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74)智慧不是學來的,完全是從「放下」得來的

「無為」跟「有為」同時存在,沒有先後  【解】遠離顛倒,如上所說,萬法本際,皆契實相,故無顛倒。  「遠離顛倒」,上面所說的,《文殊般若經》上講的、《大寶積經》上講的,你要真正相信一切法都是佛法,為什麼?全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自性是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是自性的現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執著有相、有性都錯誤,不執著也錯誤。為什麼不執著也錯誤?你已經著相了,你要不著相,你哪來的分別、執著?!心裏面萬緣統統放下,連「佛法」這兩個字也放下了,你還有個佛、還有個法,你心裡還是不乾不淨,被染污了。凡夫有,佛沒有,所以釋迦佛到最後入般涅盤,告訴大家:他四十九年沒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他說了一個字,那叫「謗佛」。你對他完全不了解,你毀謗他,說得好,這才叫真正一生功德圓滿,他要沒有這句話,他功德不圓滿,有這句話,把有緣的人統統得度,統統明白了,再沒有疑惑。  【解】顛倒者,如羅什大師注《凈名經》曰,有、無見反於法相,名為顛倒。  這句話什麼意思?念老給我們解釋:  【解】蓋謂有見與無見,各有所執,皆違諸法平等之相,故名之為顛倒。  這個幾句話是說,有「有見」、「無見」,這是違反了「諸法平等」。「諸法平等」是真的,你說「有相」錯了,你說「無相」也錯了,只要你有「有見」或者有「無見」,都不是「法相的真相」。  「法相的真相」是什麼?真相,體無相。遇緣表現在外面是「有相」,「有相」從哪裡來的?「有相」、「有見」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你要說一切無相,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的。你心裡頭要有個「不可得」,還是有個「得」,有個東西在裡頭,這叫「反於法相」,這叫「顛倒」。  【解】「無相」、「無為」及以下「遠離顛倒」共四句。  在八百五十一頁倒數第三行,從第二句看起,「演說正法」(從這看起),「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這一共四句。說什麼?  【解】顯極樂大士所說之正法也。  與這四句相應的是正法,與這四句不相應的不是佛法,妙極了!於是,我們在這個地方豁然明白了,明白什麼?《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般若經》上又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跟這一段都有關係。  「說法」是什麼?「說法」是「生心」,就是「有為」;不說法的時候,全體現前,叫「無為」。「無為」跟「有為」同時存在,沒有先後。妙極了!原來「無為」不離「有為」,「有為」不離「無為」,「有為」、「無為」一體。  有沒有執著?完全化解了。執著「有法」,錯了;執著「無法」,也錯了;執著亦有亦無,也錯了。所以「離四句,絕百非」。聽經要有智慧,修行要有德行  【科】庚二、妙用自在 分二 辛一、受用自在辛二、游剎自在  真妙!我們先看「受用自在」。  【經】於所受用。皆無攝取。    「受用」受什麼?六根對著六塵,眼對色「皆無攝取」,耳對聲「皆無攝取」,鼻對香、口舌、舌對味、身對觸、意對和,統統「皆無攝取」,這什麼境界?這是惠能大師在開悟說他的五句話裡面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動搖」是什麼?就是我前面所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小動,微細的動;「分別執著」是大動,統統沒有,沒有攝取。有沒有離開穿衣吃飯?沒離開,照樣吃飯,照樣穿衣,受用自在。  我們今天「受用」是什麼?造業。一定要知道,喜歡,造善業;不喜歡,惡業;起心動念在造業;表現在外面,言語是口業,身體造作是身業,身、口、意三業都在造,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不能不知道的。  前面學了,總結出四個字「遠離顛倒」。「受用自在」裡面,我們也取四個字「皆無攝取」,這八個字得大自在。極樂世界的人真如是。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妙用自在」,第一個「受用自在」,第二個「游剎自在」。  「受用自在」裡頭:  【解】表彼土菩薩平等游於十方佛剎,於所受用,皆不著取。  「彼土」,極樂世界。「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全叫「菩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什麼能力?平等游於十方佛剎,就有這個能力。跟誰平等?跟阿彌陀佛平等。阿彌陀佛有能力平等游於十方世界,他去幹什麼?接引「信願持名」的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佛不現身去接引,這些人找不到極樂世界在哪裡,一定要等佛接引,所以佛有接引願。  最重要的是後頭這兩句「於所受用,皆不著取」,極樂世界有沒有取相執著的念頭?沒有,為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你在極樂世界得大自在,你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在身上,不必裁縫,你想吃的什麼東西,也擺在你面前,吃完了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不見了。不需要收拾,不需要去洗碗洗筷子,不需要,所以「皆不取著」。  一切所需,隨著你的念頭都成就了,這個世界能不去嗎?你為什麼不去?這個世界不好,我看到了;極樂世界好,我沒看到。所以半信半疑,這個「半信半疑」就把這一生的緣給斷掉了,那叫真可惜,真可惜!  往生極樂世界,諸佛說過,阿彌陀佛也說過,這個法門「易行難信」,很容易成就,就是很難相信。  凡是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就的,都是信心不足、願心不得力,所以落空了。學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過去李老師常常感嘆,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三五個而已。告訴我們,難信易行,真正相信帶業往生,五逆十惡都能往生。希望大家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我們的同學,更希望大家不能夠誤聽謠言,聽經要有智慧,修行要有德行。  「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總是要記在心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違背倫理道德,果報都在三途。  世界書局翻印弘化社的這一套《道德叢書》,如果你能從頭到尾把它看一遍,我相信對你有大利益,為什麼?你相信真有因果,不敢作惡,作惡的果報太可怕了。這部書,如果有同學發心把它講一遍,做成光碟,無量功德,我們想積功累德,這是積功累德的機會、緣分,我們能抓住,廣為流通,好!  【科】辛二、游剎自在  【經】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解】游於凈國,亦無愛樂。於諸穢土,亦不厭棄。  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諸佛剎土,每天去遊覽,幹什麼?做早課,到十方世界去拜佛。拜佛是修福,修大福報;聽佛講經開智慧,福慧雙修。我們有本事分無量無邊身,每一個分身都管用,不是不管用,可以請法、可以聞法,會開悟。每一尊佛給你說一句兩句,你的收穫就不得了,無量無邊。前面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經教都是佛經」,都是佛陀的教誨,你統統參學,到家了、圓滿了。每天都是這麼好的緣分,諸佛親自來教你,教你一個人,一對一的教,你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前面這四句:  【解】游於凈國,亦無愛樂。於諸穢土,亦不厭棄。  「穢土」是指諸佛剎土裡頭有六道輪迴。看到六道輪迴,也不討厭他、也不捨棄他,為什麼?他們在受苦、在受難,迫切需要人幫助他。幫助他什麼?幫助他減輕痛苦,這是三惡道眾生沒有一個不期望的。我們有這個能力,應當幫助他們。幫助的方法,就是勸他念佛求生凈土,他要相信了,他要真幹了,真成就了。不是沒有,有,不多。為什麼?無量劫來在三途惡道,熏習的不善的習氣很重,知道是不善,他改不過來,「貪嗔痴慢疑」斷不掉,「怨恨惱怒煩」掛在外面,沒有人願意親近他們,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只有佛菩薩大慈大悲。  念老註解里說:  【解】游於凈國,亦無愛樂。於諸穢土,亦不厭棄。「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要用這種心態,有沒有希求?沒有希求,也沒有不希求,一切隨緣,遇到緣就是有緣人。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道是惡道,只要一接觸都是有緣人,我們就應當全心全力幫助他,幫助他離苦得樂,為他們講經說法,勸導他們念佛學佛。無量法門的契入不出兩樁情況:「理入」和「行入」  這個下面念老的解釋:  【解】據《金剛三昧經通宗記》云: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謂理入。二謂行入。  這些地方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入道多途,八萬四千法門。佛家常說「無量法門」,也常說這就是「多途」,方法多、門路多,但是最重要的不出兩樁事情:一個是「理入」,一個是「行入」。「理」,豁然大悟,悟入了。「行」,是修行,修戒修定。從戒定入是從「行入」,從大徹大悟入是「理入」,兩種都行。「理入」得深、入得圓滿,「行」,比「理入」要淺。菩薩羅漢「行入」的多,「理入」的少。法身菩薩完全就是「理入」,這個合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  【解】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行。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  經上說的很清楚,「無所求行」。「無所求」這三個字好,真放下了。我初學佛的時候,也是急著想入門,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捷徑叫我很快就能切入?他告訴我:有,看得破,放得下。在此地,「看破、放下」合在一起,就是「無所求」。「無所求行」就是「看破、放下」。  世間人常迷,處處貪著。在今天這個地球上,全世界可以說一切時一切處,我們所看到的世人,都是迷而不覺,都是常迷貪著,這叫「求」,名之為求,有求。真正覺悟的人明白了,「悟者入真」。「真」是什麼?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真相,世間人不知道,假的。  佛說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告訴我們,世間人顛倒了,把假的當做真的,真的迷了,認假為真,這個當可上大了。為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業,輪迴業,來生依舊是六道輪迴,「一墮三途」,在六道裡頭造善業的人少,惡業的人多,「一墮三途」,佛在經上講「五千劫」,多長的時間?五千劫,不是五十萬年、五千萬年,五千劫,你能不害怕嗎?如果你真害怕,你就回頭了。為什麼?放下,假的,不是真的。  現在量子力學家幫助我們,量子力學家證明,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我們今天講的「色聲香味觸」,再包括「法」,六根六塵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從念頭生的,妄想生的,有妄想就有個這個東西,沒有妄想就沒有這個東西。  現在科學家集中精力在第二個奧秘,第二個是什麼?念頭。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剛才講的「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統統是從念頭生的。「念頭」是什麼?現在集中在研究「念頭」。出版的這些研究資料很豐富,書店到處都有,沒答案,我們相信二三十年之後這個答案會出來,佛在經上有說,六道凡夫用「第六意識」。「第六」是思考,我們今天講「思想」,用「思想」這個方法來觀察宇宙、來研究這些萬物,可以,廣的,廣大的,能夠知道宇宙的邊際,小的,微塵世界,能夠看到「極微色」、「極微之微」。  今天「極微之微」出現了,說出來了,科學家叫「微中子」,「物質」中最小的,沒有比它更小的;把它打破,「物質」就沒有,所以佛家叫「極微色」,這個東西被證實了,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念頭在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高頻率高到什麼程度?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這麼高的頻率。  我們今天電視,電視的頻率,一秒鐘是一百次的生滅,就是畫面波動一百次。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些萬事萬物,一秒鐘的波動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這麼高的頻率之下看的時候,「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相信二三十年之後,第二個秘密揭穿了,「念頭」是什麼?「念頭」也不是真的,我們等待科學家的報告。所以這求,「智者悟真,理與俗反」,道理跟世俗是不一致的。  「安心無為。」他的心定下來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叫「無為」。  「形是萬有。」「萬有」的形狀隨著念頭在運轉,所以「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世間所有的願求真放下了,世間種種的愛好,貪戀,也都放下了,這是真無求。  這裡面得出的總結。  【解】由上可見「無希求想」,即無所求行。  他的行為也終止了,不再有求。  【解】「亦無不希求想」者,即於「不希求」亦無。  希求放下了,但是那個「不希求」的念頭還在,這個也不行,這還是障礙,所以「不希求亦無」。智慧不是學來的,完全是從「放下」得來的  【解】一法不立,是真無求也。又無希求,是無為。  還有一個「無求」,你心裡還是被「無求」染著,不是真清凈。「一法不立」才真的無求、才真的清凈,這叫「無為」。  【解】無不希求,是不住無為。不著有為,不住無為,方契中道。(是為理入。)  跟《金剛經》上所說的完全相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游剎,雖然游剎他不住,有求、無求都不住,完全隨順自然,不起念,隨順大自然裡頭而沒有隨順的念頭,這叫真無住、真無為,禪入這個境界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是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是這個境界;中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跟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再往前面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都是在這個境界。這個智慧從哪來的?不是學來的,完全是從「放下」得來的。放下」,人心就定了,就「無住」,「無住」再「生心」,好!「生心」是智慧,什麼都明白了。  我們今天是「有住」,心裡頭有妄想、有雜念、有許許多多的習氣,起心動念是煩惱,是妄念。如何把這些統統放下,這叫「功夫」。  現在我們求入道,入道這兩門,一門從「理入」,一門從「行入」,兩門都可以,兩門同時也可以,因為它本來是沒有門,說「門」是方便說的,哪有門?!哪有路?!「門」跟「路」都沒有,不能不知道,不著「有為」,不住「無為」,這中道。  【解】以上明彼土菩薩平等游剎之妙德。  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分四土、三輩、九品,實報土的菩薩、常寂光的菩薩、方便有餘土的菩薩、凡聖同居土的菩薩,下下品也是平等游剎,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真錯了,一定要去。  真想去,專修凈土,「凈土三經一論」由你選擇,喜歡哪一種都行,要真信、真正發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往生。那不能往生,是這個地方放不下。現在這個經上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我們統統放下了,障礙沒有了,決定往生,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  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想他的形象我們無法想像,他太莊嚴了,想他在經典上的教誨,常常讀這部經,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在這上用功,千遍、兩千遍、三千遍,一定念到阿彌陀佛來見我們,感應道交,這心就放了,阿彌陀佛見了面,決定得生,臨終的時候他一定來接引你。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轉載]說話出自天性,沉默出自智慧
佛心是放下、寬容、智慧 、隨緣
婚前一些齷齪是否應該計較?
有哪句話讓人引發美妙的幻想後帶來無限的恐懼?
大智慧法--內明與明心見性

TAG: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