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京城小兒推拿流派學「捏脊」

編者

捏脊療法又稱「捏積療法」,是中醫兒科外治療法之一,因推拿部位在脊柱,故稱為「捏脊」,同時捏脊療法因經常治療小兒食積、積滯、疳積等消化系統疾病,又稱為「捏積」。捏積療法是北京地區著名的小兒推拿流派,有著150餘年的歷史,因療效顯著而享譽全國。

捏積療法因操作部位容易定位、手法不複雜,是小兒推拿的入門級,而療效又非常好,是爸媽必備技能之一。

捏積療法是根據中醫基本理論(所以也需要辨證應用,並非普遍適用),通過捏拿小兒脊背(督脈),振奮小兒全身的陽氣,推動周身氣血的運行,達到治療的目的。除了上述督脈的治療作用外,由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位於督脈兩旁,因此在捏拿小兒脊背的時候,足太陽膀胱經也得到刺激。這條經脈分布著與人體內部臟腑解剖部位相鄰近的臟腑腧穴,通過對這些背腧穴的良性刺激(重點捏拿),可以調整相應的臟腑功能,如脾腧、胃俞等。

下面來講小兒捏積療法的要點:

1捏積療法適應症

捏積療法的優勢在於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改善寶寶脾胃功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例如厭食、腹瀉、便秘、腹脹、功能性腹痛、營養不良等。呼吸系統如反覆呼吸道感染、哮喘緩解期。以及小兒夜啼等。對於寶寶體質的增強,體質偏頗的調整也有很好的療效。

沒有一種療法可以治療所有疾病,並非所有寶寶都適合長期的捏脊療法。因捏積有振奮陽氣的作用,一般手法應用為補法,所以實熱體質的寶寶(可請中醫生辨別體質),並不適合長期應用捏積療法來進行保健。

雖然捏脊治療沒有明顯的年齡限制,成人也可以捏脊,但是小於6歲的寶寶療效會比較好,大寶寶需要增加手法力度和操作遍數。

2捏積療法操作時間、部位

治療時間及療程:根據中醫理論,小兒捏積的最佳操作時間是早晨。其次是上午-下午-晚上。每日治療1次,連續5-7天為一個療程,休息2-7天後可進行下一療程。

操作部位:寶寶背部正中,從長強穴(龜尾)到大椎穴,見附圖。提捏常用穴位:脾俞穴、胃俞穴、腎俞穴、大椎穴、肺俞穴(百度一下,具體定位,你就知道!)

3捏積療法基本手法

小兒捏積有兩種手法,二指捏法和三指捏法。南方地區捏脊時多採用三指捏法(南方寶寶肌膚薄弱,建議體質弱、年齡小的寶寶選用);北方地區捏脊時多採用二指捏法(北方寶寶緊實一些,建議年齡大於6歲的寶寶選用)。

三指捏法:以拇指橫抵於皮膚,食指、中指置於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三指指腹相對用力捏拿皮膚,兩手交替向前捻動。同時拇指向上推移,從龜尾至大椎為一遍,如此反覆捏拿。

二指捏法:雙手腕關節略向尺側偏斜,食指中節橈側橫抵於皮膚,拇指置於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兩手交替向前捻動,從下至上,龜尾(長強穴)至大椎為一遍,如此反覆,捏拿6遍(大寶寶可以適當增減遍數)。

4附加手法操作

小兒捏脊療法有非常多的內容,本期先簡單介紹入門級手法,後面追加高級手法及穴位,總之手法和穴位是取效的關鍵。但是按照上面的做法,爸媽還是可以保證一般療效的,如果急性起病或治療初起可以先請小兒推拿醫生治療,後面再回家進行爸媽家庭保健。

本期附加「重提」和「揉按」的提拿手法,不用想得很高大上,重提就是「力量重」+「向上提」,揉按就是「向下揉」。針對背部俞穴進行,一般保健穴位(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脾俞、胃俞、腎俞,在捏脊過程中可以重提脾俞、胃俞,捏脊結束後,揉按腎俞穴10次。

本文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推薦,由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提供。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推薦閱讀:

寶寶生病如何調理,跟中醫兒科博士學小兒推拿
跪求泰國清邁抓龍筋按摩推薦?
健脾胃,增食慾推拿手法
張漢臣派小兒推拿之複式手法
【小兒推拿拉肚子種常見手法】小兒推拿腹瀉手法圖

TAG:推拿 | 小兒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