與先秦儒學價值觀的轉向

我的新書《全球史觀下的孔子學說》可以上卓越網購買了!http://www.amazon.cn/全球史觀下的孔子學說-強光中/dp/B0056894XA/ref=sr_1_1?ie=UTF8&qid=1308454840&sr=8-1

荀子系列之一

荀子,名況,字卿,又稱孫卿。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一般認為荀子是戰國後期趙國人,生於孟子之後,家李斯、韓非子之前。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說:「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遊說講學。……田駢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而此時荀卿是最為資深的宗師。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後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後來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那時,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遵循大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神靈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生拘泥於瑣碎禮節,像莊周那樣的人滑稽好辯,敗壞風俗,於是推究家、墨家、道家學說在社會活動中的成功和失敗之處,編著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後就葬在蘭陵。

文中說到荀子「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經專家考證並不符合史實。荀子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戰國七雄鼎立之勢漸衰,秦國統一大勢漸成之時。中國歷史從春秋時期的「禮壞樂崩」到諸侯爭霸行將結束之際,諸子百家爭鳴中形成的主要思想也已明朗化。中國究竟向何處去?未來的中國文化應該如何建設?荀子批判性地吸收了各家各派的優秀觀點,善於將各家哲學和社會政治理論調和在一個思想體系里。他的學說主體部分源於家,同時也受到道家、墨家等學派的深刻影響。其弟子韓非和李斯都是當時家有名的政治家和理論家,並且他們都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直接幫助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從中可見荀子家之間的關係。

荀子的學說內容主要保存在《荀子》一書中。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一般認為,《大略》至《堯問》六篇是荀子的「弟子雜記,顯然不是荀子所作。

荀子雖然沒有孔子、孟子在家文化發展史上的崇高地位,甚至在表面上也沒有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但從學術層面來說,他對於禮、的強調以及由此而來的「正名」說,對於家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漢所結集的家典籍,無一不受到荀子學說的影響。

學作為一種學說,是發端於孔子關於仁、義、禮的思想理論的,而孔子更加強調的是「仁」。孟子是第一個將學予以系統化的思想家,他形象化地提出了禮像人們出入的門,義像人所走的路,而仁像是人們所住的房子一樣。在仁、義、禮學說中,孟子更加強調的是「義」,即更加關注人的行為的正當性問題。與孔子、孟子有所不同的是,荀子提出了「隆禮重」的思想,更加強調的是禮治與治的結合。這樣,從孔子、孟子到荀子,先秦學經歷了一個系統性的發展過程,而荀子更像是先秦學思想的最後完成者。在這個過程中,家學說實現了從理想主義、道德主義向現實主義、功利主義的轉變。顯然,荀子的這種轉變順應了戰國時代特殊的歷史發展趨勢。

從孔子、孟子到荀子家關於仁、義、禮的基本教義逐漸趨於形式化。如果將目光放回到更遠一些的西周時代,人們就會發現,從周公倡導的「禮樂文明」中的「禮」,到孔子、孟子的仁、義、禮學說,再到荀子主張「隆禮重」思想中的「禮」,彷彿經歷了一個從「禮」到「禮」的輪迴,歷史似乎又回歸到「禮」這個帶有本原性質的文化問題上。

這種回歸究竟意味著什麼?

家學說的核心價值在於「仁義之道」。如果說,孔子對於仁的強調,體現了家學說的理想主義與道德主義的訴求;孟子在在「仁義之道」的堅守中,特彆強調了「義」的價值,主張民本、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特別是他所提出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具有一種民生、民主、民權的性質。在孔孟學理論中,禮在形式上與內容上是高度統一的。孔子急切地要人們呆在「仁」的大房子里,孟子告訴人們要走好「義」路,到了荀子那裡,彷彿只要守住「禮」這道大門就可以了。荀子對禮的闡釋,表明他已經將孔孟學的「仁義之道」的價值屬性剝落下來了,同時也表明,學從理想回到了現實之中。荀子對於禮的強調,最終將禮變成一種形式上的東西,它代表著王權專制主義政治制度下一切社會規範的則,從而使家學說演變為完全服務於王權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社會意識形態。

荀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仁、義、禮等道德約束固不可少,但是一旦離開國家意志的代表者——,社會就會陷入混亂。荀子的目的就在於,以制充實禮制,實現家思想學化。學術界關於荀子究竟是否屬於家的爭論,其實這種爭論是沒有多少意義的。研究哲學史,不能簡單地依據哲學家片言隻語式的論述,而應該依據其哲學的理論使命和它要達到的目的。我們認為,荀子和孔子在理論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他的目的就是要為社會政治服務,從而建立穩定的國家政權,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使統治者更好地統治人民。作為一個自認為是正統的孔子思想繼承者,他創造了用的社會政治觀,使家學說有了更強大更有效的社會功能,在政治思想上為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專制政權作了理論上的準備。荀子禮、並重的思想,極為有力地影響了中國皇權專制主義社會的政權管理形式。

荀子哲學之所以建立這樣一個龐雜的哲學體系,是因為他的哲學思維的出發點是為了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服務於社會政治是荀子哲學的實質和核心,因而,他的哲學排斥了理論發展所應有的科學獨立性。因此,家思想是荀子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正是他使家思想更加社會化、現實化、功利化,可以說,他使得家思想有了更高階段的適應水平,提高了家思想作為主流文化管理社會的實用功能。

孔、孟、荀學思想的共同之處在於,強調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解決了自然狀態下的人如何社會化的問題。但孔、孟共同強調了人對於學價值的追求,即追求仁義之道來提高個體人的社會價值,從而使整個社會的人文價值最大化。這種追求是一種自內而外的自覺行為,除了道德自律之外,並沒有什麼外在的強制力促成仁義價值的實現。儘管如此,孔、孟學思想中的仁義之道仍然不失為對西周禮樂文明的豐富與發展,賦予了西周禮樂文明以實質性的學價值觀。換句話話,離開了禮義之道,學就偏離了它的基本價值觀。而荀子學教義簡約化,將仁義之道形式化,將仁義之道的主觀發生論轉變為客觀發生論,其標誌正是禮的行為政治化,從外而內地強制性約束了人們的行為。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強調的是,禮是等級制度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權貴的意志。因而,荀子向現實主義、功利主義的轉變,代表著學中人民性的喪失,體現了學作為貴族文化的系統化。

家思想是關於「人」的宗教,目的是為了教育人、管理人。如果說,在孔子與孟子的學說里,他們提供教育與管理「人」的主要手段就是道德約束,如同為「人」打造了木製的籠子,「人」還可以掙扎著從這種木製的牢籠里逃出去;到了荀子那裡,教育和管理「人」的手段除了道德約束之外,還引入了治的內容,而治的立足點正是人性之惡。因而,荀子為「人」鑄造的籠子就是鐵制的了。設想一下,同樣一個人,由於極度飢餓,生命奄奄一息,不得已而搶了人家的一塊饅頭,結果被抓住了。按照孟子的理論,可能比較合情合理地解釋了這個人的行為,甚至不給這個人定下什麼罪行;按照荀子的理論,此人先天存在的人性之惡導致了他的行為,註定著他應該被處以刑罰。

荀子只是為精神意義上的「人」鑄造了鐵籠,真正鑄造實體意義上牢籠的卻是皇權專制主義時代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將相。統治集團一代又一代地踐行著荀子人性惡的理論,一代接著一代把鐵籠造得更牢更實。

  由此觀之,中國「人」不幸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荀子所生活的時代。雖然荀子在他生活的時代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但作為中國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及統一中國的專制政權理論的準備者,人性惡的論調顯然成了帝王將相統治人民的理論根基。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不可以改變的。「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魯迅《狂人日記》)

中國式文字獄的理依據是什麼?荀子的理想國是什麼?中國式等級制度的本質是什麼?荀子學說中禮的本質及其文化價值是什麼?孟子與荀子人性論的根本區別是什麼?人性為什麼是惡的?荀子是如何認識天人關係的?荀子與先秦學價值觀的轉向
推薦閱讀:

私人教練的價值_黑馬
國家領導受贈國禮:件件都是價值連城
夏茶價值人未識
論《孝經》的傳統價值觀
?【推薦】《論語·微子篇》「不仕無義」新詮 ——兼論儒學「君臣之義」的人學意涵與現代價值 | 劉強

TAG:價值觀 | 價值 | 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