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要|【北大文研講座24】包弼德:傳記與著述——12至17世紀婺州地區士人社會與意識的形成

2017年1月13日下午,「北大文研講座」第二十四期第二場在靜園二院舉行,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文研院特邀訪問教授包弼德作題為「傳記與著述——12至17世紀婺州地區士人社會與意識的形成」的講座。講座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鄧小南教授主持,文研院常務副院長渠敬東、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伊佩霞、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羅新出席,近百人聆聽了講座。

鄧小南院長為包弼德教授頒發文研院特邀訪問教授聘書

包弼德教授首先指出,他提倡將地方史作為研究思想史的切入點,思想史中知識網路的調查與地方史研究密切相關。對於古代中國而言,跟思想史有關的歷史人物首先都是士人,但這些士人只是出於職務之需而住在某地,不一定有地方意識。因此,對地方思想史進行研究,如果選取的人物是士人,就要考慮他們是否有代表性。

包弼德教授從這些士人的著作與傳記著手研究。他基於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CBDB(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的分析指出,從唐代到兩宋,中國的進士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都是不均勻的。例如,從南宋進士的分布情況來看,浙東、閩東地區具有強烈的優勢,明代則集中於江南、江西和閩東地區。隨後,包弼德教授又以地圖的形式展示了各地書院數量與進士數量的關係。

婺州,今浙江金華,明以前稱婺州。CBDB的資料中記錄了許多婺州人的條目,以歿年計,宋代有1108人(其中80%活躍於南宋時期),元代有412人,明代1173人,清代194人。隨後,包弼德教授展示了基於CBDB數據統計出的宋、元時期婺州人的直接社會關係與間接社會關係網路圖。其中,宋代與婺州人交流最密切的地區依次為鄞縣、永嘉、莆田、錢塘,基本都是地理距離靠近的地區;從兩個時期的對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由宋至元,婺州人與北方人的交流明顯增強。

接著,包弼德教授對宋代士人交遊網路的統計結果進行分析,指出有相當多的婺州人在交遊網路中具有「中介」作用。也就是說,許多人之間的「連通性」是婺州人所建立的。其中,宋代婺州人呂祖謙在這種關係上位居首位。隨後,包弼德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呂祖謙在當時的影響力,並通過地圖展示了呂祖謙的學生在地理上的分布以及與當地進士數量的關係。很明顯,在婺州人師生關係的社會網路中,呂祖謙位於最核心的位置。

哈佛大學副教務長包弼德教授

包弼德教授說,呂祖謙固然是一名好老師,也是一名道學的領導者,但他缺乏自己的思想。從呂祖謙的同志會及其規約來看,存在許多方面的矛盾:德行共性與士人個性的矛盾,創辦私學與官學的矛盾,同志會與國家、家族的矛盾,義倉、書院等私人機構與國有社會機構的矛盾。

隨後,包弼德教授將呂祖謙的學生來源與朱熹的學生來源進行了對比。無論是學生的分布還是再傳學生的分布,朱熹的學生範圍都比呂祖謙的學生範圍廣。結合進士的分布來看,有些地區進士多,但其中與道學有關的少。這體現出道學是否興盛與進士數量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道學者的社會關係集中在進士多的地區,但進士數量很多的江南地區的道學者就非常少。

華盛頓大學歷史系伊佩霞教授參與討論

最後,包弼德教授介紹了婺州人的幾類著作,包括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元代吳師道的《敬鄉錄》。其中,《輿地紀勝》作為一本地理志與北宋《太平寰宇記》相似,記錄了文化地理的內容;《敬鄉錄》屬於「專門史」範疇,其中也收錄了許多地圖。包弼德教授指出,從圖志到地方志的轉變體現出行政單位到文化單位的轉變,而地方志的優勢是能夠用以追溯地方士人的歷史。

鄧小南教授最後總結道:包弼德教授的研究注重思想史與地方史之間的關聯、互通,涉及文學史、社會史和歷史地理、思想史和文化史等多方面的內容,對今天的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性。隨後,包弼德教授就在場師生的提問逐一作答。



責任編輯:陳天傳

推薦閱讀:

香港軍迷驚人討論:美國上世紀已經登月,為何我們還做
世紀絕版照片,再也沒有第二張了!越看越心驚
世紀菁華的婚姻家庭
21世紀人類十大健康食品
第二十七課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TAG:社會 | 意識 | 地區 | 世紀 | 講座 | 士人 | 大文 | 形成 |