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診家正眼·卷一·-------望色作者: 李中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李中梓

望色

(增補)

《內經》曰:「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腎黑,脾土色黃,一或有病,色必變見於面庭矣。然肺主氣,氣虛則色白。腎屬水,水涸則面黎。青為怒氣傷肝。赤為心火炎上。痿黃者內傷脾胃。紫濁者外感風邪。憔悴黝黑,必鬱悒而神傷。消瘦淡黃,乃久病而體憊。山根明亮,須知欲愈之痾。環口黎黑,休醫已絕之腎。蓋有諸內必形諸外,見其表以知其里。眉目一占,肺肝斯見。

《內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且夫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彰於明堂,而臟腑各有偏勝盈虛,若色若脈,亦必隨而應之,但當求其有神,雖困無害。然所謂神者,色中有光澤明亮是也。即脈有胃氣,同一理也。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經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者是也。

《難經》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於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色青,脈澀而短,乃金克木;脈大而緩,乃木克土,皆為相勝之脈。)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脈也,乃木生火;小而滑,腎脈也,乃水生木,皆為相生之脈。)

《內經》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

又曰:「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靈樞》曰:「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音團。)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不明不澤,其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駒駒然,如馬之奔散。)其病散而氣痛,則聚未成也。」浮沉淺深,皆內外陰陽之義。然細繹之,浮沉雖有內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澤為辨。如浮而澤者,浮則其病淺,澤則神有餘,雖病即愈,吉之吉者也。若浮而夭者,其病雖淺,神氣將衰,主病氣漸重之兆,安得謂之吉乎?如沉而夭者,沉則其病深,夭則其神不澤,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若沉而澤者,其病雖深,神將復振,主病氣漸退之兆,安得謂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而分順逆,若更以順色濃淡察之,則順又有輕重之別矣。至於察其散摶,以知遠近,未嘗不嘆色之聚散不定也。散者,如雲撤散而不聚,其色漸漸而散,先濃後淡,先定後行也,主病色漸退之兆,即經所謂「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氣痛,聚未成也」,可見以色之聚散以為驗。摶者,如物摶聚而不散,其色漸漸而聚,先淡後濃,先行後定也,主病氣方來之機,即經所謂「散為痛,摶為聚,左右內外各如其形色耳」。氣色散者,為痛而不至成聚。若摶聚不散,則成聚而不止於痛。由此觀之,病氣方來,霍然之期尚遠;病氣漸退,痊癒之日已近。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撤散之形,未可即決其凶;輕病而色順,如兼摶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然不明不澤之色,雖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此皆軒岐言外之義,若不體認會悟其微,而決吉凶,一有不驗,言望色難憑,咎將誰歸?所云「各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又將各部而察之,其條分縷析,如江海之通眾流,豈能以紙上之言盡者哉!

黃帝曰:「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膚不仁。」又曰:「黃赤為熱。色貴明潤,不欲沉夭。夭然色不澤,其脈空虛,為奪血。」

鼻位中央,屬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為肺之官也。鼻色黃者,小便難。獨鼻尖青黃者,其人必為淋也。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水氣。白者亡血。黃白無澤,氣虛有痰。紫濁時病。赤為熱。鮮紅有留飲。鼻孔乾燥,必衄血。鼻燥如煙煤,屬陽毒熱極;及鼻孔冷滑而黑,屬陰毒冷極。皆危。鼻塞濁涕是風熱。鼻流清涕是肺寒。鼻孔痔脹,屬肺熱有風。顴色赤者,心病。顴與顏黃黑者,腎病。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病雖小愈,必卒死。傷寒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顴見青氣者死。面白顴赤,火克金也,為賊邪,其病不治。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耳間青脈起掣病。耳痛,耳腫,耳聾,及耳前紅腫,皆系少陽之熱。人中平滿主有水,土敗唇反,甲篤乙死。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病者唇黃。唇見五色者,病在脾。唇色如紅蓮光澤者,無病。舌干唇燥為脾熱,燥而紅者吉,燥而黑者凶。腫赤者熱極,青黑者寒極。黃者血虛,白者失血。口苦膽熱,甜者脾熱,淡亦脾熱。口燥咽干者,腎熱。舌干口燥者,心熱。口噤咬牙者,痙病。唇口生瘡聲啞者,狐惑。齒燥無津,陽明熱極。齒燥脈虛是中暑。唇舌苔上有斷紋者,難治。唇青舌卷,環口黧黑,口張氣直,唇口顫搖者,死。舌短顴赤者,心病。少陰氣上逆,厥則嚙舌。舌色鮮紅潤澤者吉,黑者凶。濕滑者吉,燥澀者凶。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熱。苔白而滑,邪未入府,在半表半里,宜和解,苔黃者,邪入胃,宜下。苔燥黑生芒刺者,難治,法宜急下。身不熱,口不渴,苔黑而滑者,屬陰寒,法宜急溫。舌卷焦黑而燥者,陽毒熱極,宜急下。舌青苔滑,無熱不渴者,陰毒寒極,宜急溫。舌紫黑者陰寒,赤紫者陽熱。舌硬,舌腫,舌卷,舌短,舌強囊縮者,難治。若語言不清,神昏脈脫者,死。陰陽易,舌出數寸死。夏令熱病,苔黑燥渴者,可治,不在必死之例。若黑苔刮不去,及去易生刺裂者,必死。冬月黑苔者,必死。婦人難產,唇舌俱青者,母子俱死;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子活母死。面黃而淡,脾胃有傷,四肢痿弱,腹脹,面黃而濁如熏,濕盛黃疸。黃如橘色多熱。黃兼青紫,脈芤者,瘀血在胃,或脅必有塊。面上白點,是蟲積。面色青黃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黃一白者,主食積。目黑頰赤,主痰熱。目胞黑者,痰也。眼黑行走呻吟者,骨節酸痛,痰入骨也。眼黑面黃,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痰也。傷寒眼下青色,主挾陰。面黃目青,為傷酒。目睛黃,酒疸。面黃白,及腫連眼胞者,谷疸,其人必心下痞。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黑在腎;黃在脾;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面黃目青,及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面目有黃色,是有胃氣,為吉。病人鼻準明,山根亮,目眥黃光,為有起色。目黃心煩,脈和者,病將愈。平人忽見黑氣,起於口鼻耳目邊者,凶。明堂眼下青色,多欲勞傷精神;不爾,即夜未睡。黑而瘦,陰虛火旺。臂多青脈,是脫血。心病傳肺,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肺病傳肝,俱死。五臟已奪,神明不守。五臟氣絕,大小便不禁,手足不仁。三陰氣絕,則目眩轉,目矇;目矇為失志,失志則目矇者,死。三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

望色診病發表時間:2008-12-06發表者:陳憲海(訪問人次:737)

望色診病

中醫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了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這就是望、聞、問、切,簡稱四診。望診就是醫生運用視覺來觀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態的變化;聞診就是醫生憑聽覺和嗅覺辨別病人的聲音和氣味的變化;問診即通過詢問病人和家屬,了解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以及目前癥狀及其它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切診包括切脈和按診,是切按病人的脈搏和觸按病人的皮膚、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診斷疾病的方法。

中醫學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認識到人體的外部表現可反映內在臟腑、經絡、氣血的變化。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與六腑相表裡,通過經絡與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密切聯繫,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故人體的外部表現,特別是精神、面色、舌像的變化,與內在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關係密切。因而,通過觀察病人的外部變化,可以診察內在的病變。

望診在中醫診斷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列為四診之首。通過「望而知之謂之神」的說法,我們可以想到歷代醫家對望診的重視程度。

望診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全身望診(望神、色、形體、姿態)、局部望診(望頭面、五官、軀體、四肢、二陰、皮膚)、望排出物(望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等)、望小兒指紋、舌診等五個部分。

我們今天主要討論通過望面色診斷疾病。即望色。

望色,又稱「色診」,是通過觀察病人全身皮膚(主要是面部皮膚)的顏色和光澤的變化,用以診察病情的方法。可按此了解臟腑的虛實、氣血的盛衰,病性的寒熱、病情的輕重和預後。

色診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中就有望色診病的詳細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描述了五臟常色、病色、死色的具體表現,《靈樞·五色》則詳細記述了面部分候臟腑的部位。由於色診在臨床診病中有重要價值,故受到歷代醫家的普遍重視。

為什麼望色主要觀察面目呢?這是因為:1、由於心主血脈,其華在面,手足三陽經皆上行於頭面,面部的血脈豐盛,為臟腑氣血之所榮;2、面部皮膚薄嫩,其位最高,其色澤變化易於外露;3、易於觀察。

面色分為常色與病色。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面部的色澤。

表現為面部皮膚光明潤澤,是有神氣的表現,顯示人體精充神旺、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正常。

中國人屬於黃種人,其正常面色應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這就是有胃氣、有神氣的常色。但是由於體質稟賦不同,有人可能偏紅、偏黑或偏白;由於生理活動的變化,有時可能偏青、偏白、偏紅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所以不論何色,只要有神氣、有胃氣,便是常色。所謂有神氣,即光明潤澤;所謂有胃氣,即隱約微黃,含蓄不露。

常色可分為主色和客色。

主色是人生來就有的基本面色,屬個體素質,一生基本不變。故稱為主色。

古人根據五行理論把人的體質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類型,並認為金形人膚色稍白,木形人膚色稍青,水形人膚色稍黑,火形人膚色稍紅,土形人膚色稍黃,此即為主色。

客色是因季節、氣候、飲食等不同而發生正常變化的面色。即《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所說:「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故為客色也。」因人與自然相應,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面色也可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根據五行理論,春應稍青,夏應稍赤,長夏應黃,秋應稍白,冬應稍黑,四季皆黃。又,天熱則脈絡擴張,氣血充盈,面色可稍赤,天寒則脈絡收縮,血行減少而遲滯,面色可稍白或稍青。人的面色也可因情緒變化、劇烈運動、飲酒、水土影響等而發生變化,但只要明潤含蓄,均非病色。

病色指疾病時的面部色澤。

一切反常的色澤都屬病色。病色的出現,不論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鮮明暴露,或雖明潤含蓄,但不應時應位,或某色獨見,皆為病色。

病色反映臟腑精氣受損,胃氣不能上榮。

病色又有惡善之分。

善色即面色光明潤澤。說明雖病而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於面,稱為「氣至」。屬新病、輕病、陽證,易於治療,預後較好。

惡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說明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於面,稱為「氣不至」。屬久病、重病、陰證,不易治療,預後較差,故稱惡色。

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為白、黃、赤、青、黑五種,故審察面部的色澤變化,又稱「面部五色診」。不同病色分別見於不同臟腑和不同性質的疾病。具體表現和主病如下:

白色主虛寒證,血虛證。

白色為氣血虛弱不能榮養機體的表現。陽氣不足,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血脈空虛,均可呈現白色。

如面色白而虛浮,多為陽氣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屬營血虧損;面色蒼白,多屬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

黃色主濕證、虛證。

黃色是脾虛濕蘊表現。因脾主運化,若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或脾虛失運,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氣血,致使肌膚失於充養,則見黃色。

如面色淡黃憔悴稱為萎黃,多屬脾胃氣虛,營血不能上榮於面部所致;面色發黃而且虛浮,稱為黃胖,多屬脾虛失運,濕邪內停所致;黃而鮮明如橘皮色者,屬陽黃,為濕熱熏蒸所致;黃而晦暗如煙熏者,屬陰黃,為寒濕郁阻所致。

赤色主熱證。

氣血得熱則行,熱盛而血脈充盈,血色上榮,故面色赤紅。

熱證有虛實之別。實熱證,滿面通紅;虛熱證,僅兩顴嫩紅。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時,面紅如妝者,多為戴陽證,是精氣衰竭,陰不斂陽,虛陽上越所致。

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證、驚風證、肝病。

青色為經脈經阻滯,氣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滯,寒盛而留於血脈,則氣滯血瘀,故面色發青。經脈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痛也可見青色。肝病氣機失於疏泄,氣滯血瘀,也常見青色。肝病血不養筋,則肝風內動,故驚風(或欲作驚風),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蒼白淡青,多屬陰寒內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屬心血瘀阻,血行不暢;小兒高熱,面色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明顯,是驚風先兆。

黑色主腎虛證、水飲證、寒證、痛證及瘀血證。

黑為陰寒水盛之色。由於腎陽虛衰,水飲不化,氣化不行,陰寒內盛,血失溫養,經脈拘急,氣血不暢,故面色黛黑。

面黑而焦干,多為腎精久耗,虛火灼陰,目眶周圍色黑,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證;面色青黑,且劇痛者,多為寒凝瘀阻。

望色注意事項:

1.注意病色與常色的比較目前,中醫臨床上尚無統一的望色客觀標準,因此,望色時一定注意把病人的面色與其所處人群的常色比較來加以判斷。如所診病人屬局部色澤改變,還應與其自身對應部位的正常膚色進行比較。如病情複雜、面色與病性不符時,應盡量全面觀察病人體表色澤,並結合其他診法綜合分析判斷。

2.注意整體色診與分部色診相結合強調望診應以病人的整體面色(或膚色)為主,以面色的榮潤含蓄或晦暗枯槁作為診斷疾病、判斷病情輕重和估計預後的重要依據。《內經》中面部分部色診理論和前人根據五行學說提出的五色生克順逆理論可作為臨床診病的參考,但不可機械刻板,必須四診合參,靈活應用。正如《望診遵經》所言:「倘色夭不澤,雖相生亦難調治;色澤不夭,雖相剋亦可救療。」

3.注意麵部色澤的動態變化疾病是動態變化的,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病情的變化,病人的面部色澤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強調動態變化,就要求醫生要用動態的觀點認識問題,辨證識病。具體可參考《望診遵經》「望色十法」。

4.注意非疾病因素對面色的影響面部色澤除可因疾病發生異常變化外,還可因氣候、季節、光線、飲食、情緒等非疾病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故望色診病時,應注意排除上述因素的干擾,以免造成誤診。
推薦閱讀:

《閃婚總裁契約妻》小說78章說的什麼?
談學習紫微斗數的心路歷程-作者:金瑞雪
秋日私語 作者:任晗旭等
你竟惋惜一籃櫻桃 來源:《你竟惋惜一籃櫻桃》 作者:韓松落
《道 德 經 釋 義》 [ 作者:任法融道長]

TAG: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