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關於排泄那些事
摘自《給孩子自由》(修訂版)
作者按:心理學鼻祖西格蒙·弗洛伊德將斷奶、自主排泄(如廁訓練)、性意識覺醒等列為人生重大發展階段。他認為,一個人在兒童時代度過這些發展階段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這個人會因為沒有得到滿足而保持一些幼稚的習性,亦即固戀(fixation)。固戀會對人一生的秉性和人格產生深遠的影響。
由此看來,兒童的排泄是一件不可小覷的大事。在《給孩子自由》第一版面世之前,就此問題,我曾經與一些熱心的父母們在網上展開過熱烈的討論。本書第一版發行之後,更是因此話題在網上掀起過軒然*。趁本書修訂之際,我將原書相關章節合併起來,加以大幅度修改和充實。文字中依然包含一些比較激進的內容,敬請讀者根據自身的承受能力自行斟酌閱讀。
你還給他戴著紙尿褲哪
2001年的聖誕節,我們帶著Sam到一個朋友家吃晚飯,朋友的閨女剛剛滿半歲。另外一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女兒思思也來參加,思思1歲8個月,比Sam小2個月。席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免談些育兒話題。我見思思幾次被父母督促著上廁所,不禁好奇地問他們是不是孩子已經自知大小便。
思思的父母自豪地宣稱,「是的,女兒早已經不用尿布啦,像大人一樣上廁所。」我問他們是怎樣達到這個效果的?他們說儘早開始訓練,襁褓中就開始把屎把尿,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但是她的控制能力已經成熟了嗎?」我又問。思思的父母顯然沒有被這樣問過,也不明白我在說什麼。他們問我,「Sam難道還不會自己上廁所嗎?」我回答,不會,他還太小,沒有控制能力,現在還在戴紙尿褲。思思父母的臉上露出一絲鄙夷,問我,「那你為什麼不早點給他把?」我說,「他還沒有準備好啊!他的擴約肌還沒有發育成熟,他沒有自我控制能力,怎麼能夠要求他自覺上廁所呢?」他們說,這麼大的孩子還在戴紙尿褲,不正常,應該給他訓練。「你看我們家思思,就是把出來的,一把就有。」我說,那她還是沒有自我控制能力,還是需要你們頻繁地督促。我是反對給孩子把屎把尿的,因為太容易給他們造成身心兩方面傷害,甚至遺留終生的問題。況且,總擔心孩子什麼時候拉屎撒尿,成年人還有功夫干別的事情嗎?思思的爸爸不假思索地反駁我,「你那個理論根本站不住腳,孩子就是要早把,多給他壓力,就學會了。」我問,「思思沒有失誤的時候?」他們夫婦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她從來不尿褲子。」思思的媽媽又加上一句,「你不願意把,是因為你懶!」我與這對夫婦素昧平生,聽到這樣不客氣的指責,不禁有些吃驚。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離開朋友家時,我發現思思的腳上只穿了一雙單鞋,不禁問她的父母怎麼這麼冷的天,不給孩子穿暖和一些的鞋。思思的父母突然有些氣短:思思在來的路上,在他們家車裡尿了,把褲子和鞋都尿濕了。我察覺到一絲缺乏善意的快感偷偷摸摸地掠過我的心頭。
看孩子,別看日曆
幾乎從Sam一出生開始,他的排便就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不斷有人諄諄告誡我,應該給孩子把屎把尿,別老給孩子戴紙尿褲;更有甚者,告訴我報紙上說了,紙尿褲會影響男孩子的生育能力。
我雖然不是傳統媽媽,但是對抱孫子/女還是懷有些許的幻想,聽到這樣嚴重的警告,不禁惴惴然,趕緊查書翻資料關注最新報道,最終發現這只是斷章取義的道聽途說,根本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其實用不著什麼醫學背景就能想明白這個道理:小嬰兒還沒有開始生產精子,何來影響生育能力之說?就連那些患了隱睾的孩子,只要手術及時,都能生育,證明了嬰幼兒時代*溫度偏高,對於成年的生育沒有影響。紙尿褲是否會增加*溫度,至今沒有人找到證據。所謂紙尿褲影響生育能力的說法,大概只是某些人抵製紙尿褲的一個借口。
紙尿褲的最大弊端,在於污染環境。我曾經因此而試圖讓Sam轉為穿棉製尿布,並投資1500多塊錢買了一堆尿布及其附屬用品。棉尿布工程隆重開工,草草收場。Sam能吃又能拉,最多一天拉十幾泡,還不算撒尿弄濕的。我和阿姨不幹別的,光泡在衛生間給他搓尿布吧。國外有洗尿布的服務,卡車每天來,臟尿布拿走清洗,乾淨尿布送回來,家長省心省力還環保。可惜國內尚沒有開展這樣的業務,我們洗不過來,只好回到紙尿褲里。
這個煩惱剛剛傾訴出來,就立刻引起驚詫無數:「你們難道不把他嗎?」
就孩子這個排泄問題,我曾經查過許多資料,所有的育兒專家都明白無誤地告訴讀者:這是一件著急不得的事情。小寶寶對自己排泄器官的控制能力,要到2歲左右才開始成熟;在這之前,他們對自己的排泄毫無控制,只能任其自由泛濫。
如廁訓練是一項複雜的技巧。在你催促寶寶奔赴馬桶之前,思考一下掌握如廁技巧意味著什麼:首先,寶寶必須感知腸道和膀胱的壓力;其次,他必須將這些知覺與體內的活動聯繫起來;接下來他學會對這些衝動做出反應:趕快衝向馬桶;到了馬桶邊上,他還必需已經掌握如何脫下衣服、如何舒適地坐在這副新座椅上、如何在一切就緒之前憋住自己。如此繁雜瑣碎的過程,難怪有些寶寶到了三歲還需要紙尿褲。
我們現在知道,大多數寶寶掌控大小便的神經和肌肉在18—24個月之間成熟。如廁訓練開始晚的寶寶比那些提早訓練的孩子獲得控制的速度快。(西爾斯夫婦,《育兒全書》)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給寶寶開始如廁訓練是最佳時機呢?眾多兒科專家們給出了相同的答覆:看孩子,別看日曆(Watch the child, not the calendar)。
就像兒童發展的各個方面一樣,讓你的學步兒給你確切答案。只有你的孩子能告訴你(不是用話語,而是通過行為)她什麼時候已經獲得了能力與願望的神奇結合,可以開始如廁訓練了。雖然提早強迫孩子如廁也會獲得成功,但這種做法並不明智,也會引發抵觸、抗拒和不必要的長期鬥爭(更不用提還會有更多的「意外」要你去收拾)。耐心等待孩子發出準備好、願意做的信號,讓孩子在如廁方面做主,不僅會成功得更快,也會通過這件經歷大大激發孩子的自信心,讓他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就像爬行、走路和說話一樣,自主排泄是一個發育的過程,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允許按照他/她自己的時間表來掌握。(《學步兒父母手冊》)
專家們指出,提早如廁訓練,是傳統的理念和做法,因為在紙尿褲發明之前,媽媽們要花費許多精力去洗尿布。因此,在過去,孩子早斷奶、早進輔食、早控制大小便,都是媽媽能幹的標誌,因為這樣能夠把媽媽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如今的年輕父母,難免受到傳統的影響,認為應該提早訓練孩子。
專家們也都建議,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依靠著紙尿褲的福音,我們當父母的應該耐心等一等,等到孩子在生理上成熟了,在心理上也準備好了的時候,再進行如廁訓練。一般這個分水嶺在2歲左右,有些孩子早,有些孩子晚。在孩子準備好接受如廁訓練之前,如果成年人進行任何這方面的努力,都會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表明,尊重孩子的時間表,在孩子準備好了以後再進行如廁訓練,會非常順利,孩子一般3歲之前就會掌握。如果和這個原則背道而馳,就不免經歷極其漫長和痛苦的訓練期,孩子有可能到了4歲還沒有完全學會。
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我遇到過有些媽媽宣稱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把他,也就是說,從出生開始如廁訓練。這些年來,我接觸了不少媽媽和寶寶,無論是早開始把屎把尿的,還是順其自然等孩子發育成熟、準備好了再開始如廁訓練的,以寶寶完全能夠自主大小便為最終標準,無一例外都需要等到寶寶兩歲左右才能夠達到目的。那些早把的孩子,訓練期長達兩年之久;而晚開始的孩子,則僅僅需要幾個月。
如果媽媽們能夠放鬆下來,給自己和寶寶兩年的自由,不在寶寶的排泄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從而也減輕寶寶的心理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在如廁訓練問題上,除卻生理方面的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十分重要: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可以接受如廁訓練,使得孩子感到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有所把握,是自己的主人。同時在訓練中所獲得的進步,也給孩子以自信心,並促進他取得更大的進步。如果剝奪孩子的自主權,提前訓練,不僅會給家長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更會給孩子施加心理壓力,造成傷害。傳統的把孩子,有時會使孩子髖骨損傷,或者遺留尿頻的毛病。布萊澤頓醫生——美國著名兒科專家、暢銷育兒書《觸點》作者,在他的著作中詳盡地論述了提早如廁訓練的諸多弊端:
如廁訓練產生的問題幾乎都是源於親子關係失衡。當父母不願等待,將如廁訓練強加於孩子身上,孩子會感覺被侵犯了。
對於一個熱衷於走向獨立的學步兒來說,如廁訓練令他自我掙扎。他或許站在馬桶前舉措不決因而尖聲哭叫,或許躲進角落悄悄地大便,用眼角餘光瞥視他的父母。幾乎沒有父母能夠忍住不去幫助孩子。然而,當父母捲入孩子的掙扎,替他理出負疚與混亂時,孩子為獨立而進行的掙扎變成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權力鬥爭。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大多數此類權力鬥爭都會把如廁訓練變得多災多難、令人不快、拖延時間。如果家長全力以赴參與鬥爭,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孩子會憋住大便,引發慢性便秘,導致結腸肥大。前邊的章節提到過,孩子憋住的變硬大便會不由自主地然而有規律地漏出液體,弄髒內褲。這種滲漏看似腹瀉,本質問題卻是便秘。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莫名其妙。(布萊澤頓,《觸點:出生至三歲》)
布萊澤頓醫生接著論述了由於如廁訓練失當而帶來的其他病理問題,比如尿頻、尿床和失禁,篇幅所限,這裡不一一贅述。在數十年的臨床經驗中,布萊澤頓醫生接觸過十幾萬名兒童及其家長,他在美國兒科學界是數一數二的權威人士。
我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在孩子無意識地尿褲子後,對孩子訓斥責罵,「沒羞!笨蛋!怎麼又尿褲子了?真沒出息!」孩子一臉無辜,滿面驚恐。本來,這不是她/他的錯,為什麼要怪罪人家?這樣教訓孩子,小小的心靈難道承受的起?
再看到,寒冬臘月,領著孩子在外邊遛彎兒的家長,毫不猶豫地把孩子的褲子扒拉下來,就那麼讓孩子嫩嫩的肌膚面對刺骨的嚴寒,催促孩子排泄。我怎可忍心讓我的孩子經受這樣的摧殘?
就像兒童成長過程中所須經歷的一切里程碑,自主排泄不僅僅是一個生理方面的轉變,更是一個心理方面的歷程,甚至心理方面的微妙程度遠遠超過生理的變化。專家們忠告父母:對待孩子的排泄,決不可以馬虎隨便或者*強行,而是要謹慎小心。在訓練過程中,也要多給孩子鼓勵讚揚,不能批評指責或者施加壓力。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給孩子帶來生理問題和心理創傷。
一天,去國際母乳會哺乳輔導Erica家做客,她滿心歡喜地對我說,她決定在她的老二身上採用中國人傳統的把便方法,以減少清洗尿布的麻煩。她還借給我一本厚厚的書,是一個美國人寫的,專門論述給孩子把屎把尿的好處。
我回家後認真讀完了這本書,結果不但沒有被作者說服,反而更加堅定了不把孩子的決心。作者雖然大力倡導給孩子把便,但是也承認,在孩子控制能力成熟之前,得到訓練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並且實施這種方法,必須有一個人在旁邊幫忙,專門對付孩子的排泄。這對於大多數自己帶孩子的西方媽媽來說,簡直太不現實了。
把書還給Erica時,她說她改變主意了。「我發現還是你說得對,小巫。」Erica說,「顧得了屁股就顧不了腦袋,那當然還是腦袋重要,就讓屁股受點委屈吧。」
是啊,所有提前給孩子解脫紙尿褲的家長,都要時時刻刻警惕孩子的排泄問題。和他們出去玩,大人隔一會兒就要問問,「尿尿不?」如果到時候了還沒有尿,家長就緊張的不得了。就像我的一個朋友說的,「階級鬥爭這根弦得時刻緊繃著!」兒科專家指出,家長的焦慮心理,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吾家小兒坐馬桶
Sam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早晨醒來後大便,於是我們每天早晨把他一泡。一開始還真規律,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兩星期,小人兒就開始反抗,打挺、哭叫,寧折不彎。於是我們只好放棄,隨他的便。
說出來,又有人驚詫,「你們不知道打他啊?他一打挺,你就搧他屁股。他一疼就知道了,看他還擰不!」
這麼暴虐地對待孩子,第一,我捨不得;第二,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傷害,會在今後讓我們加倍受難。
2002年5月14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Sam差4天滿2歲3個月。這一天,我在清理了Sam大便後的紙尿褲後,沒有給他戴新的紙尿褲,而是讓他暫時爽快一會兒,心裡只是等著他待會兒無意識地尿濕褲子後,再讓他回到紙尿褲里。我已經這樣做很多次了。
出乎我意料的奇蹟就這樣發生了:20分鐘後,Sam對我說,「媽媽,Sam要撒尿。」我問他,要去廁所嗎?他說要。我帶他到客衛,他說「去大廁所。」於是我帶他到主卧室衛生間,讓他站在馬桶上,脫下褲子,過了幾秒鐘,Sam有了一次小便。
那天,Sam這樣上了5趟廁所,只有一次因為爸爸帶他到園子里玩,沒有及時讓他上廁所,而尿濕了褲子。
從那之後,Sam就擺脫了白天的紙尿褲,只有晚上還要戴。我不著急,他早晚會完全擺脫的。
那之後不久的一天在園子里,他說要撒尿,阿姨帶他到一個沒人的僻靜處,給他脫了褲子,要他尿在草地里,他要求往前走,尿在樹根上。
我有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的秉性脾氣相差很大,表現在吃喝拉撒睡方面。Sam的排泄習慣,我曾經在《讓孩子做主》里描述過。總結起來一句話,「屎尿無度」——曾經多達一天15次大便(母乳吃多了)、半個小時內3次小便(水喝多了)。
妹妹Miranda更加規律一些,體現在大便方面,從滿月開始即每天一次,甚至幾天一次。記得那時候,如果隔了兩天還沒有大便,我們就十分警惕,時刻準備著,因為一旦大便來臨,就是考驗我們手疾眼快的時刻:母乳寶寶的大便比較鬆軟,隔了幾天排一次則份量超多,一塊紙尿褲兜不下。我們必須在一邊將各類工具(紙尿褲、防水墊、大量濕巾)碼放好,以便迎接任務。
從4個月開始,Miranda每次大便的前奏都非常明顯(有時還很嘹亮),於是我們就讓她排在馬桶里。可以說從4個月到1歲多,妹妹幾乎沒有大便在紙尿褲里,這對於她女性外陰的清潔和保護的確有好處。但是只要她反抗,我們就會馬上放棄,隨她的「便」。小便我們從來不把她,就戴著紙尿褲。相比起哥哥來,妹妹倒真是個環保小模範。
是否把孩子,是一個經常引起爭論的話題。有些媽媽說她們的孩子不反抗,很好把。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我統計過,大部分認為自己把便成功的媽媽們,孩子都很小,基本上在幾個月,大部分未滿周歲。等到孩子大一些、自主意識強一些,他們就不會那麼「聽話」了!對這種現象,美國兒科專家們早有研究:
周歲之前,用馬桶的新鮮勁兒、加上你懷中乳兒依然順從的個性,使得你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讓她乖乖兒上廁所。不過,今非昔比。新鮮勁兒過去了,上廁所不再是她自願而享受的事情,而是一件她被迫完成的任務。這個年齡段也標誌著兒童順從時期的結束。寶寶不再急於討好你,而是越來越不聽話。況且,至今為止,訓練有素的不是寶寶,而是你。是你在飯後、看到她蹲下或者哼哼、在她睡醒後把她放到馬桶上。現在,她可沒那麼好擺弄了。
在兒童必經的反抗期試圖去控制她,註定會以失敗和雙方的困惑而告終。強迫的態度不會比寬容的態度更快地讓孩子學會自主排泄。恰恰相反,強迫會導致便秘——你的學步兒會以憋住矛盾焦點為手段來控制局面。(愛森伯格、墨科夫、哈瑟威,《學步兒父母手冊》。)
我的兩個孩子都經歷了從順從到反抗這一轉折。前邊說過,給Sam規律把便僅僅延續了兩個星期,就以他的嚴正*而結束。Miranda也一樣,越大越不喜歡被把,而是寧願拉在尿褲里。我們家主浴室的馬桶圈很小,不到一歲半,我們扶著她就可以坐在上邊。女兒天生獨立性強,每次如廁她都要求扯下一小片衛生紙,手背後擦擦自己的屁屁(當然夠不著)。
然而依然「好景不長」,就在Miranda快滿一歲半的前幾天,出現了新情況:每回她坐在馬桶上拉出一點點就鬧著下來,問她還拉不拉,她搖頭,給她戴上尿褲,她不一會兒就拉在裡邊。那個周末她滿一歲半,到了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從排泄這件事情來看,她已經開始了反抗,要求自主,不願意繼續按照我們的安排來行動,而是要通過各種手段表明她的獨立性。
我想,Sam大概屬於那種排泄通暢、對排泄不很敏感的嬰兒,而Miranda屬於那種較早即能確切感受自己排泄需要的嬰兒。一歲半左右,女兒已經能夠告訴我們她要大便(poopoo),或者我們看她正在使勁兒,問她是不是要poopoo?她就點點頭,還主動去廁所。不過並非每次都成功,她經常在尿褲里拉完了才告訴我們。小便一直很隨意,不會告訴我們,我們也不著急,耐心等她按照自己的發育時間表來成長。
我的兩個孩子的成長,基本上符合兒科專家們描繪的曲線。Sam的如廁訓練僅僅用了4個月時間, 2歲7個月完全脫離紙尿褲。妹妹則更早一些,1歲9個月完全脫離紙尿褲。從開始到結束,也用了大約4個月時間。
大小便與羞恥心
(作者:江魚,刊登於《南方周末》2002年4月4日,經報社編輯部同意轉載。)
一次心血來潮去逛青羊宮,走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忽然一小伙「哎……哎……」地示意我止步。我這才注意到不遠處的一棵樹後似乎蹲著一女子,還隱約有淅淅瀝瀝的水聲……我不知道那女子當時是什麼表情,反正我倒被臊了個大紅臉——小時候我媽媽就告訴過我,偷看女孩子小便,眼睛會長瘡——可我實在不是故意的呀!順便說一句,青羊宮內也是有廁所的,畢竟道士們也不是吃風屙煙的。
我很疑惑,為什麼有的人只要四下無人,就管不住自己的大小便,羞恥的神經就會馬上崩潰呢?當然,原因可以列出很多,如附近沒有廁所或那種壓力實在太大,不易找廁所等等。後來又遇到一件事,發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主觀原因。
那天我正在等公交車,旁邊一個四五歲的小姑娘不斷地向她媽媽嚷嚷著「肚子脹,憋不住」。這位年輕的媽媽不勝其煩,嘴裡罵罵咧咧,拉著小姑娘到附近的花壇邊(附近稍遠處就有一公廁)。看著漂亮的小姑娘拉著大便,旁邊人來人往,忽然間我感到萬念俱灰……
我不知道這位母親為什麼要這樣,也許她的父母以前就是這麼做的?而且我注意到這樣的事情還不少,不過有的父母是將孩子帶到稍微僻靜處,似乎孩子擁有在任何地方大小便的特權。但我想,讓孩子習慣在光天化日之下製造污穢之物,這種教育是不是有點混賬?這種父母簡直就該被狠狠打屁股,而這樣教育出來的小朋友即使天天都得小紅花,門門功課考第一,他和一頭動物的差別也有限。他們長大後,也許不會再在大庭廣眾之下如此作為,但一到四下無人之處,就難保其大腦還能控制住排泄的衝動——我想去過長城的人,都會對烽火台內刺鼻的騷氣印象深刻吧,運氣不好還會看到幾堆大便。我想,這大部分都是那些小時候沒有在這方面受過適當教育的傢伙乾的吧。不過想想他們能耐真是不小,長城上人可不少……
從某方面而言,教會孩子在合適的地點大小便,也就教會了孩子要有羞恥心,我想這也不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比如我家小狗,笨笨的,可我沒費多大工夫,已經教會了它在廁所裡面定點大小便。
杜絕開襠褲!這篇文章在我內心引發了極其強烈的感慨——開襠褲是一種蔽陋的習俗,我對開襠褲深惡痛絕,它不衛生、不雅觀、不禮貌、不尊重孩子、不尊重他人、不尊重公共財產、沒有公共道德。而且容易引起孩子外生殖器的損傷。
在網上,曾經有人指責我對開襠褲的抨擊,說我沒有考慮到國情,甚至批評我不尊重傳統文化。她們說中國人收入低,沒有錢買紙尿褲;只有老外對開襠褲大驚小怪,國人熟視無睹,所以不必在意——憑什麼一定要聽外國人的?云云。
窮困的人民不只中國有,為什麼開襠褲是中國特產?纏足、長辮和一夫多妻也是傳統文化的內容,難道我們也應該一律保留?在我周圍,外國人只是對開襠褲感到好奇和不理解——「怎麼給孩子穿破了的褲子?」真正有厭惡之情的反倒是中國人。最厭惡開襠褲的其實是孩子,有誰認真聆聽他們的心聲了?
穿不穿開襠褲跟有沒有錢沒有關係。我居住的這個花園小區,家產百萬的人家有的是,但是穿開襠褲的孩子卻大有人在。數百萬的高級公寓和豪華轎車買得起,難道買不起一兩塊錢的紙尿褲?照看Sam的保姆佟阿姨20年前養孩子,不要說那時沒有紙尿褲,就是有,她也不會從每月30元的微薄薪水裡掏出錢來買這個東西。但是她的孩子沒有穿過一天開襠褲。她給孩子用布尿布,出門時外邊裹上一層薄薄的塑料布。她說她受不了開襠褲。
開襠褲的根源不在於窮,而在於父母的懶惰和公共道德意識的薄弱。試想一想,穿上開襠褲的孩子,就會隨地大小便。但是只要出了自己家門,除了公共廁所之外,不是別人的家就是公共場合,哪裡有可以供人隨地排泄之處?穿開襠褲孩子的家長,也很少有在孩子產生便意時,帶著孩子去廁所,而是隨時隨地就讓孩子當眾排泄。以後就是不穿開襠褲了,這種隨地大小便的習慣還是保留下來。方便了家長,污染了環境,噁心了大眾。
那麼孩子從中學到了什麼呢?對自己身體的不尊重、對他人的不尊重、對公共財產的不尊重。孩子從會走路開始,就應該逐漸形成對自己身體隱私部位的尊重意識,學會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不僅僅是自尊,也是對別人的起碼禮貌。
一次佟阿姨坐小公共,上來一對夫婦帶著一個穿開襠褲的孩子,孩子當時撒了一泡尿,基本上都撒到一位年輕女性的漂亮皮鞋上。女子當時並沒有發火,而是很和氣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滿。沒想到這對夫婦不僅不道歉,反而責怪這位女子「事兒媽」,說這是孩子的尿,有什麼可嫌棄的。旁邊有人看不下去,替這女子說了幾句話,這對夫婦惡言相向,甚至要動手打人。
孩子的尿就不是污穢的排泄物嗎?撒到別人身上,別人就應該愉快地接受嗎?
最令我難受的一件事就是,帶孩子出去玩兒,總會遇見那麼多穿開襠褲的孩子,我的孩子不得不接觸他們屁股粘過的東西。他們要尿就肆無忌憚地隨地尿,把公共場合當成公共廁所。有一天去東方廣場的「甜心世界」,又是一片臊氣衝天,問工作人員,她們也覺得噁心,但又無能為力。
真想呼籲所有的公共兒童娛樂場所,杜絕開襠褲,讓穿開襠褲來玩兒的孩子買一塊紙尿褲戴上。
一次帶Sam下樓玩兒,到了露天遊樂場,發現剛才遠遠看見還在這裡玩兒的七、八個孩子都瞬間跑掉了。待到看見滑梯的入口,才明白為什麼:原來有人在這裡撒了一大泡尿,水漫金山。
我感到很生氣,就大聲問,「這是誰幹的?」
旁邊一個老太太應聲回答,「是我們家孩子,我沒來得及把他,對不起啊。」
我說,「你帶孩子出來玩兒,為什麼不給他戴尿布?」
她說,「我們孩子不用戴尿布,有尿給他把出來就行了。」
我指著四周問她,「這園子里哪一處是你們家廁所?」
老太太根本不明白我的意思,跟我爭執良久,一定要說服我她的孫子不需要紙尿褲。我說,「有你跟我吵架的功夫,為什麼不回家取一些紙或者布把這滑梯擦乾淨?」她也覺得說不過去了,就找了一些紙來擦。
這個老太太還算態度良好的,她還知道主動承認,並且還說了對不起。雖然跟我有些爭執,也沒有產生私人恩怨。園子里其他人家的做法就更可惡,公然讓孩子往魚塘裡邊撒尿。園子里的石階,都被尿漬的失去了本來色彩。我帶孩子下樓玩兒,經常要注意不要讓他靠在被尿污染過的地方。
每天都會看到,衣冠楚楚的家長,帶著花枝招展的孩子,脫下褲子,根本不避人,當眾排泄。一天下午,有兩個4歲的女孩子,在幾個家人的看護下,在花園裡赫赫然地撒尿。Sam當時在旁邊,跑過去看,我叫他回來,告訴他「咱們可不能學她們隨地大小便。」
這個園子是甲級住宅,住的起這裡邊房子的人家,都有足夠的收入買紙尿褲,或者僱用人來給他們洗尿布。
國情確實有,比如公共廁所少,而且大多臟臭,甚至有些廁所臟到連立足之地都沒有。我同情那些內急卻一時找不到廁所的人,如果能夠找到隱蔽的草叢,也未嘗不可。無論孩子、大人,都免不了會碰上這樣的尷尬事情。對於這樣的情況,我並不盲目指責,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但是,在自家居住的公共花園裡,光天化日之下,脫了褲子排泄?
鄰居一對夫婦,留美數年,最近回京定居,育有一2歲小女,至今尚戴紙尿褲,並且特特叮囑阿姨,不要強行把屎把尿,而是給孩子充分自由。該阿姨在園子裡帶孩子玩兒,與其他阿姨扎堆聊天時,脫下孩子紙尿褲,叉開孩子雙腿,對著魚塘喊,「尿啊!尿啊!」邊說還邊側頭偷偷看樓上(孩子父母在家辦公)。旁邊的阿姨也跟著起鬨:「丫頭!尿啊!」
一位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朋友就這種現象發表她的意見:這是因為這些保姆所受到的文化教育,是不把小孩子當人,不認為應該尊重他們的隱私、保護他們的羞恥心。
其實每個孩子在一歲多一點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對自身排泄的羞恥心和自尊情緒。很多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大小便不願意讓別人看見,而是要躲到一個避人的地方悄悄地進行。這也是他們在心理上對於如廁訓練是否已經成熟、能夠接受的表徵之一。
如果尊重孩子,給他充分的自由,就會保護他的這種羞恥心和自尊情緒。相反,如果大人強制孩子當眾排泄,就會遏制他們的羞恥感,扼殺他們的自尊心。
Sam在脫離紙尿褲之後,有幾次外出,在高速公路行駛時說他想撒尿。我們停下車,把他帶到小樹林里,讓他對著樹根小便。他卻東張西望,看身後的車來人往,說不尿了。有時他會忍到回家,進了家門,一放鬆,來不及去廁所,就尿在地板上。我心甘情願為他擦洗。
我的幾個朋友的孩子,因為沒有從小把便,也都有同樣強烈的羞恥心,也都是外出就不能在非廁所環境中排便。一位朋友買了一隻老人用的夜壺放在車裡,讓孩子在那裡撒尿。
Sam三歲半的一天,我去幼兒園接他,他要求在小區外的麥當勞餐廳里的
推薦閱讀:
※幾種關於在野外如何尋找方向和路徑的簡易方法
※關於床的擺放風水和禁忌
※關於「新漢詩運動」
※2012新出爐的經典總結 關於男人與女人的那些話
※關於鋼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