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濟群法師:《道次第》修學漫談(上)

最近每日要做的功課是學習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此昨日買了幾本相關的書籍。

開讀濟群法師的《道次第之道》,講得好,講得明白,一邊讀一邊畫線,心裡歡喜得不得了。

濟群法師用了114節課來講「道次第」的略論,我也預備著每天學習一到兩課,然後將筆記整理在這裡,沒有這本書的朋友可以認真閱讀我的筆記。我相信,有了道次第,有了法師的指導,我們的修學之路一定會走得穩健無誤,而修學之路實際上就是我們的人生之路,是我們的心路。

昨夜讀完了濟群法師的「《道次第》修學漫談」,筆記如下:

(一)

「修行的作用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完成心行到生命軌道的調整,最終完成內在品質的改善。我們的起心動念,既來自於固有串習,同時也在強化這一串習。而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是凡夫心,就是輪迴的軌道。所以,這些心念都是和六道相應的,和地獄道相應,和餓鬼道相應,和畜生道相應。再好一點的,是和人道相應,和天道相應。

從心念形成生命軌道,代表著生命的因果,生命的緣起。它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因為每種外在結果都是內在心行的外化。三惡道,是由內在煩惱所導致;佛菩薩,也是由生命品質所決定。

《道次第》中,宗大師為我們建立了從道前基礎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學引導。其中每一部分,都是通過對某個法義的思維和觀修,使心行契入其中,完成某一階段的修行。」

(二)

「思維法義的作用,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認識,形成一種觀念。

真正的學佛,是把這一法義轉化為自身觀念,並以此反觀,對現有人身生起如理如法的認識,知道如何珍惜人身,使用人身。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步驟。其一,掌握暇滿人身的知識,知道其中究竟說了什麼。其二,將知識轉化為自身觀念,成為人生觀的組成部分。其三,以此看待自身問題,將所學觀念運用於修行和生活。

以上步驟中,聞思修都已具備,不是說,必須在座上禪修才是修行。《道次第》的禪修,包括觀察修和安住修。所謂觀察修,是通過對法義的思考和認識,逐步落實為自身觀念。所謂安住修,就是對法義確定無疑並進入相關心行軌道。比如學修暇滿,首先是由『人身難得今已得』的慶幸而生起珍惜之情,然後安住其中,保持這種心理狀態。

當然,這種修行不是一次就能奏效,就能定型的。因為我們心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固有串習在干擾,在搶佔心靈頻道。稍不留神,又會在慣性力量中回到原有軌道。此時就需要再思考,再觀察,再用法義進行對照,直到這種珍惜之心再次提起。真正意識到,人身是今生最大的財富,是唯一可以用來改變命運的機會,必須牢牢把握,有效使用,以此成就它所蘊含的最大價值和究竟利益。

用現在的話說,思維暇滿就是幫助我們重塑價值觀。那麼,這個價值究竟是什麼?……找到答案,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究竟要什麼,不要什麼。所以,這是關係到整個人生的大事,也是關係到盡未來際的大事。」

(三)

「下士道的修學,主要是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其作用在於,通過念死來放下執著,從而擺脫凡夫心和由此形成的串習。

念三惡道苦,則是通過對這種痛苦的恐懼,達到止息不善行為的效果,進而對三寶生起依賴和信心。……

《道次第》中,對每一個法義的思維都具有導向性。定位準確之後,還需要有量化指標,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如果將信將疑,或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模糊認識,是難以完成心行調整的。

皈依,是下士道修行的重點,也是貫穿佛法修學的核心。如果對三寶信心不足,修行是不可能入門的。我們對一切教理能否如實接受,對一切法門能否信受奉行,都取決於我們對三寶的信心。

在《皈依共修儀軌》的觀察修部分,不僅要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還要思維三寶功德。事實上,念死和念惡道苦的目的,都是為了對三寶生起信心。如果意識不到自身處境,三寶再好,也無法引起重視。就像對健康人而言,醫術再高明的醫生,也不會覺得多麼重要。

很多人念佛都不能念得相應,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對輪迴的險惡處境缺乏危機感,一方面是對三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果他覺得眼下這個地方很安全,很舒適,自然會樂此不疲地過日子。念佛,也不過是為了把這個日子過得更好一些,還是為過日子服務的。這樣的念,怎麼可能和佛菩薩相應呢?」

(四)

「在下士道的修行中,念輪迴苦是幫助我們生起皈依心。貫穿到中士道,則是生起出離心的必要前提。……或者有人會說:「天天念苦不是太消極了嗎?」,這個世界有越來越多的消遣和娛樂,似乎也不見得有那麼苦。

那麼,佛陀為什麼又說『人生是苦』呢?這正是佛陀對輪迴所作的本質判斷,所謂『有漏皆苦』。

眾生都是趨樂避苦的,但我們能否找到一種快樂,無論何時享受都是快樂的?無論享受多久都是快樂的?倘能具備這些特點,才是本質性的快樂。事實上,我們找不到這樣的快樂。因為世間所有快樂都是建立在某種前提下,享受到一定程度就會轉為痛苦。反之,痛苦卻是具有本質性的,若不加以解決,我們時時都會生活在痛苦中。

如果不吃飯,就會飽嘗飢餓之苦。此時,吃飯就會成為快樂,因為它使飢餓得到緩解。可見,快樂不過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當身心產生任何一種需求,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在它被滿足前,痛苦會持續存在。而且,這些痛苦不是一次就能徹底解決的,因為我們的身心會源源不斷地產生需求,製造痛苦,這就是『有漏皆苦』的本義。」

(五)

「這種認知,是我們發起出離心並尋求解脫的重要基礎。說到解脫,也有不少人感到恐慌:『現在的種種幸福,是否會隨解脫而消失?』,這就需要了解,解脫究竟是什麼。《道次第》中,宗大師明確告訴我們:能解脫的是什麼?所解脫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解脫?如何獲得解脫?

佛教所說的解脫,就是解脫生死,解脫輪迴。而生死和輪迴的根源,又在於我們的惑和業。業,是由心念及言行造作的種子。惑,則是無明和煩惱,其中有見惑和思惑之分。見惑,指無明形成的種種錯誤認識,如身見、邊見、邪見等錯誤觀念。一旦見道,這些迷惑將徹底瓦解。此外,還有許多錯誤認識產生的煩惱,也就是思惑。這就需要再見道後不斷作空性觀修,在觀修過程中,將心靈塵垢逐步去除。當所有心垢被清空,就能成就解脫,證得聖果。

所以,解脫不是解脫外在的什麼,不是放棄所有走入山林,那只是抵達解脫的方式之一。當然,放棄是一種容易見效的手段,但終究還只是助緣,關鍵在於心行調整。如果內心惑業尚未去除,即使住到月球上,一樣會煩惱,一樣會痛苦。反之,若能斷除惑業,當下就是凈土,就是現法樂住。」


推薦閱讀:

傳喜法師:薪火相傳 續佛慧命
凈旻法師:聖誕快樂,與爾等無關!
【凈界法師】【法華經講記08】佛陀在方等時呵責小乘的不足,讚歎大乘功德的殊勝
凈空法師墨寶集錦!【典藏精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七三一卷——第一七四0卷

TAG:轉載 | 法師 | 濟群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