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傳奇:他從一無所有到富有四海,手段實在是高!
他是一個真正的無產者,在一無憑藉,二無依靠的亂世,憑藉自身努力和機緣巧合,從一無所有而最終富有四海,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也許正因為他早年貧苦的出身,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仇視官僚,最親民的皇帝;同樣是早年生存的不易,為了鞏固自身統治而大殺功臣,其手段之殘酷,也使其背上千秋罵名,他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也是一個真正的勵志傳奇!
在元末風起雲湧的起義大潮中,英雄輩出,豪傑遍地。朱元璋在個人才智、武勇的比拼上並不佔優勢;在自身集團勢力的對比上也不佔上風,但從投身義軍開始,短短十六年時間,剪滅群雄,推翻元朝。依靠的是什麼?我們從朱元璋一生中截取幾個片段來一窺端倪。
孤苦無依 為活出家。元朝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孤庄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家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又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沒有田地的窮苦庄稼人,在淮河流域到處漂泊,依靠為別人做佃戶糊口。朱元璋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命很硬,沒有夭折,頑強地活了下來。但由於家裡貧困無法讀書,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公元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發善心給了他們一塊墳地。這個劉繼祖也因此善行而得以在朱元璋發跡後,被封候而富貴終生。在安葬好父母好後,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一家被迫分開,各自逃生。走投無路的朱元璋無奈去投奔皇覺寺,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可是不久,當地鬧饑荒,寺里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遣散眾僧,各自雲遊化緣。 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獨自踏上了名為雲遊,實為乞討的流浪生涯。在這幾年的漂泊生涯中,朱元璋先後歷經合肥,河南等地,幾乎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這樣的一番經歷,使這個來自鄉下的窮小子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也為他後續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基調。
(圖)電視劇《朱元璋》中的朱元璋,胡軍飾
投身義軍 初露崢嶸。元朝末年,始終未見緩和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上頻繁的天災和日益黑暗的官僚腐敗,終於迫使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起義軍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正式掀開了元末波瀾壯闊的的農民起義大潮。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聚集數萬百姓起兵,在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此時,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被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上交,得了賞賜,又將功勞讓給部下,很快在眾人間建立起了威信。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 ,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倚為心腹,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這裡順便八卦一下,我們現在看到的朱元璋的畫像,可能大部分是一張長臉,滿臉麻子,地包天的朱元璋。但細細想來,如果朱元璋真是這幅模樣,在講究儀錶,迷信面相,神權天授的封建社會,郭子興怎會將義女將下嫁朱元璋?這更印證了後面的推測,朱元璋的相貌是繼明而起的滿清統治者的蓄意抹黑。
虛心納諫 得人得天下。在當時群雄並起,割據爭霸的形勢下,朱元璋名義上受紅巾軍小明王領導,所部地狹兵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朝勢力範圍,東南方向面對的是張士誠,西面方向又直接面對徐壽輝和陳友諒,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對朱元璋有利的是,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直接面對元朝正規軍,為朱元璋形成了事實上的屏障,,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在當時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實際上處於一個沒有直接競爭對手的真空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清醒的意識到要在亂世中生存壯大的首要任務是招攬人才,而朱元璋也本人也忠實貫徹了這一思想,從初期發展所遵循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來自徽州謀士朱升的建議,這完全符合當時朱元璋的實際情況和避免成為元政府首先打擊的對象。在公元1360年,劉基,就是在民間已經被神化為鬼神莫測的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來到應天(今南京),成為朱元璋後期爭霸天下的主要謀士。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的策略。此外,朱元璋麾下廣為後世熟知的,文有李善長,宋濂;武有徐達、常遇春、湯和,還有一大批在當時一等一的人才,可以說是精英盡收。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甲子日,掃滅江南各割據勢力的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統一中國。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抗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逃出大都,退往蒙古草原。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第一次被收復。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這個當年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奇蹟般的成為了至高無上的,南面稱孤的明太祖。
成為皇帝的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像個工作狂,從登基到去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各類奏章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 朱元璋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沒有繁瑣的裝飾,「與中人之家卧榻無異」;朱元璋還命人在皇宮裡開了一片荒地來種菜,這大概是衣食無憂的中國皇帝中的唯一了。
但相比勤政和勤儉,朱元璋留給後世印象最深的還是大殺功臣和鐵腕治吏,這也成為朱元璋被後世詬病最多,最為指摘之處。其實,細究之下,並不突然,這是朱元璋人生軌跡的正常走勢。
得天下不易。朱元璋從公元1352年投軍開始,歷經十六年方才得以天下一統。其間,在朱元璋發展初期,所部兵微將寡,地盤狹小,沒有穩固的根據地;而在公元1363年,在和自己爭奪天下最大對手陳友諒進行鄱陽湖決戰前後,面對陳友諒集團10倍於己的龐大兵力,面臨一戰如果失敗,自己苦心經營的十數年的一切都將付諸東流的情況下,朱元璋力排眾議,以巨大的決心和勇氣決然和陳友諒進行決戰。最終一戰成功,大敗陳友諒,決定了朱元璋後續統一天下的走勢。也正因為此,朱元璋對自己辛苦打拚而來的江山的長治久安分外看重,這也就可以理解朱元璋為何對共同出生入死的功臣們痛下狠手了。
和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優待士大夫,禮遇讀書人的祖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於朱元璋個人悲慘的出身,卑下的社會地位,受盡苦難的青少年生活,使朱元璋對官僚階層有著本能的仇視和厭惡。這體現在,官員犯罪門檻低。朱元璋規定,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這大概是歷代官員職務犯罪最低的門檻了。對犯錯官員敢殺,而且是酷殺。如明朝初年著名的空印案,在其他朝代,充其量最多是戶部主事官員受到刑責,而朱元璋借題發揮,將地方各層級相關官員全部殺掉或充軍,無一辛免。朱元璋還利用殘酷刑法處置貪官,採取「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所謂的「剝皮揎草」,就是把犯罪的貪官拉到各地都設有的「皮場廟」進行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辦公桌旁,以警示後續繼任的官員。這樣的嚴刑峻法,使明初的官員成為朝不保夕的高危職業,以至於早上上早朝夫妻之間要進行訣別。史料記載,朱元璋當政31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肅貪,殺掉貪官污吏15萬人。與之對應的是朱元璋對百姓的優待。朱元璋允許民間百姓上訪,並允許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徵收稅糧以及攤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級官吏舉報,也可以直接扭送。這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而言,大概是破天荒的獨一份。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元璋以自己的鐵血,堅毅,給身後的子孫留下的是一個真正在軍事上一掃兩宋頹勢,政治上改變對外族屈膝的強悍漢族王朝。朱元璋身後的子孫將老祖宗的鐵血、堅毅深深印在血液中,終明一朝,沒有丟棄都城逃走的皇帝,沒有簽訂城下之盟的皇帝。這個出身卑微,形同乞丐,遍嘗人間苦難的無產者,和他後來所建立的巨大功業,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和長久回味。對於朱元璋的評價,引用明之後的異族皇帝——清朝康熙帝的評語「治隆唐宋」,已經可以說明一切。
原標題:聊聊那些白手起家的帝王之三
一掃兩宋頹勢 復我中華雄風的朱元璋
*作者:姜浩,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