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西方音樂的一個取之不盡的偉大源泉
縱觀巴赫的音樂風格,我們可以看到,儘管他一生足不出德國,但他卻在自己的作品中廣泛吸收了18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各國的各種音樂風格與形式,並把它們發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使和聲與復調這兩種對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其水準之高遠遠超出了他的許多同時代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僅在數量上浩如煙海,而且具有極高的質量,既有十分簡潔而極有個性的主題,又有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表現,以及異常完美的音樂技巧。正是這一切,使巴赫不僅成為巴羅克音樂的一個輝煌的終點,而且也成為後來的西方音樂的一個取之不盡的偉大源泉。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 , 1685-1750)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的艾森納赫市。巴赫是一個音樂家族的姓氏,兩個多世紀來把音樂作為手藝世代相傳,出現了不少著名音樂家。
巴赫自幼從父學習音樂, 10歲喪父後寄居長兄家,隨長兄繼續學習。長兄曾師事義大利音樂家,巴赫也從而接觸到義大利和南德輕快敏感的鍵盤音樂風格。1699年巴赫赴呂奈堡,進聖米歇爾教堂任唱詩班歌童。1703年先到魏瑪宮廷樂隊任小提琴手,後去阿恩施塔特任管風琴手。1707年到繆爾豪森任管風琴手。這一階段他數次利用假期步行去漢堡聽賴茵肯(Reinker) 的管風琴演奏, 到策姆去聽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演奏,到呂貝克去聽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演奏。青年時期的巴赫就學得了德國管風琴音樂的精華,並受到法國音樂的影響。
1708年,巴赫再次到魏瑪宮廷任管風琴手同時參加樂隊演奏。在這裡,創作了大量管風琴曲和康塔塔,並鑽研了法國古鋼琴音樂及義大利的弦樂音樂。為學習義大利器樂音樂勻稱的形式和完美的表達方法,把維瓦爾迪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部分改寫成由鍵盤樂器演奏。通過孜孜不倦地抄寫和改編其他作曲家的樂譜來學習和掌握各種音樂風格,是他終身不變的方式。
1717年巴赫轉到克滕宮廷任職。年輕的克滕公爵酷愛音樂,小小的宮廷供養著18人組成的樂隊。公爵待他如同友人,使他在克滕的6年過著穩定的生活。克滕屬新教地區,禮拜儀式簡樸,教堂沒有管風琴。巴赫在這裡主要寫作世俗器樂音樂,完成了《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大提琴組曲》、《勃蘭登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創意曲》及《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等。
巴赫《大提琴組曲》▲
1732年5月巴赫來到萊比錫。萊比錫是個自由城市,有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也是德國的文化中心之一。巴赫作為庫琦的後任,擔任聖托馬斯大教堂樂長和市音樂總監,還擔任音樂學會的領導,組織市民音樂會。在萊比錫的21年里,完成了重要的宗教音樂作品,如根據"馬太福音"和根據"約翰福音"寫的受難曲、《聖誕清唱劇》、(b小調彌撒曲》以及經文歌、宗教及世俗康塔塔等。唯一的一次離開萊比錫,是1747年去波茨坦弗雷德里希大帝宮廷探望在那裡任職的兒子埃馬紐爾·巴赫,用國王給的一個音樂主題即興演奏,後將它寫成一套樂曲,題名《音樂的奉獻》。晚年音樂風格日益內省,從《賦格的藝術》、《音樂的奉獻》等作品均可看出。1749年雙目失明,次年去世。
聲樂音樂
巴赫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屬路德教派。他的聲樂作品大多為宗教內容,主要有康塔塔、經文歌、受難曲和彌撒曲。
宗教和世俗康塔塔在他的全部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宗教康塔塔的內容與當日宣講的福音書有關,每個禮拜日都需要有一部新作。巴赫每年為萊比錫的幾個教堂提供約58部康塔塔,為此共創作4 - 5套,總數近300部。此外,還為貴族和市政當局的特殊需要創作。
宗教康塔塔的格式基本相同,以一首復調性的合唱曲開始,間是一系列宣敘調和詠嘆調(重唱或獨唱) ,最後用四聲部的眾讚歌結束。每首康塔塔均以第一首合唱歌詞的開始句子命名。較著名的有:(《基督在垂死的桎酷中》(第4 )、《我心中充滿憂愁)(第21 )、《宗教改革康塔塔》(第80)、《有個聲音在高喊,醒來吧》(第140 )、《心和手,事業和生命(第147 )。巴赫宗教康塔塔的音樂極其豐富,最能體現他對巴羅克時期各種音樂風格和體裁形式的綜合。例如,作為序奏的器樂曲帶有義大利歌劇序曲或法國歌劇序曲的特點;中間的返始詠嘆調、宣敘調也同樣來自歌劇體裁;此外還可看到威尼斯式的二重合唱、義大利器樂的協奏風格、法國羽管鍵琴組曲中的舞曲節奏等等。然而這一切都與德國新教的眾讚歌相結合,形成巴赫特有的語彙。
應該特別提及的是眾讚歌在巴赫宗教康塔塔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宗教康塔塔》以據說是馬丁·路德創造的眾讚歌"我們的主是堅固堡壘"為中心,將其分別置於1、2、5, 8、曲。第一曲用復調手法發展成宏偉壯麗的眾讚歌幻想曲;第二曲二重唱是眾讚歌的編曲;在第五曲中,眾讚歌以男聲齊唱的形式出現,插進管弦樂熱烈的間奏;第八曲恢復原眾讚歌四部合唱的樣式。眾讚歌的運用表達出宗教改革時代的堅定信仰和戰鬥精神。同樣,康塔塔《有個聲音在高喊,醒來吧》選擇了16世紀作曲家菲利普·尼科萊寫的同名眾讚歌。簡短的序奏有法國序曲的特點。眾讚歌的三段歌詞分別用於一開頭(第一曲,一首熱情洋溢的眾讚歌幻想曲) ,中間(第四曲,男高音齊唱,展示了眾讚歌舒展優美的旋律)和結尾(第七曲,簡樸的四聲部眾讚歌) ,是這首康塔塔的支柱。
咖啡康塔塔▲
世俗康塔塔不包含眾讚歌,而像歌劇一樣,由獨唱或重唱的宣敘調、詠嘆調以及合唱和管弦樂段落組成,是巴赫音樂中最生動活潑的部分。23首世俗康塔塔中,較著名的有《菲勃斯與潘的爭吵》(第201 )、《溪水,輕輕地流淌》(第206)、《獰獵康塔塔》(第208 )、《咖啡康塔塔》(第211)和《農民康塔塔》(第212)《咖啡康塔塔》以18世紀上半葉德國各大城市都盛行喝咖啡的風尚為背景,用喜劇性的風格敘述父親施蘭德倫千方百計勸阻女兒麗茜對咖啡的嗜好,最後以不讓女兒出嫁相威脅,麗茜屈服了,然而她對如意郎君的要求就是讓她喝咖啡。《農民康塔塔》係為薩克森宮延侍從官回到近萊比錫的鄉下領地當領主而作,村民舉行歡迎會時演唱。這部康塔塔包含大量舞曲和輕鬆愉快的詠嘆調。曲中常以幽默的口吻提及鄉村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曲折地反映出德國農民身受的重壓。
巴赫的三部清唱劇《聖誕節》、《復活節》、《升天節})實際上都是把一系列獨立的康塔塔連在一起。例如《聖誕節清唱劇》由連續6個晚上演出的6首康塔塔組成,情節土並無聯繫,並且引用了巴赫其他康塔塔的音樂。
巴赫:馬太受難曲▲
巴赫雖未寫過歌劇,而歌劇的戲劇性、形式結構和語彙都在受難曲中體現出來。根據四福音書寫的受難曲(現存根據"馬太福音"的受難曲和根據"約翰福音"的受難曲)均分成兩個部分,相當於歌劇的兩幕。當時,兩幕之間還加進佈道。各部分中相當於場的段落都用眾讚歌結束。男高音獨唱的宣敘調貫穿全劇,他代表傳福音者,起敘事作用,歌詞取自聖經。凡講到人物說話時都由獨唱代言,或由合唱代表眾門徒,構成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形式。兩部受難曲的歌詞除取自聖經外還有眾讚歌和自由創作的詞。雖然都是講耶穌受難被釘上十字架的過程,但《約翰受難曲》從猶大領人來捉耶穌開始,強調情節鋪敘。為增添戲劇性,刻畫耶穌受難時的驚天地泣鬼神,借用了《馬太福音》中的有關段落,並採用"字句描繪"的音樂寫作手法。《馬太受難曲》在耶穌被捕以前還有策劃陰謀、在伯大尼受膏、猶大、最後的晚餐、橄欖山、客西馬尼園的祈禱、出賣等情節。並且,由獨唱、重唱、兩個合唱隊、兩架管風琴及兩個管弦樂隊演出,其強烈的史詩性和宏偉壯闊的氣勢,在巴羅克宗教音樂中是無與倫比的。
《b小調彌撒曲》是巴赫為謀求信仰天主教的薩克森選侯宮延樂長職位而作。常規彌撒套曲的拉丁文歌詞十分集中概括,而巴赫配置的音樂則非常豐富。第一部分"慈悲經"的三句歌詞就處理成合唱、二重唱、合唱這樣三首樂曲;第二部分"榮福經"更包含4首合唱、3首詠嘆調、1首二重唱。如此宏大的篇幅,不可能作為宗教儀式音樂,是一部不朽的藝術作品。
管風琴音樂
巴赫是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管風琴音樂創作是他得心應手的領域。早在1720年,漢堡的萊因肯聽了巴赫根據眾讚歌做即興演奏時說:我以為這種藝術已經死亡,但從你身上我看到它還活著。以路德教派的眾讚歌為基礎寫成管風琴編曲,本是北德管風琴樂派的一大特點,巴赫延續了這一傳統,在魏瑪和克滕之初寫的由45首眾讚歌前奏曲編成的集子,題名為《管風琴小曲》。在書的題詞中,巴赫闡明了它的教學目的。管風琴小曲給初學演奏管風琴者指出發展眾讚歌的各種方法,並提高他的踏瓣技術,因為作這些眾讚歌中,踏瓣的處理是最基本的。"但這套眾讚歌前奏曲更重要的價值,在於音樂不僅是根據眾讚歌曲調的編配,而是進一步把歌詞所表達的內容集中地揭示出來。例如《舊年已過》刻畫災難年代的悲哀痛苦;《在你那裡有歡樂》表現"我們期待在新年中得到幸福"的歡樂氣氛。他既繼續了北德管風琴樂派的傳統,又研究了義大利管風琴音樂,因此,幾乎所有的管風琴音樂體裁他都有傳世名著。如G大調、g小調、a小調幻想曲與賦格;d 小調、F 大調托卡塔與賦格; c小調帕薩卡利亞與賦格; 20餘首前奏曲與賦格;管風琴協奏曲以及其他體裁的管風琴曲。巴羅克管風琴音樂在巴赫手中達到了它的頂峰。
古鋼琴音樂
古鋼琴是巴赫重要的創作領域,凡巴羅克晚期已基本定型的體裁他都留有傑作。這些作品顯著地表現出他對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音樂的吸收融化,綜合成一種博採眾長的國際性風格。
有不少作品的創作目的是為了教學。如1720-1722年間在克滕寫的創意曲、法國組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以及更早一些約1715年寫的英國組曲都是為古鋼琴教學用。也有一些需要高超技巧的樂曲是為演奏的目的,如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托卡塔與賦格等。
《創意曲》包含二部與三部創意曲各1 5首。巴赫為該曲集寫的序言說明他的意圖是讓學生"學得歌唱性的演奏風格",每一首都以一個有特點的樂思為基礎,用各種復調手段加以發展,它們體現了巴羅克時期的音樂每個樂章大多表達一種感情的特點。
兩集《平均律鋼琴曲集》要求鍵盤樂器按十二平均律調弦。每集24首,分別置於各個大調和小調。第一集技術訓練目的明確,風格統一集中;第二集於1742年集成,含有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每一首均由同一調性上的前奏曲與賦格組合成套,沒有主題上的聯繫,有時感情表達的範疇相似。大部分前奏曲不單有明確的技術訓練目的,而且有不同的體裁特徵,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像創意曲,第一集的第17首就像是單樂章的巴羅克協奏曲。賦格的情況與創意曲一樣,是單一主題發展的探究,但主題個性更加鮮明。有的突出悲痛苦難的形象,有的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有的近似帶世俗風格的舞曲,有的主題富於動力,節奏生動活躍。第一集第五首( D大調)鮮明的附點節奏及主調織體,使它顯得果斷堅毅。巴羅克晚期的音樂家喜好把人類的感情歸成不同的類型,巴赫寫作的賦格主題是如此豐富多樣,可以成為人們審視巴羅克感情類型和習慣的表達辭彙的最好途徑。巴赫共作有三集組曲,分別稱為法國組曲,英國組曲(標題並非巴赫所加)和帕蒂塔,各集均包含6套,每套都以巴羅克組曲的4首舞曲為主。《法國組曲》僅有舞曲樂章,短小簡潔,音樂優美,感情細膩,造合模捶鍵琴演奏。《英國組曲》和《帕蒂塔》結構較長大,音響效果豐富。每套組曲均以前奏曲開始,如 g小調第三英國組曲》的前奏曲採用了維瓦爾迪協奏曲的利都奈洛( ritome11o )形式,用羽管鍵琴上兩層鍵盤的不同音量來模仿協奏曲不同樂器組之間的對比效果。{D大調第四帕蒂塔》的前奏曲是典型的法國序曲形式,用強調附點節奏的莊重慢板開始,接之一段3聲部的賦格段落。
管弦樂和室內樂
巴赫作有6首獨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前者相當於教堂奏鳴曲,後者相當於室內奏鳴曲或組曲) ,6首獨奏大提琴組曲以及小提琴與羽管鍵琴、長笛與羽管鍵琴、腿式維奧爾(viola dagamba) 與羽管鍵琴的奏鳴曲。最引人注目的是弓弦樂器在演奏旋律的同時構成和聲和對位線條,如獨奏小提琴的《d小調第二帕蒂塔》在組曲的4首舞曲之後加上了末樂章夏空。在這一樂章中,巴赫對一個8小節的具有薩拉班德風格的主題作30次變奏。這些變奏有的是流態旋律,有形成卡農、賦格段和自由對位的段落,大大擴展了小提琴的表現力,也充分展示了巴赫天才的創造力。
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是第一位寫鍵盤協奏曲的作曲家,他的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包含了大協奏曲(第一、二、四、五)和樂隊協奏曲(第三、六) 兩種類型。第五協奏曲中長大的羽管鍵琴獨奏段落,似乎預示了古典協奏曲的華彩段。
巴赫《約翰受難曲》▲
尚音書房
·
樂
讀
·
西方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沈旋 谷文嫻 陶辛
推薦閱讀:
※高瑞霞的舉動給王力宏帶來的影響多大?
※【為什麼很多流行歌曲聽起來都差不多?】
※耳機上的r和l是什麼意思的發展是什麼樣的?
※艾辰首張單曲《來不及說再見》7小時破15萬銷量
※有著亞洲「土酷」代言人之稱的Rich Chigga新單《Who That Be》MV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