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痹祛濕邪治風濕需差異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比較頑固的疾病,在如今的社會中因為飲食不合理或者生活環境的不同,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這種疾病。這種疾病不僅難以治癒,它的不斷複發可能導致嚴重的肢體僵化,所以要及早預防治療。

祛除濕邪,通痹才是關鍵

四惠中醫醫院馮教授介紹,「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慢性、進行性、侵襲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若不經過正規治療,最終會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喪失,其最常侵襲的關節包括:手指關節、腕關節、膝關節和足關節。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0.32%-0.36%,其中女性患病率為男性的2倍—3倍。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稱為「痹症」,《黃帝內經》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在風、寒、濕當中風邪當屬第一,「風為百病之長」,就是說風邪可帶著寒邪和濕邪同時侵襲人體,有「風寒」、「風濕」、「風熱」等說法。馮教授說,「濕邪」重,逐漸就會形成「水」,表現為關節腫脹或者肢體腫脹。《內經》中說「熱盛則腫」。關節腫脹除在濕邪盛時可以出現關節腫脹,熱邪盛時也往往會有關節腫脹。針對濕熱入侵,除了要看關節是否腫熱之外,還要看舌,要看舌體(舌質)和舌苔兩部分。舌體是指舌的肉質部分;舌苔是指附著在舌體上的苔狀物。舌質正常是淡紅色,如紅色加重甚至是絳紅色,說明有熱象。舌苔正常有一層薄白苔,如苔色黃色明顯或黃厚,都是熱象。舌苔厚膩是身體濕熱偏盛的一個重要特徵。另外,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通過患者關節的外在表現,馮教授就能準確地診斷出患者的病情,對症治療,辨證施治。

所謂痹,是由於風寒濕熱邪害於關節,氣血痹阻,導致關節疼痛、腫脹、晨僵為特點的疾病。因此,「祛邪」是治療此類疾病的主基本治法,同時還要「扶正」,扶正也是要達到更好地「祛邪」的目的。

證型不同,治法也有差異

依據中醫理論,類風濕關節炎又可分為六大證型:風濕痹阻、寒濕痹阻、濕熱痹阻、痰瘀痹阻、氣血兩虛、肝腎不足。由於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痹阻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病理環節,貫穿疾病始終。因此,瘀血阻絡證常可兼見於上述六種證型。

馮教授說,除了上述原因,腑臟功能失調也會導致痹症的發生,如血瘀。如果血液不暢,就會出現血瘀,血瘀嚴重以後,就可能導致人體的氣血流通不暢,從而引發痹症的發生。其實,痹的演變是有規律的。通過多年臨床研究發現,「濕熱瘀阻」是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的關鍵病機,所以,中醫治療應以「清熱除濕活血」為大法。清熱除濕活血法在控制風濕病情活動、改善關節局部癥狀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顯著療效。

此外,「中藥外治法」是類風濕關節炎的輔助治療方式,它採用中藥泡洗、熏蒸、冷熱濕敷等,結合內服中藥,能取得非常好的療效。該治療法與內服藥物結合可以改善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有利緩解病情。但「濕熱證」和「寒濕證」患者的治療用藥是絕對不同的。

濕熱型:常見於疾病早期和活動期,以關節發紅、發熱、腫脹、疼痛、或體溫升高、舌紅苔黃膩為特徵,治療以清熱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為原則,可選用蒼朮、黃柏、忍冬藤、苦參、青風藤、透骨草、土茯苓、茵陳、芒硝、生石膏等。

寒濕型:常見於疾病的緩解期和中晚期,這時關節發涼、局部冷痛,患者怕冷、舌淡苔白,病情在陰天和下雨天加重。治療以散寒溫經、化濕通絡為原則,可選用溫經散寒的中藥,如細辛、桂枝、麻黃、川芎、澤蘭、青風藤、威靈仙、黃芪、蜀椒等。

推薦閱讀:

艾灸美容,改善黑眼圈,緊緻皮膚,排毒祛濕,抗衰老!
夏季濕氣大,「毒」積五臟,教你三招祛濕,一年少得病!
莧菜含鐵量是菠菜的兩倍,紅莧青莧馬齒莧清熱祛濕功效各有所長
夏季健脾祛濕的食療方——「三豆湯」
健脾祛濕不麻煩,食療加上幾款中成藥 

TAG:差異 | 異化 | 風濕 | 祛濕 | 差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