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理想主義也需要勇氣的年代,它未辜負清華,也未辜負時代

繼《芳華》之後,對於《無問西東》的評價似乎又一次形成了分裂,這說明它不僅進入了市場,也成功地進入了文化討論的公共領域。

其實就預期與現實的巨大落差而言,《無問西東》已創造了一個奇蹟。這部早在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之前便開始籌備,2012年基本完成拍攝的影片,在其後五年中幾度亮相又數次消失,拖期之嚴重甚至超過了同以拖期聞名的《2046》和《一代宗師》,然而與功成名就的大師不同,作為新人導演的李芳芳沒有被人信任的資本,她名下此前只有一部低成本青春片《80』後》。按照電影業「拖期多爛尾」的規律,本片幾乎註定將成為一場有始無終的災難。然而本片於2018年的最終亮相,卻出人意料地突破了這一定律:影片雖有瑕疵和遺憾,但其呈現出來的整體藝術與精神品質卻堪稱驚喜。作為獻禮,影片未辜負百年清華。

參照中國式獻禮片的傳統,《無問西東》面臨的諸多壓力與限制可想而知,它須史實真確、理念準確、政治正確,作為藝術創作,又須避免自娛自樂的傾向、臉譜化口號化的教條面目,以及對史實的刻板復現、亦步亦趨。命題作文的難度顯然遠大於個人化表達。而《無問西東》不僅要展示清華本身的獨特性,更要展現出它與時代精神和人性因素的內在與共性的聯繫,才能獲得電影藝術意義上的成功。

整體來看,關於本片評價的分裂大致屬於藝術表達的範疇,並非價值觀念的衝突,這是它與《芳華》爭議的重要區別。關於劇作的爭議是焦點之一。影片以平行蒙太奇方式穿插講述了四個時空的故事:1.2012年,商界精英張果果(張震飾)職場打拚,在權力爭奪、人情淡漠的時代逐漸迷失,需要重新找回自我;2.1962年,清華學生陳鵬(黃曉明)畢業之際陷入與王敏佳(章子怡飾)、李想的戀愛糾葛,敏佳被李想背叛,並幾乎被群氓毆打至死,陳鵬將敏佳救下送回雲南鄉下老家。兩年後他完成原子彈研製和爆炸任務返鄉尋找敏佳,發現敏佳已不知所蹤,敏佳已隻身進入大漠,生死未卜;3.1938年,沈光耀(王力宏飾)與同學一起在昆明西南聯大求學,雖家人阻止,仍毅然加入中國空軍,最終在戰鬥中為國捐軀;4.1923年,清華新生吳嶺瀾在老師梅貽琦的指導下,在目睹泰戈爾訪華的盛況時,終於找到了自己治學立命的方向。

四個故事,跨越近百年,顯示了影片的史詩化野心,而穿梭於不同時空的平行敘事結構則沿用了《黨同伐異》和《雲圖》的手法,事實上這種敘事方式對於常規類型敘事來說並不討喜,《黨同伐異》和《雲圖》間隔近一百年先後的市場失敗已證明了這一點,然而對於《無問西東》來說,相似的平行式敘事及隱喻式主題表達確有結構性意義:它們都是關於追尋和抉擇的故事,跨越百年,不同年代的主人公追尋內心,為所愛,為國家,為信念,或毅然決然,義無反顧,或走出迷途,找到真我。四段故事之間的前後勾連暗示了隱喻性主題的延續性和傳承性。批評者大抵認為幾個故事之間缺乏有力的因果聯繫,然而在我看來,類似《通天塔》或《兩桿大煙槍》的多線敘事以及敘事線之間的強聯繫、實聯繫過於戲劇性,未必契合本片整體上的詩意散文化風格,目前的這種虛聯繫、弱聯繫反而是適合的。

相對於越來越趨向世俗、肉身、快感,試圖迎合最大規模受眾的主流電影文化,《無問西東》具有典型的知識分子化的,精英式的宏大敘事立場,四個故事追求的都是超越性,超越現實、世俗、壓力、利益甚至生死,去追尋真我。它思考的是作為這個國家的文化精英,應有何種操守、信念、準則和承擔,它是對知識的尊重和敬畏,是不因思索生命的意義而羞恥的崇高感,是投筆從戎、奔赴國難,是為愛與信仰義無反顧,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倫理選擇。

這種超越性,與其說是清華的,不如說是民族的,人性的。家國情懷、民族情感是中國人最強烈、最深沉的集體無意識,也是最容易被喚醒和激發的情感。這也是抗戰故事和1962年的故事最為動人的原因。靜聽雨聲延續文脈的師生,慷慨赴死的熱血男兒,走向大漠戈壁的科研工作者,因核輻射掉落的頭髮,這些段落即使不發一言,都極易引人淚目。

影片的價值觀是上揚而高亢的,高亢到可能引發爭議的程度,這種爭議並非指向價值觀本身,而是影片是否提供了足夠的人物、故事、情感、細節和影像的支撐。在我看來,影片主張的精神性和超越性,大體是在比較紮實的人物和故事中傳達的。陳鵬與王敏佳的愛情,經過層層鋪墊和推進,通過生活化的細節建構起來,尤其是在歷史悲情的格局當中,是具有說服力的。即使近乎完美的沈光耀,其思想與行為邏輯仍是可信的,包括足具震撼性的「三代五將」匾額前史,都為理解人物命運及動機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倘若你無法理解陳鵬和沈光耀,或許也無法理解血灑長空的沈崇誨、劉粹剛、高志航,無法理解數十年大漠隱姓埋名的核彈英雄。因為歷史上總有一些人,他們的行為超越了等價交換的現實邏輯。

本片在美學上確有著某種古典或學院的氣質,追求沉穩詩意的風格,雍容而規整,沒有炫目的技巧。四個故事分別對應著不同的主題基調和風格影調:當代都市職場故事——清冷;1962年的故事明顯參照了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強化膠片顆粒感創造的年代疏離感;抗戰故事——以昆明紅土地為標誌的熱血主調;1923年的青春故事——柔光的詩意和朦朧感。它是帶著私人情感的影片,陳鵬拉著王敏佳演示原子原理時的奔跑,確不符合行為甚至空間邏輯,其目的卻是把主要的清華景觀一一串連起來。片中的大禮堂、大草坪、清華學堂、工字廳、生物館、荷塘、水木清華、西體、西操、一教、二教,不論是詩意的凝視還是人物言行的背景,在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轉中,足以喚起清華人的內心悸動。

應指出的是,片中四個故事中抗戰和1962年的故事最為紮實和感人,而一頭一尾則稍顯單薄,尤其是吳嶺瀾由於片中戲份過少,缺乏個性化的塑造,這使其幾乎變成了一個旁觀者和見證者。在這兩個故事段落中,大量畫外音獨白的直接陳述因為缺乏有力的支撐,容易流於某種心靈雞湯式的俗套。而因宏大敘事或導演本人的局限,影片所呈現的底層社會,也會因藝術表現上的某種「過度」(雲南孤兒部分)或「不足/不準確」(四胞胎家庭)而導致真實感的疏離。

《無問西東》是一曲獻給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頌歌,在某種意義上,它是知識分子命運史的理想主義或浪漫主義版本。西南聯大的光芒萬丈,與《圍城》中三閭大學裡的傾軋、卑瑣與不堪,或許都是歷史的真相,而《無問西東》要關注的只是前者。雖然片中通過王敏佳的悲劇性命運,通過人的尊嚴和生命被踐踏、巨大的標語和被破壞的神像,已經預示了歷史風暴的來臨,但總體來說,影片呈現的仍然是理想主義的信念與光輝,它有意迴避了那些更加殘酷的歷史瞬間,諸如主樓前的萬人批鬥、二校門的轟然倒塌,以及半個多世紀以來精神氣質與品格日益因行政化和政治化而改變,價值理性不斷被工具理性侵蝕的現實。歷史的幽暗苦痛,現實的矛盾爭議在獻禮的氣氛或定位中被策略性地弱化或迴避,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則被強化了,而這種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仍然是宏大敘事範疇的。

雖然被賦予了「真實」、「自我」等抽象而難以捉摸的關鍵詞,但其實「家國」才是影片真正的精神歸宿,它是這所頂尖學府最為顯著的精神品格,也是「詩與遠方」、「立德立言」的真正指向。片尾長達七分鐘的彩蛋將片中那些作為背景而被忽略的國家文化精英們一一呈現,似乎要揭示的是,這些驚鴻一瞥的身影才是民族的脊樑,其精神是這個國家的文化中最深沉的力量。影片的家國情懷由此被推向了極致。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無問西東》是一種少見的影片類型。它容易讓人想到《心靈捕手》、《美麗心靈》、《聞香識女人》、《雨人》等經典好萊塢電影,它們沒有《老無所依》、《美國美人》的陰冷犀利深刻,然而卻簡單、溫暖、積極,與大多數人接受的主流價值觀相吻合,在困境、磨難和黑暗中張揚人性之善,肯定光明和希望的存在,只不過,後者的主題指嚮往往是人性,而《無問西東》則包含了更多的歷史與國族意識。在一個會因思索生命的意義而羞恥,討論理想主義也需要勇氣的年代,能夠重新引導人們去關注和討論超越性的精神力量,影片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從此意義上說,作為獻禮的《無問西東》,未辜負百年清華,也未辜負這個時代。

文|詹慶生 本文刊載於20180116《北京青年報》B1


推薦閱讀:

玩文玩,不僅要有勇氣,還得毅力和決心!
你有多少喜歡卻沒有勇氣做的事
愛,需要勇氣
愛的勇氣,有多少可以執著
愛一個人原來需要很大的勇氣

TAG:理想 | 年代 | 討論 | 理想主義 | 時代 | 勇氣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