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大教授芮沐參透名與實 被譽為法學第一翁

北大教授芮沐參透名與實 被譽為法學第一翁http://www.sina.com.cn2011年04月05日01:49新京報

被譽為「法學第一翁」的芮沐。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校報網站

年輕時的芮沐。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法學院網站

  芮沐

  性別:男

  籍貫:浙江吳興

  終年:103歲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時間:2011年3月20日

  生前住址:北大燕南園

  生前身份: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這是做人的金玉良言,也是做學問的樸實道理。——芮沐

  生在大上海,輾轉於法國、德國、中國的重慶和昆明、美國,直至來到北京,這是一個圓圈兒。2011年3月20日凌晨4時,103歲的芮沐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去世,畫完了人生的圓圈兒。他生前創立了兩門新學科———經濟法和國際經濟法,被譽為「法學第一翁」。

  2000年,芮沐的老同事程道德教授採集北大大家的為學經驗。一再請求下,芮沐寫了一句東漢荀悅的話,「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芮沐在這話之後加了一句,「這是做人的金玉良言,也是做學問的樸實道理。」程道德認為,這是芮沐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

   逝者生平

  芮沐 生於1908年7月14日。法學泰斗、中國經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的學科奠基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

  1935年獲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回國工作。1947年歸國任北大法律系(法學院)教授,曾任北大法律系副主任、經濟法研究所所長、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

  芮沐是我國經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學科的創始人、民法大師,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法學人才。曾任北京大學的經濟法研究所和國際經濟法研究所的所長。70歲高齡的他還堅持給本科生們上課。

  做學問

  著述不多 影響深遠

  雖然早在抗戰期間就完成了被稱為「1949年之前中國民法學的絕響」的法學著作,芮沐多年來卻被誤認為「沒有著作的法學專家」。世界銀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調解人、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邵景春曾說,「芮先生是少數傑出的但著作不等身的法學家之一」。

  芮沐的學生、中國法學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會會長沈四寶認為,芮先生學識豐富,但著作不多,這主要源於他治學嚴謹的態度。他做學問慎之又慎,從不輕易落墨,凡有所成,必經得起歷史的推敲。

  著作數量本身並不影響芮沐在法學界的地位。在北大法學院院長張守文看來,芮沐開創了多個法學的門類學科,在很多領域都做出了開創性和奠基性的貢獻。除了學問,這至少還體現在法學教育和立法參與上。

  1979年《法學研究》第五期刊登了芮沐的文章《美國和西歐的經濟法及國際經濟法》,芮沐開始關注經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並在北大開設了經濟法和國際經濟法專業,創辦經濟法研究所和國際經濟法研究所。如今這些專業已是法學熱門專業。

  芮沐的學生、商務部條約法律司副司長楊國華說,芮先生的貢獻不僅僅局限在書本上與理論中,他實實在在地參與了我國對外貿易領域的立法,為我國的對外經貿事業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需要大量關於外經貿方面的法律,制定了外貿和外資方面的兩部基本法———即《外貿法》和《外企企業法》。「這兩部法律在制訂過程中,芮先生都是首席專家」。

  楊國華解釋說,中國現在已是進出口貿易的大國,但很多人卻不了解外貿類法律以及國際條約所起到的基礎作用,在他看來,「芮先生在背後的背後,默默無聞」。

  具師德

  言傳身教 甘為人梯

  1998年夏,張智勇博士畢業後留北大任教。暑假時他在家鄉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回到學校後的一天傍晚有人敲門,張智勇開門一看,是老師芮先生和師母!在狹小的房間里,芮先生把一個精緻的八音盒和一張寫有祝福的賀卡送到張智勇手裡,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他「現在的條件可能不如意,但卻能激發你們刻苦努力、上進,美好的明天就在前面。」

  芮沐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倒在其次,更多的還是在學術上的言傳身教。北大法學院教授邵景春曾是芮沐的博士生,從歐洲大學研究院留學歸來後,寫了一本《歐洲聯盟的法律與制度》。在此過程中他曾因某些學術問題請教芮沐。芮沐不僅仔細地親閱了邵景春的書稿,還就專業術語的中文表達,耐心地跟他討論。

  邵景春還記得自己博士剛畢業準備留校任教時,有一家出版社找到他,請他掛著芮沐的名字寫一套教材。「那時候法學方面的教材的確很少,我覺得這個事不錯,就興沖沖地到先生家裡請他出山。」

  芮沐聽完,「看了我很久,看得我心頭髮毛。最後只說了一句『你先把講義寫好吧』,就再也沒說什麼了」。邵景春說,這次經歷讓他羞愧難當。

  芮沐晚年曾一度開始寫《國際經濟法》。「但遺憾的是還沒有成書,他就寫不動了。」邵景春回憶,寫不動的芮沐開始編寫《國際經濟法條約公約集成》及其《補編》,「他說,『我寫不動了,以後你們寫吧,我編資料給你們用。』」

  有天賦

  精通外語 老而彌堅

  芮沐是一個極具語言天賦的人。這也與他接受的良好教育有關,芮沐出生在舊上海的紙商家庭。他也得以在法租界的浦東小學完成小學學業,並先後就讀於英租界的馬克密林中學和聖芳濟學校,這為他在英語和法語方面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在上中學和大學時,學校的神父曾教他拉丁文,芮沐又具備了一定的拉丁文基礎。

  1927年,19歲的芮沐中學畢業後,考入教會學校震旦大學文學專業。從震旦大學畢業後,由於法語好,芮沐未經考試便被巴黎大學錄取,專業為法律。

  芮沐的夫人周佩儀後來回憶,為了能到德國留學,他在法國開始學習德語。1949年以後,蘇聯專家大量來華,芮沐又開始自學俄語,達到可以閱讀俄文原著的程度。

  這種天賦讓芮沐精通英語、法語和德語,通曉俄語和拉丁語,為他通覽各國法學原著創造了極好的語言條件。

  邵景春回憶,芮沐會經常提醒學生「如有時間,可多學一門外國語」,目的就是讓學生能讀到原文。

  邵景春介紹,芮沐雖然懂得多門外語,但每當學生向他請教外文問題時,先生或直接回答,或先記錄下來,過幾天就會來電話講解,或把學生叫家裡當面講解。邵景春稱,先生懂得多門外語,家裡外文工具書資源豐富,但他仍要花上幾天時間,「考證」學生提出來的看似簡單、實際不容易查到的問題。

  芮沐還通曉日文。原北大法律系系主任、與芮沐共事多年的魏振瀛教授回憶,芮沐外語天賦好,也跟他勤奮刻苦有關。他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到芮沐家裡還看到芮沐書房的書架上有一些小字條,「上面寫滿了日文單詞,我很驚訝他這麼大年紀了還學日語。」

  淡歷史

  沒有憎恨 只有寬容

  「他的學生很多都是離休幹部,但芮先生卻是退休。」邵景春認為,「由於種種原因,歷史對他有些方面有失公正。」師母周佩儀跟邵景春說,由於當時芮沐反對國民黨消極抗戰的做法,發表了一些言論,而為重慶中央大學所不容,後來因「包庇學生反動言論」而被學校解聘。經人建議,1941年芮沐去了昆明的西南聯大。

  而在西南聯大芮沐的性格仍未改變。周佩儀回憶說,昆明的經濟狀況不好,當時物價飛漲,時局動蕩,而且迫害進步人士,芮沐仍會在課堂上朋友間公開說出不滿言論,朋友們都替他擔心。經美國一個朋友勸說,芮沐接受了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邀請做訪問學者。

  「芮先生從來沒有說這些事情。」邵景春介紹,師母周佩儀曾跟他們說,「老芮就管他那點學問的事兒,家裡什麼事情都不管。有沒有錢他不管,怎麼過日子也不管。」如果邵景春在場,就會看到芮沐跟周佩儀擺手,「你不要說話,你不懂。」

  「文革」發生後,芮沐在單位挨批鬥開始升級,後來被扣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並被關進牛棚,1969年他還被下放到江西鯉魚洲「五七幹校」做搬運工。

  1971年,歷史給了芮沐一個機會。當時為了做好尼克松訪華的準備,周恩來委託外交部搜集有關尼克松的資料,外交部又把一部分任務交給了北大法律系。藉助這個機會,芮沐得以回到北大。他與王鐵崖、梁西、沈宗靈等一起,參與翻譯了《聯合國與裁軍》、《聯合國手冊》、尼克松的《六次危機》、希思的《舊世界與新前景》《卡特自傳》等著作和大量的文件。

  回到北大的芮沐面臨的仍是「文革」的陰風濁浪:房子被造反派佔據,幾次被抄家。而對於那個特殊年代所遭遇的不幸,芮沐從不提起。北大法學院副教授劉東進評價芮沐說,先生沒有憎恨、只有寬容。

  芮沐的學生、北大法學院副教授郭瑜介紹,對於這些衝擊,從來沒聽老師抱怨。他不僅不和學生說,對家人也不說。師母就多次抱怨,說芮先生明明在「文革」時被打到吐血,但怎麼也不肯說「仇人」是誰,問急了就是一句「不記得了」。

   親友寄語

  芮先生是我國經濟法和國際經濟法學科的奠基人。這樣一位「大牛」,既沒有著作等身,也沒有名滿天下。他就坐在燕南園65號那個桌子上、地上都堆滿書的小書房裡,老老實實做學問,兢兢業業帶學生。

  作為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之一,他90多歲還在帶博士,毫不誇張地說是為法學研究和教育貢獻了終生,但他去世後,家裡人還在為他住院和治療的費用操心。

  ——北大法學院副教授郭瑜

  我常常跟學生提及《宋高僧傳》里的一段話:「名者,實之賓,實者,名之歸。有名無實,謂之名人;有實無名,謂之高人。」參透名實的關係,於「虛名」與「實相」之間,自由穿梭,從心所欲,這是芮先生為學乃至為人的不二法門。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張谷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郭少峰 實習生 黃合


推薦閱讀:

仔豬紅痢怎麼治?農大教授的方法讓你腦洞大開
李其忠教授談起居養生
潘教授:你的房子「缺角」了嗎?
商偉:小說研究的路徑與方法--商偉教授訪談錄
《柳如是别传》一书的重要性有哪些?

TAG:法學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