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自己的生活,就是跟自己談一場戀愛

本期主播 | 雪冬

更多音頻可在喜馬拉雅搜索:張德芬空間

張小嫻說:「當愛情缺席的時候,學著過自己的生活。過自己的生活,就是跟自己談戀愛,把自己當成自己的情人那樣,好好寵自己。」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是不會愛自己的。

最近,一位正迷茫得不知所措的女性找到我,她說先生出軌了,不願斷外邊的關係,也不願離婚。她顧及家裡還有的兩個孩子,割捨不下,十分痛苦。她問我:先生的想法是錯的,如何說服誤入歧途的他改變呢?主要是他不認錯的問題,我要如何說服他來接受諮詢呢?

這位女性覺得不管發生什麼,只要先生改變,一切都可以回到以前最好的樣子。所以,面對情感危機,她覺得最重要的順序是:先改變先生的想法,再拯救他們的感情,最終穩固他們的小家庭。可先生連好好談的意願都沒有,所以她又問:如何才能讓先生願意談?

這位女性的故事,呈現出許多人面對問題時的的狀態:想問如何走下去的人多,願意探討自己真正想去哪裡的人很少。多數人原以為只要方法得當,就能輕鬆面對現實的任何苦難。實際上,若我們不願從傷痛中找到入口,帶著缺失或塵封的記憶,就永遠不可能找到生命的完整。

「敘事王子」周志建在他的《故事的療愈力量》中,以他25年的心理諮詢經驗告訴我們:人,總在自己最脆弱和低潮的時候,才會想到自己生命的本質,以及人生要何去何從?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如何在自己的故事裡找回自己、確認自己、堅持自己,並從不完美的經歷里找到生命的完整。

唯有知道自己是誰的人,才能做出選擇 

《對風說愛你》

  • 一些想要求助的人告訴我,他們覺得要講清楚自己的故事,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很猶豫要不要談;

  • 還有人說,每一次要談自己時,都像如鯁在喉,吐不出來又咽不下去;

  • 也有人早就準備好自己的經歷,寫好的稿子直接發給不同的諮詢師,希望一秒也不要再看自己的故事,直接到找到適合的建議。

  • 很多人日夜盼著把自己最不喜歡的那一部分捨棄,如果可以,最初誰也不願意去面對那些不完美的經歷,可當我們把一些經過篩選的部分排斥在外時,就好像一部電影中出現多次卡頓的空白,電影就不再完整,我們就很難從電影中看到所表現的真正的意義。

    不僅是正在面臨問題困擾的人,其實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說自己的故事。當我們排斥通過說去看自己,是因為我們不願意麵對過去不完美的自己。

    可是,不愛自己的故事,我們就無法從阻礙中找到困境的出口,找到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逐的生命意義。所以,哪怕找到了方法,不是內心真正願意去的方向,其實也什麼都沒有找到。

    周志建在《另謀出路》這節里寫道:本以為,唯有知道自己是誰的人,才能做出選擇;現在才明白,唯有當我願意做出選擇,我才能更加確認我是誰。

    每一次當我們回頭審視自己走過的路,都是從經歷中確認自己是誰,清晰自己要去哪裡的路。

    當我們矛盾,內心感到迷茫時,並非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抵達目的地,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要到哪裡去。大多數人原以為只要現狀變了,內心的迷茫才會消失,實際上只有我們更加清晰自己要去哪裡,才可能真正找到一條自己的路。面對迷茫,先確定自己要去哪裡,當你找不不到路時,就回頭看自己。

    談到自己時,這位女性說,她對自己的問題很了解,對想要什麼也很清晰。可是,若她真了解自己,本來內心迷茫的她,怎麼可能逼著自己去選擇一條自己猶豫的路。

    在她不斷要求先生改變的同時,其實也是看先生態度決定是否離婚,只是孩子成了她最顧慮的問題。她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情感的走向,卻看不到自己才是最痛苦、最需要被認真看見的那個人。

    成長的潛能,往往藏在最不願看見的地方

    《大河戀》

  • 有一些人可以全然地活在當下,他們身心合一,敢於做真實的自己,能坦然接受自己脆弱和不完美,最大限度發揮自己成長的潛能。

  • 也有一些人事事力求完美,將自己不符合期待的部分排除在外,只選擇性看到完美,活在這樣自我麻痹中,會較少體驗到自己的痛苦,也因此與幸福快樂等美好的感覺絕緣。

  • 要求完美的人,可以貶低自己的無能和不足,但絕不會接納自己的局限和不完美。面對生活的苦難,看不到眼淚和悲痛,可外表越理智平靜,內心卻越容易藏著觸目驚心的巨大傷口。所以,不管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拼盡全力,他們總會逼著自己改變,也強烈要求別人改變。

    當我們想把把注意力從具體的事情拉回他們內心時,他們只會輕描淡寫地說:我了解自己,我有很多問題,所以我也在努力改變自己。

    有一位35歲的單親媽媽,在她過去的經歷中有過多段不成功的情感經歷,這一次剛交往一個月的對象突然提出分手,她覺得是自己不夠有吸引力才留不住對方,希望諮詢能幫助她更好地戀愛?

    當我們一起去談她的故事時,每一句問話,她都用簡短的幾個字作答,且不會主動談問題外的任何內容。但每回答一個問題,她都會在後面加上:這樣的情況,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這樣的諮詢進行到一半時,我終於意識到她沒辦法好好談自己的故事,她喜歡用怎麼辦去防禦自己,拒絕通過故事整理自己的悲傷,所以哪怕生活的苦難一次次給她機會去貼近自己,她也因此錯過了成長機會。

    而作為心理諮詢師,並非要告訴對方如何走下去,而是要相信每一個人自帶療愈本能,諮詢師能做的是幫助個案重新進入傷痛,看見並利用自己的成長資源。

    英國作家福斯特說:直到看見我說了什麼,我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想的。

    當那些在追求完美中內心緊繃的人,願意通過傷痛去觸摸心底的柔軟,也就開始嘗試著貼近自己的不完美,傷痛就可以用聽得見的方式發聲,那些我們所嚮往的、所堅持的、所執著於做自己的部分,開始逐漸在現在變得清晰起來。

    我們越努力排斥傷痛,就越會在傷痛里弄丟了自己,在於千萬條可選擇的路之間,找不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因為,一個人成長的潛能,就往往藏在我們最不想面對的傷痛里。

    過自己的生活,就是跟自己談一場戀愛

    《電影人生》

    要求完美的人,無法訴說一個完整的故事,那些缺失的、隱蔽的、正待孵化的故事,就無法在對話里變得生動起來。那些曾經被自己排斥的、刪減的部分,在說的過程中,將重新被我們看見、整理和安放。

    於是,好好說故事,除了幫助我們和解過去的自己,找到當下的生活的意義,還可以幫助我們連接未來,在困難里幫助我們決定: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放棄。

    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說故事是一種自我看見,雖然很多人一開始不習慣說自己,但只要開始,就不得不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這已經為接納自我打開一個通道,似乎多了一雙眼睛回頭看自己。

    每個人描述同一件事,都可能說出不同的樣子,因為即使說故事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選擇自己覺得重要的點,再通過時間這條線連接起來,故事就在不斷的訴說中變得立體完整。

    我有一位個案,在她早年的生活經歷中,有被家暴的經歷,那些畫面在她腦海里盤旋了十多年,卻一直沒有機會表達。剛開始她一直排斥說自己,她說自己談不好,不知道談什麼才對。

    在我們後續的諮詢中,她開始能談完一整段經歷。她的情緒已經有了變化,不再一味責怪父親的不好,而是從表達對父親的憤怒,到開始同情那個年老色衰的父親,那些曾經被她視為洪水猛獸般不能碰觸的過去,經過說得到了整理,她的內心也慢慢收穫了真正平靜。

    社會學的鏡子理論得出:人的自我認同,是從人與社會互動、對話、行動中長出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原以為自己清楚所有的來龍去脈,可是有時我們聽見自己對別人說的話,連自己都感到相當驚訝。當我們沒有機會在一個自由的空間里表達自己,並通過接收反饋來確認自己時,我們就很容易跟著外界的評價形成對自己非理性的認識,影響到人生中的重要決定。

    每一次想要完美時,就丟掉一部分不完美的自己;

    每一次接納自己的脆弱,就找回一部分丟失的自己。

    勇敢地說出你自己的故事,只有你才能把丟失的自己找回來。

    ···

    作者 | 羅近月
    推薦閱讀:

    科普 | 節食計劃是否成功可能不是「你自己「能決定的,還得看你的腸道菌群
    捏捏手就能知道自己的健康情況!!!幹嘛不試試?
    自己明明有10多個兒子,乾隆為何要把皇位傳給嘉慶?
    不想承認的事(轉)「後面是我自己的感受,順便貼些好看的圖圖」
    【輕鬆一刻】天氣轉涼了,單身狗們請好好照顧自己

    TAG:生活 | 戀愛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