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常被鼓勵、安慰的孩子 85%不怕難關

中新網12月5日電 台灣《親子天下》雜誌日前刊文說,沒有自信、對自己看法負面的孩子,「媽寶」指數高,一遇到困難就習慣轉頭找幫手。重視孩子自信和正向能量的家長,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願意和父母敞開心胸、面對困難也不放棄的孩子。文章摘編如下:「親師座談」從小學蔓延到大學了,大學生選不到課要爸媽出面拜託教授。畢了業,求職面談要家長陪同,踏入職場,工作做不完帶回家要爸媽幫忙做……社會上的「媽寶現象」讓人搖頭嘆息,家長們也承受了許多責難。為了了解父母的教養取向是否影響孩子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及自我評價,《親子天下》與台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合作,於10月1日至9日,問卷調查台灣1584名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學生。調查結果發現:沒有自信、對自己看法負面的孩子,「媽寶」指數高,一遇到困難就習慣轉頭找幫手。重視孩子自信和正向能量的家長,容易養出樂觀不怕難、願意和父母敞開心胸、面對困難也不放棄的孩子。發現1超過7成爸媽懂讚美,但1╱3缺乏鼓勵安慰調查結果發現,超過71%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願意稱讚孩子。然而,當孩子遇到挫折,會安慰、鼓勵孩子的父母就不如讚美多。有1╱3以上的孩子表示,當遇到挫折時,父母「很少」或「從未」給予安慰、鼓勵。父母正向的教養態度,讓親子關係較為穩固,75%以上的孩子對於父母的愛很有安全感,相信爸媽不會因為自己「做錯事」或「成績不好」就不喜歡自己。也有近66%的孩子自信認為:在爸媽眼中自己是個不錯的孩子。台灣崑山科技大學副教授、《Coach父母學》作者陳恆霖認為,高比例的父母親願意稱讚孩子,值得肯定。不過,台灣兒童福利聯盟社會工作處處長白麗芳也點出父母親在「稱讚」、「安慰」上有年齡的差別待遇。小學階段「表現好『總是』被爸媽稱讚」的比率將近4成,到初中卻只剩下1╱4。當遇到挫折時,爸媽「總是」給予安慰和鼓勵的比率,到初中階段也減少10個百分點。「是否孩子長大後,爸媽對於他們的好表現就視為理所當然,遇到挫折也不需安慰?」白麗芳提醒。發現2常被鼓勵、安慰的孩子,85%不怕難關缺少鼓勵、安慰的孩子,86%不跟爸媽說心事更多數據證明,常鼓勵、安慰孩子的爸媽,孩子願意接受挑戰,也會對父母敞開心胸。調查顯示,常被爸媽鼓勵、安慰的孩子,遇到不會做的事,會努力找方法自己試著做的比例高達85%,明顯高於少被鼓勵和安慰的孩子。這次調查也發現,採取正向教養多鼓勵和讚美孩子,親子關係親密,孩子願意吐露心事和信任父母建議。調查結果中有近55%的孩子心情不好時,不會和爸媽聊心事,初中生更接近6成。交叉比對後發現,那些很少或從未獲得爸媽鼓勵、安慰的孩子,有高達86%就算心情差,也不會找爸媽談。不談心事,當然在關鍵時刻更不願意聽父母的意見了。高達82%的孩子在做決定時,願意接受父母的建議。但少被父母稱讚的孩子,卻僅不到一半會接納父母的建議。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和爸媽談心,可以理解,但過半的小學生不和爸媽聊心事,白麗芳感到驚訝。她指出,或許家長說話的方式,並沒有引起孩子想要對話的慾望。 孩子若從父母處得不到安慰和鼓勵,心中難過時,自然也不會向爸媽尋求幫助。不能向爸媽坦承錯誤、說內心話的孩子,心中埋藏的大石頭更令人憂心。白麗芳建議,青春期的家長與孩子相處要「重質不重量」,不要說教,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電影、討論書或最近發生的新聞等,從聊天中傳達價值觀和人生態度。(文/蘇岱侖)
推薦閱讀:

人到中年:當女人無法從丈夫那裡獲得安慰|中年女人|夫妻
能安慰自己的人比較容易快樂
10位優秀華人導演一人一部大爛片「安慰」姜文!
誰丟過結婚戒指,你們都怎麼安慰自己的? ?
博士男友文章壓力大,如何安慰?

TAG:孩子 | 安慰 | 調查 | 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