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 | 雍正爺最愛單色釉:愛恬靜的氣質更愛嬌美的形體
清代雍正皇帝最愛單色釉瓷器,不僅愛其恬靜之釉質、素凈之風格,更愛其嬌美之形體,所以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
單色釉:美到極致是自然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黃釉、黑釉、綠釉、藍釉和白釉等。單色釉瓷器雖然顏色單一,但在某種程度上卻是對「美到極致是自然」這一境界的經典詮釋。
在唐代以前,中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不過從藝術角度來說,這一大段時間瓷器的造型、色彩較為拙樸實用,多和現代人的審美觀有距離,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單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兩個時期。宋代,單色釉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特別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單色釉瓷器的燒制工藝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單色釉瓷器胎體優雅、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部分單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無,既不失單色釉的素雅,又有圖案可供養眼品賞,可謂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瓏,精美無比。單色釉瓷器不浮、不囂、不靡、不媚,與彩釉瓷器相比,渾然天成、素雅淡凈,是公認的陶瓷製品中的「大家閨秀」。
黃釉
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也稱鐵黃,分高溫和低溫兩種燒制方法。黃色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薑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
雍正時期是清代制瓷的鼎盛時期,以造型豐富,品種多樣而著稱。雍正時期較短,相對於乾隆、康熙時期,瓷器的存世量也更稀少,但是雍正黃釉在釉色上有所創 新,燒制出了多種新釉色。雍正一朝的黃釉瓷以檸檬黃釉瓷最為出名,淡黃釉瓶、檸檬黃釉杯子、菊瓣盤等品種頗受歡迎。
清雍正淡黃釉瓶
淡黃釉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徑3.3cm,足徑1.7cm。瓶撇口,細頸,溜肩,肩下漸斂,圈足。通體及足內施淡黃釉。外底暗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 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 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此瓶由康熙時的柳葉瓶演變而來,其嬌美之形體,恬靜之釉質,集中體現了雍正瓷器 的藝術風格。(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呂成龍)
雍正款黃釉盅
雍正款黃釉盅,清雍正,口徑6.7cm,足徑2.9cm,高5cm。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內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 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北京故宮博物院紀煒)
清雍正鱔魚黃釉缽
鱔魚黃釉缽,高32.7cm,口徑30.6cm,足徑27.3cm。缽斂口,圓腹,腹下漸收,瘦底,圈足。缽內外通體施鱔魚黃釉,底陰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鱔魚黃釉屬於鐵、鎂結晶釉,清代宮廷檔案稱之為「廠官釉」。由於燒成工藝的某些差異,廠官釉的色調有多種變化。清雍正時期廠官釉品種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鱔魚黃、瓜皮綠等。此缽釉色偏黃,色如鱔魚皮色,勻凈優雅,且器型規整,為典型的雍正朝製品。
紅釉
胭脂紅釉創燒於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朝均有燒造,其中以雍正朝產量最大,質量最精。它是一種以微量金(Au)作著色劑、在爐內經800℃左右焙燒而成的低溫紅釉。由於這種紅料是從歐洲轉入,故被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又由於這種紅釉頗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紀事》中記載當時歲例貢御的57種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紅色器皿」。從傳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紅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盤、碗、杯、碟等,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為內白釉,外胭脂紅釉,極少數為內外均施胭脂紅釉。
清雍正胭脂紅釉盤
胭脂紅釉盤,清雍正,高2.9cm,口徑15cm,足徑9.3cm。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內及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紅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
清雍正胭脂水釉小碗
胭脂水釉小碗,高4.8cm,口徑9.5cm,足徑3.6cm。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體極薄,造型曲線十分優美。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呈粉紅色的胭脂水釉勻凈光潔,在細白的底釉映襯下,更顯嬌麗。此碗製作過程是先燒出精緻的白瓷小碗,然後採用噴釉的方法將釉漿均勻地噴射其上,再入低溫小爐在800℃的溫度下燒成,屬於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種之一。胭脂水釉主要用於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盤等,是清代康熙年間新創的品種,雍正時期燒造得最為精緻,乾隆朝之後直到晚清都在燒制,只是呈色越來越差。此小碗造型優雅,小巧玲瓏,其底釉極白,胭脂水釉粉嫩嬌艷,代表了清代這一品種的最高成就。
清雍正霽紅釉膽式瓶
霽紅釉膽式瓶,清雍正,高27.8cm,口徑3.5cm,足徑8cm。瓶直口,細長頸,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懸膽,故名「膽式瓶」。通體施高溫銅紅釉,釉面勻凈,色澤純正。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膽式瓶屬於陳設用瓷,一般用於插花。這種器形創燒於宋代,當時鈞窯、哥窯、耀州窯均有燒造。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有「膽樣銀瓶玉樣梅,北枝折得未全開。為冷落寞空山裡,喚入詩人几案來」詩句。
清雍正淡粉釉瓶
淡粉釉瓶,高19.5cm,口徑2.2cm,足徑6.7cm。瓶口內斂,口形如蒜頭,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微外撇。通體施淡粉色釉,屬低溫金紅釉。瓶里及底均施白釉。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胎質潔白細潤,造型秀美,釉色均勻純正,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金紅釉瓷器為雍正時創燒,在官窯傳世品中亦很罕見。此瓶是典型的雍正官窯製品,為傳世之珍。
青釉
青釉是中國最古老的顏色釉,至清雍正時,景德鎮青釉瓷器的生產達到了燒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時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殼青諸種。雍正時期的青釉釉面光潤、堅緻、細密,此特點一直保持到乾隆、嘉慶時期。荸薺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種瓷器瓶式,首創於康熙時期。其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狀如荸薺,故此得名,又稱直頸瓶。品種有青花、黃釉青花、豆青釉、郎窯紅等。
清雍正青釉荸薺式三系瓶
青釉荸薺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徑7cm,足徑11.1cm。瓶撇口,短頸,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體及足內均施青釉。腹部凸起兩道弦紋,近底處有凸蓮花瓣紋一周。足內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清雍正,高22.9cm,口徑4.2cm,足徑9.9cm。瓶口呈蒜頭形,短頸,碩圓腹,口、肩之間對稱置如意耳,圈足。瓶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裝飾,口部為纏枝蓮紋,頸部為卷草紋,肩部為如意頭紋,腹部為纏枝蓮紋,上結蓮花四朵,近足處為蓮瓣紋。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屬清雍正時期新創的造型,輪廓線條富於變化而又不失穩重,釉面勻凈瑩潤,凸花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頗具美感。
清雍正粉青釉茶壺
粉青釉茶壺,清雍正,高11.6cm,口徑7.5cm,足徑14.5cm。壺斂口,扁圓體,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蓋與壺以子母口套合,蓋面微隆起,上附橋形系。通體施粉青釉,光素無紋。壺流及壺口沿因釉層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此壺造型簡練,線條硬朗但不失流暢,色澤清淡素雅,釉質較溫潤,是一件賞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時期青釉瓷器的生產無論是配方還是對燒制技術的掌握均達到了歷史顛峰,故此壺釉色呈現出完美的效果。
綠釉
清雍正秋葵綠釉如意耳瓶
秋葵綠釉如意耳瓶,高26.3cm,口徑5.3cm,足徑11cm。瓶蒜頭口,頸部上細下粗,腹碩圓,圈足,口、肩部連以如意形雙耳。瓶內及足內施白釉。外部通體施綠釉,綠中帶黃,淡雅宜人,稱「秋葵綠釉」。口及腹部均有暗刻纏枝蓮紋,肩部凸起弦紋3道,弦紋下飾如意頭紋一周。足內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如意耳瓶的造型為雍正時所創,體態穩重,線條優美,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藍釉
清雍正霽藍釉小杯
霽藍釉小杯,清雍正,口徑7.2cm,足徑2.9cm,高3.7cm。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內施白釉,外施霽藍釉。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此杯胎薄體輕,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潤澤。此類霽藍釉器物多在祭祀時使用,因此又被稱為祭藍釉。
清雍正天藍釉雙龍耳瓶
天藍釉雙龍耳瓶,清雍正,高51.8cm,口徑11.7cm,足徑13.7cm。瓶洗口,細頸,溜肩,肩以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施天藍色釉,凸起數道弦紋,兩側口、肩之間對稱置龍形柄,肩部有八組橢圓形模印貼花裝飾。外底署青花篆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造型仿自唐代白釉或三彩雙龍耳瓶。雍正天藍釉瓷器的燒造在康熙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深淺不一的兩種釉色,深若雨後晴空,淡趨月白。另外,康熙朝的天藍釉瓷器多為小件文房用具,而雍正時出現行體較大的天藍釉瓷器,如罐、瓶、缸、花盆等。
文章轉自中國文物網
推薦閱讀:
※于鳳至:最愛你的人,願意為你把姿態放低
※星爺最愛的應該是她!
※今天,此刻,致敬「世上最愛你的那個男人」!
※別嫁給你最愛的人
※超准性格測試,請選擇你最愛的一顆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