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俞瑩:詩頌奇石稱放翁

《石界》特約撰稿人 俞瑩

俞瑩先生是中國觀賞石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海派賞石》雜誌編委會副主任。在他的身上,有一股特別的書生氣息,並且對於賞玩奇石有著深厚的造詣,玩石理念獨樹一幟,很多觀點也是充滿趣味與韻味。

◆◆◆

清明假日,讀到好友在微信上發表的陸遊七律詩《幽思》書法。這還是第一次讀到這首詩,也是有關南宋賞石文化的很好史料:

雲際茅茨一兩間,春來幽事日相關。

臨窗靜試下岩硯,欹枕卧看靈壁山。

紅練帶飛俱意得,錦熏籠暖尚香慳。

今朝社過添惆悵,高棟巢空燕未還。

宋高宗賜王安道抄手式端硯(浙江省博物館藏)

常州耦得軒藏靈璧山

詩的頷聯「臨窗靜試下岩硯,欹枕卧看靈壁山」,提到了端硯和靈璧石,也是首次相提並論。所謂下岩,是指端硯的一種名坑,因為位於山底水洞之中,又稱水岩,質地潤澤,質量最好,歐陽修評說「端溪(硯)以水岩為上品」。如果說,端硯為硯之首,那麼,下岩又為端硯之首。米芾《硯史》提到下岩石價格最貴,認為「仁廟以前」(宋仁宗以前)所產端硯,多是下岩石。至於靈璧山,當指山形靈璧石,應該是指供置於案幾的石頭——多半是指硯山。由此詩可以得知,當時的端硯和靈璧石是詩人書齋中比較得意的收藏。

「醉歌·陸遊書法展」外景

「醉歌·陸遊書法展」內景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他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是我國現存詩作最多的詩人。筆者隨意查檢了一下,陸遊七十歲那年所作詩就有260首之多。可見其寫作之勤。陸遊書法成就也很高,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評價其書法「當今推為第一流」。2013年12月,正值陸遊誕辰888周年,由魯迅故里·沈園景區、紹興市陸遊研究會主辦的「醉歌·陸遊書法展」在紹興博物館舊館展出。展品包括海內外館藏陸遊書札、尺牘、榜書、碑刻、摩崖題字拓本等書法墨跡,躬逢其盛,印象深刻。

紹興沈園一景(「詩境」石刻為陸遊手跡)

陸遊「自書詩卷」(遼寧省博物館藏)

陸遊「與明遠老友書」(故宮藏)

陸遊雖然並非是一位突出的藏石家,但是,他留下的一些賞石詩作,卻是賞石文化史上不可繞開的——這也足以證明,他是一位愛石家。其中,最為人耳熟能詳的,當屬七律詩《閑居自述》:

自許山翁懶是真,紛紛外物豈關身。

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凈掃明窗憑素幾,閑穿密竹岸烏巾。

殘年自有青天管,便是無錐也未貧。

這首詩,應該是詩人72歲時寫的,人到晚年,百無聊賴,除了古書、狸貓,幸有異花奇石相伴,這些雖然都是身外之物,但卻安撫了詩人落寞的心靈。其中的頷聯「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看似信手拈來,卻是神來之筆。這也足以證明詩人愛石之情至深,被後世廣為引用。詩人在《寄題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詩中曾提到:「崎嶇宦路多危機,凜然石友人間稀」,也是一種人生感悟。

陸遊一生東西奔波,無論到哪裡,都十分留意奇石怪岩。如他在《入蜀記》中,記載在湖北黃州赤壁磯下發現「多奇石,無色錯雜,粲然可愛,東坡先生《怪石供》是也。」這些瑪瑙石子,當初正是蘇東坡被貶黃州時發現的黃州石,曾經獻供於禪僧佛印、參寥子作參禪之物,寫有前、後《怪石供》。在三峽秭歸縣黃牛峽附近,他發現「城下多巧石,如靈璧、湖口之類。」湖口石,也就是蘇東坡當年在湖口遇到的銘心之石「壺中九華」——一種類似太湖石且多修治加工過的玲瓏石。這類長江水沖石,質地稍差,形態奇崛,也有透漏之態,前些年市場上還時有出現。他在嘉州(今四川樂山)任職時,在官舍園中發現有不少被遺棄的奇石,可以做假山,並命名其西齋為小山堂。其詩《嘉陽官舍奇石甚富,散棄無領略者,予始取作假山,因名西齋曰小山堂,為賦短歌》述之甚詳。

《素園石譜》林慮石圖繪

陸遊在《寄題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詩中曾經提到:「林慮靈壁名宇宙,震澤舂陵稍居後。」在另一首詩《吾家舊藏奇石甚富,今無復存者,獨道石一尚置几案間,戲作三絕句》中也提到:「林慮靈壁俱尤物,散落人間不復還。」可見,當時林慮、靈壁石聲望之高。靈璧石大家耳熟能詳,林慮石如今已經知之甚少了。其實,林慮石在當時杜綰的《雲林石譜》(《雲林石譜》排列石種,靈璧石第一,青州石第二,林慮石第三,太湖石第四),以及明代林有麟的《素園石譜》中都有記載,其產地在今天河南安陽的林州山中,其質堅潤,扣之有聲,千岩萬壑,頗多嵌空,洞穴宛轉相通,大者二三尺,小者拳頭大,可以在洞中燃香。林慮石在宋徽宗崇寧年間才有發掘,曾作為貢品入宮,所以聲名鵲起。

《素園石譜》融州石、道州石圖繪

至於陸遊舊藏「尚置几案間」的道石,雖然在《雲林石譜》不見記載,但在當時趙希鵠著文房鑒賞名作《洞天清祿集》中有所記載,在「怪石辨」中,作者提到了靈璧石、英石、道石、融石、川石、桂川石、邵石、太湖石等不到十個石種。「道州石亦起峰可愛,但石粗又枯燥之甚,且不任衝撞。」道石又名道州石,產於今天湖南永州道縣、寧遠一帶,呈青、灰青、灰黑等色澤,間有白脈;其質稍脆,外表多坳坎,石形峰巒嵯岩,可作硯山。明代《素園石譜》和當今《中國石譜·中國觀賞石資源分布》也有收錄。詩人筆下的道石,「身隱幽窗筆硯間」,「舂陵小岫伴身閑」,「此峰聊當臥遊圖」,應該是一方不錯的景觀石。其中提到的舂陵石,應該是指今天湖南衡陽的耒陽石,《雲林石譜》有記載,《中國石譜·中國觀賞石資源分布》也有介紹。舂陵是一條流經此地的河流,石頭因產於其流域故得名。

陸遊詩中除了提到靈璧石、林慮石、震澤石(太湖石)、舂陵石等品種之外,在《老學庵筆記》中專門提及英石:「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鐘山,涉錦溪,至靈泉,乃出石處,有數家專以取石為生。其佳者質溫潤蒼翠,叩之聲如金玉,然匠者頗秘之。常時官司所得,色枯槁,聲如擊朽木,皆下材也。」按照他的認知,英石以質地溫潤叩之有金玉之聲為佳。顯然,這是內行話。

順德點石堂藏英石山

陸遊雖然收藏談不上宏富(他有詩《予素不工書,故硯筆墨皆取具而已,作詩自嘲》提到:「偶窺文房譜,雖慕無由獲。筆惟可把握,墨取黑非白。硯得石即已,殆可供搗帛」云云),但其鑒賞能力很強。這可能也是家學淵源,比如他的先祖陸佖,官至中大夫,平生好墨成癖,收藏頗豐(事見《老學庵筆記》)。所以,他對於文房器玩一類十分留意。比如,他的《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詩,首次提到了「文房四士」:

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黃金那得與齊價,白首自應同告歸。

韞玉面凹觀墨聚,浣花理膩覺豪飛。

興闌卻欲燒香睡,閑聽松聲晝掩扉。

清·康熙青花瓷吉語款「奇石寶鼎之珍」

明·弘治黃地青花梔子花盤

筆墨紙硯之佳者,南唐以來就有文房四寶之譽。不過,陸遊首次將之人格化。詩人還常常把其他文房器玩以友相稱,如《歲暮》詩云:「燕脂斑出古銅鼎,彈子窩深湖石山。老去柴門誰復過,天教二友伴清閑。」將青銅器和太湖石昵稱為「二友」。清代康熙年間,青花民窯精品中常見吉語款「奇石寶鼎之珍」,將奇石與青銅器相提並論,其濫觴也許就源於此。此外,詩人還有將梔子花、石菖蒲稱為「二友」者,其《二友》詩云:

剩儲名酒待梅開,凈掃虛窗候月來。

老子幽居得二友,人間萬事信悠哉!

清芬六齣水梔子,堅瘦九節石菖蒲。

放翁閉門得二友,千古夷齊今豈無?

明代陸治奇石菖蒲圖

詩中提到的石菖蒲,在當時頗受文人雅士的喜好,陸遊寫有多首詩作詠嘆菖蒲,最有名的一首,還是與(崑山)石有關,即《菖蒲》詩,大概是八十歲時所作:

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直。

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

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

根蟠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

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當時,以昆石養菖蒲頗為流行,因為石菖蒲喜好在含水的石縫中生長,而昆石的皺褶孔穴,非常適合蓄水和石菖蒲根須的蔓延。此外,昆石還有一個特別的功效:「此山皆火石,火氣暖,故栽菖蒲等物於上,最茂。」(明文震亨《長物志》)但昆石產出極少,價值不菲,所以詩人有「一拳突兀千金直」之說。雖然類似適合栽種石菖蒲的奇石還有不少,但無論是功效乃至身價都趕不上昆石,而且,昆石之潔白與蒲草之碧綠對比強烈,十分養眼,所以便成了絕配。這也成為了當時昆石供置的一種主要形式。一直到明清兩代,白(昆)石配石菖蒲盆供,仍然非常流行,稱之為「附石法」,不少畫家還留下了有關畫作。

菖蒲奇石清供(枕石齋)

本文作者:俞瑩


推薦閱讀:

家居奇石擺放(343)
【轉載】晶瑩剔透的奇石欣賞【02】
奇石·造化·神韻
奇石欣賞---十二生肖
我的藏石選——藏龍卧虎(1)

TAG:奇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