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豐縣:以孝子命名
我國歷史上以一位孝子之名命名一個縣,這個縣名從唐代命名距今已1236年,它就是素有「孝道之鄉」美譽的河南省清豐縣。這位在唐朝以其名命縣名的人,是隋朝的鄉民張清豐。這件事《舊唐書》及《新唐書》中均有記載。
清豐縣的前身是頓丘縣。隋文帝1300年前統一天下後,頓丘出了一位聞名華夏的大孝子張清豐。
以一介鄉民之名命縣名,想這孝子必有驚天動地之處。可遍查史料,詢訪學者,終未見其有「埋兒割肉」式慘烈壯舉,而是他平凡小事的人格魅力,堅守一生的行為規範,「善事父母」的孝行口碑,春風化雨般滌盪著人們的心靈,潤物細無聲地感化著鄉風民俗,使孝子的人與事,得以千古留名、代代相傳。
隋時的黃河從頓丘穿境而過。相傳,張清豐出生於鄉間一個貧寒之家,他天資聰明,機敏好學,交不起學費便在塾學窗下偷學。其父病故後,身為家中男兒,為持家糊口,他只好棄學拜師學打燒餅,還兼作開店房營生。他因母親說第一爐燒餅好吃,再做的燒餅味道不如頭爐的好。於是,每天的頭爐燒餅概不外賣,專孝娘親。天長日久,在當地傳為佳話。時任縣令為試其真心,差遣衙役以縣官的名義特去買他的第一爐燒餅,他堅持不賣。縣令聞聽大為感動,愈發敬重。又了解到他知書達理,救濟窮人頻有善舉,遂於隋開皇年間推舉他為「孝廉」進京授官,他不為所動,在家盡心侍奉老母。當朝廷再次召他進京為官時,他又毫不猶豫地婉言謝絕了。張清豐孝敬父母沒有半點雜念,既不為官更不圖名。因此,他的名字越傳越遠,愈發受到人們的敬仰。
有一年,他母親患瘡疾,四方求醫久治不愈。為給母親祈求平安,張清豐到浚縣大伾山進香。為燒頭爐香,雞叫頭遍即上山,見廟門緊閉,試著輕推,廟門竟能打開,終於如願燒到頭爐香。廟會七天,天天如此。這讓那些事先已交待山廟主持,閂廟門為其留得燒頭爐香機會的富豪權貴們大為不滿。住持辯稱廟門已插,可聽說頓丘孝子張清豐半夜上山,廟門不打自開。這事在民間越傳越神。後來,人們才知道,是住持特意安排虛掩廟門,以敬有孝道之人。
張清豐「善事父母」的可貴之處在於「養老」更「敬老」,感人之處在於用心程度達到自覺境界。他每天打燒餅忙營生,為不讓老母惦念擔心,天天不忘「出稟返告」他的去向。看似日常不經意的生活細節,他當成一種「規矩」堅守了一生。這些「清豐規矩」,漸漸演化為中原大地萬千家庭的尊老習俗,演化成中華孝道文化外在的表達形式:每天吃飯時先給父母盛飯,過年節改善生活時把好吃的先送給老人品嘗,出門前回家後先給老人打招呼請安等等。
張清豐善事父母終積小善為大孝。張清豐在世時,其孝行人皆慕之。張清豐去世後,雖經歷了改朝換代,他的事迹在民間仍廣為傳播,人們將縣治所在地稱為「清豐店」。到了唐代,他的巨大聲望促使鎮守河北、河南、山東的地方最高軍政長官魏搏節度使田承嗣順應民間呼聲,「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請為縣名」上表奏達朝廷。鑒於其孝行有益於「鄉邦教化」且「易於效法」,唐代宗欽定給孝子以最高的國家榮譽,在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新置一縣,「以孝子張清豐名」。此舉,是禮儀之邦倡導敬老孝親之風,以仁孝治天下的又一標誌。
清豐縣因孝子張清豐而享有「孝道之鄉」的美譽,張清豐的塑像就聳立在縣城裡。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清豐縣委、縣政府重建了「清豐亭」,正在興建「孝道文化園」,開展了「評選『和諧家庭』暨『當代孝子』活動」,為傳統的孝道文化注入了鮮活的時代內涵。
推薦閱讀:
※11.屬狗的人命名10原則
※Tokyo為什麼會被翻譯成東京,這和中國南京北京的命名有什麼區別?
※《紅樓夢》人物命名
※花茶的種類是根據什麼命名的
TAG: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